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百味咸为先。
咸,多用于表达“像盐的味道”。在古代,“咸”原写做带卤字的“鹹”,即便到现在,潮汕地区依然有“咸过药卤”的说法。
咸,在《说文》里面是这样解释的:“咸,皆也,悉也。”它首先沿用了程度副词“咸”的含义,有普遍、全部的意思,“咸阳”可以理解为阳光普照,“咸丰”可以理解为全面丰收,“咸宁”可以理解为合境平安。
咸,在潮汕方言中,意蕴丰富,精彩纷呈。
一个潮汕人的一天,通常是从一碗白粥和几碟杂咸开始的。
潮汕杂咸,是冷盘小菜的统称,大致有三种:以咸菜、贡菜、菜脯为主的蔬果类,以腐乳、花生、豆干为主的豆类,以腌蚬、熟鱼、红肉米为主的水产类。古代的保鲜技术,一般都用盐腌制,潮汕佐餐小菜,种类繁多,故称“杂咸”。潮汕有“后生食糜免物配,老来无配唔食糜”的说法,意思说年轻人胃口好无需下饭菜,年纪大的人胃口欠佳需要下饭菜。由此可以看出“杂咸”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不管是早点还是宵夜,潮汕人喝粥就是离不开它。
“咸酸”是指广义上日常的菜肴,“买咸酸”这个词汇在当下依然普遍运用。在菜市场与熟人打招呼,可能出现几种说法:“买菜啊”,“买咸酸啊”,或者简略的“买咸啊”。此外,“咸酸”也有跟字面一样的意思,即“又咸又酸”,比如说,那堆衣服放那里一星期没洗,闻起来有一股“咸酸味”。
说一个人“咸涩”,不是说某人身上闻起来有异味,而是说某人小气、吝啬,“咸涩佬”就是小气鬼的意思。《南史·曹武传》有云:“武性俭啬,无所饷遗。”据学者考释,“咸涩”实为“俭啬”的音变。潮汕民间语文爱好者,创作出好些讽刺吝啬鬼的歇后语,例如“盐铺秤锤索——咸橂韧”,意思是盐铺里使用的秤绳子,又咸、又硬、又韧。还有“石榴皮浸鱼露——咸涩韧”,意思是石榴皮浸泡在鱼露里是又咸、又涩、又有韧性,吝啬程度堪比周扒皮、葛朗台。
形容某人过分吝啬,有时也会简称起来,说某人“过咸”。“过”是太、非常的意思,合起来就是非常小气。但这样一来,歧义便产生了,因为“咸”还有一层意思,即好色、淫荡,被人叫做“咸虫”绝非好事。这一点倒和粤语相同,粤语称好色为“咸湿”。所以不能随便拿“咸”来评价一个人,那样一来后果可大可小。评价一个人“小气”可能会招致反驳,评价一个人“淫荡”,可能会招致来一个拳头。
咸,还有表达“口音重”的意思,例如歇后语“海墘秀才——咸水话”,这句话显然在嘲笑潮汕人说普通话不标准,有浓厚的潮汕口音。
咸的反义词是飷,潮汕话读作“整”。“咸飷”可以表示咸的程度,也可以指事态的严重性,比如呵斥小孩说“等下你爸来就知道咸飷”,意思说等下你爸来了看他怎样收拾你。“咸哩咸香,飷哩飷甜”,说的是做菜的人没有掌握好盐的分量,旁人帮腔解围,意思说菜是咸了点但更香了,菜是淡了点但味道更甜了。这句话折射出一种宽容待人的态度。
二
所谓“咸水表”,就是那种通过海上走私过来的手表。放在20世纪70、80年代,可是抢手货来着。
潮阳、惠来、海陆丰一带的渔民,有的在海上捕鱼的同时,跟香港那边的走私船只接头,购买手表然后转手倒卖。凭票购买的年代,一般人很难买到手表。走私过来的手表,有新有旧,价格取决于手表的成色。爱美人士,或者准备婚嫁的人家,需要一只手表来增添光彩,于是有了黑市。
其实不止咸水表,还有音响、录像机、电视机等电器,通过海上走私渠道流进寻常人家,这些来路不明的货品有个统称:咸水货。这个很好理解,海水就是咸水,通过海上走私进来的货品就是咸水货。
20世纪90年代中期,广汕公路海陆丰路段的两侧,依然有成排的棚屋,里面摆满走私过来的电视机。海陆丰某些地方甚至明目张胆,私设码头,运载咸水货的货船一到,整条村的人都跑去帮忙卸货,当然是有工钱的。到了新世纪初期,走私内容从家用电器升级到汽车。一辆外国报废的右舵咸水车,不过几千块,只要胆子够大关系够硬就可以上路。
真正暴利的是走私汽油和香烟,运载船只是经过改装的马力巨大的“大飞”。后来接踵而来的是洋垃圾、废旧衣物,经过分拣翻新,重新投入市场。直至今时今日,时不时还可以看到各种沿海缉私新闻,走私的内容五花八门,有电子产品、毒品、香烟、燕窝、食物冻品,这些漂洋过海的“咸水货”,造就了不少暴发户。
潮汕地区近海,算是改革开放的前沿,虽然没有在时代变革中取得珠三角那样的成就,但靠海吃海,很多人还是从中获得了好处。很多所谓的企业家,第一桶金就是通过走私不断积累起来的,到了一定程度,建厂办企业,成功漂白。时代赋予的机遇,你抓住了就成功,你成功了就是强者,是强者就会得到认可。所谓英雄不问出处,大概就是这个道理。
1990年前后,整个社会走私风行,都是在倒批文,买卖外汇,在那种环境下,只要胆子大、步伐快就能成功。这些靠海吃海的渔民走私咸水货,不过是时代的一个小小的注脚。
三
很多人的成长之路,绕不开“咸书”的启蒙。
20世纪80年代末,学校不再流行手抄本,《少女之心》这种传说中的“咸书”只是在偶尔闲聊中提及。毕竟时代不同了,各种正式的、非正式的读物都可以看到,关于性启蒙的知识并不难获取。那时候各种“地摊文学”“法制文学”打着擦边球大行其道,而正式的科普读物如《家庭医生》《人之初》等刊物也走进生活。
即便这样,生理卫生课那两节敏感的内容,老师还是自动跳过,让学生自学。
同学交往中,看到“有料”的读物,会相互分享。这种分享很考验友情,有次一个同学在床铺底下翻出几本《龙虎豹》杂志,让我们肃然起敬。能够分享这种猛料的人,自然交情匪浅。
后来,在其他名著中,陆续发现了不少“精彩描写”,莫言的《丰乳肥臀》,陈忠实的《白鹿原》,王小波的时代三部曲,都有细致的性爱描写,远比《少女之心》来得猛烈。
对于文化一般的人,很难理解文学名著为什么要描写得这样“咸”。每个人都压抑,都渴望,都猎奇,以这样一种不正常的心态去探索,看到的自然是“咸”的内容,而不是科学。人性就这样,不给看偏要看,看过后却又说一句不过如此。
80年代,录像厅遍地开花,看录像成为小镇青年的重要消遣。经常是一到午夜就放“咸片”,刚开始是放港台的三级片,后来大家的口味逐渐国际化,日本的、欧美的纷沓而来。大家对这种内容劲爆的咸片有自己的叫法,就是直白的“西欧”。派出所时不时去录像厅突击一下,因为“看咸戏”而被抓是一件丢人的事。录像厅也鬼,外头扩音器放出刀枪交鸣的声音来迷惑路人,里面放映的内容确实是真刀真枪,不过却是另外一番景象。
高考前,某次模拟考结束后,全班男生集体去看录像。老板放三级片,下面就喊“换西欧”,老板换好,下面又喊“看过了,再换”,如此几个来回才算消停。
到了1995年前后,比录像带更为轻便的VCD碟片开始涌现,各种“咸碟”开始出现在音像店、电脑城。某些偏僻路段一到晚上就有形迹可疑的卖碟大妈出现,只要有人走近,就压低声音:要生活片不,日本的,美国的都有。
多少人,就这样在“咸书”“咸片”“咸碟”中走过自己的青春之路。
四
潮汕人的身边,总有一两个叫“老咸”的人。他们要么出口成脏,要么闷骚咸湿,反正说话喜欢直奔下三路。
最容易出现“咸人”的地方,莫过于学生宿舍。中学时代,青春朦胧,对“咸”方面都倍感神秘。90年代,电台开始普及性知识。在广州上学的朋友说,每到周末晚上,所有的收音机都在收听“零点一加一”节目。或许是故意,大家都把声音开得特别大。粤东地区最早普及性知识的电台是汕头人民广播电台,主讲是陈主任。陈主任在回答听众热线的同时,也把大家在《生理卫生》落下的那些知识给补上来。时间一长,有几个居然也能讲出个道道来,大家肃然起敬,纷纷尊称他们为“王主任”“李主任”……
宿舍的“卧谈会”,催生了无数“咸人”。有时临睡之前,大家就“咸”的话题展开谈论,乡野趣闻、坊间韵事,好不热闹。
某次周末的大学宿舍,大家挤在一起观摩“爱情动作片”,想不到学生会主席居然亲临指导。半途主席连连快进,说挑重点看。说起这主席,也是“性情中人”,聊着聊着,话题转移到女朋友的例假上。众人纷纷说出女朋友的例假日期,主席大人解题般逐个推算出安全期。平时的他,可是一副斯文淡定正经八百的样子。
以前有一姓黄的同事,说起来也是蛮可乐的一个人,外表敦厚,颇有文气,甚得人心。但他有一大爱好,就是收藏咸片。一个移动硬盘,装了几百部咸片,叹为观止,简直是咸片之集大成者。虽说嗜好与众不同,但为人正派达观,毫无猥琐之感。众人很是纳闷,不好定性,遂称之“黄老邪”。
黄老邪心情好的时候就在宿舍讲“咸古”,破个闷,逗个乐子。他讲过一个《和尚与师太》的故事,至今有印象。大意是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有一和尚和一师太同时于破庙内过夜。为了不被人误会,抱一个大香炉放在两人中间。直到深夜两人都睡不着,师太便提议说:我们来对诗吧,我先来。师太:莲花瓣瓣开。和尚:竹笋节节高。师太:我佛发慈悲。和尚:香炉来抱开……
“咸”最初的含义是砍头。
在象形的甲骨文里面,“戌”是指长柄的斧头,“口”是指人的脑袋,合起来就是拿斧头砍脑袋。说起来是不是有点“色字头上一把刀”的意思?
(《韩江》2022年第1期,作者:江育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