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蔡汉伦的头像

蔡汉伦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9/12
分享

老年人作文

作文,人们很自然想到这是学生练习的范畴,网上也说是学生们写作练习的事,与老年人不沾边。这是误导!这样的“定论”,我不是“老年人大学”之类的学校“合群”才“妄断”,而是退休十几年后的“觉醒”。

作文的定义是:经过人的思想考虑和语言组织,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包括了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议论文。这哪里全是学生写作练习的事情?老年人就不行了吗?NO!

作文,动脑又动手,不仅是老年人怀旧反思的“发泄”方法,更是延年益寿、预防痴呆症的最有效办法。

老年人能够作文,人们一定会觉得这个“老家伙”身体棒棒!

此话有一定的道理,但也不全对。“年老百病生,风痹已三件”,这是苏辙《风痹三作》一诗首句对人生岁月的无情痕迹深刻描述。

探问?进入老年,谁还是身健力壮的?老人们几乎都不是“好人”了,老牛爬坡——筋疲力尽。

一次,我遇到一位同年代的熟人,他又唉叹哪里哪里不舒服,对他的经常唉叹我的同情变成了厌恶,不客气地说“你不生(病)谁生?”他听了很愕然。我又说“难道叫你儿子生(病)吗?”他才转过神,哈哈大笑起来。我的话虽然刻薄,可这就是人生岁月的沧桑,也是人生的规律。

老年人能够作文,不是他年纪大小也不是他身体的好坏,关键是当事者对人生的看法、写作的酷爱。我们诚然没有著名科学家霍金那么伟大,可只要看淡人生,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安宁,就会利用好积累了几十年的人生素材来作文,成了我们“发泄”的益法和延年益寿的良方。

假若,你哪一天动不了脑,可能就是植物人了;你哪一天动不了手,可能就是瘫痪了。

十多年前,从事医疗行业的儿子对我说:“爸爸,你退休后要多多动脑、多多动手,这样做有益健康”,鼓励我不要丢掉自己的爱好。

我相信儿子的话,退休后开始学习写作,几经“模仿”,不是学生胜似学生,文稿也像模似样地传上文学平台接受“审核”。一晃十年,先后在《中国作家网》、《天府散文网》、《广东文联网》、《西江日报》、《炎黄大观》等媒体发表了四十多篇文章,还积累了十多万字的自传体资料。特别是年过古稀之后的今年,头八个月就发表了八篇文章,连自己都怀疑这样的年纪竟能创出如此“高产”。

脑子的活跃,也增进了剪纸、泥塑、书法艺术爱好的起色。退休后我积极投稿国家、省、市层级的剪纸艺术展,为家乡的助学会义卖剪纸助兴,每幅作品都上千元,有的甚至七、八千元;用泥自塑夫妻古稀半身像,并翻模成铜像,技术“出口转内销”,为伉俪人生的旅途作留念;每逢春节为家乡门楼、自家屋撰写对联,也借机晒晒“墨宝”。

前年,我在《中国作家网》发表了《推开七十之门》一文,定格头十年“余辉”的同时,用“‘第二春’的十年还能继续写作之类事情吗?这些‘贪婪’是YES或NO?兴许经过努力,机会还会降临......”作为文章的结束语,肯定了自己努力作文收到延年益寿的回报,更期望“第二春”古稀之后的十年又有丰硕收获。

可能有人会觉得,你是身体好才能从事“烧脑”的事情。

“年老百病生”,我也逃脱不了疾病纠缠的“魔掌”。退休第二年,我就因为肺部问题住进广州的大医院,术后又引发脑梗塞,还有胆囊肿大、前列腺、颈椎、腰椎等等不是病又是病的一大堆问题。病检是常态,吃药伴三餐,虽不是坏人可再也不是一个“好人”了。

又可能有人会质疑,你哪里有这么多的时间搞创作?

中国的传统,父母退休后一般都会接受照顾孙子的任务,我也不例外。两个孙子从读幼儿园到小学,我也跟着“上学”,成了“全天候”的“书童”。特别是,老伴身体不大好,二十多年前的老病复发,去年入院化疗近一年,她做“皇帝”我做“宫女”,买菜、煮饭、拖地家务全包,可以说是身心疲累。不过,哪怕时间多么挤迫家务多么辛苦,总有一点偷闲的时间。老年人作文就是忙中偷闲,闲中取乐,天天百多字,积少成章,既避免了身体急速“消耗”,又不丢失自己的爱好,更为萎缩的脑子供氧。

还可能有人会以为,你是科班出身肯定会写作文了。

我是那个特殊年代的高中生,是当年“文化课补习”的重点对象,只不过靠“涵授”增加了一些文科知识。我比别人幸运一点的是在机关工作,有机会“咬文嚼字”。《我的父亲》一文,是阅读了余秋雨、梁晓声等大作家的自传体文章后才敢下笔,成了我退休后学习写作的第一篇超万字文章。“要写父亲,就不要被写作水平的高低困扰,只要把事情说得清楚就行了”,这是文章开头语的自我鼓励,也是十几年来大胆写作的自我鞭策。

还没成“家”而爱写作的我,通过十几年的“锤炼”,探索到了写作路子比我们想像容易得多的“门路”,作文的路子越走越宽敞。

我遐想,作家一定是家里书柜成排、古典名句在胸、遣词造句得心应手的样子,一介凡夫俗子岂敢攀登文坛之峰?

在职期间,我一直“裹足不前”,到了退休觉得时不我待,岁不我与,只能“背水一战”,成败无所谓,关键是为几十年走过的路刻划出一条“痕迹”来。这样“釜底抽薪”,反而是迎来了“柳暗花明又一村”。

互联网发展前,爱写作的人家里会购置很多很多书籍,书柜挤满书房,成了“黄金屋”“颜如玉”的源泉。哪怕到了今天,爱“摆谱”的人也会站在书柜前,晒晒自己有文化有品位的形象。

近十年,互联网的发展冲击着人们阅读方式,纸质书本只是知识的其中一种载体,从互联网上获取知识成了时代发展的趋势。只要你有一部智能手机,就可以有阅读不完的书、背诵不完的古典名句、储藏不完的空间,还有机会纠正你认为可疑的句子、词组包括个别字的用法。

现在有人说,大数据时代来临还有什么不可能?这不假,从发展的趋势来看完全有可能。

前段,我下载了一款“AI智能写作”软件,只要输入你想要的东西,它就会向你提供一篇文章,动手不动脑,享用到“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这些文章,辞藻华丽,条理明朗,逻辑清晰,如果用在官场上可能有“价值”,可是要成为老年人的作文,那就是“牛头不对马嘴”了。人生几十年走过的轨迹各不相同,这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文章哪能摆得上桌面?我以为,“AI智能写作”搜索出来的文章作参考是可以的,要是拿来“独挡一面”,孩子用了“误人子弟”,成人用了“懒惰成性”,老人用了加速脑子“萎缩”。

写作有没有捷径?网上如今有很多“写作速成辅导”广告,是真是假我没有体验过,不敢评判。不过,要写好作文有两点是“速成”不了的:

要多读多看书。我每年都阅读几本原著,如莫言、贾平凹、张爱玲、张恨水等作家的作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哪怕语法掌握不了多少也能“照猫画虎”;

要多写多练习。只想不做,可能今后就一点机会也没有了。万事开头难,只要踏出了第一步,迎接你的将是灿烂的曙光。当你的文章在刊物、网上发表出来,将彻底改变只有你阅读他人的文章而变成别人也欣赏你的作品,互利共赢,收到的不仅仅是劳动成果,更是脑子的充实、身心的健康。

作文,只要你进过学校就有深深的体会。特别是每次测试、考试,作文总是占很高的比分,令人没齿不忘,这源于它是语文综合能力的表现。

老年了,若是你能将作文这种深深体会延续下来,会让人回味无穷。它,可把你几十年的历程“复活”过来,“发泄”和健脑两全其美;可把你几十年的喜怒哀乐与人分享,既是阅历又是“镜鉴”;可把你几十年人生的现状告诉大家,刷刷存在感和“夕阳无限好”之美景......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