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县城出发向东前行,约四十多分钟的车程,就到了韩家村部堂。
部堂村口一柏树直指蓝天,苍翠欲滴。它没有黄山迎客松那飘逸的身姿,它没有九宫山迎客松那般妩媚。它是极其普通的一株柏树,它站立在村口仿佛一位哨兵,守护着村民的安全。柏树枝叶下矗立一块晚霞红风景石,风景石雕刻着楷书“部堂”两个殷红色大字。
进村有一处古宅像磁铁一样一下子吸引着我。现在村民富裕了,许多村建高大的门楼,许多村建气派的宗祠。它没有当今一些村子门楼的雄伟,也没有一些村子宗祠的豪华,它苍老质朴。古宅门口是一块约几百平米的禾场,我站在禾场上端详这座古宅:门前蹲着一对石刻狮子,从狮子的雕刻工艺上判断,这对狮子应该是今人雕刻的。大门左右各一幅巨画,估计画的是八仙,由于颜色斑驳,分不清哪个是铁拐李,哪个是钟离权等等神仙了。大门顶上方书写着遒劲有力的四个黑色大字“陈氏宗祠”,从右向左排列,保持着古老的书写习惯。这四个字的上方还有一幅人物画,因颜色模糊,不知道画的是谁。这幅画的左右两侧各画了一条腾飞的巨龙。
跨过石门槛,走进古宅前厅,一股霉味袭来,现在正值梅雨季节,这种霉味又哪处没有呢。前厅耸立三对约四米高的石柱,石柱上是木柱,木柱架着木梁。在第三对柱子上挂着一幅楹联,楹联写着:
为帝胄子孙虽抱器青齐终无忘祖功宗德;
作皇家宰辅当封侯炎汉是何等裕后光前。
跨过天井湿漉漉的青石板,拾级而上,到了第二重大厅。这比前厅面积要大,同样是约四米高的石柱,石柱上是木柱,木柱架着木梁,不过这有四对石柱。第一对石柱上挂着一幅楹联,楹联写着:
家法垂三十三条履此堂须思祖功宗德;
义门传二十二史生斯世要做孝子慈孙。
第二对、第三对石柱空着,没有楹联。第四对石柱上的楹联这样写着:
以义为门何须历代千秋异日荣旌廷尉宅;
有贤在室正好奎荧百里德星遥照太邱堂。
第二重大厅大梁上挂着一块黑底金色的匾牌,匾牌上的“德星堂”三个字赫然醒目。后面有一木板屏风,挡住了第三重厅堂。
我们分别从屏风两侧踏石板台阶而上,到第三重厅堂,这里摆放的是陈氏历代宗祖灵位。这个后厅比前厅要小,只有两对木柱,木柱下方有约五十公分高的雕花鼓形石础。我蹲下去,仔细观看这些雕花图案,有琴棋书画,有麒麟送子,有狮子滚绣球,有孙悟空三借芭蕉扇,有莲花,有蝙蝠等等,后厅第一对木柱挂的楹联是:
想当年众萃三千七百口义香千古;
到今日壮分七十二郡州派衍华堂。
整个宗祠一进三重,依地势而建,一重比一重高,这样建或许还有一个寓意“步步高升”吧。宗祠共挂四副楹联,全部是黑底金色繁体字,显得庄重严肃。
我们从后厅返回到中厅时,中厅西墙一行字让我肃然起敬,你看:苏维埃政府万岁!繁体字,线条笨拙弯扭,但排列整齐,没有毛笔的表现力。我问我亲家,“你村里老人见过是谁写的吗”。“看见写字的人都去世了,现在八十多岁的人也只是听说,是当年红军写的。”我凝视着,没有再说话。几分钟后,返回到前厅,前厅西墙又有一行字让我驻足沉思,暗红的,仿佛是陈年的血迹,“中国工农红军万岁!”落款是“红三师政宣科”,都是繁体字。“工”字有点潦草,写得像“三”字,军、宣、科三个字残缺了,只能根据前后的意思来猜。有人疑惑,这是不是当年红军写的?我想应该是。你看:这红色不是红墨水,不是红油漆,而是红泥土;从字迹判断,字不是用毛笔写的,可能是用竹箬捣碎制作的简易刷子当毛笔来写的。
我站在前厅一动不动,仿佛看到了一红军战士站在这里左手提着小木桶装着红泥土水,右手拿着竹箬刷子在墙上写“中”字,当他右手握着刷子高高举起准备写第二字时,背后一红军战士提醒说:“右手提高一点。”立刻一竖下去,然后是横折,笔势利落,几下子,一个鲜红的“国”字写好了。“写得好。”一阵喝彩声响彻上空。“好的,再下点。”一个“工”字写好了,片刻工夫,一行嫣红的“中国工农红军万岁!”令人振奋不已。地上滴了一片红泥水,这红军战士用脚上的竹箬草鞋来回擦了几遍,另一名战士说:“好了,差不多了。”他才停止。
我站在前厅一动不动,仿佛看到了一进三重的宗祠里一排排木长凳上坐满了红军战士,他们或光着脚、或穿着竹箬草鞋,小腿绑着布带,衣衫破烂。静穆片刻后,就热闹起来了,笑声喧哗,战士们个个乐开了花。你看:这个农夫提着大米来了,那个老妇提着薯丝来了,这个妇女拿着布鞋来了,那个村姑拿着衣服来了,地下被服厂送来了成捆的衣服,送来成堆的粮食……红军战士把分发的衣服穿上,这个说合身,那个说合身,一朵朵春花开在脸上。
我站在前厅一动不动,仿佛听到红军战士向满屋站立的群众讲解党的土地政策,讲述工农红军在鄂东南开展工农武装割据和建立革命根据地的意义,仿佛听到“国民政府是卖国的政府,腐败的政府,他们不顾国家的利益,人民的利益,只顾自己的争权夺利。我们受尽了土豪劣绅的压迫和剥削,帝国主义的欺侮。普天下的穷人终于觉醒了,要翻身做主人。穷人终于有了自已的队伍。我们要不断壮大红军队伍,有力地打击敌人……”
我站在前厅一动不动,仿佛听到:
叫声红军兄呀兄弟们啦,
你今来到我呀我家门啦,
几天未见面啦,同志如隔好几春啦!
见面胜亲人。
一把快枪上呀上十斤啦
时时刻刻不呀不离身啦
还要背子弹啦,同志一背几十排啦
勇敢杀敌人。
不要钱来不呀不要命啦
奋不顾身多呀多顽强啦
……
“亲家,去吃饭。”我的沉思被我亲家一句话打断,我跟着离开了陈氏宗祠,回头再看这座古宅,苍老而溢满红色精神,她将激励一辈一辈的红色后代奋勇前进,不要辜负革命先烈的初心、遗志。
古宅后面的青松簇簇,忽然一道彩虹悬在山头美丽极了,恍若部堂在办喜事的红色拱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