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渔洋,是在一个浓雾笼罩的清晨。初冬的平原迎来了今年第一场寒流,大雾弥漫,冷风飕飕。在磁县与邯郸骑友汇合,一路向南,过漳河,进入河南安阳县界。渔洋,就坐落在漳河南岸,107国道西去十公里处。
我一直认为,渔洋被世人所知,得益于一个人—龙振山,一个迷恋上收藏的普通农民。偶然的发现,三十年的努力,从屋后田间、弃土废址中捡回三千多件瓦片、陶坯,架构成小村庄六千年的历史,浓缩了殷商以来各个历史时期文化的断面,展现了汉民族发展的流脉。使我们能在先人的时间隧道里,感受古国的风情。
渔洋,一个很普通的北方村庄,普通得让你误认为就是刚刚走出的老家,只是从村西头来到了村东头。村中的主街依然是那样坑洼不平,堆积着渣土,焖沤着秸秆,显示着农耕劳动依然是这里人们的主要生计。一群城里打扮的人在街面上流连,也是和我们一样,慕名来看看祖先的容颜。
漫步渔洋,空气中漂浮着冬日乡村的气息,懒散而又恬静。转身走进一道巷口,极寻常的一道小巷,窄窄的,两边高墙丈余,其间或门楼高耸,或柴门轻掩,但在每一方小门后面,都演绎着北方农家千年不断的故事。从门缝中泄露出来的陈年往事,苍桑的让路边的古槐也自叹不如,酽浓的如花雕陈酿,淳厚悠长。推开一扇极普通的小门,花砖照壁,转过身就是龙老师极普通的农家小院。
传统的四合小院,通道边几洼田畦静静地矗立着几株大白菜,一棵碗粗的槐树,槐叶已被寒风扫去了大半,风吹过来,半枯的叶片飘飘落下。上房应该是主人的居室。西边的厢房,青砖木窗,灰缝已被风雨浸染地看不出原色。窄门进去,不是农家的日常摆设。三间的厢房被分割成了两部分,外边的两间绕周摆放着商店货架般的展橱,远古的贝币,龙山的卜骨,战国的鼎壶,汉代的耳杯,北齐的泥像,明代的青花……,斑驳的器物,静静地流淌着时间的记忆,让我们触摸到了渔洋六千年百姓生活的脉络。
逼仄的里间,橱柜、墙角摆满了陶陶罐罐、古砖旧瓦,被主人精心标识了年代和品名,可见主人对这些古物的厚爱。南窗下的小桌,摆放着龙老师写就的文稿,《辞源》、《史记》、《册府元龟》等书籍码摞在桌旁,专业的《考古》杂志,即是爱好者的迷恋,也是龙老师专业造诣的见证。在这方小窗下,一个北方普通的农民,不为名利,潜心钻研,用民间的眼光感知中国村落的发展史,以无声的隐遁换取六千年文明的堆积,并盛开出鲜艳的奇葩,功德无量!
听龙老师的女儿讲,龙振山老人近一段时间身体染恙,正在县里的医院医治,也是这次未能见到龙老师的遗憾,但他三十年渔阳式的历史纪录,让我们进行了一次有意义的阅读,也感受到了华夏民间丰厚的文化底蕴。
走出龙老师那简陋而又被历史挤得满当当的乡村博物馆,倘佯在渔洋的街巷,你会感受小村庄文明延续的神奇。各个时期文化的发展和演变,都能在这里找到实物和印记:贴着瓷砖的小楼,砖雕屋沿的瓦房,破落废弛的门洞。荒草丛生的老宅已是残恒断壁裸露在现实的世界,应承着古老的时光。
古巷深深,断墙上一字排开的拴马石,表明这里曾经是一处显赫的世家。同行的沈弟不明就里,拽一拽,还是那样的坚固:拴上咱的铁驴,到老财主的厅堂叙叙前朝旧事。
门楼已被时间的风雨掀开了厚重的盖头,只有尚存的青石门柱石显示了往日的辉煌,碗口粗的插门臼孤零零地没了用武之地。过道、门房,又是一处门洞。九门相照,传统村舍建筑的顶级,是财富写下的历史,是水路码头繁华的印证。当它被现代的铁路公路交通抛在古老的漳河边时,无奈地衰落,仅留下了可让我们感知的残恒。
站在院中倾倒的砖石碓上,身边是四柱鼎立的方亭,灰瓦枯草,摇摇欲坠。凉亭下,当年可曾迎送过奔波的商贾官宦?漆落斑驳,可曾被时间老人打磨的明镜光亮?无形的门槛禁忌,演绎了多少人间的悲欢离合?一切都随着时间的推移逝去了,只留下化石搬古老的残恒,供后人凭吊。
在渔洋,文化的氛围体现在建筑的装饰上,在厅堂、在门楼、在屋檐雕饰,都可以感到它的存在。龙老师屋内悬挂的“读书声”匾额,字体饱满圆润,苍劲有力,体现了耕读文化在渔洋的流传;龙家门楼上残存的“竹苞青琐”,讲述了文人的诗意和官场的文争。李白的“谬攀青琐贤,延我于北堂。”使“青琐”留世千年。而“竹苞”更是取材于更古老的《诗经》“如竹苞矣,如松茂矣”。至于到了前清,民间传说纪晓岚为奸臣和绅题“竹苞”二字,被乾隆爷拆解为“个个草包”,除了智慧的争斗,风雅的还是让人爱不释手。
本身就是为了游历,窜小巷,进小院,有新居,有老宅,还有农民在翻建破败的老屋。我们不能要求为了我们的感官追忆,让追求生活改善的农民放弃美好的愿望——安居乐业,这就是保护和发展的矛盾。在这个矛盾中,渔洋在古代,远离政治争斗和战争的中心;在现代,又远离喧嚣的都市,客观上为我们保留了众多的历史遗迹。但飞速发展的社会,又对它产生了不可逆转的损毁,新旧交替,古老和现代混杂,也是从这里让我们看到了渔洋六千年生生不息的文化积淀。
驻足村西口拱形的门洞,大伙儿要和这个建于明代,清乾隆五十五年又重修的寨门做到此一游的纪念。红红的鼓山文化网条幅映衬着砖砌的寨墙,灯光闪闪,时光交错;念之悠悠,去留无意……
再见渔洋,再见我的穿越历史文化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