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今年已经六十七岁了,她从事基层医务工作已经四十年了,她的诊所也开了四十年。
母亲最早是村里半医半农的赤脚医生。那时候的赤脚医生农忙的时候下地干活,农闲的时候还要上山挖草药,自制中草药。小时候记忆里的母亲总是一天忙的不着家,村里的路是坑洼不平,白天出诊好说,遇到雨天的夜晚四周漆黑一片,母亲在村里的崎岖小路上常常被摔得泥一身水一身。那时候农民防治疾病的意识不是很强,每年防治小儿麻痹症发糖丸的时候,大队广播里循环播报也没有几个人上门领取,母亲总是夜晚把糖丸用麻纸片一颗一颗包好,白天背着药箱一家一家送糖上门,期间她还不忘宣传新中国的最新医疗信息、医疗政策以及农村卫生防疫的重要性和防治方法。当时村里的卫生所设立在大队院一间简陋的小窑洞里,我放学常去诊所玩,简陋的木架子上面摆放着大小不一,颜色不同的玻璃瓶,下面放着一些盛放中药的粗瓷罐,一张学校退休的书桌、两条凳就是卫生所里的所有摆设。
我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村里的卫生所解散,母亲不愿意放弃自己喜爱的赤脚医生工作,就把诊所搬到了家里。一间房子一分为二,一半卧室,一半诊所,中间用布帘子隔开,在这狭小的房子里母亲一干又是数年。那时候我和哥哥晚上经常帮母亲做棉球,左手握拳,五指和手掌保持空心上大下小形成一个漏斗,右手揪一点脱脂棉,塞进左手的漏斗里,用右手食指在漏斗里夯,把稀松的棉花夯实定型就成棉球了,当漏斗装满时把棉球塞进装有酒精的玻璃瓶里。每次我们做棉球都会多做一些,让母亲能够多一点时间对玻璃注射器、针头等医疗器械进行蒸煮消毒。
我上初中的时候,国家医疗改革,母亲从赤脚医生变成乡村医生,母亲的诊所也搬到了村里新学校旁边的平房里。雪白的墙壁,绿色的墙围,透亮的玻璃窗,再配上父亲专门为诊所定做的崭新药柜、办公桌椅,一切看起来是那样的明亮。新诊所新气象,那时诊所的医用棉球换成了一次性棉签,注射器也变成了一次性注射器,诊所里安置了几张床位,乡亲们输液再也不用坐着输或者提回家输了。母亲对诊所的卫生要求极其严格,每周休息回家我都要帮助母亲对诊所里的床单,被罩进行更换清洗,用消毒液对诊所的药柜,操作台等进行消毒。在素有“煤窝子,风口子”的家乡,母亲的诊所始终是窗明几净,白色的床单被罩总是干净整洁,飘着淡淡的肥皂香。
我参加工作几年之后,有一天母亲给我打电话,她刚从镇上医疗站开会回来,国家注重基层医疗建设,母亲的小诊所被定为我们村的医疗服务站,配备电脑、打印机、紫外线消毒灯等基础办公用品及医疗设施。隔着长长的电话线,母亲的兴奋与自豪是那样的难以自已,让电话这头的我也不由地为母亲高兴。那年母亲五十六岁,面对着从未接触过的现代化办公设备她没有退缩,她在墙上贴上小学生拼音字母图表,对着图片用专属指法“一指禅”在键盘上敲着一张张电子处方。那几年上小学的女儿成了母亲的拼音老师,由于方言发音不准确,经常为了一个字的拼音,婆孙俩一个“韩普”一个“标普”,探讨得不亦乐乎。
弹指一挥间,母亲已经在小诊所忙碌了大半辈子。如今,母亲的小诊所由最初的两小间已经扩建成四间,医疗环境、设施更是较从前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装修的诊所简明洁净,操作室、诊疗室、药房分室定置,还安装了电视、空调、饮水机等便民利民的现代化电器设施。我每次休假回家感觉母亲比以前更忙碌了,忙着给村里的老人量血压,忙着给村里的新生儿﹑新妈妈做着各种保健服务,忙着……我知道在母亲的心里她要让国家的好政策人人受益,让国家的基层医疗服务人人享用。
前几天回家听母亲说,国家对她们长期坚守在基层医疗服务的乡医有了新政策,等到她退休不干的时候享受国家养老补助津贴。望着母亲眼睛里熠熠闪耀着的光芒,望着母亲由内向外无法掩藏的自豪与幸福,望着母亲微驼的背影,我不由百感交集,有对母亲多年辛苦的心疼,有对国家好政策的欣喜。
风风雨雨四十年,母亲的诊所一路走来数次搬迁,总是日新月异,一次比一次好。现在,母亲每天清晨吃完早饭,早早的打开诊所大门,一袭白大褂精神矍铄的端坐在诊桌前为乡亲们诊治疾病。看着她戴着听诊器仔细的诊听,神情专注的书写处方,我的崇拜之情油然而生,母亲用她一辈子的坚守,为我和哥哥遮风挡雨让我们衣食无忧,更是为我们树立了脚踏实地、不改初心的榜样。中国新时代涌现出了许多的英雄楷模,而我们身边有许多像母亲一样,默默无闻一辈子坚持做一件事,做好一件事的普通人,他们都应该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我为我的乡医母亲骄傲,我为日新月异越来越好的乡村诊所喝彩!(陕钢集团汉钢公司设备管理中心 李晓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