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汉伦的头像

蔡汉伦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6/16
分享

孻仔和长女

我和爱人已是获得蓝宝石婚将接近金婚的伉俪,珍贵灿烂并将至高无上。这不仅寄托了夫妻间的夸姣寓意,也见证了家庭发展朝乾夕惕的历程。

家庭发展是家庭成员共同努力的成果,这是人们的普遍认知。其实不尽然,兄弟姐妹抱团也是重要的一环,而“长子如父”、“长女如母”则是这一环节中的重要因素,相对于此的“孻仔拉心肝,孻女拉五脏”却是抱团所加持的“核心”。

我这一代的家庭组合,是孻仔与长女的相结合,也是说在原生家庭孩子成员中最小与最大组合成的家庭。几十年的伴侣生活,让人品味到了“孻仔拉心肝”和“长女如母”的意趣。

“长子如父、长女如母”,“孻仔拉心肝、孻女拉五脏”是大与小在家庭孩子成员“地位”中所处的角色,直白地说就是“奉献”与“待遇”之分。为什么?

在华夏原生家庭里,“长子如父”、“长女如母”是在父母去世之后才能够“履职”,不然只是家庭教育而已。“孻仔拉心肝”、“孻女拉五脏”,反之是父母在世时候才能够享受到的待遇,不然也只是父母“潜意识”的家庭教化。两种前提一消失,家庭教育潜移默化的效果就会“暴露无遗”。这就是中华传统家庭教育的成果,也是华夏人文精神的美德。

据说,我母亲生了十六个孩子,由于时代的动乱、科技的落后,大部分都夭折了。到我懂事的时候,身边还有四位姐姐和一位哥哥,我是孻仔。无论家庭环境怎么样的变化,孻仔这一属性决定了我在家庭孩子中是待遇最多最好的一个。

我未足两岁,父亲在那个特殊年代因政治问题自杀了。当娘又当爹的母亲对子女管教十分严格,绑打是常用的“家规”,反之对孻仔的我所任性庞爱有加,姐姐、哥哥时常成了我的替罪羊,母亲也常常为我的任性“买单”。

“以小欺大”成了家庭孩子们的印记:一次,年纪最小的姐姐喂我吃黄鳝粥,发脾气的我把煲子打烂了,母亲不仅不责怪儿子,反之打骂姐姐;我把母亲交代哥哥买木糠放在台桌上的钱挪动了,母亲误以为哥哥将钱丢失,把哥哥绑在梯位柱上用鸡毛扫猛打,我不得已才说出实情,无辜的哥哥又挨了一次痛打。

任性的我常常令母亲伤悲不已:在公园我模仿别人偷盆桔被管理员捉拿、拉竹篾玩而割伤小朋友的手、春节大清洁有意跌倒手却被玻璃割伤血流如注......对我这个有娘生没爹教孻仔惹的祸,母亲从来不会打骂,只是暗暗悲伤,向别人赔罪不是。

可是,那个特殊年代却让“孻仔拉心肝”的我一夜之间成了“过去时”:被清理回乡的母亲,为“争取”因随其遣返回乡的我和哥哥恢复“国家粮”而自杀了,比我长三岁的哥哥也“跟”着走了,孤苦伶仃的我只能弃乡投靠他人......

童年的遭际令我不堪回首。失去了父母,只剩下思念,没有了哥哥只有内疚,几位姐姐也不在身边,惊涛骇浪几乎沉没了这条风雨飘摇的孤舟。

然而,好似已经结束的“孻仔拉心肝”并没有消失,孻仔的我还享受到“遗赠”,“长女如母”的家庭教育在姐姐心中形成了“坚不可摧”理念,她们脑子里都牵挂着唯一的弟弟。

读中学的时候,我是班里最“富有”的学生,有零钱买做物理试验用的电子元件,可以在学校饭堂加菜,甚至校长还要向我借钱......这些“富有”是哪里来的?局外人不理解,局内人知道我有几个姐姐的物质支持,每月都寄钱给我。大姐姐更是鼎力相助,经常探望,不时要我饱食一餐,以充辘辘饥肠。

结婚组成家庭后,我“孻仔拉心肝”的待遇并没有结束,反之加大了。那时我建房子,在境外的大姐姐托人送了一万港元给我,这在当时相当于建设房子的大半造价款;寄了八千港元给我买摩托车代步;日常的生活用品如衣服、电视、照相机等等都寄送给我。当时,我这个孻仔成了备受人们羡慕的假“港客”。

说来也巧,我爱人在她的原生家庭孩子中是长女,四姐弟中的老大。在那个贫穷落后的年代,她们一家虽然没有政治因素而落难,经济拮据也不亚于我的家庭,然而家庭教育同工异曲。

她母亲在最小的弟弟出生时候难产去世了,身体孱弱的父亲只能当爹又当娘。我爱人说,父亲对她的教育十分严格,少不了被打骂,多么希望长女在几弟妹中带个好头。为了减轻家庭经济负担,她十三岁就出来工作,家里建房子的时候,就承担了大部分的费用。雪上加霜的是,我俩结婚不久她父亲就去世了,年纪小小的一班弟妹成了无头“苍蝇”,“长女如母”的责任就压在了她的肩上。

不过话又说回来,“长女如母”的责任不是空中楼阁,长女要有责任意识,伴侣要理解支持,还要有物质保障。我俩结婚后,在发展自身家庭的同时,将拉扯爱人那几位弟妹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的所作所为,如期说是兄弟姐妹抱团取暖,不如说是为人父母的责任使然。

我在享受“孻仔拉心肝”待遇的同时,也换位思虑妻子“长女如母”的责任,不逃避、不歧视、不后悔,尽自己的所能帮助外家的弟妹们,特别是对一点母爱也没有享受到的孻弟,翻倍“偿还”自己当孻仔时得到的待遇:没房子住帮助买,结婚困难帮助解决,还帮助抚养小孩子和供读书等等,承担起了不是父母而胜似父母的责任。

“功夫不负有心人”。我夫妻俩的长期努力没有白费,外家弟妹们一个个成家立业,家庭生活好似芝麻开花——节节高。特别是曾经让人十分担忧的孻弟一家,他的儿子十分争气,在全省职业技能多次比赛中前列几名,母校让其在学院实习,并发放工资、福利。如今他在国内一上市公司从事电脑智能开发工作,与从事会计工作的爱人奋发图强,彻底扭转了上一辈没文化、无技能、生活缺保障的局面。我对爱人说:“孙哥孻(外侄仔)我们没有白养(外侄仔在我家里长大)”。称赞外侄仔为家庭争气,没有辜负我们的努力,彻底改变了家庭环境。

孻仔与长女结合的家庭在抱团发展同时,我还感悟到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兄弟姐妹交际时爱耍“花招”。

姐姐们的年纪比我长很多,有的甚至近二十年,且不在同一地域生活。面对这几十年风起云涌的社会变革,大家对社会变化的观点差异很大,特别是在她们眼里我这个孻仔应该是“百依百顺”的。于此,我理解她们一切都是为我好,要尊重她们、顾及她们的面子,交际的时候采取不反驳、不解释,更不顶嘴的态度,一副洗耳恭听、唯唯诺诺的样子。其实,很多时候我心里想的与她们说的不尽相同,实施时又是另一套,“阳奉阴违”。关键的是,这几十年各自家庭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发展前程似锦,“一好遮百丑”。

至于外家那边的弟妹们,对我爱人这个“长女如母”的姐姐会不会也爱耍“花招”?揣摩,他们与我这个孻仔的“阳奉阴违”态度差不了多少吧!

每当我爱人几弟妹相聚时,我一般不参与,甚至回避。为什么?

开始的时候,我总觉得爱人和弟妹们相聚说话声音很大,音速又快,给人的感觉是在开机关枪,只有她一个人说话,没有“杂音”。我想想自己的身世,想着姐姐们对自己的期望,听多了反之接受了这种单调快速高昂的声音。也许,这就是长女为责任“锤炼”而成的特有语言;也许,这就是“长女如母”的一种凌厉作风;也许,这就是在天堂的长辈希冀长女带个好头。

一次,定居美国的大姐姐一家回到“娘家”,面对我这样一个身世极悲的人,能够赢得现在这样的好环境而频频发问,什么个人努力、家庭和睦、小孩争气、姐弟抱团等等,他们全部收纳填进了答案。所有这些,凝练到一点就是:家庭教育。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教育则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法宝。

“感时思弟妹,不寐百忧生;万里经年别,孤灯此夜情。”这是白居易《除夜寄弟妹》一诗对弟妹情的思念。我这个孻仔与长女结合的家庭,对收获“待遇”与付出“奉献”家庭教育之花的思念,也有着一种别样、永存的情感。它,不会随着人们生育观念改变和社会发展而凋谢,反之郁郁葱葱,芳香四溢......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