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吴家胜的头像

吴家胜

网站用户

散文
202312/05
分享

马家坪

马家坪

在贞丰县境内的北盘江大峡谷北岸,有一个大大的港弯,延伸六七公里的地方,地名叫马家坪,属北盘江镇辖地。

说起马家坪,是一个既熟悉而又陌生的地方。

说起熟悉,是在四岁的那年,吃过爸爸从马家坪扛回家的甘蔗。我妈妈常说,我有一位表舅在马家坪果园农场工作。我结婚后,听妻子说:“她在十二三岁读初二那年放寒假的一天,扛甘蔗依做生意的寨邻约大伙到马家坪扛甘蔗。我妻子家住者相镇的者坎,从贞丰到马家坪要从寨子边经过,因离马家坪比较远,那天七大八细的十多人一早出发,将近十二点才到马家坪。她自己买的甘蔗有十多棵,刚扛时觉得轻,谁知扛着甘蔗走上坡路,觉得扛越来越重,手拿一棵甘蔗一边啃吃,一边当拐杖,但越来越感觉到走不动路,多次边走边抽甘蔗丢,到了家中时,只剩下两棵了。回到家一坐下来,连老人喊吃饭都不想起来。”

说起他的陌生,是作为本地人,有一个表舅在马家坪工作,但因种种原因,没有到马家坪过,直到今年初冬参加这次采风活动,第一次真正踏进这个神圣的宝地,仿佛让我了却一份牵挂。

据说在很早以前,马家坪的林木茂盛,牛场、者相等附近村民到过马家坪砍柴来烧火煮饭。每次要到马家坪,都是从牛场区狮红这个寨子从右手面分手后,要用近两个小时的时间,绕着弯道走很长的下坡路才能到达,因此除了砍柴做燃料的人外,很少有人到那个地方。

也许狮红是现在的北盘江镇内“都市”与“山区”的分界线吧,据老人讲,一过狮红,人越下坡,便感觉热起来,到了马家坪,可以脱除穿来的棉衣只穿单衣了,有些人的耳朵还会嗡嗡直叫。

从上世纪50年代,建起了马家坪果园农场,开辟了近两千亩土地,创造了以种植甘蔗、香蕉、苹果等水果为主要产品的新产业,到马家坪的人越来越多。

附近的村民,每到秋冬时节,时常有人到马家坪去扛甘蔗、挑芭蕉到家吃,或拿到街上卖。

开始赶转转场后,便有人以扛甘蔗、挑芭蕉赶转转场为职业,有比较稳定的收入。

绕山便道从当初的羊肠小道、毛路到现在的水泥路、沥青路。搬运物资的车辆,从马车、拖垃机到现在的货车、轿车。水果产品除在者相、牛场、龙场等上半县销售外,还跨北盘江到安顺、贵阳等远方。

建好董箐水电站后,到马家坪水陆两通,方便得多了。原先若从贞丰到马家坪,徒步要七个多小时才到达,从董箐到马家坪,走的全部是山路,徒步至少要五个小时。现在从贞丰到马家坪乘车两个来小时可以到达,或乘车到董箐水电站后乘船就能到。

我多次从董箐出发,乘船观赏北盘江大峡谷,到小花江领略布依风情,学习红军历史,但每次都只从马家坪路过,看到马家坪只是一片港弯,除了看到有些芭蕉林、有些杂木林、有些房屋外,与别处没有二样。

这次到了马家坪,才识“庐山真面目”,才读到马家坪的诗情画意。

那天天气晴朗,中午从董箐出发,乘了半个多小时的船,到马家坪港口靠岸,大家一同到马家坪果园场一位职工家,职工之子、我们采风队伍一员的老庚杨天华接待我们。

杨天华60来岁,已退休八年了。他曾在云南景宏当过兵,退伍后先后在北盘镇、县编办任驾驶员,因其父母都是原马家坪国有农场的职工,退休后回马家坪耕耘果园。可以说杨天华对马家坪了如指掌。

可能是马家坪没有冬天吧,我们一行到他家时,就看到一钵满满的酸甜清爽的冰镇柠檬汁,摆在屋侧葡萄架下长方形的石桌上,杨天华热情招呼大家坐在围桌的石凳上,然后倒上一杯一杯地端给我们,让我们喝进口里,爽在心头。他说:用的柠檬是刚从自家种的树上摘下来的,你们多喝点,不然就会剩下。

第一杯柠檬汁还未喝完,杨天华的妻子就端来一大海碗酒。酒还没有到桌子边,我们便闻到酒芳香。她说:这是我们自己酿制的木瓜酒,是我们用自己栽种的木瓜加上高度粮食酒酿制的,今天拿出来的就个已经有三年多了,大家多多品尝。同时还炒来花生米给我们下酒。

听杨天华介绍,他的妻子是从惠水嫁过来的。惠水是 “好花红”民歌的发源地,我们大家举起酒杯,唱起《好花红》,祝福他们恩恩爱爱,家庭幸福,同时感谢杨天华一家的热情款待。

听到歌声,坐在旁边杨天华的母亲露出会心的微笑。

喝了柠檬汁,品了木瓜酒,我们又吃上主人家自种的番石榴。

杨天华说:这个番石榴可以说是马家坪水果中的珍品,甜脆可口,石榴籽富含铁质,常吃可以补充人体所缺乏的营养成分,在网上认识的四川、云南朋友来到,感觉我们种的与他们种的大不同。

“我家的果园有二十来亩土地,种植着柠檬、木瓜、番石榴……。”说着,杨天华带领我们到他家果园观光,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果园里柠檬树高的有两三米,矮的只有一米来高,排成队列,结的果像桃子一样,有的两三个、有单一挂在枝头上,有的已经变成黄色,有的还是青色。木瓜树比柠檬树高一些,树干较直,在地果显得较为稀疏, 挂的果有的像悬挂着的织布用梭,有的像黄瓜。有的成南瓜色,有的还是青绿色。杨天华说,颜色跟南瓜差不多的就成熟了。番石榴在他家种的水果树中可能是最高了,挂的果外形与梨差不多,大的有半把斤,可能是成就的被摘下了吧,大多数呈青色。在他家的果园里,还有四季挂果的芭蕉,还有正在开花的枇杷,还有冬眠的桂圆……处处飘着果香。

参观杨天华家的果园后,到了离杨天华家不远的马家坪果园场办公场所和知青宿舍。

马家坪果园场办公场所是一座砖混结构两层平房,被芭蕉林半包围着,门已经上锁,已经没有人再使用。

据介绍,马家坪果园场成立时间在一九五五年左右,当时叫“贞丰县马家坪国营果园农场”,职工是从全县六个区分配指标招进来的,共有十三人。建立农场后,当初以种玉米、水稻等农作物解决吃饭问题,以种植原生芭蕉、甘蔗(制红糖用)收入作为经济来源。奠定一定基础后,从云南、两广引进香蕉、果蔗(水果类甘蔗)等水果,引进种植成功后,对马家坪进行大面积开发,职工从原来的十三人增加到近两百人,其中有四十来名为正式职工,组建有近三十个家庭在马家坪工作和生活。同时,在马家坪建有马家坪小学。董箐水电站建立后,水位上升了近80米,水位线下的开垦土地被征用,房屋被拆迁,居住在马家坪的职工,有的搬到县城,有的搬到北盘江,原来的马家坪小学师生合并到北盘江镇金井小学。

杨天华虽在县城有房屋,父母的房屋被拆迁,但他八十多岁的妈妈不习惯城里生活,便全家协商在马家坪自家果园旁修建平房,陪母亲到马家坪生活,以避免“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的忧虑和烦恼。

知青宿舍离园场办公场所不远,大概有近二十间,房屋是砖瓦结构,门梁是砖拱形的,修建时间比办公场早一些。

因知青下乡时,杨天华还是萌童时代,对知青到马家坪的工作生活知之甚少,加上现在住在马家坪的除杨天华一家外,基本上是外来暂住开发土地的新人,我们便不能了解得更多。

现在,在马家坪这场土地上,新开垦的土地都种上了新奇的水果品种,“送出去的是产品,运回来的是黄金”,印证了勤劳致富、科技致富格言。

时间如流水,不知平觉,夕阳已西下,大地笼罩着金色的光芒,江岸百果奇香,江中碧波闪烁,垂钓人意留鱼漂,将马家坪港湾构成一幅美丽的画卷。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