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里行间有“乡愁”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1971年,台湾诗人余光中一首《乡愁》一经发表就引起共鸣,从而成为现代乡愁诗的经典之作。
作为一种难以捕捉的冲动和情愫,中国最早表现“乡愁”的作品可上溯到《诗经》。《小雅·采薇》中就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诗句。汉乐府《木兰辞》中的“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称得上是中国人早期朴素的乡愁观。
诗歌是寄托乡愁的重要载体,明月是体现乡愁的最好意象。“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没有比这更好的诗句了。其它耳熟能详的表现乡愁的诗句还有很多: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每逢佳节倍思亲;黄鹤一去不复返;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乡愁不仅只存在于诗歌。莫言的高密东北乡,路遥的陕西毛乌素沙漠,贾平凹的陕西商洛,沈从文的湘西凤凰……故乡是作家笔下的“景”,更是溢于言表的“情”。文学作品中那斑驳的老屋、绿绿的青苔、湿湿的土地,特色的方言和民俗,以及儿时玩伴的嬉闹、垂涎三尺的小吃,都是美好的回想,淡淡的乡愁。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年轻时,我们渴望离开家乡,仗剑天涯。但时空流转,纵使百转千回,千里万里,也要回家。无论是“千里江陵一日还”的喜悦,还是“近乡情更怯”的忐忑,都表达出游子对故乡的眷恋。
但是,随着城乡建设的改造,我们曾经的故乡有的已面目全非,儿时的记忆也愈发深刻。“记得住乡愁”,成为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当今中国面临的一个紧迫话题,而留住乡情、乡音,记住乡愿、乡愁,永远都是文学创作的源泉和真谛,因为字里行间浸染的是作者的情感,唤起的则是读者的乡愁。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如何留得住精神的根脉,远去的乡愁,找得准前行的方向,未来的路径,文学大有可为,但还需要广大作家们艰苦努力,积极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