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汉钢通讯的头像

汉钢通讯

作家群会员

随笔杂谈
201910/24
分享

国庆遐思

国庆大阅兵已落下帷幕,但激动与自豪的心情仍然让我久久不能平静,回想着能见证着国家日益发展壮大,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而我的思绪伴随着萦绕在耳边的响亮口号,不由得飘向了记忆深处。

26年前的一个正午,一个穿着军绿色衣服,戴着大盖帽的叔叔,问坐在门槛上玩石子的我“你爸爸妈妈呢?”我抬头回答“爸爸在漆家具,妈妈在煮饭”。他敲响我家的门,用干瘪粗糙的手从随身的帆布包掏出一个厚纸片递到我妈妈手上,叮嘱道“这是部队上来的,收件人是你”,随后便蹬着自行车走了。我站在一旁很好奇地打量着那个叔叔,便问妈妈“这个叔叔是干嘛的?怎么自行车上挂了那么多东西?衣服湿了也不换嘛?”妈妈告诉我“这是邮递员,专门给送信的”。

小舅在南京当兵,想让外公外婆去部队探亲,便从部队给寄了一封信,由于外婆不识字且住得远,就让妈妈代为转达,信里还附了很多照片,小舅在信中说照片都是在海边照的,那是我第一次听说“大海”,听说除了乡村和县城以外,还有个地方叫“南京”,那也是我第一次听说带着大盖帽,穿着绿制服的叫“邮递员”。

在我上小学的前一年一个晌午,在乡政府上班的一个阿姨急匆匆的跑来,说是有电话要找我妈妈。妈妈撂下手上的活计,起身就往乡政府跑,我紧随着也跟了去。只见在值班室外的窗台上,从一个只能伸进手的猫洞牵出一根线,线的接头上连着一个红色的东西,上面带着10个小孔,每个孔里还有数字,我刚伸出手好奇的打量一下这个陌生的物件。

“叮铃铃、叮铃铃”铃声响起,吓得我赶紧缩回了手。工作人员听见声响就接了起来,说了几句又把手上的物件递给妈妈,看着妈妈对着那个家什拉起来家常,笑合不拢嘴,就像有人在和她聊天。而等妈妈说完把手上的物件递给我,我只听见了杂音,根本没有人说话,工作人员还宝贝的把那个红色的物件上了锁。回去的路上,妈妈告诉我,那个物件叫电话,舅爷从新疆打来的,说得空了要回来看看外婆。

小学时的暑假,我们几个表姊妹由上初中的大表姐领着一起坐车到县城的3个舅舅家玩,那是我第一次进城,30多公里的山路,坐车用了3个多小时,摇的我下车走路腿都在发抖。舅舅早早的就在车站接我们姊妹3个,老远我就看见舅舅冲我们招手,但最醒目的要数他腰上的皮带别着一个黑色的小方块,里面还传来“嘀嘀、嘀嘀”的声音。我就好奇地问他“舅舅,这个黑色还有声音的东西是什么?”舅舅说“这叫BB机,也叫传呼机,可以收文字,也可以收语音”。顿时觉得这个其貌不扬的黑家伙好神奇,心里想着“等我长大了,也要买一个别在腰上”。

上初中时在离家20来公里的镇上,那时候已经有了座机电话,想家的时候就用座机给妈妈回个电话。学校开设了一门叫计算机的课程,我也第一次听说“微机课”。上这个课的老师,是一个刚从大学计算机专业毕业的男老师,上课时他要求我们一个班全部着鞋套进入教室,两人共用一台计算机,每节课45分钟,前30分钟讲课,后15分钟将权限打开可自已上网浏览。所以我们最过盼望的,莫过于一周一次的微机课,一节课最盼望的,莫过于这15分钟的自由活动。老师教我们认识鼠标、主机、显示屏等硬件,还有常用的软件,教我们怎么使用鼠标、怎么申请QQ号、怎么查找浏览网页等等的,和读大学的哥哥视频就像面对面聊天,而我们每次都觉得一节课的时间好短。

上高中时,很多同学都买了通讯工具,而我也在舅舅家得到一部闲置的“小灵通”。虽然不是新的,但我依然如获至宝,因为这是我的第一个通讯工具,为此我专程配了一个挂绳穿在“小灵通”的尾巴上。“小灵通”的通体机身为红色共10多公分,显示屏大约有3公分长,5公分宽,屏幕是蓝色底子黑色字,数字键盘上可以随意转换输入法,还能当做闹钟每天叫我起床,只是使用范围只能在县城以内,出了县城便接收不到信号。

现在,一部智能手机除了简单的语音功能,还涵盖了相机、办公软件、购物、支付等等的功能,即使相隔千里也近如咫尺;千里出行也不再是驴车加马车昼夜兼程;不用在御寒时只着一件单衣;不用再怕吃不饱饭饿着肚子行军;不用怕挺不起脊梁和腰杆……

想起70年前开国大典上,周总理安排飞机不够,飞两遍。现在,70年后的今天,“这盛世,如您所愿”,我生为华夏而骄傲。(陕钢集团汉钢公司炼铁厂 章敏)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