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华海的头像

华海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11/05
分享

诗意清远

为什么来到这里?是偶然的心中一念还是冥冥中有一种缘份?

一开始,清远地名对于我就有一种吸引和诱惑。当我来到这里,发现这座倚山傍水的岭南山城,确有清清远远的意味,像一首诗的意境,如一曲竹笛的音韵。

那时候,我还很年轻。当骑车从北江桥上穿过,耳旁江风猎猎,放眼远处,江上烟波淼淼,青山云霞飘飘……感觉到这虹桥,正像一支弯弓绷紧了青春的力量,把一座年轻的城市和自己的生命射向远方。

在北江之畔,遥望不远处的笔架山。一阵风吹过来,云雾迷蒙,恍如仙山琼阁;又一阵风吹过来,云开雾散,山中的苍岩绿林如在目前。早晨,它欣喜地绿着;中午,它高远地蓝着;而到了夜晚,它却暗示出深沉一类的黑的颜色。

一日之中,山川景物几经变幻。然而这种变幻远不及我必须适应的真实的时间。匆匆的过往,一个异乡人与这方山水自然渐渐走近,以至融合其中。但在一些观山望水的间隙,尽管笔架山依旧沉默不言地蹲在对面,心中却飘过怅然若失的乡愁。这是一段距离,想象和思想由此而弹跳;这是一种留白,心灵在这个时空中泼出绚丽的色彩。

在北江之畔,时光让人生由彼处变成了此处,一个异乡人让他乡变成了故乡。一年又一年,回首一顾,这座小城已渐渐长成,安稳、宁静中多了些喧闹和躁动。恍惚间,那川流不息的北江水在两岸的灯火霓虹中渐渐晕眩起来。

在此栖居,一定有其不可言说的缘由。

北江,从远古流来,它负载着历史的记忆,而同时它也是一种诗意地理。北江是清远的母亲河。清远,清波流远。清远古称冽江、中宿等,自然与北江有关。

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在此留下的“天开清远峡,地转凝碧湾”的诗句一直传诵。但在唐宋之前呢?我一直以为那时还是蛮荒之地,但偶然从一位研究本土历史文化的老先生那里得知,在南朝梁、陈至唐初年间,清远有一位诗人填补了南粤早期诗歌的空白。他是一位道士,与他交往的外地人士便称他“清远道士”。最初他在飞来峡第十九福地出家修道,吟诗养性,后来客居苏州虎丘山,养鹤为伴,以诗会友。有一首诗作至今流传,其中“客去川岛静,人来山鸟散”,在动静之间,传达出远离尘嚣的诗意。唐代书圣颜真卿在虎丘山见到这首诗时,爱不释手,亲自手书并摩刻到岩石上,意犹未尽,还续作了一首诗,其中有“名高清远峡,文聚斗牛津”的诗句。李德裕、皮日休等几位唐朝诗人也相与唱和。

这一则掌故,让我惊讶于清远与诗歌的渊源。再细查清远历代诗歌,原来宋之问、张九龄、韩愈、方信孺、海瑞、袁枚、翁方纲等都曾在北江的峡山留下诗篇。“飞霞山中藏千诗”,这一方山水由此便可找到“诗意栖居”的历史佐证。

一条诗意的江,一座诗意的城,难怪此处盛产诗人。有时我也会突发奇想,为什么不远处的山叫笔架山呢?那支写出美妙诗句的笔在哪里呢?兴许诗人的笔正是饱蘸了北江清澈的流水才写出那些清词妙句。

巧合的是清代诗人王士禛恰恰标举以“清远”为风格特征的“神韵诗”。王士禛在《池北偶谈》卷十八这样评述:“‘白云抱幽石,绿筱媚清涟’,清也;‘表灵物莫赏,蕴真谁为传’,远也。‘非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景昃鸣禽集,水木湛清华’,清远兼之也。经考证,王士禛也写有与清远地方关联的一首五言诗。

二禺祠

王士禛

轩辕二帝子,闻住绿云间。

世远无遗迹,夕阳空乱山。

攀髯失弓剑,采药异荆蛮。

猿鸟青冥里,应悲去不还。

二禺祠是位于清远北江边的庙宇,如今依然有迹可循。从这首诗中能读出黄帝轩辕的二位庶子仙游清远山野的踪影履痕。在王士祯的诗学观念中,神韵即清远。作为生活在清远这片土地上的诗人自然会由此体会到一种不可言喻的妙合神遇。王士祯崇尚的“清远神韵”,既是中国古典诗学的一种境界,也是东方诗歌的鲜明特色,如今这一传统诗学观念依然深刻影响着清远诗人,启示着他们在“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的岭南“诗城”,创造出生态诗歌的新的“神韵”。

“一条岭南的江,无数幻念在空中浮升/不远的城,市声喧闹/波动着岁月的流光……”当我感到心灵在北江之畔安顿,生命的节奏已经与这片土地的呼吸共振。

我曾沿江顺流而下,向西,再向南。我看到一条江的流速比飞来峡沙洲上飞着的那只白鹭鸟慢一点,比拦水坝西边岭上正在落下的夕阳更慢一点。我看到在秋天的黄昏,一张渔网在慢慢收拢,夜色一下子苍茫起来。我想,这是一种惆怅的诗意。

更多的时候,我静静地品味着临江而居的山城生活。早春时节,烟雨迷蒙,仿佛看到一位老者蹲在悠闲中嘟噜嘟噜地抽着一管竹烟筒。但一阵大风吹起,江波浩荡,蓝茵茵的天空黄灿灿的光,一直漫卷到远方。我想,这是一种梦想和激情的诗意。

也许,因为这清远激越的诗意,一个人生命中的血液与一条江奔流到了一起。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