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庄园里的金色秋阳,给我们“中国重庆作家赴俄罗斯访问采风团”13名成员的印象是深刻的。站在这一片神奇的热土上,激动的心情有增无减,自己作为一名来自远方作家,心里自然有许多深层次感悟和直观认识,今天,我要向祖国广大读者传递关于这位道德哲学家及社会改革家的一些信息,让我们更近一步了解列夫·托尔斯泰在文学创作道路上,所付出的艰辛和汗水。让我们穿越时空的界限,去感受俄罗斯那个时代的真实。
在欧洲大陆俄罗斯土地上,人们把文学创作看作是一项神圣事业,曾经出现了许多世界顶级大作家,他们对全球人类辨识各种事物的指导作用,可说是功不可没。在我深深记忆里,他们的文学作品对我人生启发极有广泛意义。自己长时间阅读了他们用独特思想创造出来的大量文学作品,使我品味到作家这种艰辛路上的甘甜。如俄罗斯名家普希金、莱蒙托夫、契柯夫、陀思妥耶夫斯基、列夫·托尔斯泰和冈察洛夫等,他们都是代表着一个骄人的文学时代,其中最具有代表性,那就是俄罗斯文学巨匠列夫·托尔斯泰。他的文学作品及艺术内涵在世界社会层面上,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境地。这次我们 “中国重庆作家赴俄罗斯访问采风团”,在中俄文化艺术友好年之际,不远千山万水一路奔忙,很幸运地来到离莫斯科300多公里地之遥的雅斯纳雅·波良纳镇列夫·托尔斯泰庄园。在那里我们用心灵在真实感受,去领悟这个大庄园的秋季阳光,洒向花果园、白桦林、草地和水塘。通过在这庄园内多方采访,我们也了解到了这位大作家在创作文学道路全过程,所留下的清晰足迹,以及他作为贵族家庭庄园主善待事物和亲近农奴与对贵族生活的批判态度。据俄罗斯专家与众多学者指出,列夫·托尔斯泰几十年创作生涯和成就,几乎是所有现实主义作家无法逾越的思想高峰,这已充分肯定了这位伟人的业绩。
自比为荷马的列夫·托尔斯泰,可以说是史诗创造者,他用当时在社会全新理念来反映社会真实,用直白的个人观点来回报大众,当你读到他的作品时就感觉它有奥德赛的奇异,又像海明威文学作品一样亲切可爱广受欢迎,如果你有意识或无意识读到作品中出现陌生与熟悉场面相结合时,这正是列夫·托尔斯泰自己独特个性所在。而在各种独特角色、形象、塑造与深广的戏剧效应上,列夫·托尔斯泰文学作品又深具浓厚莎士比亚风格,以刚柔并济、深入浅出的机巧笔锋,给读者无限宽阔想象空间,他曾经说:“人们幸福的家庭快乐都是一样的,不幸的家庭中,他们的苦恼却各不相同。”此话看起来是很平淡,他却道出了人类家庭必须要遇上,也是最敏感的悲喜之处。列夫·托尔斯泰不仅是俄国的大文豪,也是道德哲学家及社会改革家,更是十九世纪杰出的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列宁曾称他为“俄国革命的镜子”这面镜子里是十九世纪俄国社会的百科全书。他的创作思路和艺术力量,为世界文学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迹。
2006年的气候有一些异常,一个“暖”字在金秋季节给人类是一个十分了得的压力所在,此种现象频频出现,也引起了全球人类的关注和重视。整整一年四季,却被这样无法预测温暖气候推移至后。秋日太阳总是依依不舍地露出笑脸,又潇洒地跨过季节界线,使人们不得不踏乱一年四季本来分明的脚步,去重新调整工作和家庭生活的节奏。
在这阳光璀璨的时候,我有幸参加重庆文学院组织的中国重庆作家赴俄罗斯访问采风团到俄罗斯参观访问,参观了莫斯科红场、克里姆林宫、列夫·托尔斯泰庄园、阿尔巴特艺术大街,古城圣彼得堡市皇村、夏宫、冬宫和“阿芙乐尔号”巡洋战舰。在列夫·托尔斯泰庄园,我切身感受庄园美景和大作家生活过的创作环境。
2006年,是中国俄罗斯文化友好年,增强邻邦外交往来友好,总结中俄两国人民文化交流,这是中俄两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更好地使中俄人民之间友谊和优良传统代代相传。
俄罗斯是我向往已久的热土,在中国近当代文学史上,很多中国作家受俄罗斯文学及艺术影响甚深。中国金秋同样也是俄罗斯秋色宜人的最佳时节,从中国重庆到俄罗斯莫斯科也有上万公里距离,从重庆乘飞机到中国乌鲁木齐市,再由乌鲁木齐直飞莫斯科。这种长途远飞空中过程,其实就像一群候鸟,按照自己远行目标,用上强有力的双翼,展翅翱翔在蓝天白云上端,心里怀着同俄罗斯人民友好和对文学追求的永恒信念,直向欧洲大陆的沃土,去寻觅一道还未破解的方程试题。飞行器在明静天空上飞行10个小时,掠过了祖国大好山河,我们走出国界,横跨哈萨克斯坦领空,沿着阿尔泰山绵延不断的山脉进入到了欧洲上空。飞机舱内机声隆隆,长空行程数万里,向着俄罗斯伏尔加河畔进发,不多一会随着飞机在莫斯科国际机场降落时一声轻微震动,就踏上了俄罗斯土地,那一刻我的心情是特别激动和兴奋。下了飞机后,有俄罗斯翻译来迎接我们,翻译小许是中国留学生,在莫斯科大学攻读俄文。他听说采风团成员是来自中国重庆的作家,一路上对我们亲热和尊重,他说在异国他乡的地方能见到祖国作家们,是非常高兴和幸福的。
俄罗斯之行,没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陌生感受,反而让人情绪放松并愉快,有一种前所未有的兴奋和爽意。初到俄罗斯街头,在欧式建筑洋房如林的城市中,视觉中每一个场面都是新奇世界,异国美景尽收眼底。在广角镜头里,古色纯朴建筑呈现出美丽的城市风光,占去画面主要位置。为了保持古城的艺术光彩,城市里楼房虽不高,三四层比较多见,每一幢房子的雕刻艺术和用料装潢都是十分讲究,墙面雕柱上大多是植物花草和枫叶,还有用动物虎豹和昆虫鱼类为图案来装饰建筑里里外外。据当地人讲,他们追求绘画和雕刻艺术同建筑相结合,是要让更多的人了解艺术对人类文明所产生巨大作用,然后在高雅艺术殿堂中得到美的享受和快乐。其实就像作家们努力创作文学艺术作品一样,是要用这些优质、具有高品位文学素材教育更多的人,让他们心灵得到净化。如皇家古城圣彼得堡市于1712年至1918年为俄罗斯沙皇帝国的首都,全城无一现代建筑,都是清一色欧式洋房,至今它还堪称欧洲艺术城市典范,人们在城市游玩的同时,也能得到一种全新艺术享受。
在欧洲大陆上,有两个地方是人们不可缺少的,一个是十分庄重漂亮的各种教堂,另一个则是大小不等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庄园。如莫斯科市中心红场上那非常宏伟壮观的圣母升天教堂,一座中世纪古老建筑,堂内堂外金碧辉煌,中间巨大天窗被两个小小横格窗护着,一座缕空花高楼用它细细柱子支撑着一个沉重的天花板,以牧师手拿纸文为主的队列,念教着一般人听不懂的语言。它更是俄罗斯东正教广大教徒心中明亮曙光,它可以使教徒们心中不断地产生平衡,带着崇高信仰去追求更高人生境界。教堂对他们来说,是生活中重要组成部分。俄罗斯的农业庄园,原来是由贵族家庭庄园主和众多农奴所组成,也就是生产各种粮食、水果、蔬菜和养殖业的农庄,它是一个国家民众正常运转的基础,不论何时何地,农产品兴衰都是关系到整个国家前途和命运。在俄罗斯沙皇帝国时代,也非常重视它对国家的作用,可以说庄园是国家发展晴雨表,它时时昭示着民众的生活水准。
在俄罗斯首都莫斯科和皇家古城圣彼得堡的7天之后,我带着喜悦与丰厚采访素材,乘坐大巴车向着离莫斯科300多公里外的列夫·托尔斯泰庄园进发。那是一个非常新鲜幽丽的早晨,天还未亮,为了争取更多时间,把出发时间提前。在异国他乡的土地,亲眼见证了黎明前那淡墨色彩,在朦胧秋韵中退去,然后东方曙光渐渐地从白桦林中明朗起来,此时,各种物体在晨光梳理下,也变得轮廓清晰,整个大地就像一幅美丽画卷令人印象深刻。莫斯科郊外的晚上是宁静而令人遐想,而莫斯科城市早晨是清爽和富有诗情画意。大巴车从莫斯科沿着伏尔加河高速路快速地前行,车窗外长长的绿荫大道被远远地抛在身后,秋意般晨雾从窗外不断飘来,在视觉广角镜头里,白桦林中一片又一片枫叶也正在享受着秋色的温馨,此刻我被这样美丽环境所陶醉。
在大巴车上,大家唱着《红莓花儿开》《莫斯科郊外的晚上》《伏尔加河的船夫》等俄罗斯民歌,“嘿啦拉,嘿啦拉,我们是伏尔加河的船夫,拉完一把又一把,穿过茂密的白桦林,踏开世界的不平路,咳嗒答咳嗒嗒……”一路欢声笑语,一路高歌飞扬。作家余德庄、邓毅、孙善齐用俄语演唱《山楂树》《孤独的牧羊人》等俄罗斯民歌。他们在青年时曾学习过俄语。
大巴车在高速公路上行进四小时,来到俄罗斯图拉州雅斯纳雅·波良纳镇。眼前出现一处用泥墙圈着的硕大村庄。这是俄罗斯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庄园。几棵参天大树正对庄园门口,园内曲水溪桥映照着大片农舍。庄园大门前有十多个荷枪实弹的男警察、女警察,他们脸上布满威严冷眼注视着每一个游人。列夫·托尔斯泰这里生活和进行创作数十年,其所留下的珍贵物品和庄园建筑是俄罗斯国家级保护文物。
进入庄园大道,只见一条清澈见底的水塘转过山怀中央,以细浪万顷的多彩方式向着白桦林和黑松林的深处延伸,一直与远处的大草坪相连。沿着一条土路上行,道旁杂树绿色依依,庄园很大却没有想象的田园风光,更没有晒坝上颗粒稻粱果实来点缀秋韵的最后鹅黄。只有大片苹果园、草地、森林、水塘和用原木修建小木屋布满其中。还有列夫·托尔斯泰1910年逝世后占地只有两平方米的青草坟墓,就在白桦林边一处空地,凸起一块两平方多米,约二十公分高的翠绿青草坪上,没有十字架和墓碑,也没有任何文字标识,在远处山坡视觉中,它就像一块硕大的绿宝石,鲜嫩色彩在秋阳照映下,发出耀眼光辉来。听当地人讲,这样的墓地在欧洲国家中也是很独特稀有,真是显得非常简易和质朴,这就印证了晚年列夫·托尔斯泰有追求平民生活的想法。坟地周边也有游人送来各种鲜花,在阳光的照耀下,也十分鲜艳和非常美丽。
来到列夫·托尔斯泰居住过的四幢黄灰色木楼前排队等候进楼时,在我们前面还有19队欧美游客,他们表情也是迫不及待,想见这位世界文学创作大师几十年生活的风格片段。同行作家都对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是心垂遥祭,带着激情和许多年来的梦想,就在排队等候十多分钟后,只见两个荷枪实弹俄罗斯警察,脸上带着一股杀气,很严肃地向我们走来,找我们负责人和翻译谈话。我们听不懂俄语,顿时,一种紧张而压抑气氛在我们中间蔓延开来,大家都在预感和猜疑,是不是我们有人在庄园内做错了什么事?要不然怎么警察用这样的态度来讯问呢。我想,怎么说我们也是代表中国政府的作家,至少也是代表重庆文学创作团体队伍,我们在俄罗斯土地上并没有乱来,遵章守纪这是我们作家责任和风格,为俄罗斯人民文化交流做国际宣传,应该受到他们欢迎,我们的写作职业也是有足够底气,在此地我们怕谁呢?
随队翻译和德庄先生与警察对话大约5分钟之后,却向大家传达了一个让我们不能接受的事实,那就是我们不能进入列夫·托尔斯泰的几幢木楼房,原因是如果团体或个人要进这几幢木楼参观,就必须先在网上报名排队,木楼房间每天最大限量只能接待21个团体,票价每人120卢布(相当人民币40元),每队人数也限制在22人以内。如果说当天网上报名排队,要等到17天后才能跨进这位文学大师的木门坎。这个坏消息对大家来说,真是尤如晴天霹雳,异常激愤,在他国受到这样大的委屈,就像天都要崩塌下来一样。5位女作家当场撕心裂肺抱头痛哭,引得众多游人观望,8位男作家也忍不住内心失望的极限。我们每一个作家,都有几十年文学创作生涯,不论是在感受大众思想或自己内心深处,都有非常丰厚的感情世界。我可以这样讲,我们这13名作家都有与众不同的人生经历,思维敏捷的超强能力。常常我们在写他人痛苦素材时,却流下自己的眼泪,目的是为了给广大读者奉献更加上乘的文学作品。可能许多读者都不知晓,作家们经常有过这样动人的创作过程。曾记得出发前,大家一致认为俄罗斯之行重之重就是参观托翁先生庄园,亲眼目睹他的创作原稿,他的房间及生活用具还有屋内大量珍贵照片,这是我们从中国大西南重庆千里迢迢奔向俄罗斯的主要计划之一。眼前出了这样预想不到的尴尬场面,怎么不叫人伤心悲泪呢?
列夫·托尔斯泰庄园是一个让人欣喜亮丽的环境,因俄方政府安排有误,给我们进木楼房间带来十分难堪麻烦和不可弥补的损失。由于我们同俄方警察语言不通,这也是我们最大的旅行障碍,当时我们都受到极大的困扰,却无法摆脱这噩梦般的现实。大家虽然是高高兴兴来到托翁先生大庄园内,我们真正目的是要走进木楼多处房间,我们也没有这么多时间等到17天后再来庄园。此时,失望和绝望一起交织在大家心中,这也是我平生以来最难过的时刻之一了。事后,作家们带着悲伤和扫兴,三三两两的分散去观赏大庄园的亮丽风景。我看着大家远去的背影,心中则有一股怒火和勇气也油然而生。我站在托翁先生美丽的后花园,尽管有繁花鲜艳盛开一片又一片,也无法抹去我内心深处的失望痛苦,眼看大伙们非常沉闷地消失在白桦林和池塘那一边,我却在原地目瞪口呆,这时才真正感觉自己是那样渺小,无力改变这样的现实。
我同好友刘江生一起,这时候没有更多心情去观赏庄园内那些美丽景物,而是想把向警察的怒火变为解难动力。当时心中只有一个愿望,那就是今天我一定要走进列夫·托尔斯泰庄园的木楼房间。我深知,这是自己给自己出的一道 “哥德巴赫猜想”世界级难题,但是,中国有句古训:“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于是我同刘江生一同照相留影,我一边观察排列队形的众多人群。顿时,眼前一亮,我看见第三方队人群中有四个亚洲模样的人,黑头发黄皮肤,当时也真不知道他们是哪国人。我急忙上前试着去打招呼,自己满脸堆笑将右手举起嘴里说道:“得拉什维奇”(俄语“您好”的口音),这时,他们四人中一个戴金边眼镜的中年男子却对我做出了反映,他很友好的第一句话:“您是中国人吧,我也是中国广东人。”此时,我被这位满脸春风的中国汉子愣住了,一时间也说不上话来。我不由得向他深深地用劲拥抱,感觉一股热流暖洋洋地进入自己心田,另外三个中国朋友也来向我热情握手。此地此身,此情此景,大家非常亲切和深情感动。他们都说,从中国来俄罗斯国家安装天然气管道工作,快两年的时间还没见到中国同胞,心里真是难受极了,今天能在列夫·托尔斯泰世界名人的家门口见到自己人,这真是老天安排的天赐良机。中年男子又对我说:“我们一起还有十多个俄国朋友,今天我们在一起吃午饭吧。”我忙摆手说:“不用客气,我们一行是13名重庆作家,午饭就不用了,谢谢你们的盛情”。
后来我们五个中国人在一种愉悦气氛中畅谈。此时,我向他们讲诉了我们来此地的不幸遭遇,激动和悲愤让我脸庞挂上了泪滴。可能是我满脸的泪花打动了他们;也可能同是中国根脉让他们感动;也许是同情我的遭遇;也许是……我都全然不知他们的想法。这时,他们都说对作家的景仰和敬佩都是由来已久,中国作家走进托翁先生的木楼房间才是意义非凡,对祖国各方面发展有更大作用。很显然他们对中国作家为祖国的发展寄以厚望,他们都劝我不用着急,大伙们都想想办法,尽力去解决这一难题。中年男子快步地走进他们队伍中,跟一位俄国人用俄语交谈,只见那位高大的俄国人连连摆头,在不多的时间里,俄国人由阴转晴满脸笑意。中年男子用小步跑动来到我身边说:“那是我们俄罗斯公司老总,近几年他去过三次中国,对中国人的友好很是赞赏印象深刻,今天我们共22人,老总说安排一个俄国人出来换您进木楼房间,时间不多了快去准备一下换上鞋套。”我真的不敢想这种事情有这样的顺畅,此时,全然控制不住激动眼泪不断地往下淌,也无法向他们用语言来表达感谢之意。
当我转过身去时,只见在那一边的刘江生,还呆板地站在草坪坎上一动也不动。我心里想,我进入托翁先生木楼房间他又该怎么办?顿时,我忙跑过去叫刘江生拿出中国作家证,快速跑向中年男子说:“这是我最好的文学朋友,是中国作协会员、《现代工人报》副刊编辑,是否能为他解决进木楼房间问题?”我知道这是一个对他人不合情理的高要求,可以说这是完全过分的想法。此时,中年男子难为的表情却让我心悬一线。可是他二话没说,就拿着刘江生的证件去到了他们老总身旁,只见俄罗斯老总摆手僵持着,我知道这是一个非分的难解之题,时间在不停地流逝,最后,我终于看到了老总点头,笑脸也非常灿烂。他们急切的安排了两位俄国朋友换我和刘江生两人,同他们20人一起进入了列夫·托尔斯泰的木楼房间。老总还说本国人有许多的机会,下次再来吧。我们将三百卢布给他们,他们推让怎么也不肯收下这个钱,让我们很不好意思。后来才知道这位中年男子叫程朋翔,广东人氏,曾在俄罗斯留学四年攻读俄文,前几年就在俄罗斯承担管道工程。他有我的电话号码,他说下次到重庆一定来找我玩。我说到时候,我们一定用对贵宾客人的礼仪来热情接待你们。回到重庆我也深深地怀念这四个援外的中国广东汉子,对他们的情谊,对他们时时关心祖国发展的行为表示称赞,我已向全国众多作家朋友讲诉过,我们在列夫·托尔斯泰庄园内巧遇全过程。大家都被这四位中国朋友的慷慨之举所感动。文友们都说,都是龙的传人,哪怕走到天涯海角,都能保持自己的优良传统,儒家的光辉思想和现实互助精神也将会感动整个人类。
在这位世界级大作家庄园内,我用尽了所学知识的智慧,在这样的大难关面前增强勇气没有退缩,同时也使上了自己全身解术,顺利进入到了列夫·托尔斯泰生活了几十年的木楼房间,这也是自己终身都值得庆幸的一件大事。参观列夫·托尔斯泰会客室、创作室、寝卧室、储藏室和吃饭厅等共计17间不宽的房间,就像读一本耐看的历史大书,它记载着俄罗斯民族几百年的发展过程。从进门开始上木楼梯,我每上一级这样的台阶,就踏步在厚重的俄罗斯光辉历史上,自己内心世界就得到了升华。一幅三尺见方的画卷,出于大画家列宾之手《托尔斯泰在耕田》的油画,就挂在堂屋左边墙面上,是列宾去庄园做客时创作的,它已彪炳于世界美术史油画精品。画中主人翁“伯爵”“老爷”,真实的透射出列夫·托尔斯泰在庄园的自然质朴,对生活热情态度,以及非常饱满的精神状况,画面深深地吸引着我的目光。整个十七间屋内生活用品一应齐全,叙述着列夫·托尔斯泰的家事与社会盛世。从中我领悟到了这个朴实厚道的大作家,对文学创作的追求是多么执着。整个房间内十多个解说员都是用俄语讲诉,可是我们有援外友人程朋翔给我们五个中国人做详情翻译,真是完美之极。里面有列夫·托尔斯泰大量创作的手写稿件和书籍,他所有生前用品都保持着原样,普通而齐全的家具,猎枪、马刀、鹅毛笔、拐杖、古玩和桌椅等,都依次排列。还有十九世纪中期一位德国文友送给他的照相机和一台半自动打字机,各个房间都留有他和家人,及庄园大批农奴和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二世,非常清晰的各类珍贵照片,这些遗物都是价值连城的国宝。到此时,我才真正理解庄园内俄罗斯警察所肩负是如此重任。在俄罗斯土地上共8天实地采访,我没有遗憾圆满归国。在列夫·托尔斯泰庄园木楼房里,我得到了什么?我得到一个真实梦想,那就是文学创作艰辛路上的灵感,和一种美妙无穷的创作动力。
当我与刘江生跨进列夫·托尔斯泰木楼两个多小时的参观后,心满意足地走出庄园大门,来到停车广场的大巴车上,一上车就见哭泣的泪人一片,失声大哭的5位女作家相互拥簇在一起,有几个男作家也是泣不成声。就连俄方高大的驾驶员和翻译小许也深受感动。我同江生眼看我们作家队伍这样的动情场面,也没有了刚从托翁先生木楼房间出来时那种愉悦心情,我们两人也动容掉下了眼泪。这时间,大巴车内凝固了,整个俄罗斯也凝固了,好像地球都停止了转动一样。大约二十分钟后,余德庄副主席发话道;“如果说我们哪一个人能够具备像开明这样的外交能力,就很容易去到托翁先生的木楼房间。”他的话才打破了车内的固定局面,同时也触动和疏通了大伙们的心渠。这时,大家的心情慢慢平静了下来。又过了十分钟,邓院长叫车子启动,然后,大巴车才向着莫斯科进发。在宽敞的白油公路上,从地平线投射过来的夕阳余辉,将路面和大草原镀上金色辉煌,看着这样非常美丽金色的弧线光亮,自己原来提起的心也放了下来。
我在庄园里同翻译小许一起完成了近五个小时的专题采访,才慢慢地走进了列夫·托尔斯泰的人生历程,及他追求文学事业的创作世界。这里就是世界级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庄园,有24035亩土地,他出生于贵族家庭,是图拉省省长之孙,具有伯爵头衔,也是这里的庄园主,手下有330个农奴为他种地。他生于1828年,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青年时曾当兵五年,参加过塞瓦斯托波尔战争,了解那激烈与无情的场面会给人们带来无尽伤害,后来长期在这庄园内从事文学创作,常常和农奴们一起劳动和生活,了解了农奴们在生活中疾苦。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列夫·托尔斯泰的世界观由贵族立场转变到法制农民立场,在他许多文学作品中对沙皇俄国的国家制度、教会制度、社会制度和经济制度作了激烈批判。列夫·托尔斯泰当时为了试图解放自己庄园的农奴,他创作出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少年》《青年》和《一个地主的早晨》,大声呼吁表示了他对土地私有制的强烈抗议,主张的是每个人地位平等制度。列夫·托尔斯泰为了揭露资产阶级自私自利及其对艺术的蔑视,他创作出中篇小说《哥萨克》,刻画了贵族青年在哥萨克人中间的生活感受。还有他的《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是他通过历史事件、家庭关系以及地主和农民之间的矛盾,描绘了沙皇俄国的社会生活。就在1902年1月,他在给沙皇的信中,强烈谴责沙俄军队“对中国领土的武装占领”。在1900年针对帝国主义对中国义和团的镇压,他写了《不许杀人》一文,怒斥八国联军在中国进行那种无正义的、残酷的、违犯和平宗旨的大屠杀,文章引起世界巨大轰动。
列夫·托尔斯泰是中国人民的朋友,对中国文化有一种深爱,他研读了老子的《道德经》,撰写了《论孔子的著作》和《论(大学)》论文,还编选了《中国贤人老子语录》。列夫·托尔斯泰曾说,世界上对他影响最深的作家和思想家,孔子和孟子是“很大”,老子则是“巨大”,他还告诉人们这是人生的高标准。他还运用老子的“道”和“无为”思想,把它发展成“勿以暴力抗恶”的理论,并主张用“无为”来对待一切事物。基于他对中国的热爱和信心,他曾预言:“中国将领导着东方各民族起着巨大的作用。”他认为,凡是搞文学的人,快乐就是一种新的创造,并不断地出现对社会有影响很大的成果。可见列夫·托尔斯泰对中国人的文化情结。
在列夫·托尔斯泰一生,长期见证了奴隶们在当时社会的低层挣扎状况,这些为奴隶主劳动而没有人身自由的人,没有独立人格,还常常被主人任意买卖和奴役或杀害。列夫·托尔斯泰为了改变当时沙皇俄国的奴隶制度,让农奴们得到真正的自由,在社会地位上让农奴和贵族一样,希望建立人人平等的完善社会制度。废除奴隶制度,建立和谐社会的新观念,这是列夫·托尔斯泰用文学作品来冲击贵族生活和土地私有制的奋斗目标。他作为贵族庄园主,为了解放自己庄园内的300多个男女农奴,列夫·托尔斯泰首先放下贵族身份的架子,在潜心搞创作的同时,同农奴们一起耕田种地体验艰苦生活,收获秋实的喜悦。经常还跟农奴们同吃同住,共同分享快乐和苦涩,就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下的列夫·托尔斯泰与农奴们建立起了友好的情谊。他一生中同好几个漂亮美丽的女奴情深意浓,同时还有几位农奴姑娘深深地爱着他。
列夫·托尔斯泰为改变农奴们的社会地位和生活现状,同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帝王,长谈过如何解放农奴,让他们自由生活的问题。为了寻求解救农奴的真理,他曾三次徒步来回奔走300多公里外的莫斯科,走访各大贵族庄园,了解农奴们生活与工作的真实情况,和农奴们的思想动态与劳动疾苦。在这段时间里,他用心收集文学创作的大量素材,为他自己一生中所创造的大量优秀作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列夫·托尔斯泰利用手中的笔墨,坚持对生活的长期体验,把生活的真实给予整个人类,使广大读者受益非浅。生活是一本大书,而真正能感动人们心灵的,是经过精心提炼的优秀素材。
列夫·托尔斯泰于1910年10月从家中出走,同年11月7日病逝在一个名叫阿斯塔波沃小火车站,享年82岁。一颗带着闪亮光环的陨石,降落在俄罗斯一个新时代的前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