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胡海金的头像

胡海金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107/19
分享

龙津八景

龙津八景

胡海金

龙津八景,文献称“龙江八景”,外界又多作“安义八景”。明嘉靖丙辰三十五年(1556),县令高旸(湖北蕲州人)笛、台头活水、青云楼阁、观风亭榭、西山暮雨、凤坡晴雪。从而也引发了时任县丞孙愈泰、教谕廖暹的唱和。

龙津晚渡:即县治南门(文明门)外码头“龙津大渡”入暮时分南来北往行人晚渡龙江情境。“龙津大渡”又称“大津渡”,为县城浮桥建成前商旅行人主要的通行码头。在文人士大夫的眼中,所见渡河景象未必是引车卖浆者流“涉沙待渡”的辛苦,“澄波泛月影,激浪聚沙文”。特别是笼罩在薄暮里影影绰绰的芸芸众生画面,往往令诗人如痴如醉。渔火如豆的船家、浅翔归巢的倦鸟、疲惫不堪的水客、浣纱或淘濯的女子,于他们来说,无不是“故傍渔矶作意闲”。高旸《龙津晚渡》诗云:几度龙门去问津,偶从江郭往来频。争看跨鹤高轩过,漫讶飞凫彩鹢新。徒涉经心谁可诿,长虹无策自怜贫。落霞舣櫂呼公渡,万里鳌头整钓纶。

大唐晓钟:“大唐”,即指唐代高僧马祖道一所建大唐寺。大唐寺始建于唐大历元年(766),初名“惠因院”,明洪武元年(1368)更名“大唐寺”。而“大唐晓钟”,无疑指五更时大唐寺破晓的钟声。唐沈佺期《和中书侍郎杨再思春夜宿直》说到:“千庐宵驾合,五夜晓钟稀。”;明梁辰鱼《四时花·怀金陵旧知》套曲中亦言:“月沉西,门暗扃。晓钟何处?当当五更。”;吴晗先生《朱元璋传·第一章三》记:“只有在禁钟之前,晓钟之后,才许市井点灯。”由此可见,“晓钟”敲响时间自古便有明确的规定。据文献考,大唐寺位于今人民武装部所在地。其时,大唐寺周遭尚属低丘地貌,故时人亦有“山寺”之称。天将破晓,夜气方清,正是万籁俱寂时分。钟声乍起,清越悠扬,响入云霄,致足发人深省。高旸《大唐晓钟》诗云:长夜漫漫梦未成,忽惊古刹动钟声。迷途不醒韶光薄,上乘能窥玉箭更。敲破山城千障蔽,唤回海日百年晴。欲知传舍谁先觉,吾道从来应叩鸣。

阳洲牧笛:阳洲,即指“阳湖洲”,近世讹作成“杨梅洲”。“阳湖洲”,南濒龙江(今称“北潦河”),北依今阳湖村,西联东门路,东至葛家畬(今作“郭家沙”)东侧。旧时“阳湖洲”地势低洼,水网密布。洲上除军帐、葛家畬为村舍外,其余多为农田牧地。炊烟袅袅,芳草萋萋,一派“鷺引钓船经荻浦,牛随牧笛入柴门”的景象。民国邑人熊锦春有《阳湖洲》诗,描绘出清末民初阳湖洲景象:“阳洲正傍古龙津,雨露无私草自春。凫雁翩翩追逐下,牛羊点点寝讹驯。遥闻牧子戏吹笛,时有女郎来采苹。最喜柔桑今遍种,连村多是养蚕人。”民国十六年四月,县政府曾在此创办“县立第一农场”。高旸《阳洲牧笛》诗云:曾向洲前问牧牛,牧童吹笛度高秋。临风信目呼仙侣,傍渚凝眸看稳流。熊梦采华嗟渭叟,客星犯座愧羊裘。那知浪迹浑无事,坐听梅花落钓舟。

台头活水:台头,即“台头山”的简称。台山,初名“抬头山”,位于旧时县治西五里。山由宝峰蜿蜒而来,山体皆石。明代知县李恒敷(云南太和人,嘉靖二十三年以举人任)改名“台头山”,后简称“台山”。文献载,台头山“山透石玲珑,秀出天半”,古代称“安义名胜第一”。宋朱熹知南康军视事建昌之西南五乡时,“爱其峰峦秀美”,遂有台山之游。邑人以纪念朱子过化安义,以求安义人文蔚起,遂将“台山”更名“文夫山”,简称“文山”。而“台头活水”,即指台山西侧的溪流。该溪源出九岭三爪崙,清流碧莹,注入龙江。高旸《台头活水》诗云:纔上台头破笑颜,源源活水涌文澜。天空海阔无端趣,龙跃雷轰此共潺。玉髓延袤三百户,翠微联络万重关。我来几度登临日,金谷铜驼意自闲。

青云楼阁:“青云”即指“青云楼”。青云楼建成于嘉靖戊午(1558年)夏末秋初。据高旸《青云楼记》载,嘉靖戊午元旦,学慱(县教谕、训导等统称)王应春、陈原、宋杰率庠中诸子前来相告:“安邑士子赖公郢断,较前相去,判若云泥,骞飞有具矣。顾独忆形家言,谓学宫右翼城楼过高,左畔青龙处陷地,为科第累,宜建楼以助之。公其有意乎?予欣然曰:是予之责也。”于是高旸与学慱诸君议谋创树,“审遂厥方,位于学宫之东南隅附郭为址焉。以其地郁特,飘然有凌云之气。其流迂曲,青玉一溪襟带左右,真若天作而地设之以遗今日者。遂度木于山,攻石于野,陶形于郊。自戊午孟春经始,越夏月遂告落成”。楼名“青云”,高旸以为“取诸象也,期远大也”。青云楼,约位于今林业公司西北侧。高旸《青云楼阁》诗云:青云高阁倚天开,万丈奎光烛上台。自是仙踪登汉表,岂应佳士落尘埃。东观儒绅堪共侣,南山雾豹此中胎。孤臣久卧山城曲,佇看龙楼广隽才。

观风亭榭:即指“观风亭”。据康熙陈㻶《安义县志》记载,“观风亭”在县城北门(即迎恩门)外院塘道旁。旧为无名亭,嘉靖丙辰三十五年(1556年)前,斯亭早已倾塌而仅址存。大唐寺僧道宏屡有修葺谋划。县令高旸下车伊始,道宏寻机坦露心迹。高旸鼓励道宏恢复旧亭。在高旸主持下,饬财度工,至三十七年废亭得以复兴。公余之暇,高旸眺览山川恒憇此亭,以观风问俗,故名。“观风”,语出《礼记·王制》:“命大师陈诗以观民风。”意在观察民情,了解施政得失。高旸在《观风亭诗》并序中言,“余至安义,欲询民间疾苦,每以公冗不得其详。访得大唐寺僧道宏慈爱旧有亭在此。余遂勉其复旧址构亭于上,四围植松竹,名之曰“观风亭”、“庶于民事乘暇一咨,且使往来客旅及吾民之盛暑烦渴、隆冬冱寒,得藉此覆庇须臾,未必无小补”。高旸《观风亭榭》诗云:亭台小构称闲观,来往旌旗尽日繁。葑菲未开多怅惘,牛羊虚牧半凋残。离离禾黍生无计,队队逃亡抚未安。三载匣琴从雅调,高山流水自须弹。

西山暮雨:为高旸登楼抚槛、隔龙江望暮色霏雨中的西山景象所作。西山,《方舆胜览》载:“江西路隆兴府西山,在南昌县西四十里,岩岫四出,千峰北来,岚光染空,高二千丈。连属三百里。”《南昌郡乘·舆地志》:“覆压数县之地,与庐岳等。”安义县地处西山中段之西,自县城东望西山,峰峦叠翠,秀出天表,一如画屏高耸。晨昏时分,又往往云雾飘渺、细雨霏霏,常常引得文人骚客触景生情而恣意汪洋。高旸《西山暮雨》诗云:西山入望思漫漫,暮雨霏霏怯薄寒。簾捲细看冰玉润,坐闲自觉海天宽。蜉蝣出见青螺静,旱魃能令赤地残。落日西风回造化,洗心甘露溢金盘。

凤坡晴雪:“凤坡”,即指凤凰山西侧坡地。“凤坡晴雪”,喻雪霁东望凤凰山的积雪景象。凤凰山位于县城东约七里处,山虽不甚高,但于三面依山,一面傍水且地势低洼的县城而言,也算是一山突兀,成为昔时县治的“青龙山”。每当雪后初霁,长空鲜妍明媚,山峦娟然如拭,水面一片清寒,柳条将舒未舒。正是柔梢披风,麦田浅鬣时节,曝沙之鸟,呷浪之鳞,皆悠然自得。或凭高临远,或徜徉其间,天开图画,确为雅事。高旸《凤坡晴雪》诗云:凤坡遥对思飞扬,晴日光生瑞景长。柳絮半空含夕照,梅花满树漾红妆。琼瑶献岁惊阳复,鸑鹫啼春览德翔。绿野有人歌帝力,碧纱白玉任相将。

龙津八景,或实或虚,是古代文人惯见的题名造景之法。“造景”虽多为艺术化的景观营造,却寄托着作者对山水风光眷眷顾怀之情,往往引为文坛雅事。高旸的“龙津八景”诗,累代文献有载,已成为安义县文化经典。而“八景”,更为历代安义后学所追慕。光緒十四年戊子(1888年),知县吴锡纯(理卿)奉檄卸篆,依依不舍地离开含辛茹苦经营了十二年的安义。光绪十八年(1892),已离开安义县四年的吴锡纯,或许出于对安义百姓和山水的难于释怀,拜托其安徽桐城籍同乡、著名画家胡璋(铁梅)作“安义八景”山水八轴,以慰相思。受命而为的胡铁梅虽依诗而作,却也满纸絪氲,落款即为“理卿老伯大人命写安义八景,光绪壬辰孟冬胡璋”。“命写”,虽是对委托者敬意的谦辞,或也可体味到吴锡纯其时对故地的情之深,意之切。

image.pngimage.png

清光绪十八年(1892)胡璋(铁梅)作“安义八景”132x32.5cmx8水墨纸本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