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郝东风的头像

郝东风

网站用户

散文
202301/04
分享

围着火炉吃西瓜

今日小暑,意味着即将进入伏天。俗话说;大暑小暑,上蒸下煮,闷热的天气没了吃饭的胃口,大家在网上讨论该吃什么。有人说吃饺子,有人说吃面条,各执一词。饺子面条是北方人的主食,看来入伏影响的主要在北方。也有人说,入伏饮食宜清淡,多吃瓜果和蔬菜,就有战友晒出来吃西瓜的照片,但那西瓜非入伏的西瓜,而是抱着火炉吃西瓜,这就让我想起四十年前在新疆戈壁滩吃瓜的往事。

我们进入场区时,气象站在辛格尔北,距离马兰将近两百公里。那时的运输条件不太好,场区里鲜有新鲜蔬菜和瓜果,吃西瓜或者其它的水果在里面是非常难得的口福。西瓜是一种非常时令的瓜果,不容易保存,能够运到场区里比较费功夫。我记得从头年九月份进入戈壁滩里,一直到第二年的年底,在气象站里没有吃到过一口新鲜水果。只是到了79年的11月份,77年的徐州战友王坤从外面回来,带过来一个哈密瓜,十几个人每人分了一绺。11月份在戈壁滩里已经是冬天了,那哈密瓜冻的冰凉冰凉的,吃到肚子里犹如一团冰,许久不化,一打咯,哈密瓜那特有的香味就会涌出来。别看到新疆快两年了,以前只是听说哈密瓜,这次是第一次吃哈密瓜。那种感觉,过了四十多年,脑海里时常涌现出那时哈密瓜的香甜。

现在在内地,哈密瓜在一年的大部分时间里都能买到,听说都是海南的返季瓜果,已经没有那时哈密瓜的味道了。咋能有新疆瓜果的那种原韵呢。

再说吃西瓜。在马兰进行业务训练的时候,是一个夏天,西瓜还是能够吃到的,但进到场区里,能够吃上西瓜很不方便。虽然司务长半月二十天的要到外面拉给养,但很少去买西瓜。或许那时市场不发达,买个西瓜都要到焉耆、和硕或者兵团的农场去,来回又增加了上百公里的路程,总觉得不合算。但在80年的秋天,可能是场区里的单位反映一年也吃不上一次西瓜,中秋节前,总站统一去采购了一次西瓜,给场区里的几个气象站送了一大车。

西瓜送到气象站,这种时令瓜果不好保存,站里就直接把西瓜分配给了大家,大大小小的,每人分了两麻袋。这是人生第一次用麻袋往回扛西瓜,也是最后一回。分配的西瓜放在自己的床底下,满满的,当时还想,这家伙得赶紧吃,千万不能放坏了。

巴州地区日照时间长,瓜果糖分高,不管大西瓜小西瓜,只要长熟了,个个都沙甜沙甜的。那个时候,战士们从来没有拥有过自己可支配的、这么多的西瓜。白天值班、学习没功夫吃,晚上睡觉前也要打开一个西瓜,吃完再睡觉。一个大西瓜自己吃完很费劲,那就几个人凑伙儿杀一个瓜。记得有一个新入伍的战友,晚上睡着觉还惦记着床底下的西瓜,半夜爬起来,吃半个西瓜再继续睡。

西瓜陆陆续续的吃了有一个多月,才把它们消灭的差不多。也有生活比较仔细的战友,悠着点慢慢品味。我同宿舍的李立杰一直保留着一个最大的西瓜,少说也有20来斤。都11月份了,取暖的火墙已经烧了一个多月,他还舍不得开刀。

一个星期天,油机员吕保银来我们宿舍玩,看到李立杰还有一个大西瓜,就从床底下推出来,指点着表皮说,你这瓜表皮都缩吧了,再不吃,就不能吃了。李立杰这才下决心,今天吃瓜,并把同一年入伍的霍新顺也喊来,老乡们一起分享。

从伙房取来菜刀,切开西瓜,瓜瓤还是红艳艳的,纹理清清楚楚。咬一口,沙沙的,没有一点水分,沙沙的瓜瓤在嘴里捣鼓着,虽然不咯牙,但不往下走,都咽不下去。甜味也没有了,每人啃了两口,就不再吃了。

大家都埋怨李立杰,小气的不让早点吃。早点吃,这么个大个西瓜,足够咱们饱口福的。又觉得,这瓜也真是的,外表光润里面沙,真沙子。

这个西瓜为什么会这样?其实道理也简单。戈壁滩里湿度很低,干燥的环境,水分蒸发了,只留下一个空皮囊。要不在戈壁滩里,咋能有那么多的木乃伊呢!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