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郝彩丽的头像

郝彩丽

网站用户

散文
202007/09
分享

我的爷爷奶奶

我的祖籍在绥德县中角村,它是位于绥德县城东北边缘约八十里地的一个村庄,一座大山,一条小溪,村庄座落在山与溪之间,因此得名为中角村。

1922年3月我的爷爷出生在这个小村庄,他喝着中角村的水、吃着中角村的饭长大,一生为农。爷爷姐弟五人,在他18岁时他的父亲去世,一大家老少10多口人的生活重担就落在爷爷这个唯一成年男人的肩上。在那个贫穷落后、物质极度匮乏旧时代,多数人过着食不裹腹,衣不遮体的生活,爷爷家生活的艰难也可想而知。但正是这种艰辛的生活,磨炼出爷爷独立、倔强、耿直、坚强的性格。当年,土地革命如火如荼,爷爷不仅担起了家庭生活的重担,更是积极参与到社会改革的浪潮,他热爱党、拥护政府,协助组织做了大量社会和群众工作,1946年,24岁的他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次年便当选村干部,先后担任民兵连长、林场场长、村书记等职务,一干就是20多年。

绥德解放后,人民政权诞生,四乡合并产生了中角乡,乡政府设在中角村,中角村从此汇入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大潮。西北农民银行、贸易货栈、八路军120师战备医院、被服加工厂等单位先后进驻进中角村,村里从此红火起来了。作为村干部的他面对十年九旱、自然灾害频发的严峻局面,解决三百户七百多口村民温饱成了他的头等大事,在他的带领下,村干部们乘着抓革命、促生产的东风,带领全村男女老少,饿着肚皮,顶风雨斗严寒,大兴农田水利,在贫瘠的山沟沟里先后修建梯田800亩、打坝淤地300余亩,在效解决了全村人的吃饭问题后,在村头村尾大搞植树造林,十年时间共栽植经济林木280余亩,利用村前后沟崖洼地撒种柠条、苜蓿等灌木,同时还鼓励村民发展养殖。多措并举,大大改变了村民贫穷落后的面貌,中角村一举成为全县农业发展和经济收入的先进村。

爷爷虽没有多少文化,但却很有远见。在解决了吃饭穿衣问题后,他敏锐地意识到,教育是解决发展问题的根本所在。当时的中角村,孩子要走近十多里山路才能到学校,使得很多孩子无法上学或辍学。但新社会的人没有文化怎么能行。建学校,爷爷下定了决心,可钱从哪里来,那时的农村根本没有集体经济,他晓之以理,统一干部思想,决定向全体村民要办法。由于刚刚解决温饱,大家对出钱心有为难。爷爷便不顾自己生活的拮据和家人的反对,带头拿出家里仅有的20块钱交到村上。对村民苦口婆心,动之以情,终于集资200多块钱,家家上劳,修建了三孔窑洞作为教室,还请了邻村的老秀才当老师,一下子解决了周围几个村适龄儿童的上学难问题。多年来为县重点学校义合中学输送大量优秀学生。由于中角村小学办学成效显著,乡政府决定将中角小学升级为中角中学,爷爷抓住这一难得机遇,多方游走,请求县、乡政府支持,加强师资力量,进一步提升教学水平。在县、乡、村三级的重视下,中角村中学硕果累累,人才辈出,他们当中,有一位长安大学桥梁隧道专业的博士生导师、一位天津农学院的教授,还有政界精英、商界成功人士十多名,他们都曾就读中角中学。

爷爷生性耿直,为人正派,办事公道,不讲私情,加之天生的好口才,博得了上级认可和群众的拥护,曾被聘为绥德县法院义合法庭的陪审员,为当地的群众维权做出了贡献。平时村民邻里之间、家庭内部有什么矛盾隔阂,都愿意找他评理解决。有时涉及他的亲戚家人,他也从不留情护短,该批评该处罚的也都一视同仁,为此还得罪了不少家户中人。他要求全体村民都要拥护集体,尊老爱幼,户大户小一律平等。坚决抵制不劳动、不敬老、偷鸡摸狗、聚众赌博等歪风邪气。为了提高农民的思想政治觉悟,爷爷力主组建了中角村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锣鼓喧天、唢呐齐鸣、秧歌齐舞,鼓声、歌声、欢笑声,在那个艰苦的岁月里涤荡了全村人心中的悲情和怨气,激发了他们对美好生活得向往。丰富的民间文化生活,增强了全村人的凝聚力,也使正气占据人们的生活舞台。全村风清气正的优良民风延续至今。

爷爷的大量时间和精力都奉献给了集体,整日为村里跑前跑后,为乡亲们操心忙碌,而自己的家就只能撂给了一个瘦弱的女人---我的奶奶

我的奶奶育有三子一女,同时还要赡养年迈的婆婆。艰苦的生活条件和繁杂的家务劳动,全落在了她一个人的头上,她毫无怨言。当时老人和她居住相距五里地,为了改善老人过的生活,奶奶隔三差五带着家里最好的食物送给老人,陪她说话,帮她干活。在那个年代,衣食住行一切都靠手工,粮食变米面,棉花成衣衫,全都靠着奶奶的一双手。多少个他人早已入眠的深夜,奶奶仍在煤油灯下穿针引线,常常是给小姑的新鞋刚做好,给爷爷做的鞋早已穿烂;多少个白天,奶奶撑着那瘦弱的身子兜转在碾子和磨道之间,营务着全家人的吃喝;为了改善全家人的艰苦生活,奶奶还养了鸡羊猪狗,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奶奶就这样苦心经营着这个家。全家人虽穿戴破旧,但干净得体,家里家外整洁利落,生活井井有条。这都为爷爷解决了家庭的后顾之忧,使他能全身心投入到村里的工作中去。

相夫教子,不仅仅是吃饱穿好。对外,奶奶总是用她的办法帮助爷爷处理村里事务,爷爷性格耿直,有时处理事情方式不够温和,使人不好接受,这时奶奶便把人家叫到家里,端水递烟,耐心开导解释,还有时直接上门去做工作,每每都是和风细雨推心置腹,为爷爷的开展工作起到了很大帮助。对内,在家风门风和子女教育上更是严格要求。在饭桌上,长者不动筷子孩子绝不能动;可以和老人说理,不能犟嘴;兄弟姊妹间可以吵架,不能互骂;大的要爱护小的,小的要尊重大的。在外,要求孩子们一定要尊老爱幼,爷爷、奶奶、叔叔、姨姨、哥嫂、大姐,该叫什么叫什么,孩子们偶尔和别人家的孩子发生点矛盾,受罚的总是自己家的。全家在奶奶的精心管护下,互敬互爱和睦相处。

在那个年代,像中角这样的村,还有幸安装了电话,奶奶无形中就成了村里的义务话务员。整个村庄三百多户人家,七百多口人,从东头到西头近五里路,一旦有电话来叫,奶奶便放下家务,近的靠喊远的靠撵。有时为叫一个人要耗费她两个小时。可她总是说,人家没有大事谁会打电话,咱受点累是小事,误了人家的事可是大事。最终,在她的带动下,全家人都成了村里的义务接线员。

奶奶淳朴善良善,与邻里和睦相处,从没有与人发生过任何争执,只要别人向她求助,她总是想方设法予以帮助,村里红白喜事,修窑盖房总也少不了她的身影。

文革时期,面对个别人对爷爷的误解和迫害,她总能宽容的理解为“政治运动”而从不与当事人计较,事后,这些人有困难时她还常常出手相助。

2019年中角村被列为国家级传统文化村村落。抚今思昔,中角村每取得一点成绩,都与我们祖辈的付出分不开,中角村热闹过、风光过。她的后人为祖先的创业而骄傲,为她的现在而自豪。

爷爷奶奶于1991年离开中角故土,随儿女到延安安度晚年。二老于1997年和2000年先后离世。爷爷是中国千百万农民中普通而平凡的一员,但他的无私正直,他的忘我奉献,深留中角民间;奶奶的勤劳宽厚,朴实善良,更使人们怀念。对子孙,二老虽然没有给我们留下什么物质财富,却给我们留下了丰厚的精神财富。她们的子孙后代中不仅没有一个违法乱纪的,而且是工、农、干、学、兵,行行出人才,有的还做出了显著贡献。我们为有这样的先辈而庆幸,我们爱戴他们,我们敬仰他们,我们更加怀念他们。

在党的生日节即将到来之际,谨以此文作为对我爷爷奶奶的深切悼念,并抒我浓浓的家国情怀,激发我们及后人不忘祖训,发扬传统,爱党爱国,做一个对国家、对人民有用的人。

作者: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