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周启兴的头像

周启兴

网站用户

小说
202412/09
分享

孟发财

孟发财躺在休闲椅上享受一抹冬日的暖阳,眯着眼睛似睡未睡,忽然一束光线闪亮闪亮的,让他睁不开眼,他努力睁开眼看看,发现是东墙挂的匾框边被太阳照着反光。瞬间,孟发财仿佛注射了兴奋剂,精神抖擞地走向东墙,仔细观摩这挂了四十余年的奖状,双手情不自禁地在匾框上摸了摸,发现匾上蒙上了一层灰尘,然后去卫生间拿一条湿抹布认认真真地、轻轻地擦拭匾框,比月嫂给婴儿洗澡还轻柔还认真。擦完后,双手再在匾框上从左边摸到右边,再从右边摸到左边,“勤劳致富,劳动光荣”八个字熠熠生辉,仿佛勾起他无穷的回忆,回到休闲椅上沉思起来。

匾框里的奖状是1981年县政府开表彰大会时授给他的,他一想到此事,脸上绽放无比幸福的花朵。当时,县委书记亲手给他戴红绸花,颁发奖状。他是县政府表彰的第一批“万元户”“种粮大户”,报纸还刊登了他的先进事迹。当年的往事像甘露一样滋润着孟发财的心田。

奖状是纸质的,那时用浆糊粘在东墙上。每天摸黑回家,孟发财看到奖状就没有一丝疲倦,就像喝了酒一样无比兴奋。十多年后,奖状被虫咬了一些小孔,孟发财看着奖状寻思着该用什么办法补救,忽然眼睛一亮想出了一个办法,就如书法作品一样把奖状装裱起来,装裱后就一直挂在东墙上。

奖状见证了孟发财无数的汗水和致富的梦想。

田地一包产到户,孟发财就如一头倔强的牛,朝夕与田地为伴。孟发财没有一年是等过完三朝年去下地干活的,一年到头就是大年初一休息一天。大年初二,孟发财就下地干起活来,去东边坡地里看看小麦苗长得如何,去西边垄上看看蚕豆苗间有没有杂草,就像严格的老师检查学生作业一样认真负责,他眼里的杂草就如同老师眼里的错别字一样,必须揪出来。或者去南山砍一担柴,或者去北边修整牛栏,或者去找一片荒山开荒挖地。

到暮春初夏时候,杂草好像与庄稼在比赛长,好像一股劲地与庄稼抢肥料资源。东边那淡淡的橘黄尚未完全驱散夜的寒意,孟发财就踏着露水去地里用他那粗糙却灵巧的双手编织致富的梦。他弯着腰在地里锄草,每一次弯腰、起身,都显得那么有力而不失节奏。若额头布满细密的汗珠,他是不会擦的,当它顺着脸颊滑落时,他才拿起别在腰间的毛巾擦擦汗水。有时他蹲在地里,双手在泥土中穿梭,指间沾满了泥土,却也孕育着生命的希望。他常常说:“这地里的活儿,欺骗不得,你欺骗庄稼,庄稼就会欺骗你,俗话说‘生嘴要吃,生根要肥’所以要喂足肥料。这地里的活儿,也急不得,只能慢慢来,细心照料,只有这样才有好收成。”

孟发财一年有几次最骄傲的时候。一是端阳节前,金黄的小麦和嫩绿蚕豆一收割就是二十几担,他夫妻俩分别拉着板车去镇粮管所卖。在路上他夫妻俩简直像走T台的模特,过路的人都以羡慕的眼神看着他俩,遇到熟悉的人时不时会问:“发财,你又去卖粮啦。”孟发财自豪地回答:“是的。”虽然语言简洁,但别人觉得这声音比歌唱家唱的歌还好听。

二是七月半左右,村里水泥地面和黄泥土上的竹晒垫晒满了他家的金灿灿的稻谷,在阳光下像金子一样闪亮发光。听李木匠说,他在孟发财家做了四个粮仓,一个连五的瓦房里有两间房子专门腾出来做粮仓。稻谷,孟发财一般是不卖的,除非粮仓实在装不下。孟发财心里拨着算盘珠,追求利益最大化,认为卖稻谷划不来,到农闲时候请师傅来煮酒,把稻谷变成酒来卖,这样划算多了。是的,孟发财的酒缸怎么也封闭不了那飘溢的酒香,酒香从他的屋顶飘向整个村庄,然后飘向四里八乡,方圆几十里都知道孟发财家有酒卖,有好酒卖。甚至有些领导也找他买酒,说是泡药酒必须要用纯谷酒。领导一打开酒缸,芬芳的酒香钻鼻而来,连夸赞说:“好酒好酒!”孟发财如中了彩票一样高兴,“谢谢领导夸赞!”

三是霜降后,孟发财开始挖红薯,一担、一担、一担……把红薯放进薯窖里。他为了方便计担数,就在薯窖口放一块薄石块,然后放进一担就画上一横一竖,打“正”字。村里其他人也忙碌地挑着红薯进窖,用衣袖擦着汗水问:“发财,你进窖多少担了?”

“三十担了,这个窖已装满,下一担就放进第二个窖。”孟发财神采飞扬地回答。

“那你一共挖了多少个窖?”村里人好奇地问。

孟发财笑着说:“我有五个薯窖,可以装两百担红薯,一般年份大概是一百多担。”

“你插那么多红薯干嘛呢,红薯也不能当餐吃。”村里人不屑地说。

孟发财说:“那你就不知道了,现在餐餐白米饭,谁还吃红薯呢,只是想吃红薯时才在米饭中放个把红薯。我家养了几十只猪,一年到头要吃多少东西,插红薯、种玉米主要是喂猪的,其次是把红薯磨成薯粉,再把薯粉漏成线粉,把线粉搬到城里去卖,利润就上来了。”

“哦,难怪你是万元户的,你既卖酒又卖猪、卖线粉,头脑就是比我转得快。”村里人佩服地说。

孟发财颇有感悟地说:“现在政策好,没有吃的,还贫穷,怪不得谁,就是自身懒。”

孟发财躺在休闲椅上回想,自己在村里大概红了十多年。可能是从1993年起,村里人开始有人出去打工。这家孩子一个月五六百快,那家孩子一个月七八百快,一时遇到这个老头去镇里邮局取钱,一时遇到那个老太婆去镇里邮局取钱。孟发财琢磨在家种粮食不划算了,不如出去打工,可是自己年龄大了,又没有技术特长,于是就让儿子出门打工。

后来不准私自屠宰生猪出售,他就没有养猪了,感到自己就像没有脚的螃蟹,不养猪还种那么多旱地干嘛呢?地,一块、一块疯长着杂草。杂草好像是对孟发财叫板,“你过去不许我活、不许我长,现在要长着气死你。”孟发财仿佛看到了小人得志,没办法,只是摇头叹息。

再后来,一些人在外边打工积累了财富办起了企业。到过年时,一辆辆小车开回村子。在火炉边烤火时听村里人说,某某孩子当了老板,某某孩子当了老板……孟发财脸色若有点暗淡,仅仅应一句“哦”。

一晃二十多年过去了,孟发财有时想起就去看一眼那挂在东墙的奖状,有时忘了,可能几年都没有看上一眼。

口罩时期过后,出去打工不好挣钱了。孟发财的孙子孟得福,若似继承了爷爷的种粮梦。一一上门找那些不愿种田地的人家,把他们的田地租下来,一共租了一千亩水田。孟发财心疼地对孙子说:“耕田地,很辛苦的,爷爷是过来人,不要耕这么多。”

孟得福笑着对爷爷说:“我绝对不会学您那样苦做,我去买机械生产。”

春田上的薄冰尚未全部融化,孟发财望着孙子开着耕地机“突突”奔驰在田野上,脸上乐开了花,耕田机的烟囱飘着一道道青烟似乎在编织美丽的梦想。

后来又买了插秧机、收割机、真空包装机,把稻谷加工成大米销售。第一年借别人的品牌上市,第二年申请成功了自己的品牌“万家福”。一袋一袋5Kg的大米包装成方方正正的砖块状,码在防潮塑料卡板上像一堆金砖。

看着大米一车又一车运走,孟发财高兴地点头夸赞孙子:“真是‘长江后浪推前浪’,你比爷爷强多了,真有本事!”

一次,孟发财在县城一家超市里,偶尔发现孙子生产的大米卧在那里,好像微笑地向自己打招呼,孟发财赶过去摸了摸,然后再去问收银员,“万家福大米好卖吗?”收银员说:“好卖,这米好吃,又糯又香。”孟发财一脸灿烂地笑着说:“这是我孙子生产的。”

几年后孟得福成为县里出名的种粮大户。

“是呀,我们农民离不开土地呀,还是孙子有办法,再次在土地上找到了发家之路。”孟发财躺在休闲椅上自豪地说,再看看东墙上的奖状,金光闪闪。尽管孟发财脸上被风霜刻上一道道皱纹,但无法吹散他一脸的红晕。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