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蔡汉伦的头像

蔡汉伦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8/21
分享

说到纸,许多人就会想到古代造纸的发明者蔡伦。纸,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蔡侯纸”是中国人从骨子里都不会忘记的事儿。

那年,我设计剪刻了一幅蔡氏族徽传给蔡氏的一个网络平台,编辑很是满意,第一句话就问“你是蔡伦的后代吗?”我听了哈哈大笑。我不说这位编辑的历史知识和言语表达如何,可从中知道这位编辑对蔡伦的造纸发明事儿肯定如常人背诵《乘法九九表》一样滚瓜烂熟,当看到我的名也有“伦”字,他的神经就与千年历史搭上线了,加之是用纸剪成的作品,更因为大家是同祖同宗,脑海里即刻认定作者是蔡伦的后代。

其实,我也不知道父母何以为我取了“汉伦”这个名,成了几十年都没法子破解的迷。

我的家乡有一座父亲安放、在当地颇有名气的“未生仔先放名”风水墓,尔后母亲生下了哥哥和我两兄弟。如今墓碑上刻着的雨青、雨生两个仔名还清晰可辨,而我和哥哥出生后入户口却不是这两个名。

在那个特殊年代,父母、哥哥都走得早,寻访老人也没有父母何以改变初心的答案,我的名缘何成了一个迷。在网上搜索,“汉伦”这个名的“汉”字,指长江主要支流的汉水,“伦”字意为条理、伦理、人伦道德,寓意是有担当、心胸豁达、宅心仁厚、忠肝义胆,能够成为顶天立地、有所成就的人。猜想,父母为我取“汉伦”的名应该是这些意愿。原来,父母尽管没法儿对我直说,可是他们对我这个祖宗保佑得来的晚仔是寄于多么深切厚望呀!

我两岁和十二岁的时候,父母分别在那个特殊年代因政治问题自杀了,他们为我取的名只能拥有初衷却看不到结果。然而,我几十年人生即使没有达到他们寄于这么大的期望,可也与那个“伦”字沾上了边边,也是说祖先蔡伦发明的纸与我有着说得清的瓜葛和道得明的情感——剪纸艺术。

“伦纸汉剪”,这是我在微信上取的称呢“大号名”,刻意把我的名“汉伦”嵌入其中,意思是蔡伦发明的纸,由男子汉来剪,实则是告诉人们我是“汉伦剪纸”也。

曾经有人说,假如我学的是国画,我的“名气”和“财运”就是另一番天地。他们没有说错,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我曾多次参加当代岭南山水画名家林丰俗举办的美术培训班,然而学习国画没有跟上大师的步伐,却缠上了剪纸。

为什么?因为家里实在是太穷了!

作为一名穷学生,觉得学习国画太奢侈了,学习必备的墨砚、墨条、毛笔、宣纸、颜料的钱从哪里来?这与家里已经有一把剪刀再买一张纸就行了来对比,谁的成本更低?我不敢与“大家”苟同,只能违背老师的“意旨”偷偷转学剪纸。

我的“叛逆”并没有受到老师的惩罚或歧视,他了解我的家庭状况,理解我的个性。他知道我爱好美术,只是追求的艺术形式不同而已。在我几十年的剪纸艺术路途中,老师不仅没有抛弃我这个“叛逆”者,反之给予很多具体的指导,令我的剪纸技艺不断提高,把红纸剪成画稿,让稿子变成了作品,有机会登上各级展台展示或媒体发表。如《歌舞升平》在全国首届少数民族风情书画大赛中获优秀奖,并于中国革命博物馆展出;《文阁披霞》在中华文化促进会、中华文化促进会剪纸艺术委员会、山西省右玉县人民政府主办的中国“四花”剪纸大赛中获奖展出,并由组委会收藏;《万燕朝阳》入选第八届中国(广东)民间工艺博览会暨第十二届广东省民间工艺精品展;作品连续三届入选广东省剪纸艺术作品展。

剪纸技艺不断进步也激励着我的人生不断进取。1998年,省级杂志《党风》配图《九龙迎珠》以《剪出一个人生境界》为题,介绍我钟爱艺术、陶冶性情、激励工作的剪纸之路。我从统计员成长为部门领导,享受副县级待遇;获得广东省纪委监察厅通报嘉奖、肇庆市委表彰和肇庆地区新长征突击手称号。

家贫志不短,不学国画转学剪纸,这是我学生时代的无奈选择。无奈的选择却让我与纸结下了深挚的情感,不仅剪纸作品冲出了山区,而且养成了勤俭节约的习惯,“惜纸如金”成了几十年来我与纸缘分的“加强版”。

在中学假期我为生产队放牛的时候,从县日用品仓库清理出来一堆白蚁“吃剩”的作业簿中拾回不少方格簿残页,如获至宝,练习作业也不随便用。每到新年,我盼望得到家里换下来那本半个手掌大厚厚的年历(家里不忍心天天撕掉一张日历纸,用夹子夹着),这是我练习作业的最好纸张呀。你不要小看这本纸薄粘满油墨的旧年历,我可以把它“生出”许多本:先用铅笔写,再写红墨水,后写蓝墨字,又写黑墨水。这些如今被人们丢弃的废纸为我增加英语数理化知识、丰富遣词造句立下了“汗马功劳”。

可能是习惯成自然,我踏上剪纸艺术之路特别是出来工作之后还保持着“惜纸如金”的习惯。每次剪纸,少不了剪下来的废纸,我舍不得“一丢了之”,而是把它与其他废纸如旧杂志、报纸捆绑在一起卖给废品店。这样做不是为了几块钱,而是物尽其用、变废为宝,也让祖先知道后人对他的发明之尊重。

让我想不到的是,我孙子这一代也同样有着“惜纸如金”的意识。大孙子在幼儿园参加棋院的学习需要作笔记,班里的同学都要家里买笔记本,而他自己动手用散张白纸折叠好装订成小本本,并要我帮助分别写上“顿挫战术”、“腾挪战术”两行自己也弄不明白的词句作为参加棋院学习记录本。孙子的举动令我感慨万千,或许这也是蔡伦后人应该拥有的品行吧。

说纸论纸,现今社会人们对纸太熟悉了,随处可见随时可用,是一类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日常用品。纸虽然普通,它却是一个人从降临到上天堂都离不开的东西:婴儿出世要用纸吸羊水,婴儿尿尿要用纸,大便要用纸,读书学习要用纸,包装用品要用纸,不少工作、记录都用到纸,上天堂时还要用一叠厚厚的纸垫头......

可是倒回几十年前,纸可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珍品”,能用得上它的是“非富即贵”之人,这并不夸张。

在贫穷落后的年代,人们除了接触到报纸、书本和黄纸之类外,没有其他纸制品的概念,更没有使用的“权利”。当今很普通的卫生纸巾,我是在境外姐姐带回的日常用品之中认识的,还当成宝贝,舍不得乱用。

可能有人会问,如厕时人们怎么解决?用棍、篾或石头解决,这是几千年来的最好方法,是人类的聪明也是人类的无奈。

“进出口公司”,是我们这一代人小时候铭心刻骨的记忆,也是时代进步的“得益者”。“进口”即入口,那个年代我们能吃到米饭就是过年过节或者家里有喜事了,肚子里全给粗粮“掌控”着。“出口”即拉撒,之后的处理全靠棍、篾或石头,在卫生纸巾“降世”前,不得不说它们是“殿后”的功臣。一次,我听人们议论那个时候如厕屁股怎么擦得干净呀?有人说“这时候大家吃的都是粗粮,排泄物没有油腻,无‘后顾之忧’”。这样的说法,“进口”与“出口”平衡且相对应,可能就是最好的诠释吧。

又说报纸,当时是个宝贝儿。它除了给人们精神食粮外,还发挥着很大的“余热”。供销社是这些用旧报纸粘成三角形纸袋的最大用户。当我在供销社买回用三角形纸袋装着的酱油回家后,先清理购回的酱油,再撕开粘线摊开不是报纸的报纸细细阅读,哪怕里面字迹被油腻、颜色涂污也看得津津有味。此时报纸的“余热”还没有“散完”,待凉干后如厕可再用,这总比用篾片、棍子擦屁股干净吧?

纸,在人类文明进步中发挥着极大的推动作用,哪怕当今进入电子时代,仍然在许多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老夫不敢妄言纸的最后归宿,可敢说人生的进取离不开以纸为主要载体的知识,从书本上吸取知识是一个人成长的重要途径。

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诗句点拨我们,知识只从书本上得来是不够完善的,还必须要亲自实践才行。作为华夏儿女,古人发明纸把文字、文化传承了下来,我们要从书中吸取知识,用知识提升自我,勇于践行,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发挥聪明才智,才不辜负造纸发明者蔡伦的初衷。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