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吴家胜的头像

吴家胜

网站用户

散文
202310/08
分享

罗帐布依寨胜似人间仙境

未到中寨,远远便能听到悠扬的“布依八音”和悦耳的唢呐声。到了“中寨水井”旁的榕树下,布依男乐师用洞箫、二胡、木叶、月琴等乐器合奏的“布依八音”《迎客调》等曲调,看到布依妇女随着乐师演奏的节拍,跳起欢快的布依刷把舞,欢迎客人的到来。“布依八音”停时,唢呐声响。客人们还在布依青年妇女唱起的“布依古歌”敬酒声中,喝下甘醇的布依迎客酒。

罗帐布依寨风景如画,布依人热情好客,让人们快乐心悦,享受美好生活,胜似步入世外桃源,步入人间仙境。

这样堪比世外桃源的罗帐布依寨从何而来,让我们一起追溯其创建和发展历史吧。

据罗帐布依寨寨老之一的毛世修介绍:“我们毛姓先祖毛麟(字玉书)于明朝年间,从贞丰县挽澜镇板光寨携妻带子迁涉而来,到此开寨定居乐业,到现在已经有600来年的历史了,我们是地地道道的布依人。因四周青山环绕,居住在此,像上天赐予碧绿的凌罗纱帐,便把寨子叫做‘罗账’。”

“天为罗帐地为毡,满天星斗伴我眠。”“罗账”是由布依语的音译演变而来的。“罗”谐音“绿”,布依语音为“log”,“账”布依语音为“riabt”,大意为“罗帐布依人在碧绿的凌罗纱帐下生活”。

随着历史的变迁,原名“罗账”,演变为现在的“罗丈”。

从毛姓族人代代口传心记中得知,毛麟迁徙此地时,正是遭遇战乱天灾,兵匪不绝,时局动荡,民不聊生之际。为保住毛姓家人不遭天灾人祸大难,不殃及后代子孙,毛麟与他的父母、兄弟在板光老家中连续商量了几天几夜,最后决定让家中老大留在板光侍候父母双亲,守住毛家老祖根基,老二(毛麟)和老三各携妻带子离开板光,远走他乡开山立寨,自立门户,以避开大祸之难。

毛麟携妻带子到此地前,先由其父带领自己兄弟一起,到各地寻找安居之地。顺着安龙到贞丰再到关岭的古驿道来到此处,觉得这里山川秀美,土地宽广,山脚有泉水集成水塘,满塘鱼虾嬉戏,塘中的水可灌溉待开垦造田的土地。同时,四面环山,山上有隐身藏匿的山洞,是躲避兵匪及战乱的极佳之处。通过商议,毛麟便选定在此地开山建寨,搭房建屋,创建家业。

毛麟成为罗帐布依寨的开寨鼻祖。

毛麟和老三携妻带子奔赴建寨目的地之前,其父母再三嘱咐,必须牢牢记住分家的三件“宝”与三句绝密暗语,便于毛家后辈子孙寻根认祖。三件“宝”为:在板光的老大分得一个斗篷,到罗帐的老二分得一把雨伞,到卡嘎的老三分得一铺蓑衣。三句绝密隐语为:“交得郁乃光,董得郁六尚,郎得郁卡嘎。”布依语中,“交”“董”“郎”皆为身体部位。“交”布依语为“jauc”头、脑袋或第一,“董”布依语为“dungx” 肚子或腰或第二,“郎”布依语为尾或幺。现今汉语可译为:“长子在板光(今贞丰县挽澜镇板光村板光组),二子在罗帐(今贞丰县者相镇萝卜寨村罗丈组),三子在卡嘎(今兴仁县巴铃镇百卡村卡嘎寨)。”是日后毛姓从板光分支族人寻根认祖的准确可靠凭据。秘诀语言简练、准确易记。反应出毛姓先祖有高超的智慧和创作才能。

随后,黄姓、周姓、韦姓、王姓、潘姓、赵姓等十五个姓氏,相继搬迁到此,共同拓荒开垦。随着人户的增加,每家每户以毛姓建寨时的寨中央向四周扩散,户户傍山建房,房屋鳞次栉比,错落有至,寨子得到兴旺。如今,罗帐布依寨分为罗丈一组、罗丈二组、罗丈三组、罗丈四组、罗丈五组共五个村民小组,有300余户人家,1500余人,布依族占总人数的85%以上。总户数中,有70%以上的人家为毛姓。

罗帐布依寨山山有名。

罗帐共有12座山将布依寨四面环绕,并且每座山都有名字。即分别为:九龙山、官帽山、文笔山、将军山、笔架山、金凤山、金库山、大佛山、狮子山、双乳山、武功山、双宝山。出生在本寨的名人,国家一级诗人毛鹰还为罗帐十二山分别用律诗、绝句描绘,为罗帐增添文学色彩,打造文化底蕴。如:

文笔山

文笔山峰插九宵,诗词歌赋卷云涛。

万载华章共欣赏,一字千金锁王朝。

双乳山

八方朝拜双乳峰,披金载银显峥嵘。

最是宫庭圣母宴,报答亲恩千载颂。

有景、有诗、有文化,是罗帐布依寨的亮点。

罗帐布依寨用水有“公约”。

如果说,文化能打造人类的精神世界。那么,水利更是建造人类物质世界的基础。粮食是人类生存的必备物质,种粮食离不开水,特别是稻田更需要水。

罗帐布依寨傍依的山脚清泉,美其名曰“双龙井”。因在路坎下有一左一右两个出水石洞,距离约八米,左面的石洞虽小,但出水却很大,潺潺的清流涌动着波光,喻为“雄井”;右面的石洞稍宽敞些,出水很平缓,有点水平如镜,远观还真看不出水从何来,喻为“雌井”。不管“雄井”还是“雌井”,水都清得能见水中的沙石,清得能见在苔藓间游玩的小鱼小虾。

由于“雄井”出水大,村民便在出水处建一池,面积约3平方米大小,叫饮水池,供村民取水饮用;在饮水池顺水流下处建洗菜池,面积约5平方米左右,用于供村民清洗蔬菜;再洗菜池的下面便是洗衣池,面积比饮水池、洗菜池都要大得多,约20多个平方米。最后“雄井”流出的水与“雌井”合为一体,便是“双龙鱼塘”。

“双龙鱼塘”原来比较小,蓄的水供村民用于灌溉稻田,为罗帐布依寨的子孙繁衍所需粮食提供水利保障。可是世态在变化,人员在增加,开垦的稻田越来越多,双龙鱼塘的作用越来越大。但在当时,白天将水蓄起,水位升高后为寨门的田坝稻田供水,到了晚上才放水,让海子里的田得到灌溉,用水的不公平,为水荒问题埋下了隐患。

据寨中骨干毛世斌介绍:“双龙鱼塘水特别清亮、凉爽,灌溉着良田。由于水好田肥,从外迁入的人户渐逐增多,新开垦的田亩增加,达到近千亩,早些年间风调雨顺,村民和睦相处。可是,到了咸丰二年 (1852年)巳是农历五月,天干很久不下雨,水井出水量缩小,用水很紧张。寨子里的两户人家为争水灌田,聚众发生斗殴,造成过流血事件。”

据资料介绍,这两家人聚众斗殴后,互不相让,请人写状纸告到县衙,县衙没有护左欺右,对其两家各打五十大板,并提出警告,不允许再次为争水发生聚众斗殴,要求他们两家,既然是寨邻,就要互相和好,带头拿出钱粮,动员寨中各家捐资修整“双龙鱼塘”,筑高水坝,建好沟渠,以利农业灌溉。但由于牵联人户多,几经周折,终未实施。到了民国九年(1920年),在时任保长毛佐臣的亲自主持和策划下,召集寨老及德高望重民众代表,共聚商议立下规章条文,“不允许再有争水斗打之事发生,保证用水的正常秩序”。同时,规范捉鱼捞虾的行为,以利于农业生产。最后根据水田面积的大小,由各田主捐资捐粮,出工出力,修筑水坝,挖深和拓宽水塘,建好沟渠,建好的“双龙鱼塘”面积近万平方米,聚储水、防洪、灌溉于一体,为稻田用水提供保障。并建桥铺路,方便群众耕种和出行。

建设好双龙鱼塘后,将商议立下的规章条文勒于石碑,立在“双龙鱼塘”旁,告示人人遵章守纪。

碑文标题为“民国公规”,也就是“双龙鱼塘”的“用水公约”,一直沿有至今。“民国公规”勒石碑立后,从未发生过争水斗殴事件。既保护好水资源,又维护了村民的团结和睦相安。

“用水公约”碑原文如下:三才之中,天地与人,人居其中。尝蒙天地日月之洪恩,又蔽国王水土重惠。有水始有田,兴水以罗丈鱼塘,应之田亩极多。由开垦屯田以来,卯关酉放,昼则关堤灌当门田坝,夜则放下海子。当弱而水缩小,估开估放,往往不合天心。故此合众共议,捐金建堤,整路道桥梁,人物往来,不忘有规,不相欺凌,水定六班。以十二地支为准:绕寨脚田第一班子午,第二班纳茹田丑未,第三班上大纳翁寅申,第四班下大纳翁卯酉,第五班小纳翁辰戌,第六班纳令田巳亥。照例开放,勿得混乱。凭随水性流下出此。塘鱼族虾,止许钓摩,不许纲罡。口口诰戒。倘有猾徒不遵从告,禀公审究。至于水班,每年四月十五日又兴。禾苗田水,乃养民之根本,人民之先务。是以为序。

碑文规定每年(农历)四月十五日开始规范用水,改变过去“卯关酉放”的不公平现象。农谚道:“四月立夏和小满,放水打田人别懒,五月芒种是时节,栽上稻秧粮不缺。”每年的四月以后,是村民抢收抢种时节,特别是在罗帐,那时小季的油菜、小麦已经收割完毕,旱地的包谷已经种下,最重要的便是放水打田,以种下二三月间育下的稻秧。这个时候,是用水量特别大的时候。每年的四五月间,天不一定按人的意愿及时下雨,水源就成为特别的珍贵,若没有“规章制度”,往往会造成人人“为争水而战”。罗帐布依寨的“民国公规”,不但具备了规范化,而且具备了科学化。没有把用水时间对村民优待或贬责,没有把有权有势的人家安排在白天,也没有把无权无势的人家安排在晚上。而是将一疍夜分成十二个时辰,将田块所在的范围分成六组,每组田块分别安排在白天一个时辰,晚上一个时辰,显得公平公正,村民乐于接受。如:绕寨脚田第一班子午,晚班子时是夜里交天时间,白班午时是白天中午时间,分别放两个小时的水。

每个自开始分班用水那天起,村民点香计时,时间到了自觉交接班。

以上的景象来源于罗帐布依群众世代重视文化,尊重人才培养。

罗帐布依寨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据毛姓族人世代相传,毛麟是三兄弟中最有文化知识、脑子又灵活的一个。他携妻带子到罗帐后,勤奋开荒拓土,披荆斩棘,辟地造田,到了第三年便造出了若干田地,连年五谷丰登。一家人经过勤苦劳作,很快建起了大房瓦屋。到了清朝乾隆年间,随着国泰民安,朝廷鼓励农耕,毛麟的四房子孙后代繁衍生息,很快发展成三十多户毛姓村落。到了清代中后期,罗帐已经扩大到八十多户人家的村落。

毛海廷自幼聪明出众,在贞丰、兴仁读书时,时常攻读诗书到深夜,每次考试都拿到前三名,后来到县衙做官,当上杨树森的文士,随后跟随杨大人到台湾征战,不幸牺牲在台湾战场上,至今他的尸骨还葬在台湾。生于道光四年的毛文美,在家男丁中排行第三,因从小习武,长大后力大无穷,人们称他为“大力士”,成为当时的苗族首领杨树森的警卫,有一次杨树森遭遇险境,毛文美用左腋挟持杨树森,右手提枪还击,让杨树森得到安全脱险。到现在者相镇新寨的苗族老人还时常谈起“罗帐有毛三公,坡敖有杨大人”的故事。毛海廷、毛文美分别成为杨树森左右膀,是人人皆赞的文武双士。

到了清末民初,毛登第、毛登山两兄弟从外学成归来,为了家乡的发展,立志将学到的知识奉献给家乡,分别开办了“登第学院”“登山学院”两个私立学堂,学生来自于本县及望谟、关岭、镇宁等邻县,学堂开办后,罗帐布依寨呈现出书声朗朗的景象,培养出不少后继人才。同时,他们兄弟俩都有一手好书法,寨里或相邻寨子举行婚礼时免不了请去书写对联,有老人过世或立墓碑的也会请他们去写对写碑。特别是到了春节,家里更是热闹非凡,请他们写春联的络绎不绝。民国时期出了毛焕臣、毛佐臣、黄吉熙、龚向春等,他们曾到贞丰、平坝、安顺等地学成回到家乡,或开办私塾教书,或从军从政。

新中国成立后,罗帐布依寨办起了小学,寨中儿女有书读,为罗帐之地的人才倍出奠定坚实基础。

五十年代初到改革开放前,罗帐布依寨的黄福海、毛永熙、赵福海、王廷荣、毛世祥、周明安等,分别到当时的贞丰县者相区、兴仁县巴铃区及所辖的公社,当上区委书记、区长、公杜书记、武装部部长、派出所所长等。

恢复高考以后,罗帐布依寨相继有100多人考取大学,有的进入985、有的进入211大学学习,毕业后,有的在党政机关工作,有的当上教师、医生,有的当上作家、诗人。考取中专、中师毕业就业的更是难以计数。

今天的罗帐布依寨,每家每户按照城市现代化的标准,新建或装修了房屋,房前屋后栽上花草或瓜果蔬菜,美化居住环境。远眺罗帐布依寨,一幢幢别墅式房屋依山傍水,错落有致,布依妇女头戴圆盘帕,身穿蓝靛浸染或白黑丝条相间的衣裳,在林间在院落穿梭往来,与红花绿树相映,呈现出世外桃源胜景,令人心旷神怡。

我相信,在今后的日子里,罗帐布依寨将会越来越美好,罗帐布依人将会越来越幸福!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