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韩瑞峰的头像

韩瑞峰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05/06
分享

同根缘

  小时候,村子还没有向外扩展,我家在村子的西头,胡同的最南端,南邻大坑,大坑的水满得都要涨出来了。夏日的夜晚,习习的凉风拂面而来,这里成了纳凉的好地方。带着日间田野劳动后的疲乏和快意安恬,怀着对田园生活的欣然自适,人们在这里不期而遇。整个村子笼罩在明月的清辉之中,显得格外静谧、安闲、和谐。德高年韶的“胜爷爷”点上一根熏蚊子的青蒿绳,烟袋锅里一闪一闪的亮着火花,打开了他的“话匣子”,其中一个周而复始的话题就是:村里除了几个“土著户”外,其他都是从山西洪洞县老鹳窝村迁来的。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出村上小学,上初中,到县城上高中,到远处上师范,到学院深造,一路走来接触了不少朋友、同学,谈起自己的“根”来,竟然都这么说。这就使我对大槐树的亲切感、神秘感历久弥坚。知父莫如子,前年的中元节,儿子忙里偷闲,自驾车帮我实现了“寻根问祖”的夙愿。

 我瞻仰了历尽沧桑、刚劲挺拔的大槐树,听导游各个景点的讲解,观看了凄楚悲沧的情景剧,一个跨越时空的思路游荡在脑海里,跟着古今大槐树下的子孙,随山移水转。自洪武二年至永乐十五年五十年间,明政府共发起十八次大规模的移民,这五十年,小规模的移民从未间断。大小规模的移民都定在秋末冬初的农闲时候。五十年间,共有一百多万移民涉及八百八十一个姓氏,迁移到今山东、河南、河北、安徽等十八个省,遍布五百多个县。据《明史.食货志二》记载,根据政府法令,四口之家迁一,五口之家迁二,六口之家迁三,七口之家迁四,八口之家迁五,有丁无地者全迁,同姓人不得迁往一处。山西移民主要来自今天的太原、临汾、长治、晋城。洪洞县大槐树地处交通要道,移民汇集到这里,然后分往指定去处。可想而知,大槐树,是无数人生离死别的地方!我依稀看到,移民的身体被绳索串到一块儿,在官兵的呵斥下,不情愿的走着,在一片撕心裂肺的哭声中互道珍重!太阳快落山了,移民们被赶着爬上一个缓坡的顶端,他们再也不顾官兵的吼叫,回过头来,朝大槐树望去:疏叶夕阳,点点寒鸦,满头白发的老人还在挥着手,迟迟不肯离去。抬眼上看,几只老鹳哀叫着飞回自己的老窝,此时,他们是多么羡慕这些老鹳呀!残阳如血,移民眼里淌出的泪也是红的,他们冲着大槐树跪下了!他们知道,下了这个坡,就是和父母生离死别!无情的绳索仅把他们的身体串到一块儿,共同的声音却把他们的心紧紧连在一起:“记住这棵大槐树”“记住这个老鹳窝”,“问我祖先来何处,洪洞城北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山西移民到达迁居地,明政府按人口划拨土地,免费提供农具、种子、耕牛并减免赋税;有的地方甚至规定“迁民附籍,任其开垦,亩数无定额”;政府还规定:“凡农民及移民开荒,所得田均归开荒者为永业”。无比优厚的政策,暂且淡化了移民背井离乡的伤感,激发了生产积极性,今日的千里沃野,五谷飘香,也有这些列祖列宗拓荒的功绩!许多优惠的政策并没有让他们乐不思蜀。每逢农闲时候,漫漫长夜,一窗皓月,满地浓霜,他们怎么会睡得香?怎能不想起夕阳下牵衣顿足的父母,怎能忘记古道边抱头痛哭的兄弟!行人天一涯,骨肉安在?难道就这样忍受相思的煎熬到死不见面吗?自古都认为农民老实,但是,泥人都有个土性子!一部分人就开始尝试磨剪子、锵菜刀求糊口,经过十几、二十天的长途跋涉,翻山越岭,趁天黑悄悄的回到故居,但是,好些人面对的只是空空的屋子,迎接他们的竟是惨鸣的蟋蟀!父母与儿已是天人两隔,十多年的养育之恩只能是一陌纸钱相报。擦干了眼泪,又匆匆往回赶,因为那边也有牵挂的骨肉!从那时起,每年的农闲期,到山西磨剪子锵菜刀的人越来越多,这支磨刀的队伍中景县人居多,他们一直磨到现在。当然,随着年代无情地增长,人们的血缘关系渐行渐远,磨剪子锵菜刀的目的已经由寻亲演化为挣钱养家,但是,有谁会忘了那棵大槐树?那首歌谣已经刻在脑子里,又怎能抹去?景县磨刀人常说,山西的买卖好做。干磨剪子、磨刀这一行,一天挣不了几个钱,跟要饭差不多,是不能买着吃的,只能是干活时赶上谁家吃饭,就在谁家吃。有时候两三天没活干,只要找到同姓人家就有饭吃。虽然没啥好吃的,但人心是热的,一边小声说着“五百年前是一家”,一边把你让到炕头上,孩子也会爬到你的怀里,真有家的感觉。

  “老家元素”,同根情结,牵动着古今千千万万个大槐树子孙的心,身在五湖四海,心里装着老家。有关史料记载,1911年,袁世凯派兵镇守临汾,令人震惊的是:这些旧军阀队伍中的士兵,颇有些匪性,到了洪洞县都象换了个人。他们不仅秋毫无犯,反而把手中的钱买成祭品祭奠祖先,把余下的钱捐出来用作大槐树的养护,撤兵时,他们竟抱着大槐树难舍难分。同根同祖,血浓于水。2020年中元节大槐树祭祖,德州的一位79岁的费先生参加了大典。他一到大槐树下,掏出手机给家人打电话:“放心吧,我到家了”,然后恭恭敬敬地冲大槐树磕头,其场景令人泪目。各地来参加大典的人交谈起来,发现许多地名竟与洪洞县相同,甚至许多地方习惯用语以及面食、食用醋的制作工艺也跟临汾、长治等地相同。

 兄弟齐心,其利断金。近年,不少地方与山西老家的乡亲搞起了互利合作,一家人携手相扶奔小康。我县的某村,皆由赵氏家族构成,这村有位四十多岁的赵师傅,常年到山西临汾一带以擦油烟机谋生。他结识了当地的一位同姓朋友,在临汾仿古家具厂任管理人员。这位朋友让我县赵先生牵线搭桥,将我县赵师傅村的一片废置多年的窑厂,推平砖头瓦块,盖起了轻钢厂房,办了一个临汾仿古家具分厂。吸收本村的剩余劳动力来厂子打工。又动员一批懂木工技术的人串乡收购人们从老房子上拆下来的老榆木。做出的仿古家具又通过河南的一位赵氏商人销往河南商丘,目前经营情况良好。

  单说这位山西来的赵老板,在生产经营上,他懂得“亲兄弟明算账”这一道理,但跟村民们共起事来,他把自己当成了这个村子的一员。每逢清明、中元节、寒衣节,他都和村里人一道为老祖坟扫墓;村里人谁家娶媳妇、嫁闺女,都安排他的差事。厂子开了不长时间,他就给村里小学置办了一套榆木课桌凳,他说,我尝过受穷的滋味,也知道贫困的根源,不能让我们的后代再走咱的老路!逢年过节,他都把村里的长辈和贫困户走访一遍,少不了送东西送钱。我们这里过年,一大家要聚到一起,一过腊月二十五,各家支起了大灶,蒸馒头、煮肉忙得好不热闹。灶堂里烧的劈柴,都是赵老板开着皮卡车挨门送的,每家还搭上一壶正宗的山西老陈醋。这村的人们也懂得礼尚往来,赵老板回临汾老家过年,乡亲们把他的车里填得满满的,象景县的馓子,粉疙瘩,黑蒜,卤水豆腐等应有尽有。乡亲们说得好:回去给老家的亲人们分一下,过年了,留个念想……。

  高科技、信息化的新时代,缩短了人们的距离。天涯海角、近在咫尺。大槐树子孙的经济文化交流合作早已向更深层次、更宽广领域拓展,大槐树文化的主题已升华为华夏一家亲,共谋民族复兴之大业,这足以告慰当年那些饱受离别之苦的先人了。一位诗词爱好者瞻观了大槐树景点,祭拜了祖先,联想到千万个大槐树子孙用汗水创出的辉煌业绩,欣然提笔,写下了脍炙人口的绝句:

千年老树见沧桑,百万生民徙四方。

散叶开花延汉祚,如今天下有槐香。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