搜索
尤立宪的头像

尤立宪

网站用户

散文
201910/15
分享

那碗白米饭

文|宪戈

前几天下班回家,路过小区一户人家门前时,一位小孩不小心将一小碗拌着菜的白米饭摔翻在地,其七十多岁的奶奶听到响声后,急促促地从屋里跑出来,一边小心翼翼地用手不停地将地上的米饭捧到碗里,一边训斥着目瞪口呆的孙子:“你呀,为何不小心呢?知道这一碗米饭在30年前有多金贵吗?今天晚上你不要再吃饭了……”

尚未听完老奶奶的训斥,我的双腿似乎没了向前走的力气,母亲30多年前对我说的那一句话刹那间浮现在眼前——“儿呀,我知道你想吃,但公公背来的这点米是留给你弟弟养病的,你得好好读书,争取长大后有个工作,就有吃不完的大米饭了。”

       一

我生长在“七山无水没有田”的大山中,在家排行老大,还有一个妹妹和一个兄弟,三兄妹由于出生在80年代,均没有分到土地,一家五口人守着不到三亩平地和为数不多的石旮旯荒地艰难度日。

那时候,我们村100多户人家吃的是望天水,种的是望天地。因为,遇到雨量充足年代,土地少的人家一年种的粮食交完公粮后,基本够一年吃;遇到干旱年代,土地再多的人家一年种的粮食交完公粮后所剩无几,只能用蔬菜拌包谷饭、麦沙饭度过余下岁月。

1989年是村民们记忆犹新的一年。那一年,干旱时间长达4个月之久,我们家只收了两百多斤包谷。好在乡里看到当年干旱的情景,经过层层上报,得允当年缓交公粮后,我们一家半菜半粮度过了那个饥荒的年月。

屋漏偏遇连夜雨。那年年底,一场病魔突降在只有6岁的弟弟身上,因为没钱上医院,父母不得不卖掉家里那只养了三年之久的大公鸡。

一天中午,母亲用一块红布包裹着卖公鸡的钱,背着弟弟带着我来到邻村一位经济比较宽裕而远近有名的田医生家中,医生一家正在吃中午饭,饭桌上那一碗碗香喷喷的米香味,正朝我们三娘母扑鼻而来。

看到我们的到来,这位年近40岁的田医生也挺客气的,一个劲地让我们一起吃饭,看着我那直吞清口水的样子,母亲还是一句接一句地说:“我们已经吃了,麻烦医生吃完了饭给瞧一下病。”

在母亲的推托声中,田医生的妻子似乎看出我想吃白米饭的样子,用小土碗从三角架上的黑锅里盛了米饭,夹了几块油炒的洋芋片放在米饭上面,走过来对我说:“你妈不吃,你吃吧!”

我看了母亲一眼,得到母亲的应允后,站在田医生家院子边上栅栏处的我,从田医生妻子的手中接过那碗梦寐以求的油炒菜拌白米饭,清口水却毫无遮拦地滴到了碗里。

在油炒菜的映照下,那一粒一粒的白米饭似乎闪耀着无限光芒。短短几分钟,我便将那碗白米饭吃了个精光,没有弄丢一粒米。

就在我吃白米饭期间,田医生的妻子还给我生病的弟弟盛来了米汤,让母亲给弟弟喝一点。由于弟弟病重,任凭他眼里看着想吃,但还是没喝下去多少。

看病回来后,左邻右舍的村民们都前来看望弟弟,给弟弟带来了好些珍贵的荞面、鸡蛋等物。每次待看望弟弟的村民们离开后,我都会迫不急待地打开他们送来的物品,但没有发现有一粒米。

一次次翻柜倒罐,一次次的无比失望。

       二

公公、婆婆家虽然离我家只有20多公里路,但他们居住之地生存环境优于我们村——村中有一条长年不断的小河。1988年,公公、婆婆将自家沿河边的一些地块改为稻田后,开始种上了稻子。由于是学着种,当年收成也不多。

我们学校坐落在去公公家的小道边。一天下午放学后,我和往常一样,和村里的小伙伴们一前一后地向家里奔跑。在离开学校没多远,我便看到一位背着布口袋、戴着雷锋帽、拄着拐杖的老人走在前面,时不时往身后瞧。

当我还没靠近,公公就大声地喊了我的名字。原来,公公当天得知弟弟生病的消息后,一大早就从家里赶来了。快到家的时候,我快步跑回了家,将公公来我家的消息第一时间告诉一筹莫展的父母。

得知公公的到来,父母高兴不已,连忙赶到路口迎公公,似乎早已盼望的“救星”来了一般。

父亲接过公公背上的布袋时,公公说:“听说小的那个病了,我给他带有十把斤大米,你们拿去熬粥给他喝,让他早点好起来!”一旁的母亲脸上堆满了笑容。

来到家里,公公坐在四壁漏风的堂屋里,问病重的弟弟想吃什么?弟弟咬紧了牙关回答道:“大米稀饭”。弟弟那回答的声音让一旁的父母心里万般难受。

卧病在床的弟弟从此告别了包谷稀饭。母亲将公公送来的十多斤大米锁在木柜子里,每到做饭时,她都会小心翼翼地打开木柜子,用一把勺子舀了一些大米放在罐子里,给弟弟熬粥。

每到吃饭时,母亲都会把弟弟抱起来,用小勺舀起熬熟的稀饭用嘴吹凉后再喝到弟弟嘴里。而我和妹妹,则在趁母亲吹稀饭之际,争相闻着母亲吹稀饭飘过来的米香味。

大概是缘于大米粥的营养高于玉米粥,经过一段时间后,弟弟病情有了好转,从吃大米粥改成了吃白米饭。于是,“还是大米养人哟”这句话便成了母亲的口头禅。

为了能喝口给弟弟做白米饭留下的米汤,我和妹妹每天放学后,努力的做着家务活,我算放牛割草,妹妹算割猪菜,每天晚饭时,我和妹妹都能喝到母亲奖赏的小半碗鲜美米汤。

每次喝完米汤后,我们都会伸长舌头,将盛米汤的碗舔了又舔。舔完后,嘴巴还发出吧哒吧哒的响声。母亲看到我盯着弟弟碗里白米饭的情景,不断给我说道:“儿呀,我知道你想吃,但公公背来的这点米是留给你弟弟养病的,你得好好读书,争取长大后当个老师,就有吃不完的大米饭了。”

想起田医生妻子端给我那碗白米饭的味道,看到母亲满眼泪眶的样子,我的心底里犹如打翻了五味瓶,决心听母亲的话,好好读书,实现顿顿吃上大米饭的梦想!

       三

那时候,在我们村里、甚至在整个乡,梦想着吃上大米饭的同龄人比比皆是。因为,大家都生活在水不通、电不通、路不通的“三不通”恶劣环境里,祖祖辈辈过着信息进不来、东西运不出去、遇干旱就挨饿的苦日子。

当大家在饥饿线上苦苦挣扎之时,党的政策如同和煦的春风,吹绿了神州大地,温暖了千家万户。

1991年,村里通路了,先后有拖拉机、马车等车辆驶入村中……

1992年,村民们开始发展烤烟等经济作物,我家也和其他村民一样,渐渐与“饿饭时光”说再见!

1994年,村里告别了点煤油灯的历史。

……

1998年,我以优异的成绩录取了一所中专学校。入学那天,我在父母亲的陪伴下,花了5元钱在离学校不远的一家餐馆,饱饱地吃了一顿白米饭。看着母亲因带儿子吃了顿白米饭而豪不掩饰的自豪表情,我心里很痛,同时有一个念头在脑海中闪现:“我一定好好努力,毕业后多挣些钱,让父母过上好日子,不再为吃上一顿白米饭而感到自豪。”

转眼二十多年过去了。这些年来,虽然我先后打过煤巴,当过兽医,卖过饲料,做过烟叶生意,历经了一次次的艰难困苦,但伴随着党的政策越来越好,我最后拥有了一份稳定的工作,在城里有了自己的“窝”,有了一位贤慧的妻子,有了一个聪明的孩子。日子过得虽然不太富裕,但与那些年是不可同日而语了。而那碗白米饭、那些贫穷的日子在记忆里依然是生动无比。

而作为我曾经偏僻落后的家乡,如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家家户户木瓦房变成了小洋房,通村泥巴路变成了水泥路,喝的水窖水变成了自来水,种的传统作物变成了经济作物,吃的包谷饭变成了白米饭。这一切,得益于党的好政策,得益于贫穷的倒逼。

是的,我们在感谢党的同时,必须得感谢贫困!因为,是贫穷磨炼了我们坚强的意志,是贫穷让我们努力奋斗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是贫穷让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贫穷让我们牢记嘱托、感恩奋进!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