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吴逢旭的头像

吴逢旭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303/24
分享

出版后记:浪花淘尽英雄

(一)

为浙江创业家颜贻意及诚意药业撰写的创业史(第一版),2016年国庆前后正式出版后,在一定范围内获得了好评,出版社鉴于该书“有一定的市场”,要求作者做好修改、补充和完善工作,于是,就有了全新的第二版——《从海上到上海:口述诚意药业成长史》再次“粉墨登场”了。

我们记得,那是2014年12月的一个下午,阵阵海风掠过头顶,甚至有难得一见的海鸥为我们指路。从温州市区驱车前往洞头县,接受颜贻意董事长的邀请,去参观他的制药厂。在2002年5月之前,温州大陆到洞头只有水路一条。而今康庄大道通向洞头的各个村居,77省道即将在洞头展开它宽大的胸怀。条条道路通向东海之角。

偶然查阅资料发现,早在1998年6月,吴逢旭先生在《浙江日报》任职时就与他的两位记者同事王晓东、胡迈东三人一同前往药厂采访。6月15日的《浙江日报》报道了这家“名气不小”的制药企业《从海岛走向世界》。文章写道——

论地理位置,温州市第三制药厂位于茫茫东海之中的洞头岛上,可谓偏僻;论企业规模,全厂职工仅300来人,可谓小矣。然而,在国际市场上,“温三药”的名气却不小。仅去年(1997年)就先后有11批来自美国、欧洲、东南亚的客商不远万里前来洽谈业务。赫赫有名的美国制药企业先令公司甚至愿意预先支付一大笔资金,帮助他们搞技改,以通过FDA(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认证,以便大批量的将“三药”产品引入美国市场,去年,这家药厂的销售收入达4564万元,其中外销占了54.5%,成为全省医药行业中外向度较高的企业。

这是药厂在省报的第一次亮相。没想到,再次以文字的方式与药厂结缘是2014年的冬天,此时,“诚意药业”是公众对这家药企的统一称呼。

在原洞头县领导邱国鹰、苏文龙等同志的推荐下,我们接手了“诚意药业”50年创业发展史的采写工作。从一开始,我们就决定用“口述实录”来反映这家企业的50年变迁,“记录历史还原真相”,是我们三年来不变的追求。

与“诚意药业”亲密接触两年多之后,我们终于领会到了这家制药企业“为什么会赢”。我们聚精会神,不断梳理思路,将这家企业的成功之道,锁定在“独具匠心”之上:50年来,胡志群、颜贻意等人含辛茹苦、独具匠心,敢想敢干、勇攀高峰的事迹和风范,时时在激励着我们把那种绵延不绝的精神风貌写出来,传递原汁原味的创业传奇、财经故事、时代风云,“追索工匠之魂,打造传记精品”——如果你能够给我们一点掌声,我们将感到欣慰。

从温州到洞头,到杭州,到上海,到苏州,我们的访问马不停蹄。所幸的是,时常有海风掠过头顶。时常有海鸥、白鹭与我们结伴而行。时常有受访者的亲切勉励与热情鼓励,让我们倍感振奋与温暖。

我们深信,我们把住了创业者跳动的脉搏。

我们深信,我们在“口述实录”的道路上每走出一步,都会留下坚实的脚印。

(二)

本书所记录的主要人物,他们的活动轨迹基本上都在洞头。

关于洞头的开发史,官修方志几乎是“忽略不计”。人们只能联想到,公元422年的某个春日,永嘉太守谢灵运登上温州华盖山极目四望,写下了《郡东山望溟海》一诗。此“溟海”乃今天的“瓯江口”——海上洞头的一部分。

人们还能联想到的是,公元426年的一个春日,谢灵运的继任者颜延之巡海到了青岙(今洞头大门岛),登高而望,就有了“望海楼”。而近年重修的“望海楼”移到了洞头本岛,山下正是“小朴”古村,有颜氏一脉早年从大陆迁来定居,据说他们与颜延之——颜真卿颇有渊源。

回望洞头近千年来的移民史、开发史,有助于我们认识洞头人的张扬个性;有助于我们理解一家诞生在洞头的企业,何以能够“胸怀中国,放眼世界”。

大约是在唐天宝年间(公元743年)起,随着台风海溢、火灾瘟疫、改朝换代等灾祸频发,福建饥民大量涌入浙江。讲闽南话和讲乐清话两大群落的百姓,最终融合成了“洞头人”。

海的无边延伸给了洞头人民以开放和通透的思维。一首用闽南语唱诵的歌谣,流传至今——

乞鸟乞溜溜,我昂(丈夫)去泉州,泉州好所在,爱去不爱来。娘阿娘,不要哭,十日八日就会到。头帆拔起索索响,二帆拔起到宫口(洞头港)……

歌中的泉州,唐宋时就是人世间最大的商都:北至宁波、南通南达广州,泉州是枢纽。这一条通向天边的商路就是“海上丝绸之路”,洞头的商人奔波其间,赴台湾、下南洋,斩获颇丰。

然而,气候无常,海浪滔天,以及明清两代严酷的海禁政策,使得洞头与大陆长久地处于分离状态。主流文化总是忽视海洋文明的存在。那位在乐清雁荡山盘桓许久的探险家徐霞客就不敢贸然东渡洞头。没有了陶渊明、孟浩然、李白、白居易、苏东坡、陆游等伟大诗人垂钓洞头、泛舟三盘的记载,洞头是委屈的。他们都留下了关于大海的诗章,却都是望洋兴叹,无不感伤。

大海的重重围困,注定洞头人将“大碗喝酒,大口吃鱼”,并以此享誉中国。一次次沉船之后又一次次战胜惊涛骇浪,这样的历练使得一代代洞头人血管中流动着滚烫的大无畏精神。造堤坝、围滩涂,敬妈祖、放鱼灯,抵倭寇、抗台风,建大船、出远洋,这一系列壮举遗憾的是没有史官“实录口述”。“世间万物,唯有鱼最好。”没有人能够理解洞头人对海、对鱼有着怎样的感情。

1952年1月11日,人民解放军最后一次登岛赶走了海匪,洞头人民安居乐业。此后二十多年,解放军在岛上开路、种树、造房、建码头、办卫生院、放电影、组织文艺演出,直到驻岛部队响应中央号召裁军离岛,“军民团结如一人”随处可见。洞头一些基本设施的雏形,是部队留下的。由此,你可以理解,洞头群众对解放军有着怎样的感情。当然,部队还留下了铜山制药厂,经过颜贻意及其伙伴40多年的“匠心独运”,今天成为洞头区第一家上市公司。

有海风相伴。

明月当头。

鱼跃鸟飞。

海岛洞头真的是人世间难得的“桃花源”。

(三)

在回溯洞头历史的日日夜夜,我们对于这家企业的生存背景和创业背景有了深刻认识。本书的主人公——颜贻意及其团队孜孜不倦埋头于制药事业的“工匠精神”,是否还可以有另外一个名字——“颜贻意精神”。“颜贻意精神”由此成为本书的“指南针”,指向各个篇章、各个关节。

我们要告诉你的是,这一轮吹向洞头的海风,已然转变。

当公元2002年5月来到的时候,洞头五岛连桥通车了;当公元2006年4月来到的时候,温州半岛工程完工,洞头与温州大陆相连了;“诚意药业”一举解决了多年来无法解决的缺水缺电、交通不便等老大难问题,并与国内先进制药企业迅速拉近了距离。

当公元2015年8月来到的时候,国务院同意洞头县“撤县设区”。至此,中国的版图上少了一个县,多了一个区。当此时,“诚意药业”正在积极谋划上市,迈入资本市场,开启下一个50年的“长青之梦”

从孤岛到半岛,洞头第一次美丽转身,走出大海重围,加入全国交通与经济大循环。从设县到设区,洞头第二次美丽转身,凭借“海上花园”的区域影响,将在“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全面崛起。

这一轮吹向洞头的海风,专注而祥和。

公元2010年最寒冷的1月,台湾诗人余光中来洞头观光。先生问起洞头县名的由来时,有人慨叹洞头县名没有书卷气。先生不以为然,脱口而出:“洞头、洞头,洞天福地,从此开头,还有比这更好的名字么?”

点石成金。

四座皆惊之余,可叹的是,优秀文人的思考总是带着思想家的高度与深度。“诚意药业”也好,温州未来的发展也好,都需要高瞻远瞩的思想前来领航。

(四)

2016年8月13日,为了征集照片,我们又一次来到诚意药业。这一天的海风,清新宜人。涨潮了。瓯江口激流涌荡,灵霓大堤两旁白浪滔滔。

回顾近三年的采写历程,我们与这家企业做到了“一同呼吸”。2015年以来,作者经历的生活变故并没有打断采写计划如期推进。吴逢旭先生克服种种困难,一个劲往深入钻研。吴文汇小姐从海外学成归来之后,顾不得实习单位的忙碌,一如既往地协助资料收集、文稿修改、与出版社通联等繁杂事项。如果没有大无畏精神在推动着我们决然前行,也许我们会在某些问题上纠结很久,这本书的采写,也会遇到障碍。

感谢原洞头县(区)领导苏文龙、邱国鹰、杨志林、张韵来等同志的悉心指导。诚意药业的陈萍婷、南海萍、苏丽萍、庄小萍、颜丽玲、林宝贵等同志为本书的采写提供了各种帮助,诚意药业接受访问的各位高管与员工,放弃节假日休息,配合作者完成访谈任务,其责任心令人感动。诚意药业向作者开放了50年来的全部档案,董事长颜贻意先生甚至把自己多年来的工作笔记全部交到作者手上,由作者任意翻看。苏州褚兆洪先生献出了大量由他父亲与胡志群当年拍摄的珍贵照片。庞素念同志从医生用药的角度,为作者认知本书涉及到的不少药品,解疑释惑。洞头、温州的两级档案馆和上海图书馆为我们查阅资料,提供了方便。三年多来,我们已经完成了第一版,并于2016年国庆前夕面市。这次再版重印,我们对第一版的书稿进行了修改、补充和完善,增加和替换了5万多字,以更加丰富和准确的姿态,向世人介绍创业、创新近半个世纪的“匠人”颜贻意。

我们多么希望能够长久地沉醉在洞头湛蓝的南风中,感受四面来风的酣畅淋漓。

是的,海上日出每天都会喷涌而出。50年的过往,浪花淘尽,无数英雄。

新一轮的太阳照常升起。那是永不枯竭的“工匠精神”。那是诚意药业下一个50年的“长青之梦”。那是你和我深情对视的一抹笑靥。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