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了40岁的生日,本以为自己已经是一个经风见雨,没有什么“可惑”之处的成人了,但却让初中的女儿给自己上了一课。
那天周末午后,与女儿一起到三环坐公交车去上课,见辅路通往主路公交车站边沿的栏杆少了几根,来来往往的人群大多选择从断处钻过去乘车,而近在三米外的天桥仿佛成了可笑的摆设。
怎么办?
自己当然知道直接钻过去更近更方便,但也认为这样有点危险。可是,放着近路不走,而去上三十级台阶下三十级台阶地走过天桥,未免有点死板,甚至是“滑稽”。
大家都这么抄近,也没见有什么不测,自己应该没事的。注意一下,加快一下步子,也就十几秒的事……或者或者。反正是想这样做了,再找理由便不是什么难事。于是,边想着,身体连开始往那边倾。
“干什么啊?你。”
一声近乎呐喊的声音拉住了我伸出的一只脚。原来是一直走在身后的女儿:“STOP!老爸,没看见这不是人行道?”
“当然——看见了。”
“那还这么走?”
“不是近点吗。”
“不怕危险?”
“大家都在走,应该没事的。”
“大家错你就要错?”
“又没人看见。”
“没人看见就心安了?”
……
女儿一用力,把我拉回了马路牙子。
眼睁睁看着大拨的人轻松地穿过辅路,潇洒地钻过栏杆空隙,得意地登上公交车,而自己却还要再爬上爬下地过天桥,心里总有点不对劲。但事情真的就是那么寸。刚上天桥,桥下传来一声刺耳的刹车声:吱——紧接着是一阵躁动。原来是前边的一台车为了躲避过马路的行人,被后一台车接了吻。一个穿着入时的小女孩在风中瑟瑟发抖,车里伸出的秃脑袋喋喋不休,骂骂咧咧。
女儿可忘不了这个“教育”老爸的好机会。
“看看,这就叫做侥幸。”
我没词了。
的确,由于年龄的增长,由于时间的积淀,由于阅历的丰富,我们很多时候都在想:反正别人都这样。也不论“这样”是不是真的正确。从众,成了成年人重要的特点之一。
记得有一则笑话,对此有很好的诠释。说的是一个人走在路上,鼻子突然出血了。情急之下,他只好仰头止血。可周围的人不明究竟,还以为此兄在天空发现了什么秘密,纷纷效仿,弄得数十人仰头观天,导致周边交通都受到了影响。
我觉得,我以为,我想,我感到……这些现代人使用越来越多的词汇,一次次地阻止了我们的想象的探究,让我们沉浸在自己编织的甜蜜之中。越来越多的经验,越来越多的知识,越来越多的日子,让我们的心遮上了一层又一层鳞甲,从而变得越来越来敏感,越来越无触动,越来越没有了自己的思路和想法。女儿的一连串提问,让我沉寂的心不禁一震:成长,原来真是一辈子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