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蔡汉伦的头像

蔡汉伦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7/28
分享

大屋

“细佬,你如今住的是大屋,我们住的是鸟笼啊!”这是多年前家姐从香港回娘家时对我的住房评价,也是首次对我的“表扬”。

作为弟弟的我,很在意家姐对自己的评价。为什么?

我和这位家姐是生活在两种不同社会制度下的同胞——大陆与香港,既然是同胞,肯定不会“拗手瓜”,反之大家都会牵挂着对方。

试问?哪位姐姐不期望弟弟生活好一些?哪位弟弟不祈望姐姐平平安安?

居住,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也是人们千百年来离不会的话题。“安居乐业”,源于春秋战国《老子.八十章》的成语,“人民生活安定美满”则是成语里二千多年来不变的“内核”。

居住,可以说是人们生活是否安定美满的“测试剂”,这是我几十年居住环境变化给出的答案。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当我们为两餐拼搏的时候,在香港的家姐早已住上我们还没有一丝印象的“钢筋水泥楼”,这不得不承认我们当时经济生活水平的落后。

砖木结构的房子,虽是人类漫长发展的创造,可也是科技停滞千年不变的产物。砖木结构的房子,顾名思义就是砖头与木头搭成的房子,砖块磊得太高就会倒塌,樑桁的长度就是房子的跨度,限高又限宽成了砖木结构房子的软肋。就算是那块砖,也有泥砖、青砖(火烧砖)之分。泥砖时间长了会松垮,木窗桁条容易腐烂白蚁蛀蚀,瓦子也经不起鼠窜风掀,泥砖瓦房很难保存上百年,特别是南方的空气潮湿更加短命,一般只有几十年的光景。在农村,基本上都是这种房子,极少数是纯青砖建成的房子。

在经济生活贫困的年代,人们为减轻建筑成本,能够用青砖包皮(外砌青砖)或用上几层青砖作泥砖房子垫脚石已经是很“富有”的了,根本不敢奢望青砖瓦房。至于宫殿、塔楼的建筑,那是集全国或一方之力才能建得起来的房子,不可比拟。农村这种建房格局维持了几千年,跨入新世纪之后才有所突破。

那时,我在县城有一座令人羡慕的房子,是上辈遗留下来、也算得上是有“档次”的纯青砖三层砖木结构房子。其实,这是一座古老又不知道“转户”了多少次的黑暗闷热砖木结构房子。它给我的印象是:樑桁白蚁蛀蚀腐朽,有随时倒塌的危险;被前人维修改造过的屋脊,平坦如地,暴雨时雨水倒流;受老鼠的“赏赐”,瓦块处处透光,下雨时“清泉”叮咚,只能这里一个脸盆那里一张大胶布,让人十分狼狈。最令人难以启齿的是没有“出口公司”——厕所,“三急”的时候要到臭气冲天、污水横流的公厕才能解决。

中国的传统习俗,外嫁女一般春节开了年就会安排时间探望娘家。在香港的家姐纵然不会那么“执着”,可时间长了也很想看望一下在大陆的弟弟。我居住的环境虽说上“档次”,然而与家姐在境外住的“钢筋水泥楼”不可同日而语,她尽管不是那种“一年土二年洋三年不识爹和娘”的负义之人,回娘家这样的环境心里还是不太情愿,特别是“出口公司”成了“拦路虎”。无奈,大家只能相会在广州,以解姐弟渴盼之苦。

改革开放,不仅解开了人们建房的枷锁,也迎来住房建设现代化的春天。

那年,我在县城经七审八查购买到了一块四乘十二米的宅基地,在境外姐姐帮助下建起了三层半的钢筋水泥圈梁“小洋房”。洋洋自喜几年后,深感它的短板:这种竹筒子建房面积,楼梯位几乎占去了三分之一,根本没有什么设计可言;主人每天甚至每件事都要上下楼梯,如果楼梯位不留空隙要招呼不同楼层的人还必须跑上跑下;楼外四米的间隔巷子,路不好走车驶不入,阳光照不进空气发闷,就连隔壁屋敲打饼罐哄逗小孩子的声音也入耳不绝,好一张“上屋教仔下屋精”的翻版。

进入新世纪后,县城的商品房开发才有了起步。这时的楼座最高只有八层,没有电梯,更说不上什么配套设施。为推开商品房的建设,县建设局的工作人员还参与了商品房推销工作。其时,人们只满足于自建屋,对商品房不感兴趣,加之没有电梯、设施不配套,县城兴不起商品房的购买热。

我那时也不看好商品房,觉得还是自建屋好,有天有地,自为一体。认为商品房只有一层,没天没地,每月还要交管理费,不划算,猪八戒吃人参果——不识货。

随着城市规范发展和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县城的小区建设有了很大改善和提升。商品房的楼层从原来几层增加到了十几层,近几年上升到了三十多层,电梯、车库、超市、会所、体育场地等生活设施越来越配套,有的还配套建有幼儿园、学校。商品房的快速开发,翻开了县城建设新的一页:高楼林立、街道宽阔、桥梁横跨,面积不断扩大,城市人口倍增,在全县十九个乡镇中就有六个乡镇涌现了商品房开发建设的热潮。

县城商品房建设也吸引了我这个上了岁数的人,也正因为上了岁数,这种房子格局渐渐符合我的心态适合我的身体状况。

记得,我好几次邀请一位上了年纪的亲戚,上楼欣赏自建屋内的布局都被拒绝了,心里想他一定是怕上楼梯。多年以后,我增长的年纪验证了自己这一猜想。

年轻的时候,我每天早上都登山锻炼身体,坚持了近二十年,对增强体质起到了很大有作用。可这种锻炼并不能一劳永逸,年龄段也决定了锻炼身体的方式。退休后,我的腿关节疼痛滞停了登山这种锻炼方式,甚至感觉到在家里上落楼梯都成了问题,有时候手脚并用才能够“升一级”。你说,商品房哪能不引起我的兴趣?

早几年,我处理了自建房,孩子按揭了一处临江小区电梯、车库、会所、超市、体育场地配套的面积近一百四十平方米、处在第八层商品房为俩老的安乐窝。

这房子尽管是二手货,不用再装修,我也非常满意。房子不仅临江空气清新、视野开阔、风景秀丽,特别是晚上两岸灯饰和河水的流光溢彩让人心旷神怡,而且十分方便老人沿江散步。在那里散步,有千步沿江直走、三千步沿江转小圈、八千步沿江转大圈的方式选择,是县城最好的散步观景地方。

让人赏心悦目的是,在家也能看风景、看水景。我和朋友说,我看河水就能知道天气的变化:河水皱皱是起风了,河水大皱起波是正在吹大风,河面有麻点是在下小雨,河面蒙蒙是在下着很大的雨.......还“吹牛”说我家是“水文站”,县城洪水的状况最有发方权:洪水急缓、大小一目了然,根据水位可以知道县城下游被水淹没到哪里。住商品房还有一大好处是,房子之间没门槛,搞卫生拖地轻松方便。不过,住商品房也不是十全十美,关键一点是上下、左右邻舍要有“自律”、“同舟共济”的意识。

前几年,在香港的家姐回到了娘家,开门就看到的是近十平方米室内花园,里面的大厅有近四十平方米,三间卧室各有卫生间,很是惊叹,脱口而说:“细佬住的是大屋,我们住的是鸟笼啊!”我补充了一句,那是我俩老住的,小孩子在这里吃饭但不住在一起,家姐听了竖起大拇指。回到娘家的家姐在“老地头”转了几圈后,赞叹大陆这些年翻天覆地的变化,还说:“亲戚们都有楼有车,而我们在香港只是租客而已......”

家姐说的不假,我曾经去过香港家姐的家。她们住的楼座虽说有几十层高,可是一家几口只挤在几十平方米的地方,厅细房更小。在这个家里,大家说话轻声细语做事轻手蹑脚。说好听点是大家都斯斯文文,说难听点是大家都自我“压抑”。不过,在香港这个寸土尺金的地方,他们有这样居住的地方,已经是上“档次”了,不知道还有多少人住在那些“劏房”“棺材房”“笼房”呀。

改革开放那几年,作为贫困落后的内地,多么羡慕香港的物质生活,家姐每次回大陆都带回不少日常用品给我们,就连纸巾我们也当成宝贝。时隔二十多年,大陆发展突飞猛进,将曾经“四小龙”之一的香港抛得远远的。人们不仅物质生活不亚于“四小龙”,思想观念也不再是“外国的月亮特别圆”,什么香港品牌、明星都印象模糊了,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呀!

“十亩之宅,五亩之园”“有堂有庭,有桥有船”这是白居易晚年购得一所满意宅院有感而发作的《池上篇》其中诗句。我的晚年,虽然不敢奢侈诗人的那种优哉游哉,可是也寻找到自己的归宿——“大屋”。居之惬意、快乐,踱之信步、闲庭,就是颐养天年的最好心愿。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