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黄志清的头像

黄志清

网站用户

小说
202111/21
分享

中篇小说《探秘砚池村》

家风家训,是一份珍贵的精神遗产,它左右着家族成员的性格乃至整个家族的命运。 ——题记

                                      轴人徐继如

二十五年前,我在东安县泰古镇潭头小学当老师的时候,徐继如是我的领导,他是学校副校长。

 徐继如在学校人缘关系不太好,主要他不苟言笑,性格很轴,做事特别较真。那一年,县教育局抓辍学学生跟踪劝返工作。当时潭头村经济条件并不富裕,不少学生家长外出打工,其子女的教育则无暇顾及,全校共有辍学生十二名。学校把劝返任务分给每个教师,我也分了一个叫徐长勇的学生。我去他家家访时,徐长勇已经去县城擦皮鞋了,只有他老迈的祖母在家。徐长勇辍学的原因是打架,上学期将一名学生砍伤了,缝了十七针,家长赔了三万块钱才了结此事。我去县城农贸市场找到正在卖腐竹的徐长勇的父亲,他父亲说,要他去上学可以,今后他在学校犯了事,一律由学校承担。我回来向校长汇报,校长说,这孩子生性顽劣,好勇斗狠,是学校的一个祸害,不上学也罢。后来,校长叫我填了张表,说徐长勇随父亲去外地上学了,这事就了结了。

 几天后,徐继如找到我,说徐长勇根本没在县城上学,指责我弄虚作假。徐继如个头不高,但眉毛很长,眼睛不大,但目光如炬。我不敢和他对视,他那双深邃的眼睛似乎要将人吞噬,我只好低着头讲了学生家长意思,说学校不可能替学生犯事买单,只好先这样处理了。

 “每个辍学儿童都有这样或那样的情况,如果都像你这样做工作,那将有大量的学生辍学。” 徐继如平常就很严肃,此时他愤怒地盯着我,像一只咆哮的狮子。

“我请示了校长,这是校长的意见。”我被他的表情吓到了,只好搬出校长来。

 后来,徐继如找到校长,要求重新将徐长勇纳入劝返对象。校长说,徐长勇是害群之马,这个学期有五、六个学生转到中心小学就读去了,就怕有一天遭他砍了,他父亲不让他读岂不更好?徐继如据理力争,说,徐长勇才九岁,他不懂事,我们学校不能贸然将他推向社会,否则他一辈子就毁了!校长无奈,只好召开校务会研究这事,大家一致同意校长的意见,说徐长勇辍学,那是学校之幸。校长瞥了徐继如一眼,耸耸肩,两手一撒,意思是这可是集体的意见。

 “如果你们再执迷不悟,那我只好向县教育局举报了。” 徐继如甩出杀手锏,他知道县教育局正在抓弄虚作假的典型。

 “好,好,你历害!那徐长勇的劝返工作就由你来负责!”校长愕然,他没想到徐继如会公然与整个学校为敌,说完气咻咻地跑了。

 从那时起,大家私底下称徐继如为轴人。

 过了两天,徐长勇真的上学来了。有人告诉我,是徐继如拍胸保证,今后徐长勇在学校犯了事,全部由他负责,徐长勇的父亲才同意他来上学的。

 巧的是,后来徐长勇成为我的学生。刚好有一个女老师的丈夫病了,校长就让我接替她的班主任。我忐忑不安地上任了,因为我自己还是个大孩子,根本不知道如何管理学生,好比刚学剃头便遇上了络腮胡子。得知徐长勇是我的学生,我更是胆战心惊。

 徐长勇瘦小的个子,穿着一套永远不合身的衣服,据说是村上人捐的。我对徐长勇印象还不错,成绩中上,能完成作业,只是性格有些内向,不多说话。如果不是做过他的辍学劝返工作,我很难将“问题学生”与他联系在一起。但不久,他恶习难改,将刚转学过来的同学吴兴砍了。

 吴兴是一名留守儿童,刚转学到外婆家上学,他不知道徐长勇砍人的历史,老是嘲讽他的穿戴,说他像个叫花子。有一次吴兴借了徐长勇的橡皮擦,事后弄丢了,徐长勇向他要,吴兴耍赖,说他没借。徐长勇一气之下将吴兴的作业本撕掉了,吴兴仗着人高马大,将徐长勇按在地上打了一顿。下课后,徐长勇仍追着吴兴要橡皮擦,吴兴一把将徐长勇掀翻在地上,骂骂咧咧道,卖X个崽,你再啰嗦我要活埋你!你卖X个崽!徐长勇跳起来反骂道。吴兴捶了徐长勇一拳,像机关枪似的骂道:卖X个崽!卖X个崽……。

 吴兴不知道他挑战了徐长勇的底线,他最恨人骂他卖X个崽,因为他母亲跟个有钱男人跑了,上学期他将人砍了,也是人家骂他卖X个崽。第二天,他将一把砍柴刀偷偷塞进书包,课间时间趁吴兴不注意,朝他手臂上猛砍。我听到吴兴杀猪般的吼声,赶紧从教室里蹿出来,抢掉徐长勇手上的砍柴刀。我没想到徐长勇出手这么狠,如果我不出来,他甚至会砍断吴兴的手。

 吴兴住院交了五千元押金,是徐继如垫付的。有一天,我在办公室改作业,徐继如把我拉到操场上,不好意思地对我说,能否借他三千块钱?他低眉顺眼的,我第一次看见他卑微的眼神。我问他是不是吴兴出院还要交钱?他说是的,他说他答应的事绝不食言。他向我保证,下个月一定还我。

 第二天一早,我去银行取了三千块钱,把徐继如叫到我房间,将钱给了他。他口喷吐沫,将钱认真数了两遍,然后将事先写好的一张借据给我。我不肯要借据,他硬将借据塞入我口袋中,说,借钱立借据,天经地义。他将钱揣入怀中,对我鞠躬又作揖,弄得我挺不好意思的。那一刻,徐继如不高的个头在我眼前高大了许多,知识分子最看重脸面,不是谁都愿求人的,更何况他是为他人的事求人。

 徐继如言而有信,第二个月果然将钱还给了我。我有点纳闷,还没到发工资时间,徐继如哪来的钱呢?几天后,徐继如的媳妇闹到学校来了,将他的脸抓得花里胡哨的,原来徐继如将他女儿买给母亲的一个金镯子给卖了。他媳妇坐在办公室地上号啕大哭:“你咯没良心的,跟你结婚三十多年,冇买一项东西给我,女儿买给我的镯子你却卖掉了,你今天不将镯子给赎回来,我和你拼了。” 徐继如嗡声道:“我打麻将输了,拿什么赎?” 他媳妇一愣,质问道:“你什么时间学会赌博了?你肯定给哪个狐狸精去了!” 徐继如坚持道:“就是打麻将输了。” 他媳妇在学校闹了一上午,徐继如就是不承认给吴兴交了医药费。

 众人都知道徐继如帮吴兴交了医药费,他们都在看他的笑话,谁让你逞能?这徐长勇家长都不让读,辍学就辍学了,你充什么大尾巴狼,硬要拍胸担保,弄得自己里外不是人。

 徐继如的媳妇在学校闹了三天,硬要他交出狐狸精,后来心脏病复发,直接送县医院去了。

 我把徐长勇找到办公室,语重心长地说,徐校长为了帮吴兴交医药费,把家里的金镯子都卖了,自己脸上被抓花了,老婆也气病了。你以后千万不能再出事了,徐校长家再没有金镯子可卖了。有什么事跟老师说,老师帮你解决,不要动不动就砍人。要是人砍坏了,人一辈子就毁了,你自己一辈子也毁了。我看到徐长勇眼睛里噙着泪水,桀傲的不驯的脸上有了歉意。

 一个星期后,徐继如上班来了,我见他憔悴了许多。

 “你何苦呢?和你老婆说实话不就得了。”我觉得徐继如没有必要背上外面有女人的黑锅。

 “这事只能打碎牙往肚子里咽,如果说了,我老婆肯定要找徐长勇爸爸要钱,徐长勇爸爸除了揍他一顿,钱是不会出的,徐长勇可能面临再次辍学的局面,这不前功尽弃吗?”徐继如说。

 “都说徐长勇是个‘问题学生’,你何必要为他担保呢?还不惜得罪校长。”我不解,问他。

 “我们砚池村先祖弘远公有一句遗言,不管日子多困难,将来每房至少得有一人读书。徐长勇这孩子从小缺少母爱,性格内向,有暴力倾向,这是一种自我保护意识,但本质不坏,稍加调养,还是个好孩子。我不能看着他毁了,我希望他用知识改变自己的命运,这是弘远公对我们砚池后人的要求。”徐继如说着,那双深邃的眼睛里闪耀着动人的光泽。

 说来也怪,从那以后,徐长勇像换过一个人一样,不再闹事,成绩迅速向前蹿升。他的作文《我家砚池村》写得不错,我指导他修改了一下,推送其参加全县作文比赛,荣获二等奖。从此,他的学习热情更高了,后来以优异成绩考入泰古中学。

 我很佩服徐继如,或许因为他的坚持,砚池村少了一个擦鞋工,多了一个人才。

 我上师范的时候就喜欢写小说,参加工作后在省级报刊上发表了几篇小说,在泰古镇小有名气,大家都叫我作家。在潭头小学工作两年后,我借调到泰古镇组宣办工作,在镇上写材料。期间,我在国家级杂志上发表一篇中篇小说,并获了奖,这使我名声大噪,县政府把我作为人才调入县文联工作,这使我成为许多人艳羡的对象。

 到县文联工作后,我发现自己很空,因为接触不到什么人,了解不到什么事,作品大多是根据报刊杂志上的新闻产生的灵感凭想象而写的,没什么根基。有一天,徐继如到县文联来看我,我很高兴,中午请他到小东方酒店吃饭。小东方酒店不是很奢华,但菜品有特色,比较实惠。我知道徐继如就好一口酒,于是要了一瓶十年四特,他七我三,两人开怀畅饮。

 徐继如满面红光地告诉我,徐长勇以泰古中学第一名的成绩考入雄江中学,只要坚持下去,将来考入全国前十名的大学不成问题。我说,这都是你的功劳,看来,当时你的坚持是对的。徐继如说,这也离不开你的教育和引导,他作文获奖后激发了他的学习热情。当然,最主要的功劳是弘远公,他的至理名言至今在影响着我们砚池村。

 酒过三巡,徐继如说,其实今天来找你是想请你帮个忙。我说,只要我能帮上的,你大胆说。我想请你以砚池村为背景写篇小说,来宣传我们砚池村。据我所知,我们砚池村有上百个教授,是名副其实的教授村。徐继如呷了口酒,说,明年我就退休了,我想将砚池村的历史文化整理出来,如果有你这个作家出手,那砚池村厚重的历史文化必将以崭新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你说你们村有上百个教授?我不敢相信,一个村有这么多教授,这绝对不是偶然的现象。这是我根据这些年来回村祭祖的人概算的,如果要统计,绝对不止一百个教授。谈起砚池村,徐继如顿时眉飞色舞,脸上的表情丰富了许多,这与平常不苟言笑的他判若两人。

 就充着砚池村一百个教授,我也要写砚池村。我正愁手头上没有题材,于是答应徐继如写砚池村,或许砚池村的历史人文就是一篇好小说。

                                       村后的樟树林

 砚池村是个小山村,三面环山,林深谷幽,宁静安详。山腰层层的梯田种满了绿油油的水稻,如一幅水彩画挂在眼前。山顶常年云蒸霞蔚,雾岚缭绕,村庄时常笼罩在雾里、在云中,简直美不胜收。

 时隔六年,我再次走进砚池村。上次我是晚上到徐长勇家做家访,我没想到村子的外部环境有这么美。村口有个池塘,因酷似砚台,故称砚池,村庄由此而得名。我可以想象,儿时的砚池村人,常常趴在池边的石头上,倾听蝉鸣欢歌,观赏鱼虾沉浮,凝望那连绵起伏的群山,放飞自己的梦想。山上那蜿蜒曲折的小路,犹如大山身上暴露在外的经脉,他们将从那走出砚池村、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明末清初,砚池村先人为避战祸,从豫州迁居到泰古镇潭头村落户。据说砚池村先人识文断字,看到山脚下有一砚型池塘,颇为喜欢,就在池塘后面搭个茅舍落下脚来。有文字记载最早的先人叫徐弘远,生活在清代乾隆至嘉靖年间。徐弘远是个读书人,当了一辈子乡村教师,一辈子穷苦潦倒。自古以来,中国士阶层的志向只有一个,就是出将入相,徐弘远也不例外。徐弘远虽才华横溢,但屡次考试而不中,反观他人诵其八股文的作品,却往往中高第、举进士,这使得他十分沮丧。徐弘远屡败屡战,八次乡试均告失败,这让他的人生有一种无法弥补的缺憾,至今我们都能体会到他生命的蹉跎感、意志力的消磨感。

徐弘远从小就喜欢读书,几十年如一日手不释卷。小时候,他父亲在外做生意,母亲去看望父亲,嘱咐他给猪喂食。他每天端着一本书,任凭猪饿得嗷嗷叫,却始终忘了给猪喂食。他母亲回来的时候,两只仔猪饿死在猪栏里,气得他母亲揍了他一顿。三十六岁那年,徐弘远再次落榜,他开始潜心从事教学和文学创作。徐弘远擅长诗词和古文,著有《砚园集》、《田园诗》、《西湖集》、《诗经注笺》等,他在文坛上享有盛誉,远近求教者络绎不绝。他的成就甚至超过了许多取得功名的人士,在豫州城名噪一时。晚年经豫州布政使荐举,徐弘远去北京吏部领邑县令。行至南京,因患风寒为庸医所误,倒在病榻上。徐弘远因急于北上,带病离开南京,沿运河行至扬州府再次病倒,从此一病不起。徐弘远毕生追求功名,然而命运却跟他开了个玩笑,在即将取得功名的时候命丧他乡。五十三的时候,一代才子走完了人生最后的旅程,还是他朋友送回老家砚池村安葬的。徐弘远去世时,身边没一个亲人,只是托朋友带回一句话:“不管日子多困难,将来每房至少得有一人读书。”徐弘远去世后,后人尊称为弘远公。

弘远公娶了两房太太,育有四个儿子,长子光玮、次子光珲、三子光琮是吴氏太太所生,四子光瑰是曾氏太太所生。后来四个儿子各自繁衍子孙,开枝散叶,人们称为徐氏四大房。徐弘远有一首经典诗词:弘光德承先,诗书继世长。厚本生英杰,勤读万代昌。这是一首崇德尚学的诗,充分表明了弘远公推崇道德和崇尚学问的精神,它的内涵是立德于学、修德积学。后来砚池徐氏将此诗词作为后人字辈排行,到徐继如是第七代,到徐长勇是第十代。

因为家贫,弘远公的四个儿子只有长子光玮和四子光瑰读了些书,次子光珲和三子光琮从商做生意。光珲经营鞋帽业,赚钱不多,养家糊口略有盈余。光琮在邻县开了一家当铺,生意做得不错,为家族兴旺起到重要作用。可好景不长,当地一士绅盯上了这家当铺,叫人将一祖传玉镯到当铺典当,然后叫人偷了这只玉镯。后此士绅去当铺取玉镯,自然取不到典当的那只玉镯。光琮以双倍典当价钱赔那士绅,那士绅就是不允,说那只玉镯是无价之宝,除非将当铺押给他才行。光琮这才知道那士绅就是想要他的当铺,他坚决不答应,于是那士绅将光琮告上了公堂。

开堂之时,那士绅趾高气扬,昂首挺胸站在一边。

“给我跪下!” 县官对光琮一声断喝。

“凭什么我跪,他不跪。” 光琮不服,指着那士绅道。

“他是本县有名的官绅,你算老几?” 县官轻蔑地看了光琮一眼。

光琮仍不肯跪,县官命衙役用杀威棒朝他腿部猛击,光琮被迫跪下。

县官荒唐地将当铺判给那士绅。官司败了后,光琮愤而还乡,从此一病不起,不久就去世了。

当时的世风崇仕轻商,学而优则仕,仕是第一位的,只有读书才可入仕,才能昂然于大堂之上。光琮的死深深的刺痛了砚池徐村人,他们痛定思痛,光琮的遭遇就是没有彻彻底底遵循弘远公的祖训,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只有读书才有社会地位,才能保护族人。从此,弘德公的祖训才在砚池人心中扎根了,砚池人将读书摆在高于一切的地位。

听了徐继如的讲述,我对砚池村的先祖弘远公肃然起敬。美国女作家海伦凯勒说,一本新书像一艘船,带领着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生活的无限广阔的海洋。生活其实就像茫茫大海,高深莫测,浩瀚无际。我们每一个人都像是漂流的船只,慢慢驶向大海的深处,每一艘船要想远航,就必须要有风帆,这就是读书。两百多年前的弘远公就有这种理念,为他的后人行稳致远架起了知识的风帆。

进入砚池村内,村庄的面貌让我对其好印象一点点消退。村庄不大,只有五六十户人家,村子里没有几栋像样的房屋,不少人家被藤蔓与杂草包围,显然很久没有住人了。破败的房屋,脏乱的垃圾,荒芜的地表,一切看起来是那么的不堪入目。我甚至怀疑徐继如讲的故事是虚构的,这像是出了上百个教授的教授村吗?这里住的是推崇道德和崇尚学问的弘远公的后人吗?

徐继如知道我心中的疑问,他解释道,抗日战争前,砚池村是个规模宏大的庄园,里面的巷道四通八达,全部是红石路面,下雨都不需要穿雨鞋。庄园有一千多间房子,有书院,有园林,一幢幢整齐有序的排列。每幢房都有七、八进,有正房、厢房、天井。屋梁屋柱用的都是高大粗实的原木,窗户雕龙画凤,配以彩色玻璃,加上清一色的老室雕花红木家具,一看就是个书香门第。1941年秋,为躲避日寇战火,村民四处逃难,徐氏庄园被侵华日军的炮火化为灰烬。从此,砚池村逐步凋零,有能力的人都出去了,留在家的多是在外找不到出路的人,所以砚池村现在沦为泰古镇闻名的贫困村。

我有点失望,徐氏庄园毕竟是个传说,如今的砚池村哪里看得到一点书香门第的影子?

我们村后有片樟树林,那是砚池村人才鼎盛的标志。当年,村里有一个传统,每出一位秀才,这位秀才回乡后都要在村子后面种上一棵樟树,久而久之,便长成了一片郁郁葱葱的樟树林。徐继如生怕我打退堂鼓,不适时机推出我感兴趣的话题。

砚池村虽然很破败,但规划得很好,中间一条小路,两旁的房子一排排整齐有序地排列着。我和徐继如穿过村中小路,果然有一大片高大繁茂的古樟映入眼帘,挺拔参天,浓荫蔽日,蔚为壮观。这些古樟少说也有百年以上的历史,每颗胸径都在一米以上,它无声地讲述着砚池村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人文。

“据村上老人讲,这片樟树林原有七十六棵,后来连同徐氏庄园被日军烧毁了六十几多棵,据说当时烧了七天七夜。如今,幸存的古樟仍有十二棵,我们可从这些挺拔的古樟上看到砚池村的百年沧桑和厚重的历史文化。” 徐继如指着樟树林兴致勃勃地介绍着,这是目前唯一能证明砚池村尚学历史的见证。

“怎么能证明这片樟树林是考取秀才之人所种?” 我心存疑虑,樟树到处都有,但种的人不一样,它存在的意义就不一样。

“小时候我听爷爷讲,同治、光绪年间,砚池村就有一门四进士,父子同进士,他们都在村后栽了樟树。”

“找得到记载吗?”

“记载肯定有,但随着砚池村人散落全国各地,这些资料都流失了。”

“没记载,人家会说你编故事。”

“怎么是编故事呢?” 徐继如急了,“小时候我见过,而且我家有物证。”

徐继如家在村庄东面,一幢四列三间的砖瓦房。门口有个小院子,两边各立着一棵高大浓郁的桂花树,整个村子都飘着淡淡的清香。房子不大,但很整洁,让人诧异的是,在这不宽敞的屋子里,徐继如有间自己的书房。书房藏书不少,古今中外都有,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尤以文学书籍居多。徐继如从昏暗的书房里搬出一块麻石,放在院子里,麻石上刻有“翰林院修撰徐承溢种 ”九个字,落款是“同治六年春”。

“这块石碑是我在哑巴叔家翻修厕所时找到的,这表明同治六年春,徐承溢功成名就回乡,在樟树林种下一棵樟树,他当时的职务是翰林院修撰。” 徐继如指着碑石上的字介绍道,“我查了一下,翰林院修撰是六品官员,徐承溢是承字辈,这表明弘远公第四代后人就已经走上仕途了。”

“这块石碑非常珍贵。”魏碑整体上给人一种朴拙险峻、舒畅流丽的感觉,我抚摸着石碑上的魏碑字体,仿佛看到了当年徐承溢在村后栽种樟树的情景。

“小时候,我记得幸存的十二棵樟树前都有石碑,只可惜在文化大革命破四旧的狂潮中全部毁坏。如果遗存下来,那是非常有意义的事。”

“徐校长,”我习惯称徐继如为校长,“如果能找到村后樟树林栽种人的资料,我们可以恢复这些石碑,这样就能部分呈现砚池村厚重的历史和人文。”

“我退休后就想做这件事,但愿能有个好结果。”

回到县城,那片神秘的樟树林一直在我脑海萦绕。一棵树就是一个人的历史,一片林就是一个村庄的历史,这个故事像个少年被肉欲的世界所诱惑,让我深陷其中不能自拔。我知道,历史更能让人健康敏锐地思维,迸发出有益于人类前进的火花。其实,人类就是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前进的,我们在生活的过程中,也在创造着历史。我想从砚池村的历史中找出今天我们前行的方向,创造着属于这个时代的历史。

我找到县档案局的一个朋友,计划调阅东安县清代县志。既然徐承溢是六品官员,我相信应在县志中有所记载。谁知档案局局长说任何人不得擅自调阅档案资料,我只得出具县文联公函,最后他才勉强同意我调阅东安县清代县志。

我从咸丰年代查起,果然查到了几段有关徐承溢的记载——

同治五年年,泰古砚池人徐承溢入翰林院修撰。

同治十二年徐承溢任豫州知府,为加快汉文化的推广普及,先后兴办砚池、莲峰等书院,到光绪二十三年,豫州府境已有义学十二所。

徐承溢在东安兴学宫、设义学、倡文教,在此后的几十年间形成了风气,使得东安由一片文化的荒漠,一跃而成为文化的荟萃之地。其间有据可查的文、武进士就达21人之多,仅砚池村就有11人。

徐承溢长子徐先啸在光绪二年中第二十名文举人,次子徐先哗在光绪五年中第二十五名文举人,幼子徐先喃在光绪十一年中第三甲第一百二十名进士。可谓一门四进士,满门诗书一家锦绣,是为奇迹。

 我把消息告诉徐继如,可把他高兴坏了。我说连同徐承溢,目前已经找到砚池村籍进士十二名,剩下的可能是秀才、举人之类的,你自己去找。徐继如喜形于色道,有了这十二名进士,足以证明砚池村是个历史文化名村。

 徐继如硬要请我吃饭,我们又来到小东方酒店。菜刚上桌,徐继如就连敬我三杯,说要不是我想到调阅县志,他无论如何也找不齐砚池村这十二名进士,这帮他节约了大量的时间。

 为什么一个小小的砚池村一时能涌现这么多人才呢?一个新的问题横亘在我面前,它吸引着我去探寻、去攀登。

                                       善吃亏的光瑰公

 砚池村这么多人读书,这要雄厚的经济实力做保障。这里不得不说到一个人,这就是弘远公的四子徐光瑰,他是徐家发家的一个传奇式人物,后人称其为光瑰公。   徐继如绘声绘色地给我讲述着徐光瑰吃亏发家的故事——

 徐光琮去世后,留下的产业交给四弟徐光瑰打理。徐光瑰毕竟读了些书,视野要开阔许多,他带着侄子——徐光琮的儿子徐德慎到豫州城开了家“光瑰盐号”。柴米油盐酱醋茶,这是生活的必须品,哪朝哪代都要吃盐,应该说徐光瑰很有眼光,生意做得很不错,全家人吃喝不愁。那时的盐是凭票买的,盐票非常珍贵。有一天,一个盐商找到他,说他手上有大量盐票,因母亲病了急着出手。徐光瑰大喜,说,你有多少我要多少。那人要价很低,徐光瑰便将店里所有的银子包括“光瑰盐号”都抵押出去买了盐票。徐光瑰以为发财了,谁知被那盐商骗了。原来洪秀全在金田起义,很快就势如破竹攻下了南京,南京成了太平天国的“天京”后,清府的盐票成了废纸。那盐商得知此消息,便将所有盐票低价卖给了徐光瑰,当天晚上便雇着马车逃离了豫州城。几天后,徐光瑰攥着如同废纸的盐票找到那盐商的家时,那盐商早已不见了踪影,那时他想死的心都有。

徐光瑰变成了穷光蛋,但他不好意思回砚池村。他只得举着牌子在街上找事做,有一家玉器店的朱老板认识徐光瑰,请他去玉器店坐堂,但薪水只能糊口。徐光瑰无奈,毕竟填饱肚子要紧,就这样他来到了玉器店。那时正处战乱,不少人家抛售金银珠宝回老家避难,朱老板计划参与抢购。徐光瑰建议朱老板收购粮食,他说现在清军与太平军两军对峙,良田荒芜,民不得耕种,粮食将奇缺,粮食比金银珠宝更贵重。朱老板认为徐光瑰说的有道理,于是他反其道而行之,大量购买粮食,租了地窖贮存起来。后来,市场没粮食卖了,不少抢购金银珠宝的商人不得不用他们抢购来的金银珠宝来换朱老板的粮食。结果大量的金银珠宝尽归到朱老板手中,朱老板由此而大富。为奖赏徐光瑰,朱老板给了徐光瑰10%的股份。就这样,徐光瑰虽然沦为穷光蛋,但赚得一点也不比“光瑰盐号”少。

十年河东,十年河西。曾国藩率领湘军将太平天国打得落花流水,不久太平天国便灰飞烟灭。太平天国灭亡后,买盐又要盐票了,盐票全线飘红,一下子猛涨数百倍。徐光瑰将金银珠宝的股份卖了,重新开起了“光瑰盐号”。他等于抄底买进了大量盐票,低价买进,高价卖出,于是“光瑰盐号”越来越红火。徐光瑰赚钱后,将“光瑰盐号” 改为“光瑰商行”,由卖食盐,转为卖食盐、茶叶、食品、布匹等多品类的一家综合型商行。“光瑰商行”由此成为豫州城响当当的商号,徐家开始发达起来了。

有一次,徐光瑰从豫州押运一批茶叶去广州,路过一个景岗驿站,见一个衣衫褴褛的老太太躺在地上痛苦地呻吟着。徐光瑰摸了下这老太太的额头,烫得吓人,如果不及时医治有性命之虞。可这里离最近的镇上都有十几公里,但交货有时间要求,他便命侄子徐德慎押着货往前赶,他用马驮着老太太去附近的镇上医治。镇上郎中给老太太把了脉,服了药,老太太睡了一觉便醒了。徐光瑰给了老太太些银两,然后策马扬鞭追赶商队去了。追到梅岭关隘,见几个伙计哭丧着脸在路口等着他,说货被强盗抢了,少当家的也被他们掳走了,说是要老板拿1000两银子去赎人。徐光瑰大吃一惊,都说梅岭关隘是强人出没之地,看来今天遇上强盗了。

“各位兄弟,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你们落草为寇也是为生活所迫,但我们做生意也不容易,我身上只有500两银子的银票,只当我们交个朋友,你们把我侄子先放出来。” 强盗老巢是个山洞,徐光瑰不慌不忙来到山洞,与他们交涉。

“不行,一银子都不能少。” 强盗头子是个黑脸大汉,一双眼睛瞪得像铜铃似的,十分凶悍。

“四叔,救我!” 洞中传来徐德慎惊恐的声音。徐德慎的双眼被黑布蒙住,绑在洞中的石柱上,一个强盗拿着尖刀在他脸上不停地磨蹭着。

“钱我可以给你们,但货要还给我。” 徐光瑰头脑很冷静,他希望保住货,起码能减少一些损失。

“可以。”强盗头子答应了,他绑徐德慎的目的就是为了要钱,至于货值多少钱他也不懂,再说他也不知道如何处理这批货。

“我只能先给你500两,剩下的待我从广州交货后才能给你。”

“你这不耍我吗?”

“我可以写张欠条给你啊。”

“你走了,我到哪找你要账?”

“我是豫州‘光瑰商行’的徐光瑰,如果我不来,你可以去豫州城找我。”

徐光瑰写了一张欠条,留下一张名片,将侄子徐德慎领出来了,带着一批茶叶直奔广州。

将货交给经销商后,徐光瑰手上有钱了,回豫州的时候,他特意去强盗老巢还账。徐德慎要叔叔去报官,徐光瑰说,做人要讲信用,当时人家绑着你不放怎么办?既然写了欠条,就要认账。

徐光瑰有他的想法,广州这条线是“光瑰商行”的重要进出货渠道,而梅岭关隘是必经之路,搞定了强盗头子将一劳永逸。

那强盗头子没想到徐光瑰真的还账来了,他收了钱,将欠条撕了,与徐光瑰喝了两大碗水酒,说今后在梅岭关隘有什么难处可以随时找他。

徐光瑰出门时碰上一个穿着很华丽的老太太,那老太太上下打量着他,用手指着徐光瑰问强盗头子:“三儿,这位先生是你朋友?”

强盗头子脸上顿时挤满了笑容,他毕恭毕敬道: “娘,他是豫州‘光瑰商行’的徐老板,是我新近接交的朋友。”

老太太问徐光瑰:“先生最近跑过景岗驿站?”

徐光瑰仔细一看,原来老太太就是他在景岗驿站救下的那个患病的老太太。

老太太拉着徐光瑰的手对强盗头子说:“三儿,这位就是在路上救为娘的恩公。”

强盗头子卟嗵一声跪在地上,对着徐光瑰连磕三个响头,说:“恩公在上,容郑三一拜!”

徐光瑰这才知道上次在景岗驿站救的老太太就是强盗头子郑三的母亲。原来郑三兄妹六个,只养活了他一个,他母亲只知道儿子在梅岭做生意,由于思儿心切,特赶到梅岭关隘来看他,没想到差点在路上命丧黄泉。

郑三要与徐光瑰结为兄弟,徐光瑰欣然应允。俩人焚香磕头,互换用红纸写好的一份书面契约,上面写着徐光瑰和郑三因为友谊深厚,愿结拜为异姓兄弟。后面载明两个人的姓名、籍贯、出生年月日,再注上结拜的日期,结拜双方按指纹以表确认。徐光瑰年长称为兄,郑三年幼称为弟。

拜把子以后,郑三硬要将抢徐光瑰的1000两银子还给他。徐光瑰不肯要,说,只当是我给贤弟的见面礼。后来,郑三几乎要翻脸了,徐光瑰才不得不将1000两银子收下。事后,徐光瑰将广州带来的一批布匹、食品给了郑三。

从此,徐光瑰在梅岭关隘畅通无阻。有了广州这条重要进出货渠道,“光瑰商行”在豫州城东南西北开了四家门店,成为当地最有名的商号。

徐光瑰稳重大方,就是有些贪酒,一喝酒人家求他什么事都答应下来。当酒醒之后,人们要求他兑现承诺时,他也自认不悔,为此常常遭受一些经济损失。

这一年,豫州大旱,庄稼颗粒不收。由于民不聊生,皮子生意非常难做。几个贩皮子的商户更是把从关外购进的皮子压在手上,卖不出去。眼看着夏天即将到来,再不出手皮子就会腐烂变质,那样就会血本无归。他们几个常常凑在一起商量对策,可是人们连生存都是问题,哪里会有闲钱购买皮衣皮具这么贵重的物品?这天,几个皮货商又凑在一起商议对策,有一人提议道:“我们何不请‘光瑰商行’的徐老板吃个饭,他神通广大,咱们低价将皮毛给他,总比血本无归强吧。”大家一听,觉得这是一条路,于是商量着在豫州最有名的酒店“荣和斋” 请徐光瑰喝酒。

这天中午,皮货商们将徐光瑰请到“荣和斋”喝酒。几个人说着恭维话,轮番敬徐光瑰的酒。看到徐光瑰酒至半醉,大家你一把鼻涕我一把眼泪地央求道:“徐老板,我们都是小本经营,经不住压这么多的货,现在,我们已经揭不开锅了。你家大业大,我们就将这些货低价卖给你,也算是你帮我们大家一个忙吧。下次选商会会长,我们都投你一票。”

乘着酒劲,徐光瑰不加思考,满口答应。那些皮货商生怕有变,当即与徐光瑰写下合同。

第二天,当这些皮货商都拿着合同来交皮子时,徐光瑰傻眼了。他不知道他们的手里会有这么多货,上万张啊,如果全砸在自己手里,自己会倾家荡产的。徐光瑰犯愁了,可是他和人家签了合同,又不能不收,违约是要吃官司的。

经过多年商场考验的徐光瑰思路异常清晰,他知道,皮子在豫州肯定卖不出去,否则这些皮货商不会低价给他。越往北,温度越低,穿皮毛的越多,他计划拉一车皮子去河南试试。怕皮子腐烂,徐光瑰连夜找车装货,将皮子运往河南。谁知河南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皮毛生意十分火爆,车子未卸,货物就已卖空。不到半个月,上万张皮子被抢购一空,由于皮子是低价进、高价出,徐光瑰赚得盆满钵满。后来,徐光瑰在山东、河南开了两家皮毛店,“光瑰商行”从此走出省外。

徐光瑰是个有文化的商人,上至官府,下至匪盗,三教九流他都要打交道。他的传奇经历普通人难以复制,但他的成功经验却值得后人学习探索。徐光瑰之所以成为豫州首富,是因为他品性淳厚,心胸宽广,善于吃亏。他买盐票吃亏,买皮子吃亏,被强盗抢了吃亏,但每次吃亏都成为他成功的契机,崛起的基石。

徐光瑰79岁去世,在那个年代算是高寿老人了。在弥留之际,他对砚池村后人说:“吾平生得力,唯善吃亏。”

善吃亏,是光瑰公给砚池村留下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

                               徐氏庄园和“砚池堂”

有一天傍晚,徐继如突然打电话给我,说他在县政府招待所吃饭,他台湾的堂叔回来了,县台办请他堂叔吃饭,他叫我一起过去坐坐。他说他堂叔身上有砚池村的秘密,带来了我感兴趣的东西。

徐继如的堂叔叫徐书成,他是大房徐光玮的第五代嫡孙,曾是国民党沈阳军工厂工程师,后在国立台湾大学教书。徐书成身材魁梧,腰板挺直,屹立如山,尽显军人气质。他虽是耄耋老人,但精神矍铄,思维清晰。他说他是学机械的,曾就读于西南联大,因成绩优异被选送到德国学习军工技术。抗日战争以前,国民党军队的武器主要是以德制武器为主,仅1936、1937年这两年间,柏林实际交付给南京的军火就突破1亿马克,国民党整师整师的从步枪、坦克到钢盔,都是由德式军品装备起来的,其中有毛瑟步枪、山炮、勃朗宁水冷重机枪、防空火炮等等。南京与柏林的合作包括购进和仿制的这一类,徐书成一行六人的使命主要是仿制和维修。从德国回来后,徐书成先是在位于重庆南岸王家沱的兵工署第30厂工作;解放战争期间,在沈阳的兵工署第90工厂工作。沈阳兵工厂是张作霖当年斥巨资创办的,从世界各国购买机械装备,连车床都从德国购买。当时的沈阳军工厂是一个集炼钢、机器、造枪为一体的现代化工厂,在亚洲都可以说是名列前茅的。因军工厂是军事化管理,徐书成上实际上由一名科技人员演变成为一名军人。

国民党败退到台湾后,徐书成作为涉密人员被掳到了台湾。徐书成先是在高雄一家兵工厂工作,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几家兵工厂撤并,他回到了喜爱的讲台上,成为国立台湾大学的一名教授。徐书成说,他是不愿去台湾的,但国民党当局怕他为共产党所用,硬是逼着他登上了从金门到台北的最后一班船。他水土不服,在船上病了,高烧不止,差点死去。身在台湾的他始终忘不了家乡砚池村,台湾当局开放大陆探亲后,由于他的特殊身份,迟迟不肯放行。如今回到故土,看到日夜思念的樟树林,他特别激动。

吃完饭,徐继如和我意犹未尽,我们陪着徐书成到他订的套间去喝茶,想从他那里了解砚池村更多的信息。徐书成从行李箱中找出一张年代久远的画,他说这是庄园建成后,光瑰公请当时豫州城最著名的一个画家根据实景画的,画了四张,一房留了一张。徐氏庄园被日寇炮火焚毁后,他父亲带着这张画离开故土。如今,散落在世界各地的家人,只能从这张图纸中找到故土的记忆,看到砚池村昔日的辉煌。

砚池村最辉煌的标志就是耗巨资建造的有清代建筑博物馆之称的徐氏庄园。

“光瑰商行”生意红红火火,家族财力日积月累,徐光瑰思考着回砚池村建造一处让后人永远铭记的宅子,他取名为徐氏庄园。同治三年,也就是太平天国灭亡的那年,徐光瑰利用“光瑰盐号” 抄底买进大量盐票赚取的第一桶金,开始规划建设规模宏伟的徐氏庄园。

徐书成谈兴正浓,他将画作摊在茶几上,兴致勃勃给我们介绍了徐氏庄园的规划和建筑特点。

徐氏庄园始建于同治三年,历经同治、光绪、宣统三朝,占地12万平方米,有房屋1500间,楼房20余座,小园林6处,在东安县首屈一指。徐氏庄园以祠堂为中心左右排开,9栋并列,每房两栋,东边依次为大房(光玮)、二房(光珲)所居,西边依次为三房(光琮)、四房(光瑰)所居,每栋6~8进。整个建筑外墙青砖立斗灌泥,墙内侧定磉立柱承重的形式,外观青砖黛瓦,封火山墙,气势恢宏,巍伟壮观。内部巷道纵横、花楼重门;身置其中,冬暖夏凉,舒适宜人,晴无日晒,雨不湿鞋;木雕、石雕、砖雕有龙腾凤舞、狮子滚球、八仙过海、梅兰竹松皆精美绝伦,神采飞扬。

徐家祠堂历时3年,共耗银两万余两。祠堂位于庄园正中心,坐北朝南,院宽25米,进深100余米,占地2500余平方米。整个建筑遵从儒礼,南北中轴,东西对称,三门四进,雄浑壮阔,庄严肃穆,是豫州规模最大、结构最完整、设施最完备、规格非常高的祠堂建筑群。在建筑布局上,徐家祠堂从南向北由4个院落组成,即石围栏外院、前院(戏台院)和由献厅分隔而成的里院上、下院。主要建筑设施有供奉祖宗牌位的正厅和献厅、配厅、配房、戏台等。

祠堂后面是贵和堂,那是接待客人的地方,坐北朝南,有楼房2座,房屋48间,是规模最大的一个堂,砖、木、石雕、彩绘非常精美。

贵和堂后面是砚池书院,是徐承溢任豫州知府期间建造的一个家族书院,这是一个园林式的书院建筑群,有碑廊,廊即是帖,帖即是廊;有藏书室、阅览室。

徐氏庄园最后面是静园,每房皆有通道进入园内,这是一处典型的江南园林。静园揉南、北风格于一体,既具北派之质朴豪放,又有南派的灵巧秀美。风格以野趣为主,点缀以小溪、水塘、回廊、甬道、亭阁、溪桥、园中园,精致、肃静、空灵、通透,超然脱俗。

徐书成指着画上最东边一个院落说,他就是在这个院落出生的。小时候他就在砚池书院上学,徐家的孩子都在这儿上学,后期还允许不是四大房的邻村的孩子到这儿上学。课余时间,孩子们就在静园玩,园子里种了八棵高大的桂花树,一到八月,满园飘香,这是一个让人心旷神怡的好地方。

我好奇地问,徐家的孩子上学要交钱吗?

徐书成告诉我,徐家的孩子上学不仅不要交钱,而且有奖励。这得感谢一个人——徐德慎。徐德慎和叔叔徐光瑰在一起创业,他长年在外做瓷器生意,货物销售到海外。他设立了“砚池堂”,这是一个教育管理基金。“砚池堂”的经济来源就是他创立的德慎瓷行,每年三千金的收入。奖金分等级设立,中举人者可得七百银,中进士者可得三百银,考中秀才、贡生的也有奖励。“砚池堂”的设立,极大地激励了徐家子孙崇学的学风,保证了弘远公“不管日子多困难,将来每房至少得有一人读书。”遗训的落实。“砚池堂”设立不久,徐承溢的三个儿子先啸、先哗、先喃先后高中进士。受徐承溢一门四进士的影响,其他几房相继产出进士,徐氏学风日盛,成就了大量人才。

那一刻,我对徐氏先人佩服得五体投地。他们在两百多年前就有崇学的意识,形成了读书的家风,让他们的后人们在这一祖训的荫蔽下茁壮成长。常年道,富不过三代,官也传不过三代,而知识却可以通过教育一代又一代传承下去。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其实,读书才是最好的家风。

“这该死的日本鬼子,要是当年没烧掉徐氏庄园,那今天的砚池村肯定是一个旅游景点,那将是我们砚池村永远的财富。”徐继如看到徐氏庄园实景图惊呆了,他是母亲在躲避日军战火的途中生的,不知道他过去的家曾经如此恢弘,他还沉浸在徐氏庄园阡陌的巷道和优雅的静园里不能自拔。

“徐氏庄园焚毁的时候,砚池人都在外面逃难。得知这一消息,我爷爷一声长叹,一命呜呼,抗日战争胜利后才迁回砚池村安葬。” 徐书成说着说着,失声痛哭,“安葬完爷爷后,我们全家都望着徐氏庄园的残垣断壁抱头痛哭。从此砚池村人开始飘泊到世界各地,恢弘的徐氏庄园只能在梦中出现了。”

时过五十余年,看到徐书成老人谈起那段往事痛苦的表情,我能体会到当时砚池人失去家园的那种痛,一是祖辈交给他们的基业化为灰烬,难以向祖辈交待;二是没家了,他们只得像无根的浮萍,飘泊在外,各自谋生。

徐书成的孙女徐世梦有着魔鬼般惹火的身材,一头大波浪形金黄卷发发出耀眼的光芒,如果不是她本人自我介绍,你很难知道她是台湾一家医院的主治医师。此次徐世梦回大陆的主要任务是负责爷爷的保健,见爷爷如此激动,她有点愠怒地请我们出去。我有点不好意思,毕竟我们打搅老人太长时间了,让他沉浸在悲伤的氛围里。

夜晚的澄碧湖泛着一片青烟似的薄雾,远处的高楼掩映在其中若隐若现,仿佛海市蜃楼一般。我拉着徐继如到澄碧湖公园散步,我很兴奋,今天的收获很大,我看到了传说中的徐氏庄园实景图,知道了“砚池堂”这个奖学助学机构,对砚池村能出诸多人才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这为我写好砚池村提供了宝贵的素材。

“知道这么多砚池村的秘密,还不高兴?”见徐继如紧蹙眉头,我调侃道,“是不是堂侄女徐世梦的生硬态度让你不高兴?”

“你知道徐书成的爷爷是谁吗?” 徐继如答非所问,神色有些严峻。

“这么说一定是个重要人物?”我被徐继如庄重的样子吊起了味口。

“他就是功宏化育的大先生徐先知”。

“那好啊!我们正愁找不到徐先知先生的历史资料。”

“好个屁!”徐继如担忧道,“先知太公的墓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夷为平地,还是我父亲和乡亲们将他的遗骸拣起来埋入土中,随便堆了个坟茔。徐书成明天要去给他爷爷扫墓,要是看到爷爷的墓被挖,他该如何伤心?”

“不管怎样,我们要尽量多的从徐书成嘴里了解大先生徐先知办学的故事。”

大先生徐先知是民国时代的名人,他是砚池村走向辉煌的另一个重要人物,我不想放过这个走近徐先知的机会。

                                           大先生徐先知

商务别克疾驶在秋天的原野,如同驶进了一幅唯美的山林画卷,两旁的稻田掀起了一层层金黄色的波浪,远端的山上层林尽染,叠翠流金,让人心旷神怡。

我和徐继如坐在后排,我们无心欣赏这美景,倒是坐在中间的徐书成老先生和他的孙女徐世梦谈兴正浓,一直聊着当年砚池村的青年人沿着这条山道外出求学的故事。他说有一年他和堂兄徐书槐去北京求学,雇了辆马车,不料遇上国民党军队在追击一支游击队,马被一个国民党军官抢走了,他们只得提着行李走去豫州,足足走了四个小时才赶上豫州去北京的火车。徐书槐的鞋都走没了,打着一双赤脚,穿着一件长衫,那样子特别狼狈。

临近砚池村,徐书成神色凝重起来,他回过头问:“继如,文化大革命期间,你先知太公的坟墓被破坏了吧?”显然他对大陆文化大革命的情况也有所耳闻。

“因先知太公国民党监察委员的身份,太公的坟墓遭到了冲击。”徐继如只得实话实说。

“破坏到什么程度?”

“墓碑被砸了,坟头被夷平了。一群地痞流氓打着造反派的名义将先知太公的坟挖了,连棺木也被挖走。后来我爸和村上人将先知太公的遗骸重新安葬,筑了坟茔。”

徐书成摇了摇头,眼圈顿时红了,徐世梦赶紧掏出餐巾纸替他爷爷擦眼睛。我和徐继如悬着的心宽了许多,看来徐书成对他爷爷的坟墓被破坏早有思想准备。

砚池村祖坟山在村西的一座山上,山下一条小溪,前面一望无际。徐先知的坟墓在最东面,我和徐继如搀扶着徐书成来到他爷爷的墓地,见墓地杂树、杂草丛生,残破不堪,如果不是徐继如事先开出了条通道,人根本进不来。徐书成见此情景,双脚跪地,老泪纵横:“爷爷,孙子不孝啊!几十年来未曾前来祭奠,只能在遥远的台湾岛焚香叩拜,以表思念之情。”

徐继如请了两个年轻力壮的劳动力帮助清理杂草,徐书成硬要徐继如给他把砍刀,说是他要亲手清理爷爷坟墓上的杂草,砍了几刀便气喘吁吁,徐继如只得把他扶到对面的空地上去休息了。

徐书成喝了口热茶,饶有兴致地给我们讲起了他爷爷徐先知的故事。

徐先知的父亲在他五岁的时候便患病身亡,他母亲节俭持家,将两个儿子抚养大。她遵循祖训,勒紧裤带送两个儿子去念书,徐先知理解母亲的良苦用心,更加发愤读书,他希望用知识点亮自己和家族的未来。为了减轻母亲的负担,他哥哥徐先觉中止了学业,挑起了家庭经济的重担,他将希望寄托在弟弟身上。徐先觉长年在外做生意,视野相对开阔,他不主张弟弟读那些八股应试文章,也不要以博举科举功名为要,学些经世致用的知识就行。

光绪年间,徐先知参加科举乡试,中了秀才,后来再没有参加科举考试。20岁的时候,徐先知结识了一加入孙中山同盟会的名儒,阅读了大量国学书籍,打下了深厚的国学功底。在这个名儒的影响下,徐先知开始关注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对科举入仕毫无兴趣。徐先知密切地关注着社会的风云变幻,他清醒地认识到,要改造社会必须从教育入手,用知识来开启民智,这样才能实现强国的梦想。

戊戌变法后,徐先知主动回到砚池村,在家乡开办了两所小学。一所设在徐氏庄园的砚池书院,叫砚池小学,这是专门供徐氏四大房子弟就读的学校;另一所设在村外的一座庙宇里,那里设施要简陋些,附近的村民皆可就读。

戊戌时期,废科举、兴学堂是变法维新的重要内容。1905年9月2日,清廷宣布,自丙午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至此,沿袭了几个朝代到清王朝的科举制度寿终正寝了,新式教育、新式学堂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受严复教育救国论的影响,徐先知在砚池村首先创办了新式学堂。他在家乡的两所小学里开设了古文、数学、物理、化学、英语、音乐、图画等课程,许多课程是原私塾里没有的,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受徐先知的影响,泰古镇许多村子也办起了新式小学,他亲自出面为各学堂聘请老师。据统计,从清末到民国初期,泰古镇就有各类私立学校30余所,成为远近闻名的教育之乡。

一大批新式学堂的兴起,缘于国人非科学不足以兴国、非教育不足以兴科学的认识。徐先知认为,教育应向西方学习,教育应适应国家需要,推进社会进步。徐先知并不满足在家乡办学,1901年他在豫州城开天辟地创办了豫州砚池英文学塾,他将“砚池堂”的资金全部转移到学塾中来。学生以徐家子弟为主,他们入学无须交纳任何费用,一大批全省各地的优秀人才进入豫州砚池英文学塾就读,除开设国文、历史课外,还开设了数学、物理、化学、英文等西洋课程,使得学校远胜于其他私塾甚至公立学校,到此求学者络绎不绝。

那时,徐先知有一句名言:“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他的长子也就是我父亲徐诗隆在父亲的熏陶下,对国学很感兴趣,上大学想报文科,徐先知坚决不同意,要他报理科,他认为只有学好数理化,才能肩负起科学兴国的历史重任。后来徐诗隆进了美国哈佛大学攻读物理专业,获硕士学位,回国在京华大学教书,后在西南联大教书,据说大陆科学院有十几个院士都曾是徐诗隆的学生。徐先知反对子女从政,认为知识分子就应该搞学术研究。说来也怪,从那时起,砚池人大多是学理科的,很少有人从政。

辛亥革命后,豫州砚池英文学塾抛弃了旧学塾的残余,改名为豫州砚池私立中学校,徐先知任校长,从此砚池私立中学校成了豫州城一个响当当的金字招牌。

徐先知以校为家,平常吃住在学校,对教育质量抓得非常紧,只有寒暑假才回老家砚池村。徐书成告诉我们,他就是在豫州砚池私立中学校上的中学,他说,学校在教学和管理方面的严格是首屈一指的,白天上课要点名,晚上自修也要点名。英文老师每天教完一课,第二天就要学生背给他听。每星期有临时测验,每月有月考,期终有期考,这样一来,每个学生被逼得非用功不可了。

徐书成说,从豫州砚池私立中学毕业的学生后来许多都进入中国有名的高等学府就读。引起全省轰动的事件是在1912年,当时全省选派三十人公费出国留学,豫州砚池私立中学就考取16名,占全省一半有余,仅砚池村就有6人,唱响了徐先知大先生之名,从此人人称徐先知为徐大先生。抗日战争爆发前,砚池徐氏子弟出国流学的就有19名之多,这些人后来都成为建设祖国的栋梁之材。

我抬头看了一眼山下的砚池村,一个小小的山村,因为一个领头人,一个理念,就走出这么多人才。这是砚池村之幸,也是东安县之幸,更是中华民族之幸。

大先生徐先知坟头的杂草、杂树很顽固,足足清了两个多小时,坟包的泥土才显露出来。徐书成和孙女徐世梦给坟包培了几锹新土,徐继如用铁锹铲了两个圆圆的坟顶,徐书成毕恭毕敬将坟顶上下摆弄好,然后在坟包上插上鲜花,在坟前摆上祭品,焚香、烧纸、磕头,随着鞭炮弹起的碎屑飘上天空,这次祭祀活动才宣告结束。

徐书成拒绝了泰古镇政府的宴请,中午就在徐继如家用餐。徐继如用砚池村过年的习俗接待徐书成,弄了年糕、红烧鱼、炒米粉、八宝饭、和菜、煮糊羹,其含义依次是年年高升、年年有鱼、稻米成串、八宝进财、和和美美、年年富裕,尤其是蒸了米粉肉、米粉鸡,让徐书成吃出了小时候的味道。或许是给爷爷上了坟,徐书成心情很好,吃了很多。

“怎么样,该开始着手写砚池村了吧?”徐书成午休的时候,徐继如和我在他院子里的桂花树下聊天。

“应该说明末清初从弘远公到光瑰公,再到大先生徐先知的形象是很丰满的,但是从抗日战争及解放后,他们的后人在哪里,在干什么,还是显得很苍白。你说村里有一百多个教授,我相信有,但一切要靠人物和故事说话。”

“你说得对,我们现在还不能操之过急,还得做艰苦细致的工作。昨天我就要我堂侄女徐世梦负责收集她爷爷这一分支的信息,粗略算了一下,有教授及工程师等专业技术人才20余名,其中大多在美国和欧洲”

“我觉得你们砚池村是个金矿,越往下挖越有价值。”

“我一定要完全彻底地把他们挖出来。”

秋天的田野有一年最美的景致。徐书成醒来,说是去外面走走,我和徐继如便搀扶着他沿着田埂拾级而上,只见眼前徐徐展开一幅金黄画卷,金色的梯田从山脚盘绕着直至山顶,层层叠叠,高低错落,气势恢宏,犹如天梯直上云端。徐书成说,这些田过去都是他家的,租给当地穷苦百姓耕种。但他家从不逼租,歉收年成减租减息,在当地口碑很好。

“太美了!” 大概徐世梦从来没见过这么美的金色梯田,端着个相机跑上跑下拍个不停。

“徐先生,我听说徐先知先生曾经入仕,担任过豫州文事局局长,后来又怎么去北京京师大学堂任斋务长呢?他是哪一年回豫州创办豫州大学呢的?” 徐先知这段经历跳跃性比较大,我一直没弄清其内在的关联。

走到半山腰,那里有两颗枝繁叶茂的古槐树,上面系满了村民祈福的红丝带。那两颗古槐树有500多年的历史,比砚池村的历史还要长,它见证了砚池村的兴与衰。如今这两棵古槐树树身已经中空,树干两个人都抱不下,但然仍枝繁叶茂。徐书成说,当年砚池村的小孩最喜欢到古槐树上抓鸟、掏鸟窝玩。五岁的时候,为争抢鸟蛋,他不小心将堂兄徐书槐推到槐树下,摔断了一条胳膊,那是他一辈子感觉最歉疚的事。

在古槐树下,徐书成给我们讲述了徐先知由入仕到进京再到辞职创办豫州大学的故事。

豫州砚池私立中学成名后,本省不少达官贵人都送小孩到学校就读,徐先知名声大噪,被推选为江南省教育总会副会长,后出任豫州文事局局长。有一年,徐先知到北京参加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结实了著名教育家姚名复,他是把西方思想引进中国的重要人物之一。他早就知道徐先知在豫州办学的情况,对他的实干精神十分赞赏,两个人一见如故,相互通信达十余年之久,兴办教育这个共同的理想使他们成为一生的朋友。1913年初,姚名复应邀出任北京京师大学堂总监督,相当于校长之职,他亲自到豫州邀请徐先知到北京辅佐他任斋务长。斋务长是专门负责学生管理的,姚名复认为徐先知是最佳人选,可想而知当时徐先知在国内教育界是有巨大影响的。此时徐先知已是豫州文事局局长,但他对官场毫无兴趣,得知姚名复邀请,他马上辞官不做,随同姚名复来到北京。在北京师大学堂的两年间,除抓好学生生活管理外,徐先知把考察学生品行摆在重要地位,他认为要达到“齐家”、“治国”、“平天下”,都必须从“修身”做起。徐先知将否有好的品行作为评价一个学生的重要标准,为北京京师大学堂德育教育奠定了坚实基础。

两年多的北京京师大学堂的教学经历拓宽了徐先知的视野,他知道小学、中学都是基础教育,大学才能培育强健的国民。后来姚名复因办学理念与当局有冲突,愤而辞去北京京师大学堂总监督一职,徐先知也回到了豫州,继续办他的豫州砚池私立中学,但创办大学的念头却像颗种子样一直种在他的心里。

1925年秋,徐先知的学生章有勋从美国留学回来,他特去上海接他,邀他回豫州创办了豫州大学。章有勋是著名物理学博士,他的加盟成为徐先知招募人才的金字招牌,很快就为豫州大学网罗了十几名优秀人才。豫州大学是一所私立大学,开办经费主要依赖“砚池堂”,徐先知将家族在豫州的房产变卖充实到办学经费当中,但此时徐家财力逐步萎缩,远远达不到办一所大学的要求,徐先知便发动基金团体和私人捐赠。为了筹款,徐先知到处化缘,经常出入各个“衙门”与军阀政客们扯皮找钱,老师们都取笑他是化缘的老和尚。徐先知一直奔走四方,忍辱负重,乞天下之财,求教育独立,谋豫州大学自主。从1925年创办豫州大学到他去世前的16年间,他的催捐函电超过100次,各类讲演、报告、讲话280次余次,可以说,为了豫州大学他是呕心沥血。

经过徐先知的不懈努力,豫州大学很快凭实力和质量,在政府、社会、家长中确立口碑和地位。豫州大学成立短短10年左右,已成为中国最著名的综合大学之一。

当时,徐先知一个学生在国民政府中任要职,多次邀请徐先知到江南省府任职,徐先知一概推辞。后来他将一顶国民党监察委员的帽子强行戴在了老师头上,徐先知只得笑纳。应该说这顶帽子为维持豫州大学的生存起到重要作用。

抗日战争期间,日军占领豫州,豫州大学被炸。徐先知向江南省政府建言:“因战事而失业之教员与费用断绝之学生,流离失所,亟应救济。”要“为国储才。” 他主张在江南省南部的城南县修建一所新校舍,安置流离失所的老师和学生。后来省府采纳了他的建议,利用城南县城一所公立中学,加盖了些简易校舍,恢复了豫州大学。高峰时期,城南县的豫州大学有学员2000余名。由此,豫州大学在乱世中由私立大学改为国立豫州大学。

1940年夏,日军侵占城南县,国立豫州大学的校产毁于一旦,豫州大学只得再次南迁,迁至吉泰县原豫州砚池私立中学分校。徐先知请求省政府紧急救济,省政府立即拨款两万元,经过简单建设,使得豫州大学在战火中绝处逢生。

就在吉泰县,徐先知召开最后一次校务会,希望大家“艰苦奋斗,求实创新”,珍惜战时难得的机遇,努力把豫州大学办成全国一流大学。后来,“艰苦奋斗,求实创新”成为豫州大学的校训。

豫州大学一次被炸,一次被毁,给徐先知强烈的心理刺激,就像一棵老树,满是伤痕,摇摇欲坠了。徐氏庄园的焚毁是压垮他的最后一根稻草,他口吐鲜血,轰然倒地,两眼凝望着豫州大学,死也不肯瞑目。

抗日战争结束后,家人将徐先知的棺木运回砚池村安葬。时任江南省许多高层人物及徐先知的门生、好友出席了追悼会。江南省省长宗石先生亲笔题写挽联:“功宏化育”, 这是对他多年办学的肯定。

如今,豫州砚池私立中学演变为豫州市第一中学,是江南省重点中学;豫州大学更名为江南大学,门口徐先知先生题写的“艰苦奋斗,求实创新” 八个大字熠熠生辉。看到两所学校仍在培养人才,服务社会,我心潮澎湃,一个人一辈子做一件有益于社会的事,他就是个伟大的人。徐先知办学四十余年,为社会培养了大批人才,在江南省教育史上开一代风气之先。作为那个年代的一名知识分子,他出色地完成了他的历史史命,他倒下去的时候,一座丰碑矗立起来。

                                            抗日英雄徐书槐

三年后的一个夏天,我应邀出席徐长勇同学考取京华大学的升学宴。我赶到砚池村的时候,只见徐继如牵着高头大马,徐长勇戴着大红花骑在马上略显羞赦,一行人浩浩荡荡从泰古街开进砚池村。一路上,村民敲锣打鼓,不少路过的村民驻足观望,简直比过年还热闹。在村民的簇拥下,徐长勇在村后的山上栽下一棵樟树。我可以想象,百年后,村后的这片樟树林将更加繁茂。

徐长勇已由一个青葱的少年长成一个大小伙子了,他瘦高的身材,脸上长满了青春痘,架着副眼睛,文质彬彬的,谁也想不到他过去曾是个好勇斗狠的“问题学生”。徐长勇伙同他父母专门敬我的酒,说我是徐长勇的恩师,没有我,他至今有可能在街上擦皮鞋。我赶紧站起来说,愧不敢当。我的确不敢揽功为已有,因为在我手上徐长勇肯定辍学了,是徐继如的坚持才有了徐长勇的今天。

我再次对弘远公“不管日子多困难,将来每房至少得有一人读书。”的家训顶礼膜拜,它至今在荫泽他的后人。

徐继如喝得有点多,脸上变成了猪肝色,说话语无伦次的。他跌跌撞撞端着杯子要和我干杯,说我居功至伟,培养了徐长勇的学习兴趣,让他回到正确的学习轨道。我怕他喝醉不肯喝,他拍着我的肩膀说:“恢复高考制度这么些年了,留在砚池村的砚池人第一次有人考上京华大学,而且是豫州的状元,我很高兴,我们没丢弘远公的脸。”

“你有理由高兴,你重振了砚池村的雄风。”我不是说恭维话,这些年砚池村的学生初中、高中、大学录取率大幅提高,与徐继如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不,不,不,”徐继如摇头晃脑道,“我做的这些与光瑰公、与大先生相距甚远,简直不值一提。”

徐继如时时处处向先人看齐,这让我肃然起敬。砚池村人一代带着一代干,一代做给一代看,这是他们村持续出人才的关键所在。

“我平生最大的愿望就是将砚池村的历史整理好,将砚池人的故事讲好,让后人永远铭记先人的事迹,激励后人好学上进,继续前行。”

“你现在找到多少教授的资料?”

“128个。”

“超过100个了?”

“远远不止。200以上肯定不成问题。”

我再次被砚池村震撼到了,一个小小的自然村,128个教授,而且这个数字只是冰山一角,这绝对是个奇迹。

一列火车像条长龙往前奔驰着,两旁的山林、田野迅速向后掠去,远处的山头上,笼罩着淡淡的白雾。我被徐书槐的故事吸引了,我像

吃了鸦片似的被徐继如忽悠着上了豫州至北京的火车。

徐书槐早年就读于京华大学物理系,曾是徐书成父亲徐诗隆的得意名生,是徐书成早一届师兄。据徐书成讲,徐书槐曾发明了地雷,被誉为地雷之父,为抗日战争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可不知什么原因,他27岁的时候作为特务被杀害了。徐书成对徐继如说,徐书槐在学校读书期间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本可去德国留学,但他毅然留了下来,加入到抗日队伍的行列,他怎会是特务呢?他要徐继如去弄清徐书槐被杀害的原因,让他的英灵早日回故乡安息。

听到这个消息,徐继如非常兴奋,如果证明徐书槐是误杀,那他就是个烈士。如果徐书槐真的发明了地雷,这表明砚池人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实现了徐氏先人“非科学不足以兴国、非教育不足以兴科学。”的理想。徐继如要徐长勇去学校查找徐书槐的相关资料,不久前,徐长勇回信说,他查到了徐书槐的学籍资料以及他同学彭桓宇写的一篇京华学子去冀中根据地抗日的文章,文章多次提到徐书槐,而且彭桓宇就住在京华校园内,他是京华大学退休教师。

 我们在京华大学荷清苑小区的一个院子里找到正在晒太阳的彭桓宇老先生,他听说我们是徐书槐的家人非常高兴,吩咐保姆又是泡茶,又是拿水果。彭桓宇老先生今年87岁,腿脚不太方便,坐在轮椅上,但是他的头脑异常清晰,他说如果当时不是徐书槐主动担当,冀中兵工厂的京华学子可能都被视为特务,他是一个英雄。

 彭桓宇老先生说,徐书槐的成绩在班上一直名列前茅,他在学校很活跃,是话剧社吹拉弹唱样样精通的台柱子。他很聪明,在京华的第二个学期,就从物理系借来了一架德国产的“莱卡”相机和洗印设备,自学成才开设了一家“京华照相馆”,他既当老板又当员工,从拍摄到冲洗都是自己一手操办。我记得徐诗隆先生是他堂叔,他对徐书槐非常赏识,看他那么喜欢照相,就提议他去研究“红外”摄影。那时的国际上,红外摄影是一项不对外公开的军事秘密技术,它可被应用于军事侦查、科研、医学等多个领域。在一穷二白的情况下,徐书槐决定利用物理系的光谱实验室和X射线衍射对胶卷进行研究。他凭着自身丰富的知识和冲洗经验,摸索出了红外光敏感胶片的感光材料的化学成分。在那个连普通底片都需要进口的时期,自制成了国内第一卷红外胶片。有一天晚上,徐书槐带着几名助手爬上了香山最高处的“鬼见愁”顶峰,他们拍摄了二十多里外的北平西山夜景,照片洗出来竟像白天拍的一样十分清晰。这珍贵的中国第一张红外照片一出,立马轰动了整个京华大学。

 因为徐书槐在红外摄影的科研成果,徐诗隆先生有意把他送到外国留学深造,他也顺利考取了赴德留学的名额。但那一年“七七事变”爆发,无论是中国的命运还是徐书槐的命运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日军侵占了京华园,美丽的校园成了日本人的军营,体育馆改成了伤兵医院,整个校园被糟蹋得不成样子。血气方刚的徐书槐义愤填膺,发誓要将日本鬼子赶出中国去。

 当时的冀中抗日根据地,地处于大平原,少山少水且被日军重点驻兵的铁路包围,是当时开展游击战最艰难的地区。在这种严峻的条件下,八路军想出了适合翼中平原的作战方法——地雷战。法子是想出来了,但如何实现又是另一个问题,因为根本没人会造地雷,更没有造地雷的器材和原料。本来打算结完婚便赴德留学的徐书槐,一听说地雷战的事,便婚也不结国也不出,直奔翼中抗日根据地去了。抗日需要科技的帮助,那时他怀着一腔热血,觉得这就是自己为抗日战争做贡献的最好机会。

 因徐书槐过人的胆识和才干,不到三个月他就成为冀中军区供给部部长,负责揽集科技人才,建立兵工厂。那时我、董涵荣、方硕升、林怀瑾等十几名京华学子在他的率下成立了技术研究社。我们主要任务是进行技术攻关,提高炸药的破坏力。在我们的努力下,一种大威力的烈性炸药被研制了出来,这种含TNT的烈性炸药,在地雷、手榴弹、炮弹中都广泛应用,冀中八路军的战斗力也节节上升。当时来到冀中考察的美国人都感叹:“你们真有本事,生产的火炮和我们美国的火箭炮几乎一样呀!”

 到1938年的10月,我们冀中兵工厂已有2000多人,这是八路军中规模最大的兵工厂,每天至少能生产1000公斤的烈性炸药。这些烈性炸药,在各个战场被广泛应用,让日寇吃尽了苦头。当时日军的装满军火的列车一开过,车上的军火便接二连三地爆炸,气得鬼子咬牙切齿。有了炸药后,地道战、地雷战、伏击战等各种神奇的战法,打得日军可谓日夜不得安宁。

 除此之外,徐书槐还带领我们研究军队的电讯技术。他多次利用各种关系,潜入北平和天津等城市采集各种电子材料,运回军区研制短波通讯工具。不到半年时间,军区就拥有多达30部电台,电讯能力也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虽然我们这些科研人员没有亲自上战场杀敌,但是我们所做的贡献可以说不比任何一个人少。凡是认识徐书槐的人,都非常钦佩他在科研技术方面的才能,他在冀中军区被喻为“兵工大王”。

 听了彭桓宇老先生的叙述,我这才恍然大悟,以前我一直对抗日电影《地雷战》中的八路军把地雷造出并运用得如此精妙有些疑虑,现在我明白了,这里有大量科研人员的贡献,我怎么也没想到,这竟然是我们东安县砚池村人徐书槐的杰作。

“后来他怎么成了特务呢?”徐继如急不可待地问。

“实际上这是中了国民党的离奸计。”彭桓宇老先生叹息道。

 原来徐书槐确实是有科学研究方面的天赋,但是在政治上可以说一窍不通。那时虽然说是国共合作,但背地里却暗流涌动,共产党在各根据地成立了锄奸部,发动了一场清洗汉奸特务的锄奸运动。因为徐书槐在兵工行业的突出表现,国民党也在争取他,但他一心只想为共产党工作。这个时期国共两党有些摩擦,他毫不忌讳,怒斥内斗,大谈国共两党应一致抗日,减少内耗。

 有一次一个国民党官员来供给部考察,他特意用英文与徐书槐交流,两人相谈甚欢,越聊越投机。当时在场的还有供给部的王政委,因为不懂英语一句话都插不上,在旁边十分尴尬,于是又气又恼的将这事当成特务嫌疑上报。

 还有一次徐书槐西装革履地穿过日伪军层层封锁,搞来一批药品,引起锄奸部的极大怀疑。他们将他抓起来严刑拷问:“这些药品从哪里弄来的?”

 “从沈阳警备司令部弄来的。”

 “他们怎会帮助你?”

 “沈阳伪警备司令部副司令黎占奎是我远房表哥,他是我们可以争取的对象。”

 “胡说八道!是日本人让黎占奎派你打进我们根据地的吧?”

 “你放屁!我是放弃留学德国自愿参加抗日的。”

 “你这个狗汉奸、狗特务!”锄奸部的人员失去耐心,开始对徐书槐行刑。

 徐书槐没想到自己的同志会对自己下狠手。他乃一介书生,做事认死理,他身上流淌的砚池人的血不允许他低头,于是他大骂:“你们这些人才是狗汉奸、狗特务!你们把我关起来,就是怕我研制出更多的炸药来消灭他们。”

 徐书槐的争执只会招来锄奸部人员加大用刑力度,他被打得遍体鳞伤。

 我们京华十几个学子,加上兵工厂一百多名知识分子一起为徐书槐声援,被锄奸部作为汉奸特务团伙一并抓了起来。我们一百多名知识分子被关押后,冀中兵工厂停产了。为了恢复我们的自由,也为了让兵工厂能尽快复产,徐书槐违心地承认自己是黎占奎派来的,与其他人无关,于是徐书槐特务的身份“证据确凿”。

 在锄奸部羁押期间,徐书槐交代我,要我出去后立即去沈阳找黎占奎,要他出具是我远房表哥且同情支持共产党的证明过来。

 我赶到沈阳的时候,黎占奎因通共被处决了。我非常担心,如果黎占奎不在了,那徐书槐特务的身份就难以洗白了。

 我没想到的是,当我赶回冀中时,徐书槐已被锄奸部处决了。

 那时正值日军对冀中根据地发动大扫荡,军区机关匆匆转移。为了减轻负担,锄奸部决定处决一批“特务”。一名战士将徐书槐押至一乱坟岗,拉动枪栓,顶着徐书槐的脑袋就要扣动板机。徐书槐猛地托起步枪,央求道,我请求你留下子弹打日本鬼子,你用石块砸死我。那战士放下枪,从地上拣起一块石头,对着徐书槐的头部猛地砸去,顿时天空溅起一片血色霞光。

 “既然你们认为徐书槐是英雄,不是特务,那解放后你们怎么不帮他申诉呢?”徐继如急了,他质问道。

 “我们十几个京华学子曾连名上书为徐书槐平反,但他的卷宗里有他承认自己是特务的证词,有关部门不予认定。”彭桓宇老先生叹息道。

 “既然徐书槐是特务,他会放弃留德的机会,专门研制炸药对付日本人?”一个英雄被作为一名特务莫名其妙地处决了,我听了徐书槐的故事都为他抱不平。“他做了什么损害冀中根据地的事?这是明眼人都看得懂的事!”

 “彭教授,不是说黎占奎通共被处决了吗?如果他通的是徐书槐,帮冀中军区进药品,不恰恰证明徐书槐是共产党吗?”这时,徐继如倒显得很冷静。

 “这个我不是没想过,专案组也曾去沈阳调查,但日本鬼子投降后,日伪军警的档案毁于一旦,查不到黎占奎通共被处决的资料。”

 回来的路上,徐继如很沮丧,家族的英雄被冤枉让他如鲠在喉。在县城分手的时候,他信誓旦旦说,我一定要为英雄正名。

 我以为徐继如是开玩笑的,谁知两年后他真的找到了徐书槐不是特务的证明材料。原来从北京回砚池村后,徐继如夜不能寐,如果徐书槐的英雄事迹被证明,那将为家族历史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他去派出所开了个证明,起程去沈阳查找黎占奎后人的消息。他辗转沈阳、哈尔滨、贵阳、济南等地,历经两年多时间,终于在济南找到了黎占奎的儿子黎学诚。实际上黎占奎是砚池村的外甥,他舅舅徐诗淳早年留学日本,后在沈阳工作,将妹妹徐诗泞带到沈阳,嫁给了黎占奎的父亲。黎占奎出身书香门第,有记日记的习惯。他在日记里记下了多次帮远房表弟徐书槐采买药品、爆炸材料的事情,表达了不愿当亡国奴,将日本鬼子尽快赶出中国的信心和决心。黎学诚将他父亲的遗物——一个红木箱子一直带在身边,箱子里就有他父亲生前留下的九本日记。

 徐继如将记载黎占奎帮徐书槐采买药品、爆炸材料的这本日记交给了彭桓宇老先生,然后由彭桓宇老先生联合了当年在冀中兵工厂工作的仍然健在的56名科研人员,上书有关部门核查徐书槐特务案。

 2005年7月,在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前夕,徐书槐终获平反,他的名字终于镌刻在京华大学的英烈榜上。

第二年的清明节,江南省委在砚池村举行抗日英雄徐书槐铜像落成仪式。徐书槐身着西装革履,一手高举着一颗硕大的地雷,怒目圆睁地屹立在村东的小山头上。我们仿佛听到他在高声吟唱:“中华锦绣江山谁是主人翁?我们四万万同胞! 强虏入寇逞凶暴,快一致持久抵抗将仇报! 家可破,国须保! 身可杀,志不挠! 一心一力团结牢! 努力杀敌誓不饶……”

                                          跨越两个世纪的婚礼

 新世纪酒店坐落在东海市一个被翠绿群山环抱的海湾,背靠太平山森林公园,面前是一往无际的大海。宾馆内青砖黛瓦、曲径迂回、树茂竹秀、绿坪如茵,景致典雅有江南园林之精巧。室内舒适豪华,窗外秀色可餐,让来宾在繁华闹市之中抛却琐事烦扰,享受悠然清净。

 “这是我为我父亲和母亲选定的结婚酒店,因为我父亲是南方人,必须要有南方风味;他们是在东海认识的,婚礼一定要在东海进行。还有,他们的婚礼是一场跨越两个世纪的婚礼,这是新世纪酒店,在这里举办他们的婚礼有着特殊的意义。”徐继圣给我和徐继如在新世纪酒店订了间房,他对老家能有人参加他父母的婚礼感到非常高兴。

 徐继如在办理入住手续的时候,我扫视了一下酒店大堂,亭台楼阁,小桥流水,确实颇有南方风韵。

 徐继圣是一个中俄混血儿,白皮肤,黑眼珠,大鼻子,体格高大强壮,一头黄毛头发,一看就和黄种人不一样。他父亲是徐书华,出生在上海;母亲叫托莉娅,出生俄罗斯圣彼得堡,所以他父亲给他取名叫徐继圣。

 我和徐继如在飞机上吃了点东西,徐继圣硬要请我们吃夜宵,说是尽地主之谊。徐继圣是第一次见老家人,对砚池村的一切都感到好奇。徐继如绘声绘色地给他讲述了砚池四大房及徐承溢一门四进士的故事,他告诉徐继圣,你就是徐承溢次子徐先哗的后人。徐继圣说,等他父母办完婚礼后,他要陪父母回砚池村去看看。

 徐继如韧劲十足,他不会放过任何砚池人的蛛丝马迹。原来黎学诚的舅舅徐诗淳和徐继圣的爷爷徐诗坤早年先后在日本留学,他们都是徐承溢的后人。得知徐继圣是砚池村人,徐继如已通过黎学诚的掌握了不少徐继圣的情况,知道他是东海工程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是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听说徐继圣的父亲要举行世纪婚宴,他约我千里迢迢赶到东海,目的尽可能掌握徐先哗这一支的后人走向。

 “我听说你父母都是有故事的人,你能不能讲讲你父母的故事。”我是个作家,更喜欢听故事。两个八十岁以上老人举办跨国婚宴,一定有个曲折绮丽的爱情故事。

 “我爸这一辈子太苦了,为了这一天,他等了我妈整整58年。”讲起老爸的故事,徐继圣十分感慨,眼圈顿时红了。

徐继圣的爷爷徐诗坤早年从日本早稻田大学毕业后,在上海震旦大学任教二十几年,所以他父亲徐书华是在上海出生的。解放后,徐书华考入沪海交通大学造船系,毕业后先是在鄂汉军管会船舶建造处工作,后调到鄂汉船舶工业管理局,由于他工作突出,技术过硬,被选中到东海市参加苏联援助的几艘仿制舰船制造工作。

到东海工作后,徐书华爱上了游泳,他每天下班后都要把自己扔进海水里,享受在大海中劈浪前行的感觉。他觉得人生就像置身于大海中,一个大浪过来会让我们瞬间透不过气来,但不经历大风大浪就难以到达成功的彼岸,因此哪怕再苦再难,都要劈浪前行。这天他游到离海岸线一千米处,正准备往回游,勿见前面还有一个人在往前游,不服输的劲头让他加快挥臂速度,他要追上那人。靠近一看,那人原来是一金发女郎。这时起风了,海浪一浪高过一浪,徐书华正要越过那金发女郎,不料那金发女郎却对他说:“浪高了,危险,赶紧回去。”正说着,一个巨浪劈过来,将他们淹没在海水里。刚刚冒出头,另一个海浪又赶过来将他们拖进海水中。徐书华喝了几口水,又苦又咸,他使尽全力往回游,回头一看,见那女郎被海浪卷得偏离了方向,他加速靠近女郎,拉着那女郎往海岸线方向游。游到岸边,两人都在沙滩上喘着粗气,金发女郎看了徐书华一眼,对他报以感激的微笑。

徐书华霎时被金花女郎的美貌击中了,白皙的皮肤,迷人的身材,金黄的头发,一双碧眼默默传情,足以让天地万物尽失颜色。

“你好!我叫托莉娅,在中苏医院工作。”换好衣服,金花女郎向徐书华伸出热情的手。

“我叫徐书华,在造,造船厂工作。”徐书华握着托莉娅的手像被电击似的,说话语无伦次。

“今天的事谢谢你!要不我很久才能上岸。”

“我看你很喜欢游泳,很少有女孩能游那么远。”

“我的家乡没有海,所以我在这儿就好像生活在天堂一样,一有时间我就到这里晒太阳、游泳。”

分手的时候,徐书华看着托莉娅亭亭玉立的背景眼睛都直了。当天晚上,徐书华辗转反侧,他的眼前全是托莉娅的身影。

接连几天,徐书华下班后都迫不及待往海边赶,可是一个星期都没见到托莉娅的影子。徐书华有些沮丧,他想去中苏医院找托莉娅,又觉得有些唐突,一直下不了决心。

徐书华在煎熬中度过,但一点也没影响他的工作。这天下午,科长要他拿一份图纸来征求苏联专家瓦西里的意见,他马上骑着自行车来到苏联专家住地。

苏联专家的住地坐落在花园街三号,有三十多幢俄罗斯风格的建筑,据说这是专门为苏联专家修建的。整个建筑呈扇形张开,中间有个花园,花园中间有个水池,水池有不少红鲤鱼在游弋。每幢楼房前都有一个院子,院子上方有个葡萄架,上面挂满了嫩绿的葡萄。葡萄架下有个花岗岩石桌,坐在石桌上看书喝茶那是相当的惬意。

徐书华找到瓦西里家的时候,瓦西里正坐在石桌上喝茶。

“托莉娅,给客人上茶。”瓦西里对着里屋叫道。瓦西里以前喜欢喝咖啡,到中国工作后喜欢上了中国绿茶。

“先生,请用茶!”托莉娅将茶放在石桌上。

四目相对,徐书华的心怦怦直跳,他怎么也没想到在这里能碰上托莉娅。托莉娅穿着套白色连衣裙,像只白天鹅,比海滩边增添了许多妩媚。

“托莉娅,这是我最欣赏的中国学生徐书华,一个很有才华的小伙子。”瓦西里指着徐书华介绍道。

“托莉娅,你怎么在瓦西里老师家里?”徐书华不知道瓦西里和托莉娅是什么关系。

“这也是我家呀。”托莉娅俏皮地在瓦西里脸上亲了一口,说,“我爸摔伤了,我留在家里照顾他。”

“上帝啊,原来你们是朋友?”得知女儿认识徐书华,瓦西里很高兴。他身材魁梧,说话很风趣,时不时冒出几句苏联名言,“一个人没有朋友,就像生活里没有阳光。托莉娅,今天中午一定要请你朋友在我们家吃饭。”

中午,托莉娅弄了酸奶牛肉、熏肠、甜菜丝鲱鱼沙拉、传统俄式薄煎饼、罗宋汤等俄罗斯传统风味的菜肴,徐书华就留在托莉娅家吃饭。瓦西里开了一瓶伏特加酒,给徐书华倒了一杯,徐书华不习惯喝烈性酒,喝了一口便觉得火辣辣的,让他的嘴巴不停地往外吐气。

“亲爱的爸爸,徐喝不惯伏特加,您就别让他喝了。”托莉娅嗔怪道。

“这次喝不惯,下次便喝惯了。”瓦西里身材高大而粗壮,一张脸红红的,好像一年到头都醉醺醺的一样,他坚持道,“徐,伏特加酒是苏联的一种文化标志。被人称为‘红色伯爵’的阿·托尔斯泰就酷爱伏特加酒,他经常往返于莫斯科和圣彼得堡,在火车车厢里总要喝上几口,所以他才能写下《复活》《安娜·卡列宁娜》《战争与和平》等传世之作。所以,我们搞科研的也要喝酒,酒一下肚,你的思维就活跃了,你的大脑细胞就能迅速活动起来。”

瓦西里很幽默,表情显得很夸张,这让徐书华的心情也轻松起来。他想想也是,凡是在俄罗斯的历史和文化中留下不灭痕迹的作家、诗人、戏剧家、歌唱家等巨匠,他们几乎都和伏特加酒结有不解之缘。翻开他们的不朽篇章,可以发现,伏特加酒和柠檬是他们乐此不疲的记载。于是,他端起酒杯说:“那我让我的思维活跃一下,敬瓦西里老师一杯!”

徐书华喝了两杯酒便醉了,在托莉娅家里睡了一下午。

醒来后,托莉娅邀徐书华去游泳,徐书华便骑着自行车载着托莉娅往海边飞奔。从花园街三号到海边浴场有两个长山坡,徐书华像闹钟上足了发条似的,浑身有使不完的劲,一口气冲上了山顶。

那天,徐书华和托莉娅游得很远。托莉娅显得很兴奋,看着海岸边璀璨的灯火,她高声呼叫:“我爱中国!”

回去的路上,他们唱着《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红莓花儿开》《山楂树》等俄罗斯歌曲,一路欢歌笑语。

此后的日子,徐书华经常去托莉娅家,托莉娅教他俄语,他教托莉娅汉语。累了,他们就坐在钢琴边,两人边弹边唱。

后来,托莉娅的祖母去世了,她和父亲回苏联处理祖母的后事。那段日子,徐书华度日如年,他第一次尝到思念的滋味。终于有一天,他接到托莉娅的电话,说她回来了。徐书华骑着自行车风驰电掣地往花园街三号赶,往常三十几分钟的车程,他不到二十分钟就赶到了。

托莉娅站在门口,一把将徐书华拉入自己怀中。两个年轻人紧紧相拥在一起,托莉娅在徐书华脸上疯狂地吻着,徐书华笨拙地回应着,他的手在她背部不停地滑动,滑落到她翘起的臀部,她结实而又柔软的身体让他觉得自己的身体要爆裂。

托莉娅拉着徐书华参观自己的卧室,只见雪白的墙壁上挂着一幅油画,在白桦林下,两个年轻人激情相拥。双人床上铺着白色床罩,托莉娅顺手将窗帘拉上,粉红的窗帘顿时将整个房间涂抹上温暖的色彩。

徐书华将托莉娅抱在床上,他的身体几乎全部压在她身上,他的舌头侵入她的贝齿,两条舌头激烈地纠缠着。他情不自禁地攀登上了那圣洁的高峰,沉醉在那迷人的深渊。

不久,托莉娅告诉徐书华,她怀孕了。徐书华很紧张,因为在国内,未婚生育是件很麻烦的事,他的意思是先结婚,然后再要孩子。托莉娅不同意,她说,爱和结婚是两码事,我爱你,我想生下我们的孩子。

托莉娅把她怀孕的消息告诉了她父亲,她父亲瓦西里非常喜欢自己的学生徐书华,平静地接受了这个事实。

托莉娅爱肚子里的孩子胜过一切,这是她和徐书华爱情的结晶,她特意请了长假专心孕育自己的孩子。十个月后,孩子瓜熟蒂落,托莉娅在家里顺利生下了她和徐书华的儿子——徐世圣。

徐世圣满月后,徐书华和托莉娅商量着先打结婚证,然后补办一个盛大的婚礼,他不能亏待托莉娅。他们将结婚申请报告递交上去了,中方很快给予批复,而苏联方迟迟不出具托莉娅婚姻状况证明。就在徐书华迷惑之际,托莉娅打电话要他速回家一趟。原来苏联政府作出了撤走专家的决定,所有专家十天内必须回国,而且必须无条件服从。

徐书华赶到家的时候,看见托莉娅的眼睛红肿得厉害,显然她哭了很久。见徐书华进门,她抱着他失声痛哭,孩子受了母亲的感染,也在一旁啼哭。

托莉娅要带着孩子留在中国,她父亲不同意。瓦西里认为,中苏两方交恶,托莉娅留在中国前途难测,可能会给徐书华带来更大麻烦。托莉娅要带孩子去苏联,徐书华坚决不同意,他觉得一个未婚姑娘带一个孩子会招来许多非议。

苏联专家撤出花园街三号的那天,托莉娅哭得死去活来,抱着小世圣不肯撒手。

“亲爱的,我一定把孩子培养好,我们父子等你回来!”在火车站,徐书华把孩子接过来,一手搂着托莉娅,眼泪像断线的珠子似的往下掉。

火车发出一声长鸣,缓缓驶出站台。

“徐,我爱你!我一定会回来的!”托莉娅从窗户伸出头,挥手与徐书华父子俩作最后的告别。

徐书华被列车远远甩在站台的另一端,他抱着孩子孤独的影子永远地铭记在托莉娅的脑海中。

听了徐书华和托莉娅的爱情故事,我内心非常振撼。两个相爱的人因两国的交恶而天各一方,这是那个时代的悲剧。宋代大诗人苏东坡有诗云:“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了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美好祝愿。我希望天下有情人能够长相厮守,而不需要明月将他们虚幻地联系在一起。

“你和你母亲是什么时候联系上的呢。”我忍不住问徐继圣。

“那是四十年以后。”徐继圣的思绪回到了当年在俄罗斯做访问学者寻找母亲的岁月。

我是东海工程大学毕业的,毕业后留在学校当老师。18年前我争取了在圣彼得堡国立大学做访问学者的一个机会,目的就是寻找我母亲托莉娅。我在圣彼得堡最有名的《新闻报》上刊登了寻人启事,然而半年多了却无人问津。我又在当地电视台做访谈节目,终于有一个当年在东海造船厂援华的专家打电话告诉我,我母亲在海参崴。

我母亲回国后,开始在圣彼得堡一家医院工作,为了离我和我父亲近一些,她申请来到遥远的远东城市海参崴工作。中苏交恶前几年,我父亲音信全无,进入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两国关系缓和了许多,我母亲通过苏联驻东海领事馆的一个朋友查找我和我父亲的信息,然而,我父亲像蒸发了一般,神秘的失踪了。后来,我母亲通过关系联系到我姑姑徐书卉,得知我在姑姑家,她很开心。问及我父亲,我姑姑含糊其辞,说快二十年了,她都不知道我父亲在哪。问了几次,我母亲绝望了,哪有妹妹不知哥哥在哪的道理,她估计我父亲已经结婚了,这是我姑姑的推托之辞。于是在七十年代末,我母亲与一个追求她二十几年的老同学维克多结婚了。我母亲为维克多生了一双儿女,儿子叫伊万诺夫,女儿叫莱巴基娜。

“你和你爸为什么不去找您母亲呢?”我有些疑惑。

“因为我根本找不到我父亲。我从小是姑姑带大的,我只是从书信中才知道我有个父亲。直到我三十一岁结婚的时候,我才真正见到我父亲的真容。”

“你父亲干什么去了呢?”

徐继圣娓娓道出他见不到父亲的缘由——

当时由于复杂的国际形势,国家提出“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的要求,我父亲被选中参与我国核潜艇的研制工作。在接受任务前,我父亲把我交给我姑姑,对外说我是我父亲抱养的孩子。我爷爷拉着我父亲的手交代道:“你要放下托莉娅,早点找个姑娘结婚,没事常回家看看。”接到这个任务后,为了工作需要,我父亲整整三十年没有回过老家探望过父亲,他7个兄弟姐妹都不知道他在做什么工作。这期间我爷爷去世他也没有回去,兄弟姐妹都说他为了一个外国女人把祖宗给忘了。

当时接到研制我国自己的核潜艇这个艰巨任务后,所有人的脑袋都是空白的,我父亲也是如此。他们只是在东海造船厂参与了苏制常规潜艇的仿制工作,核潜艇长什么样,没有一个人见过。我父亲把对母亲的思念化作工作的动力,他跟团队人员正是从零开始,无中生有,创造了世界核潜艇制造史上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奇迹。3年开工,开工后2年下水,下水后5年交付,只用了短短十年时间,父亲他们就研制出了我国自己的核潜艇,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动力潜艇的国家。

第一艘核潜艇研制成功后,我父亲徐书华被任命为第一代核潜艇副总设计师,后来他当选工程院院士。我父亲一生都在为我国核潜艇奋斗,因为工作的特殊性,他一直隐姓埋名,只能把对母亲的思念放在心里。后来,组织上为照顾我父亲的生活,为他安排了个女助理,我父亲断然拒绝了。在我父亲心中,他相信他的托莉娅一定会回来的。

我在海参崴找到母亲后,拨通了父亲的电话,两个分别四十年之久的老人终于再次听到对方的声音。母亲很激动,通完电话后被直接送进医院去了。

第二年,我把母亲接到中国,两个老人在哈尔滨见了一面。看到两个老人抱头痛哭的场景,我忍不住蹲在墙角号啕大哭——我可怜的父亲!我可怜的母亲!历史让一对恋人劳燕分飞,让一个家庭四分五裂,我多么希望这段历史是一场噩梦,醒来时,他们仍然在一起,我们还是一家人。

大前年,我维克多叔叔去世了,我飞去海参崴送葬。安葬完维克多叔叔,我想接母亲到中国生活。母亲拒绝了,她是个有情有义的人,她想多陪陪维克多叔叔。

去年圣诞节,我再次飞抵海参崴,陪母亲过圣诞。我找了伊万诺夫弟弟和莱巴基娜妹妹,我说我父亲一辈子未婚,一直想给母亲一个婚礼,希望能得到他们的祝福。弟弟妹妹很开明,他们也为母亲能圆年轻时的梦感到高兴。

新世纪酒店的新世纪大厅布置得华丽而典雅,既有中方的庄重,又有西方的浪漫。当婚礼进行曲在大厅响起,86岁的新郎徐书华先生穿着中式唐装,牵着一身白色婚纱的80岁的新娘托莉娅走上婚礼舞台时,全场响起雷鸣般的掌声。

主持人煽情地介绍了两位老人跨越两个世纪的恋爱史。当新郎亲吻新娘的时候,人们发现,两位老人早已泪流满面……

                                           航空少帅匡正

我喜欢看新闻,因为新闻中有许多小说素材。其实小说远不如现实世界精彩,多么荒诞离奇的情节都有可能发生,一则新闻只要稍加改造就是篇好小说。

上个月,一则新闻引人注目——46岁的国防科工委副主任、航空少帅匡正空降江南省任省委副书记。我认为这是个信号,越来越多的科学家从政将提高整个高层人员的素质,他们将用科学家的思维来思考一个地区的宏观战略,必将使决策和措施更具科学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

昨天,我在县电视台看到这个新任江南省委副书记匡正在挂点的泰古镇砚池村走访慰问贫困户,然后在村里召开座谈会,叮嘱当地干部,要下足绣花功夫,抓深各项工作,确保扶贫工作务实、过程扎实、结果真实。我看匡副书记是个很务实的领导,不像有些领导下来走马观花,做做样子,拍完新闻就走人。我在座谈会上看到徐继如在发言,这个老徐就喜欢凑热闹,哪里有人往哪儿钻。我饶有兴致地拨通了徐继如的电话,问他在座谈会上说了些什么。他告诉我,他在会上向匡书记介绍了砚池村的历史文化,希望将砚池村打造为历史文化名村,吸引全国各地人来旅游,这是符合砚池村脱贫致富的最佳途径。我揶揄道,你老徐真敢想,村里几十幢破屋倒舍搞旅游?徐继如急眼了,怎么不能搞旅游?在砚池村可以看樟树林,可以参观抗日英雄徐书槐铜像,如果将村里几百个教授整理出来,讲好弘远公、光瑰公、大先生徐先知的故事,讲好徐氏庄园和砚池堂的故事,怎么没人来参观?我说,你讲得轻松,问题是你怎么讲,对着空气讲啊,谁信?徐继如在电话的另一端不吱声了,显然我刺到了他的痛点。

一个星期后,徐继如神神秘秘来到我办公室,一进门就把门关上。我说你发什么神经,有什么话不能敞开说。

“匡正书记是我们砚池人,他是我大侄子。”徐继如还没坐下便神秘兮兮道,“这事我只告诉你一个人,你可千万要保密!”

“你大白天说什么梦话?”我倒了杯茶递给徐继如,一字一句道,“匡书记姓匡,砚池人姓徐,他怎么会是你大侄子呢?”

“1939年夏,日军侵占豫州后,他奶奶带着他父亲去广东番禺逃难,在路上,他奶奶病逝了,他父亲被一匡姓人收养,所以改姓匡。”徐继如说得有鼻子有眼。

“你怎么知道这些?”我狐疑地盯着他。

“昨天中午,匡书记就在我家吃饭。”

昨天是周末,徐继如在菜地里拔草,远远见一辆车开进村口,车上下来一带鸭舌帽的人直奔后山而去。徐继如有点奇怪,后山是樟树林,这人去后山干什么呢?他拍了拍手,尾随着那人上了后山。见那人抚摸着粗大的树杆爱不释手,然后举着相机,一棵棵拍下樟树的照片。

“这位同志,你拍我们樟树林干什么?”徐继如好奇地问。

“这不是徐校长吗?”那人似乎认识他,问,“我正想问您,这片樟树林是哪个年代形成的?”

徐继如揉了揉眼睛,见眼前这人面熟,仔细一想,这不是那天在村委会开座谈会的省委匡正副书记吗?虽然他戴个鸭舌帽,穿着也很休闲,但长期身居高位的气场他是能感觉到的。

徐继如详细介绍了这片樟树林的形成过程。

匡正又饶有兴致地问起砚池村的家规家训。

徐继如向匡正介绍了弘远公的“不管日子多困难,将来每房至少得有一人读书。”光瑰公的“吾平生得力,唯善吃亏。”以及大先生徐先知的“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等三个时期的家训及形成的过程,还有家训对后人的影响。当徐继如介绍砚池村目前统计在册的教授接近有300人,其中有工程院院士、核潜艇副总设计师徐书华,东海工程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徐继圣,国立台湾大学教授徐书成等,匡正颇感兴趣,提出能否看看这些教授的花名册。

在徐继如家门口的桂花树下,匡林认真翻阅了徐继如记载的砚池村教授花名册。

“我看这些教授的名字里多有诗、书二字打头,这是不是村上的字辈?”匡林问。

“这是弘远公写的一首尚学诗,后来作为砚池村人的字辈,其中有诗书继世长这一句,我就是继字辈。”徐继如解释道。

“上次你发言的时候,说你们砚池村曾经有个徐氏庄园?”

“这就是我说的徐氏庄园。”徐继如从书房找出图纸,铺展在匡正跟前,“遗憾的这个庄园1941年毁于日本鬼子的炮火。”

“辉泥村——回砚池。”匡林看着图纸,口中念念有词,“这就对了!这就对了!”

“什么对了?”徐继如不知何意。

“徐校长,我问你一件事,日本鬼子侵华的时候,有没有一家人去广东逃难?”

“还真有一家。”徐继如想了一会儿,说,“我听我父亲讲过,他堂嫂带着儿子继发去广东投奔他哥哥去了。当时我们砚池四大房都在江南省南方逃难,只有她一家去了广东。抗日战争结束后她一家再也没回来,后来我父亲去找过她哥哥,她哥哥说她妹妹根本没去找他,看来是在路上走失了。”

“那他们为什么不和村上人一起去逃难呢?”

“听说我堂伯很早就生病去世了,我堂嫂守寡一个人带着儿子生活挺不容易的。她哥哥在广东番禺生意做得不错,她一直想投奔她哥哥。日本鬼子侵占豫州后,她哥哥打电话要她立即赴粤。事实上,她们母子在砚池人逃难之前就出发去了广东。”

听到这里,匡正双脚跪地,对着南方拜了三拜,泪眼汪汪道:“阿爸,我终于找到您老家了!”

原来,匡正正是徐继发的儿子。当年,她奶奶带着他阿爸去广东逃难,途中遇上强盗将她身上所带细软抢了,她带着不满三岁的儿子继发一边要饭一边往广东方向逃去。路上,她奶奶身犯重病,走到一个小镇上再也走不动了。弥留之际,她拉着儿子的手道:“儿啊,一定要回砚池!读书!”

那时小继发不满三岁,他根本不知道自己从哪来到哪去,更不知道自己姓什么,他只记得母亲最后说的“辉泥村,读书” 五个字。后来,这个镇上的一个铁匠将她奶奶安葬了,收他阿爸为义子,给他取名为匡阿财。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匡阿财为老铁匠养老送终后,开始寻找自己的老家“辉泥村”。他找了十几年都没找到“辉泥村”,凡是带泥的村子他都去过,可是都没有记忆中的樟树林,更没有庄园。虽然他没找到老家,但他却把母亲交代的读书二字记在心里,他上学成绩很好,可老铁匠不让他上,读了两年私塾就让他学打铁了。他生了三个儿子,那时生活非常困难,但他砸锅卖铁也要让他们读书。如今,老大匡正是航天少帅,老二匡义是医学博士,老三匡林是水产养殖专家。前年,匡阿财也去世了,去世之前他把长子匡正叫到身边,交代他一定要找到老家“辉泥村”,并将他和奶奶一并迁回老家去。

父亲给匡正关于老家“辉泥村”的信息主要有樟树林、庄园、读书。那天的座谈会上,姓徐的校长说了砚池村有樟树林和尚学家训,这两条都对上了,于是他周末特意到砚池村来看看,如果那里有庄园的信息,那砚池村很可能就是他老家。

徐继如找出砚池四大房家谱,这是他退休以后主修的。匡正看到从弘远公次子光珲一直延续到他祖父书豪再到他父亲继发,继发下面写着不详二字。确定自己是砚池人,匡正很兴奋,他觉得是父亲暝暝之中牵引着他,让他回到老家砚池村。

“匡正是我书豪伯的后代,我做梦都没想到我们二房出这么大干部!再下去,肯定是省长、省委书记。”徐继如十分激动,好像他自己是省长、省委书记一样,“我们二房做生意的多,出人才要少些,这下匡正终于为我们二房扬眉吐气了!”

“人家姓匡,只能为匡家扬眉吐气。”我泼冷水道。

“不管他姓什么,只要他是砚池村后人,为国家做贡献就行。”徐继如说得很洒脱。

我很赞同徐继如这个观点。

徐继如离开前反复交代我,匡正是砚池人这个消息一定要保密,否则怕我们县里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去找他,影响他正常工作。

徐继如走后,我打开电脑,查找匡正的相关资料——

匡正,18岁时怀着当飞机设计师的梦想,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江北工业大学飞机设计专业,开始了自己的大学生涯。大学毕业后,分配在航空工业部江北飞机设计研究所工作。三年后,他再次回到母校,攻读飞行器设计控制理论及应用方向的硕士学位。后来,他在首都航空航天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在职研究生学习,获管理学博士学位。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对于中国航天来讲是一个突破性的历史发展期,长征火箭进入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务市场和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等项目的纷纷上马,给许多立志于航天事业的人提供了施展才能的大舞台,当时刚刚进入航天的匡正便赶上了这个好时候。

刚参加工作的匡正对事业充满了热情和憧憬,立志从最不起眼的小事做起,成就一番事业。工作上他不管分内分外,总是不遗余力。1988年,中国签署第一份用长征火箭发射外国卫星的合同。这颗由美国休斯公司制造,香港亚洲卫星公司所有的卫星性能先进,但卫星在星箭分离后不能自动起旋。休斯公司对发射方提出了苛刻的要求--卫星必须在起旋后脱离火箭。在论证会上,一位中国老专家提出了使火箭整体起旋,带动卫星旋转后再分离的方案,但需要进一步论证卫星的入轨精度。一阵沉默之后,坐在后排的匡正大胆地说了一句:“可以用计算机先计算一下。”会议主持者颇感兴趣地问:“你来干行不行?”他干脆地回答:“我可以试试。”匡正凭借自己在计算机辅助设计方面的过硬功夫,很快推导出数学公式,编制好程序,并在计算机上建立了仿真模型,完成了星箭起旋方案分析。次年4月,长征三号火箭发射这颗卫星一举成功,创造了休斯公司已发射的32颗同类卫星中入轨精度最高的记录。中国火箭迈出了走向世界的第一步,匡正因为贡献卓著被破格晋升为高级工程师。

此后,匡正参加研制的中国第一枚大推力捆绑式火箭——“长二捆”首飞成功,技术上的突破从某种程度上有利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蓝图的尽早出台。很快,中国正式批准实施载人航天工程,30岁的匡正被任命为载人航天火箭的副总设计师。

经过近5年的论证、设计和研制,火箭初具雏形,在火箭即将进行首飞试验之际,匡正被调任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再后来,38岁的匡正被任命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副总经理,分管科研任务,为无人飞船的发射等项目做了大量艰苦细致、富有成效的工作。

21世纪初,匡正被任命为这个集团的总经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被业界誉为航天少帅。

三年后,匡正出任国防科工委副主任,开始走上仕途。

看了匡正的经历,我十分感慨。人生是由无数巧合书写而成的,但实现个人价值形式是一成不变的。如果不是尚学家训的熏陶,匡正就考不上大学,就不可能成为航天少帅,更不可能成长为江南省省委副书记,也就不会因扶贫工作走进砚池村,进而实现父亲生前认祖归宗的遗愿。匡正虽然脱离了砚池村很久,但家族文化却一直在滋养着他,这就是家风家训强大的精神力量。

次年冬至,匡正、匡义、匡林三兄弟将奶奶和父亲的遗骸迁入砚池西山安葬,两位离开故土八十多年的老人终于魂归故里。

在徐继如的安排下,匡正、匡义、匡林三兄弟在后山上各自种下一颗樟树。几年不见,樟树林新近种下樟树300余棵,郁郁葱葱的一片,每颗树下对应一个人物,这些都是徐继如近年潜心搜寻的结果。

两年后,匡正出任江北省省长,他的身世才为当地人所熟知。他在樟树林所栽的樟树被誉为“省长树” ,树下的石碑上刻着“徐世正(匡正),江北省省长,管理学博士,研究员。”等记载个人信息的文字。

                                    商界奇才徐长勇

从弘远公开始的两百多年,砚池村出了一个靠吃亏发家致富的光瑰公。谁也没想到,一百五十年后,一个年轻的富豪横空出世,他就是被业界誉为商业奇才的徐长勇。

从初中开始,徐长勇将好勇斗狠的精神用在学习上,他的读书天分开始显现。上高中后,他的成绩像火箭似的接连攀升,最后以江南省豫州理科高考状元的身份被京华大学录取。他曾获全国数理化奥赛物理一等奖、化学一等奖。他21岁获京华大学电子工程学士,23岁获硕士学位,26岁获美国斯坦福大学电子工程博士学位,曾在美国一家电子公司工作过三年,出任全球研发中心顾问级工程师及研究科学家。

三年后,徐长勇毅然辞去美国公司的工作,开始创业。徐长勇在美国硅谷和中国前海市同时创立了创勇科技有限公司,并担任董事长兼CEO。创勇科技主要从事下一代新型信息显示技术及其相关电子产品的研究、开发、生产及销售。核心技术领域之一是可大规模生产高性能超薄彩色柔性显示器,其厚度仅有0.01-0.1毫米,其中包括新型电子材料的开发、高性能高稳定度的微纳米电子器件结构设计与工艺开发、新型显示背板工艺及生产流程优化、柔性电子集成电路设计、软件控制系统开发等多项交叉领域。创勇科技同时致力于开发和生产与显示技术相关的一系列新型电子信息产品,包括智能移动终端设备、穿戴式电子设备等。创勇科技的核心技术和产品被国际学术界和工业界广泛认为是21世纪最具代表性的时尚电子信息革命者之一。公司的愿景是通过颠覆式创新成为全球下一代信息显示技术和电子产业的领导者。

公司创立不到两年,创勇科技面向全球发布与智能手机平台成功对接的全球最薄彩色柔性显示器,厚度仅为0.01毫米,卷曲半径可达1毫米,创造了新的世界纪录,引起国内外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认可 。2015年下半年,创勇公司推出全球首款可折叠柔性屏手机,次年第四季度完成4亿美元F轮融资,估值超过70亿美元,成为全球成长最快的独角兽科技创业公司之一。

2017年8月,徐长勇以139.5亿元财富值位列2018福布斯中国400富豪榜第182名。

此后,不少媒体争相报道徐长勇创业的故事,说徐长勇是一个具备创新精神且深具逆风行舟能力的人,在这个信息被不断刷新、瞬息万变的互联网时代,他勇于颠覆历史、重塑价值观。还有的媒体说徐长勇是商界奇才,他善于把握时代脉搏,顺应时代潮流,创业短短四年间就成为亿万富豪。

徐长勇在互联网年度颁奖典礼上有句名言:“马车用了几千年,最后被汽车取代了。大哥大当年那么火,最后还是被淘汰了。这个社会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不创新的公司,迟早会覆灭;不进步的人,迟早被时代淘汰。”他还说:“个人的价值,在于不断承担社会责任。”

看着徐长勇在电视里侃侃而谈,我无数次想起他当年在街上擦皮鞋的场景。如果没有当年徐继如的坚持,如果没有弘远公尚学理念的浸润,那徐长勇的才华将湮灭在历史的长河中。如果徐长勇不去读书,他有什么价值,又能承担什么社会责任?可见读书对于一个人,对于社会是何等的重要!

正想着,电话铃声响了,徐继如三个字在手机屏幕上闪烁。我滑动手机接听,调侃道:“我的徐大校长,砚池的教授统计完了吗?”

“完全统计清楚了,截止昨天,砚池村共有副高以上技术职称人员389名,在全国乃至世界各高校任教授、副教授的211名,有176名博士,是名副其实的教授村。”电话的另一端,徐继如的声音显得很兴奋。

“我在这里向你致敬!”我是发自内心的对徐继如表示钦佩。这些年来,他为了一个信息,自掏荷包,不厌其烦,跑上千公里,直到把这人的信息搞清楚为止。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有人告诉我,他把这些年的积蓄全部用在搜寻砚池村人信息方面,生病了舍不得吃药,衣服都是十几年前穿过的。

“不说没用的。”徐继如打断我的话,说,“长勇邀我们去他前海的公司看看,你最近有时间吗?”

“好啊!”得知徐长勇邀请了我,我很开心,我为曾经当过商界奇才徐长勇的老师而自豪。

飞机穿过厚厚的云层,夕阳将洁白的云絮染成橘红色,宛如鲜艳夺目的地毯,铺展在广袤的天空。

徐继如如痴如醉盯着舷窗外的景致,情绪很亢奋。我不太喜欢坐飞机,主要是飞机下降时耳鸣,每次下飞机总像病了一样,再说飞机悬在天空上总有些不踏实的感觉。但徐继如却像个小伙子样,每次外出必坐飞机,按他的话说,坐在飞机上腾云驾雾,像神仙似的,特别刺激。徐继如坚定、执着,咬定目标不放松,虽然近八十岁了,一头花白头发变成满头银发,但他挖掘砚池村历史文化的劲头一直没松。

“你到前海看徐长勇肯定有其他目的吧?”每次徐继如外出,必定有砚池人的重要线索,他从来不会把时间浪费在旅途中。

“我想让徐长勇投资做个祠堂。你上次说的对,人家到你砚池村来看什么,我介绍我们砚池村是教授村,人家说你吹牛。但是,如果我建了祠堂,将砚池村的家规家训展示出来,将砚池389名副高以上人才展示出来,人家不信都不行。将来,可以将祠堂、樟树林、抗日英雄徐书槐铜像三点一线串起来,申报乡村游线路,这可以成为砚池村致富的一个项目。”徐继如对我像竹筒倒豆子似的,一粒儿不留。看来,他是想将砚池村的历史文化包装成一个项目,带领群众致富。

“你的想法不错,但要吸引人来旅游却很难。吃什么,住哪里?”我毫不客气地给徐继如泼冷水,一个山旮旯,仅仅凭一点文化,人流会往这涌,这是不现实的。“至于建祠堂,徐长勇未必感兴趣。他是个依靠高科技发家的企业家,而祠堂是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产物,两者格格不入。”

“我就怕他不答应,所以拉你来当说客。”徐继如急了,用手指着我的鼻子道,“你一定要支持我,我们不一定叫祠堂,对外可叫村史馆啊。”

“你这个思路不错,现在上面提倡做村史馆,目的是留住乡愁文化。”我看着徐继如笑了。我理解他,前后忙活了二十多年,好不容易找齐了砚池人的资料,却锁在他书房的柜子里,不能直观地展示在人们面前,让他觉得像一个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的人被捆住了手脚无法施展似的。

一个面容很精致、身段窈窕的年轻姑娘举着牌子在机场出口处迎候我们。姑娘自称林雪,是徐董的助理。林雪领着我们去世界之窗景点看了看,这是一个集世界奇观、自然风光、民俗风情、民间歌舞于一园的景点,让你在短短的时间周游世界。我陶醉在世界之窗每一个景点中,它们精巧别致,惟妙惟肖,然而徐继如却不解风情地一味地催促要见徐长勇。

傍晚时分,我们终于在创勇大厦的22楼见到商界奇才徐长勇。自从徐长勇留学美国后,我有十几年没见到他了。他身材修长,穿着件休闲西装,架着副宽边眼镜,一双小眼睛给人一种高冷的模样。第一眼见到他,你以为他是个不近人情的书生,谁也想不到他是个创造了商界奇迹的亿万富豪。见到我们,徐长勇的小眼睛顿时发出兴奋的光芒,他给徐继如和我行了个西方的拥抱礼,然后亲自为我们泡茶。

晚上我们就在创勇公司高层餐叙交流的小餐厅用膳,上了澳大利亚牛肉、乌参鲍鱼煲鸡汤、三文鱼等我们内陆人平常很少看到的高档菜肴。我们三个人分了一瓶茅台酒,徐长勇左一个继如公、又一个黄老师,对我们很亲切,说没有我们的帮助就没有他的今天。我们都对他取得今天的成就表示由衷的祝贺,说他是砚池村的骄傲,是东安县的骄傲。徐长勇没喝几口脸便红了,看得出来他酒量一般,他是耐着性子陪我们。徐继如借着酒劲将请徐长勇投资做村史馆的事情讲了,说这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大事,将来可在村史馆展示我们砚池的历史文化,讲好砚池人的故事。徐继如边说边对我使眼色,让我帮腔,我便补充说,现在上面提倡做村史馆,这是乡村振兴的一个标志。

“我一直想帮家乡做点事,但还没有很好的切入点。” 谈起正事,徐长勇霎时收起了笑脸,神色专注起来。

“我认为建村史馆就是最佳切入点。” 徐继如生怕徐长勇缩头,立刻咬住他不放。

“继如公、黄老师,这段时间我在忙个新产品上市,等过段时间,我会专门派一个团队去砚池村看看。” 徐长勇并没直接表态,只是给了徐继如一个承诺。

徐长勇的态度让徐继如有些失望,他认为凭他的面子,徐长勇在砚池村投个千把万只是小菜一碟。回来的路上,徐继如像个泄气的皮球一样,蔫不拉几的没有精神。我给他打气,说徐长勇是亿万富豪,一口吐沫一个钉,他要做的事,肯定会比我们设想的更好。徐继如一听,脸上的表情立马生动起来,他说,是啊,徐长勇什么眼界,他看得上一个村史馆?

一个月后,徐继如在电话里喜孜孜地告诉我,徐长勇果然没有食言,林助理带领一个团队正在砚池村考察。

三个月后,东安县人民政府与创勇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豫州市签约,创勇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拟投资30亿元,在东安县泰古镇砚池村建设创勇避暑小镇。徐长勇计划重建徐氏庄园,按原图恢复徐家祠堂、贵和堂、砚池书院和静园,按照一、二、三、四房左右依次排开,房屋2000间,比原图纸要多出500间。

徐长勇抓住砚池村山高林密,夏天比豫州低8~10度的特点,打出避暑小镇这张品牌。他计划在村南建设仿古一条街,做一批公寓楼,出售或出租给前来避暑的人们。将徐氏庄园打造为一5A级风景区,让人们在避暑的同时,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很快,徐长勇利用新闻媒体铺天盖地地宣传创勇避暑小镇——

389个副高以上人才,211个教授,176个博士。砚池村,一个专出人才的地方。

徐氏庄园,一座清代古建筑博物馆。徐家祠堂、贵和堂、砚池书院等,无声诉说着这座古村的历史沧桑。静园幽幽的甬道,让人仿佛穿越百年。

想避暑吗?来砚池,三伏天不用空调。

想长寿吗?来砚池,这里是世界一流健康生活目的地。

……

徐长勇委派林雪出任创勇避暑小镇项目经理,聘请了徐继如和我担任项目顾问。在项目建设过程中,我看到许多人从全国各地驱车到砚池村,排着队买房,一期推出,抢购一空。公司加大了投入,二期房源陆续投放市场。

看了这个场面,我不禁拍案叫绝。这徐长勇果然是个商界奇才,他能从大山深处的小山村找到商机,既达到了帮家乡干实事的目的,又不忘施展自己的经商才华。他用仿古一条街和公寓楼的利润来建设徐氏庄园,减少了前期的投入,而徐氏庄园将是一笔持续产生丰厚回报的良性资产。另外,砚池村村民每家每户在仿古街有一栋安置房,或出租或自己做生意,村民生活无忧,迅速由贫困村一跃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我和徐继如更关心的是徐氏庄园的建设,四家仿古建筑队伍同时进场,整个建筑场面气势恢弘、大气壮观。不到一年的功夫,徐氏庄园主体全面完工。光瑰公做梦都没想到,他花了三十多年时间精心打造的徐氏庄园,他的后人徐长勇只用了一年左右时间就超出了他当年的建设规模。徐氏庄园的建筑风貌基本采用了原图纸,外观青砖黛瓦,封火山墙,气势恢宏,巍伟壮观。但内部建筑有所创新,内巷纵横,石板铺地,布局严谨,匠艺奇巧;不少还缀以亭、台、楼、阁、花草、假山,融人文、自然景观于一体。宅院有一进或多进,每进都有大厅、后厅、正房、后房、左右披榭、前后天井。门窗漏花采用镂空精雕,榫接而成,以及丰富的图案雕饰,精巧的石刻桂础、台阶、门框、花座、柱杆随处可见,比当年的徐氏庄园还要精美,这是一座规模庞大的清代古建筑博物馆。按公司的设想,这些宅院可出租给企业办公或游人居住,让人们感受清代末期富贵人家的生活;亦可作为影视基地,通过影视的效应,吸引更多游客到这里参观旅游。

徐长勇将砚池书院交给徐继如做村史馆,这让徐继如有了用武之地,他对馆内陈列的文字介绍、图片展览、实物展陈、荣誉展示中的每个字、每张图、每件实物都精挑细琢。村史馆重点介绍了弘远公、光瑰公、一门四进士徐承溢、大先生徐先知、抗日英雄徐书槐、隐姓埋名30年的工程院院士徐书华、航天少帅徐继正(匡正)、商界奇才徐长勇等人的故事;介绍了 “不管日子多困难,将来每房至少得有一人读书。”“吾平生得力,唯善吃亏。”以及 “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等三个时期的家训;展示了砚池村389个副高以上人才、211个教授和176个博士的人物资料。

徐氏庄园落成的那天,海内外徐氏后人900余人云集砚池村。时任江北省省委书记的匡正出席了落成仪式并与创勇集团董事长徐长勇、东安县委县政府领导一起为徐氏庄园揭牌。一同揭牌的还有东安县委县政府决定在砚池村前树立的“豫州砚池教授村”石碑。

此后,徐继如便成为“豫州砚池教授村”义务讲解员。不论春夏秋冬,在教授村石碑前,在徐氏庄园,在樟树林里,在抗日英雄徐书槐铜像下,在村史馆中,我们能经常看到徐继如的身影。他正兴致勃勃跟慕名而来的游客讲解砚池村的历史和人文,言辞丰富,言语间透露着无限自豪感。他每天都以饱满的精神面貌为每一位造访者详细讲述着村里的故事,反反复复,从不觉得厌烦。他说,我现在年纪大了,不能为国家建设作贡献,但“唯善吃亏” 是我们砚池村百年来传承下来的家规家训,所以我要讲好砚池村的故事,目的是给后人留点东西。

这些年,乡村游日渐红火起来,砚池教授村因为避暑小镇和徐氏庄园的建成更是火爆,尤其是夏天,有两万余人到砚池村来避暑,俨然成为豫州市旅游的一块金字招牌。

经常有文友从全国各地来砚池教授村参观旅游,每次都是徐继如义务讲解,他乐在其中。前几天,一个北京的文友要看砚池教授村,我又看到了徐继如神采飞扬的样子。在抗日英雄徐书槐烈士铜像到村史馆的路途中,他突然晕倒,送到医院已经奄奄一息了。后来我才知道,他病了一个月了,但一直强撑着坚持义务讲解。

“黄老师,你答应写砚池村的小说,快写完了吧!”这是徐继如生前对我讲的最后一句话。

“马上完稿,您放心!”泪水顿时模糊了我的双眼……。

                                             后记

《探秘砚池村》在徐继如的帮助下,历时20年,今天终于呈现在读者面前。其实徐继如就是秉承砚池村家风家训的一个代表,他的故事虽然很平凡,但却很伟大。没有徐继如,就没有今天的砚池教授村。

我相信,有了砚池村家风家训的牵引,今后会有更多的像徐继如这样的感人故事出现在徐氏庄园的村史馆里。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