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蒋桂枝的头像

蒋桂枝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11/25
分享

《延安的抿节》

延安是革命圣地,是我几十年来向往的地方。2017年“七一”前夕,我终于踏上了这片烙满革命先辈足迹的黄土地,感受到了来自这片红色热土的魅力与革命老区人民的古道热肠。

初到延安,一切都是陌生的,一切都是新鲜的。走出火车站,信步走到七里铺大街上,忽然感觉有些饥饿。四下望去,七里铺大街两旁有不少大大小小的餐馆。早听说陕北的面食不错,机会难得,焉能错过。

路边就是一家餐馆,门前的招牌上赫然写着:饸饹面、碗托、洋芋擦擦、油馍馍、钱钱饭、油坨坨、抿节。看着这些既新奇又诱人的名称,我反而犹豫了,因为不知道这些都是什么吃食,好不好吃。

“姐,吃点啥?”一位40岁上下的陕北汉子,正笑容可掬地招呼着我。

“请问老板,您这招牌上都是面食吗?”老板笑着点点头说:“是,里面请。”

走进这家面积不大,但很干净的餐馆。走道两边摆放着十几张长方形的桌子,几乎坐满了食客。我东看看、西瞧瞧,还是没打定主意吃什么。这时,我看见离我不远处的一张桌子前,坐着一位长发女孩,面前摆着一个大长盘,里面有十几个小碗儿盛着各色的佐料,一个大碗里是一短节一短节的面,另一个大碗里是红色的汤汁。

我问老板:“这是什么?”老板用地道的陕北话说:“抿尖”。说着,抬手指着墙上的牌子。我抬头看去,牌子上写的是抿节。

“明明写的是抿节,您怎么告诉我是抿尖呢?”那个长发女孩在一旁用普通话告诉我:“在我们陕北,抿节要加儿化,听起来好像是抿尖,所以抿节儿也可以叫抿尖。”我这才恍然大悟。

我要了一份抿节,坐在离后厨很近的桌子旁等候着。隔着大玻璃窗,能看到里面的制作过程。一口锅上架着一个长方的木制工具,中间有长方形的口呈凹形,上面有一块金属板,上面又有排列整齐、密密麻麻的小孔。师傅把一个面团儿放在上面,用手掌向下挤压。这时,一寸来长、扭曲着的抿节就直接落入锅中的沸水里。

我好奇地问老板,“那是白面吗?”“不是。三份豌豆面,一份白面和的杂面。”我又问道:“架在锅上的是专用工具吗?”“那个叫抿床,是专门做抿节儿用的。抿节儿是陕北的名牌小吃,好消化,可有营养了。”老板不厌其烦地回答着,边说着还边哼起了陕北民歌“挖的那个杂面抿成抿节儿,挖的那个白面揪不成木楂。”

说话间,一个托盘十二种佐料,一大碗热气腾腾的抿节,一大碗西红柿汤摆在了我面前。瞅着大碗里的土豆丁、豆腐丁、豆角丁,顺着热气,一股淡淡的香味飘进了我的鼻子。再瞧小碗佐料,芝麻、辣酱、香菜、西红柿酱、醋、葱花儿、蒜泥、韭黄、油泼辣子各色各味,引人食欲。

看着眼前大大小小的十四碗儿,我一时不知该从何下嘴,难免有些尴尬。旁边的一个大姐看出了我的心思,主动向我介绍:“你可以根据个人的口味,加各种佐料拌着抿节儿吃,也可以浇上西红柿汤,再加佐料吃汤面。”我按照大姐的指点,将汤浇在抿节儿上,再逐一地加入佐料,慢慢品尝。抿节儿放到嘴里,既软滑又筋道,随着加入的佐料变化,抿节儿味道不断变化着,酸甜咸辣,好似人生五味。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陕北饮食以小米和杂粮为主,智慧又勤劳的陕北人用杂粮粗粮细作,做出了各色美食,满足了各路食客们各异且挑剔的口味。对于我这个初到延安的外地人来说,既增长了见识,在饱了口福的同时,又饱了眼福。

陕北是革命老区,现存的延安革命遗址多达400多处。高高的宝塔山,静静的延河水,都曾是我魂牵梦绕的地方。杨家岭、枣园、清凉山革命旧址,更记录了中国共产党的成长史和奋斗史。这里的每一孔窑洞,都在向世人讲述着延安精神。

当耳畔响起高亢的信天游;眼中看着陕北秧歌和安塞腰鼓,齿颊间回味着延安的风味小吃,无一不令我感到新奇的同时,更深深感受着这片红色大地的魅力与厚实。

再会了,延安。你的名字和印象,定会如一座不朽的碑碣,永远伫立在中华儿女的心中。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