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戴军的头像

戴军

网站用户

报告文学
202105/27
分享

龙归大海

他是湖北省江陵县驻村时间最长的“第一书记”,是获得荣誉最高的扶贫干部。20105月,干了20多年卫生健康工作的夏海波,没想到自己会下派农村,从一名县直单位的管理干部转身为村里的“第一书记”“扶贫工作组组长”。他更没想到,2021225日这天,自己会走进北京人民大会堂,捧得“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的大红证书。

十多年来,夏海波工作过的村子,由“穷”到“富”,由“乱”到“治”。不难想象,在他获得的各类证书、锦旗和荣誉的背后,农村给予他“唱念做打”的舞台有多宏大,他的故事就有多精彩。

写夏海波,最初的缘起是听到不少有关他在村里的故事。随着采访的步步深入,我渐渐有了新的感知,从致力于物质扶贫到精神扶贫,从帮扶他人走出泥沼到历练自己不断丰盈,在走进夏海波艰辛不易的工作历程中,我似乎看到一个扶贫干部奋斗打拼的力点和方向。

龙归大海,不仅适合生肖属龙的夏海波,也适合众多与他关联的受益人。因为这四个字,喻指摆脱困境的同时,亦找到一方自由自在的广阔天地。我想,实施脱贫攻坚工作更为深远、更为终极的要意何尝不是如此?这或是本文题名龙归大海的原因。

 ——题记


          突然离开热爱的岗位,心里怎么会愿意


晨曦中,车子赌气似的执着向前。窗外,两旁的树木依次后退。车内的空气有些沉闷。“海波,不管你愿不愿意,局里安排你到普济镇东李村任第一书记,是通过认真研究决定的,你去后扎实搞两年,争取让村里有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卫生局就是你的大后方。”说话的是江陵县卫生局局长陈木华。夏海波嘴上应了一声,心里却是沉沉的。两年时间让村里富裕起来,让百姓高兴起来,哪有这么简单?!城到村里车子一路颠簸海波觉得自己不像去村里而是战场

这是20105月的一天。此前,按照省委统一部署,江陵县在科局选拔了一批优秀干部到“难点村”任“第一书记”,县血防所副所长夏海波就是其中的一位。夏海波的经历并不复杂,1989年卫校毕业后,在乡镇血防组工作,2004年调到县血防所,三年后借调到县卫生局。干了大半辈子的卫生健康工作,到了46岁的时候,突然要离开自己热爱的岗位,心里怎么会愿意呢?

车子到了普济镇委大院。镇领导和东李村党支部书记傅国平已等在那里。夏海波耷拉着脑袋随他们走进会议室。互相认识后,夏海波一边听傅书记的情况介绍,一边心里直犯嘀咕:“我可咋办呢………”             


既然来了,就不能能当逃兵


地处荆江大堤脚下的东李村,有村民430户,2019人,还有40户享受国家低保补助。全村耕地面积2557亩,没有一座电排灌站,部分生产桥垮塌,约1600米组级公路弯弯曲曲。“当时,要是有人从镇里叫麻木(三轮车)去一趟东李村,不到3公里的路即便给30元,车主都会以各种借口不去,要么说链条松了,要么说车子坏了。东李村的路坑坑洼洼,特别是下雨之后,给再多钱,司机都不愿去!”时任普济镇党委副书记傅孝仁回忆。

长期以来,由于人口多耕地少、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薄弱,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以种植水稻、棉花、油菜、小麦为主,再就是外出务工。全村人均年收入仅3000元左右,村集体欠债达八十万元。加之东李多年前是两个村合并而成,干群矛盾时有发生,是全县25个“难点村”之一,也是全县有名的贫困村、复杂村。

这就是夏海波当时面临的情况。

安顿下来后,他决定先召开“两委”村干部工作会议,一是和大家见个面,二是进一步了解一些村里的情况。没想到通知上午九点半召开的会议,只来了三个人。“不等了,我们照常开!”好比初学剃头就遇到络腮胡,笫一个会竟如此散淡,夏海波心里很不舒服。会后,他径直来到村主任傅家华家中,找他了解原因。“夏书记,你到东李村,两年时间一到就回城了。你一不懂农业生产,二不懂村里的情况,三不给村里解决困难,你下来也起不了什么作用,只会给我们带来麻烦。再说这个村很复杂,要解决的事也很多,加上现在的村民确实也不好管理。一些人是有田有地不找你,有吃有穿不靠你,不批不斗不怕你,不交水费气死你,有了问题老缠你,解决不了就骂你。”叹了一口气后,他继续说道:“昨天开会,我们都通知到人了,他就是不来,你能有什么办法?东李村,难搞啊!”

在回村委会的路上,夏海波想,镇里好多包村干部一听说东李都避之不及,我怎么就突然接了这个烂摊子呢?!想着想着,心中便懊恼不已。“陈局长!你可是把我推上了‘绝路’!”是走?是留?如果走了,回去怎么交代,如果留下来,这不是赶鸭子上架吗?不累死,也要脱一层皮!夏海波心里七上八下起来……

这天晚上,他在床上翻来覆去。“海波,认准了的事,就做到底。凭你的能力肯定在两年内能把这个村搞起来。”他心里清楚,临行前爱人的鼓励,是希望自己把这个“难点村”治理成“先进村”。夏海波自然意识到工作的艰巨,但此时的他异常冷静。开弓没有回头箭,既然来了,就不能能当逃兵。他一咬牙,留下来干!

决定后,夏海波沉沉地睡了。                         

                        


搞不清状况,这不是瞎子摸象吗

   

“知己知彼,才能取得胜利。搞不清状况,这不是瞎子摸象吗?”夏海波暗忖,不管怎样,先到群众中去!看看他们都在做什么,摸清他们在想什么。   

夏海波开始了串门行动。六组70多岁的赵大银,是村里的老党员。见到新来的夏书记过来走访,他点燃手中的一支烟,深深地吸了一口后,打开了话匣子:“我们东李村很复杂,也很贫穷,思想也很落后,我希望你沉下心来多为村里办点实事,多解决村民们面临的一些困难……”在老赵家里,夏海波呆了一个多小时,听他讲述了东李村这几十年风风雨雨的历程,也讲述了每届村干部为东李村的发展做过的一些事情,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村里发展的好与坏,快与慢,主要取决于村里的干部。

在东李村的日子里,夏海波跑遍了全村14个小组,走访农户398户(全村总户数430户,32户在外打工)。通过好几天的民情调查,东李村的所见所闻,都一幕一幕印在夏海波的脑海里,哪个是村里有名的“上访户”,哪个是村里公认的“舌根子”,哪个党员德高望重,哪个村民游手好闲,哪个家庭勤扒苦做,哪个老人疾病缠身……村里集体经济脆弱,水利设施较差,社会治安不稳,干部管理无方……夏海波都摸得一清二楚。找到“病症”后,他眼前亮堂了,心里也有谱了:要想解决东李村存在的问题,必须理清工作思路,改变工作方法,更新工作观念,加大工作力度。只有这样,才能使东李村走上脱贫致富、健康向上的发展之路。

冬天,我和他们一起烤火,聊家事夏天,和他们一起纳凉,聊生活。我他们当兄弟姐妹、亲戚朋友,让他们了解我,我也了解他们。”夏海波说:“每到一个新的地方,我都是先去走访群众,只有在平等的姿态下以诚相待,群众才能和你掏心掏肺。”

201510月,精准扶贫的战斗全面打响,夏海波被派驻到秦市乡刘家剅村。听说来了一个“第一书记”“扶贫工作组组长”,村里一下子议论开了。“又是来走过场的,都是镀一层金就回去升官发财的人。”“为什么他是贫困户,我不是?”“不发钱的扶贫叫什么扶贫?”面对村民的各种议论,夏海波没有气馁。他深知,群众不满意的地方,就是自己工作努力的方向。“别着急、慢慢来。”夏海波告诉身边的同事。

到刘家剅村的第一天,夏海波就带着驻村工作组的组员,开展贫困户基本情况调查。白天,他拿着花名册,挨家挨户与贫困对象交心谈心、边听边记。晚上,他在办公室对着电脑,一户一册做好标记,反复确认。不到半个月时间,他的笔记本就记满了全村64户、244名贫困人口的基础信息。  

                           

有诺必践,表态的事一定要兑现

    

走访座谈中,老人一直是夏海波心中难以割舍的牵挂。20208月的一天,我随夏海波在刘家剅村走访,车子到了五组,远远就看到一栋新修的平房。下车后,但见大门外的一副对联格外醒目:“鹊喳梅放迎春户,民遇深恩心谢党”,横批是“党恩浩荡”。“这是春节时我自己创作自己书写的对联。”见我们到来,房主严泽钦老人一边拿着椅子招呼夏书记和我,一边笑呵呵地说。

“要不是夏书记帮忙解决住房、生活、医疗问题,现在我们两个老家伙还是无依无靠,真不知道该怎么办。”回忆起往事,年过七旬的严老汉滔滔不绝。

2003年,严泽钦老两口离开家乡到荆门市沙洋县照看孙子。不幸的是,2017年,儿子因为肝癌离世,两人决定回老家生活。但10多年前去荆门时,村里的房子就卖了。为了晚年有个安身之处,老人四处求援,但毫无结果。“谁都不要找,去找夏书记。”20183月的一天,有人给他出主意。就这样,半信半疑的严泽钦,抱着最后一线希望来到了村委会。

“我的大姑娘不在了,二姑娘成家以后也离婚了,幺姑娘在外打工,儿子也走了,现在还要安置外孙在武汉读书……” 一见到夏书记,严泽钦就泣不成声。听完老人讲述的经历,看着老人求助的眼神,那一瞬间,夏海波的心猛地一紧。“您的事我一定想办法,保证您春节前住上新的房子!”夏海波给了老人一句暖心的承诺。

老人离开后,夏海波到县政府扶贫办反映情况,并按照程序给老人申请上了贫困户。确定贫困户以后,就可确定宅基地了,这本该是一件高兴的事,老人却犯了难:自己一贫如洗,这盖房子的资金从哪来呢?了解到老人的苦衷后,夏海波先垫付2万元给老人购买建筑材料,后来又四处奔走,筹集了53千元,才算解决了老人建房资金的后顾之忧。“第一笔2万元打到我账上时,我真的不敢相信是真的。”老人至今清楚地记得,房子的开工时间是2018824日。

那段时间,考虑到严泽钦岁数大了,行动不便,扶贫工作组的成员们自发义务出工、出力,帮助老人盖房子。入住新房的那一天,严则钦老人激动得留下了眼泪。那年春节,老人还邀请夏海波和乡领导专程到新房子吃了一顿团年饭。好长一段时间,老两口逢人便说,真的不敢相信会遇上这样的好书记20193月,己经73岁的严泽钦找到夏海波:“夏书记,我想入党,我想要跟你一样,为村民做事情。”

有诺必践,表态的事一定要兑现。”夏海波深知,“两不愁三保障”是贫困人口脱贫的基本要求和核心指标,直接关系到脱贫质量,来不得半点含糊。为此,他始终把“两不愁 三保障”作为推进扶贫工作的重中之重。到刘家剅村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以来,他先后向有关部门争取资金58万元,完成了40户贫困户的危房维修和重建工作。                                                          


三步棋, 打开工作局面

驻村这些年来,夏海波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询问到的内容都写在了民情日记上,便于自己总结和归纳。每晚写完扶贫日记,都习惯看着村子里的一盏盏灯火,那灯火,就像无数双期盼的眼睛。如何改变村里的生存环境?如何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夏海波一边吧嗒吧嗒地抽着烟,一边在烟雾缭绕中苦苦思索。

初到东李村时,夏海波的第一步棋,决定从加强“两委”班子建设入手。俗话说:“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党员,党员看支部。”夏海波将局机关实行的好做法带到村里,他提出首先要加强党员干部理论学习,建设学习型“两委”班子。其次是健全和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在夏海波的带领下,“两委”班子坚持学习党对农村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外地农村先进经验等。“两委”干部工作例会制度、支部工作制度、党员组织生活教育管理制度、村干部轮流值班制度、工作承诺制度等,也一一健全起来。同时,他还增强了村务公开监督小组和民主理财委员会的力量,要求村干部不乱花村里一分钱,做到严于律已,厉行节约。他还提出,广大党员干部要增强服务意识,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为村民办事要笑脸相迎,说话和气,能办的事快速办理,办不到的事要耐心解释。

“其实最先对夏海波也并不熟悉,我对他的了解都是听群众说的。”时任普济镇党委副书记傅孝仁介绍,自己是东李村人,老家就在村委会隔壁的十四组。“有次从镇里回老家,就听父亲说,你们这次派来的这个夏书记真的不错,每天八点钟从门前经过,上班准时,对老百姓也蛮客气。”傅孝仁回忆。

老大难,老大不难就不难。夏海波自己带头执行各项制度,“两委”班子成员自然二话不说。他将各班子成员的工作职责进行了重新分配和调整,对全村40户困难户实行结对帮扶。随后,他号召全村的党员建言献策,集思广益,共同参与制订东李村发展规划。班子成员和党员干部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村民也燃起了发展的信心。“我们东李村要富强起来,必须要富强起来,一定要富强起来。”在群众大会上,夏海波简短有力的几句话,说到了村民的心坎上。

在东李,夏海波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推进“难点村”治理工作中的主力军作用,实行党员管理干部,干部服务群众,群众评议党员的管理模式,为村级治理工作提供了坚强的领导和组织保证。

“经济要发展,生产环境是先决条件。”夏海波的第二步棋,便是以最快的速度解决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姚个湾”公路的修建便是他到东李村做的第一件实事。

七组是东李村一个偏居一隅的小组,通往这个组的“姚个湾”公路,可谓“睛天一把刀,下雨一团糟”。前些年,有村民一旦说出这条路早该修了的想法,便有个别人冷嘲热讽:“修路?真是笑话,修路的人还没生呢!”2010年,为修好这条公路,村民集资部分早筹齐好几个月了,路基也整平了,但由于这条路没有纳入年初的建设项目之中,修路的事迟迟不见眉目。62日,在众多的问题中,初来乍到的夏海波决定先解决这个修路的问题,因为这个问题是群众反应次数最多、最强烈的问题,同时也是解决难度最大的问题。接下来的日子,夏海波探路子、跑部门,到处求情、好话说尽。72日这天,“姚个湾”公路建设终于动工了。半个月后,一条长800米、宽3.5米的水泥路大功告成。

凭着这股执着劲儿,夏海波逐渐走进老百姓的内心深处,群众对他的信任也就这么一天天建立起来了。

在东李村的日子,夏海波带领“两委”班子积极努力,先后协调争取项目资金42.7万元,完成村内基础设施、基础产业、社会事业及集体经济项目。公路硬化、安装路灯、疏挖沟渠、桥建墓……一桩接一桩,一件接一件,村里开始有模有样了,夏海波又开始谋划新的出路,经过走访、开会、思考、学习,他最终敲定第三步棋:发展集体经济。

东李村外出务工人数多,而且大部分务工者都有裁缝手艺。2010年底,结合东李的村情,夏海波筹集资金4万元,利用原村小学的闲置地新建了东李村富民制衣厂。“这个厂当时年产值200万元,年集体收入10万元,解决劳动就业150人,大大增加了村民收入。”夏海波回忆道,根据村里水面资源丰富的优势,他又号召村民兴办养殖业。为打消他们的疑虑,他鼓励党员干部率先带头。村主任傅家华精养四大家鱼20亩,年纯收入5万多元;村副主任傅维信养殖黄鳝80个网箱,年纯收入6万多元;党员刘帮贞养殖生猪50头左右,年纯收入8万多元。期间,夏海波还自费到江苏、安微寻求农民手工业制品项目,村支部书记傅国平也自费到福建寻求制衣订单。

在党员干部的带领下,村民发展养殖业的热情空前高涨。养黄鳝的、养泥鳅的、养甲鱼的,还有养鸽子的、养孔雀的、养生猪的,不到一年里,各种养殖户从原先的10户发展到25户,面积从100亩扩展到240亩。那段时间,村“两委”一边因势利导,认真规划,一边提供培训,做好服务。村民李绪江泥鳅养殖面积扩大,出现资金短缺,村支部出面找到县农行,为他低息贷款3万元。“两年来,村党支部对有资金困难的养殖户共贷款20多万元。”夏海波说。

人心齐,泰山移。夏海波和村“两委”的干部们凝成一股绳,全体村民心往一处使,东李村的致富之路越走越宽。2011年,东李村不仅还了欠债30多万元,集体经济还收入5万元,并获批省级“集体经济发展先进村”。村民人均收入5550元,同比增长25%2011年元月,全县“难点村”治理工作现场会在东李召开,夏海波在会上做了典型发言。20117月,东李村被江陵县委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被普济镇党委授予“十佳党支部”。2012年,夏海波被评为“湖北省优秀共产党员”。民主测评中,东李村党员的满意度为100%,“两委”干部的满意度为100%,村民们的满意度为99%。

短短年时间,市、县、镇各级领导多次到东李调研并给予好评,东李,一个人人皆知的难点村蝶变了声名远播的先进村。


临危受命,二度出山

     

转眼间,夏海波在东李村的任期就满了。“听说夏书记要走,群众都舍不得他,当时我们78个党员,一起到县里,请组织上让继续干下去。”一名姓傅的老党员告诉我,虽然东李村没能留住夏书记,但他最终还是留在普济又干了几年。

事情是这样的,夏海波201211月左右离开东李村后,就回原单位继续上班了。一天,他被叫到县委组织部,告知又有一个艰巨的任务要交给他。原来,普济镇有个赵家岭村,这个村是全镇有名的难点村、上访村、落后村、贫困村。尤其是宗族之间旷日持久的矛盾,不仅使得干群关系矛盾激化,群众与群众之间,也动不动就擦枪走火,往往一涉及到利益的事情,就会闹出各种事端,要么今天你买药投进我的鱼塘,要么明天我用镰刀撂倒你的秧苗,甚至互相械斗的事也时有发生。20125月,10多个村民因粮食直补问题上访,上访问题直接触发了本就紧张的干群关系,导致原“两委” 班子瘫痪,干部见事不管,群众有事难办。

“到赵家岭村任第一书记,一年时间,建好班子,让村里的各项工作走上正规化。”面对组织的信任,夏海波毫不犹豫地答应了。这次敢于接受担子,夏海波是有底气的,因为有在东李村的工作积累,如何做好农村工作,他自有应对方法。

“要想解决村里的根本问题,我当时建议,不派一个强有力的干部,拿不下来。”傅孝仁告诉我,夏海波在东李干得很好,相信他一定能担起这副重担,是自己当时向组织推荐,点将要夏海波到赵家岭任第一书记的。“事后,我还跟夏海波说过,本来你回城了,是我‘多了句嘴’,让你又要在村里辛苦几年。”傅孝仁笑道。

果不其然,第二年,这个有名的“上访村”就又闹出事了。

夏海波向我讲述了当时的情况,一村民认为自己的疾病与多年前医院为他做的手术存在着很大的关系,在找院方领导多次都没有得到满意的结果后,2013826日,这个村民带着农药(敌敌畏)又一次来到医院,由于没见到医院领导,便拿起自带的笔在墙上书写有损医院形象的标语,医院保安见此情况后,将他抬下二楼。后来,事态发生升级,保安人员将他打得躺在地上。赵家岭村村民闻讯后,一传十,十传百,不到一小时,近百个村民聚集在医院内,更多人正准备赶来。“我当时作为赵家岭村第一支部书记、第一责任人,第一时间赶到现场。面对这一突发性群体上访诉求事件,采取了五项措施。”他回忆,一是迅速控制事态发展。先做好在场村民的思想工作,稳定他们的情绪,再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给被打村民进行身体检查和诊断治疗,同时要在场村民给正在赶往医院路上的村民打电话,告诉问题不大,要他们不要来了。二是调查事情真实情况。一方面要求派出所民警对双方调查取证,查明事情的前因后果,为判断谁是谁非提供可靠的依据,另一方面要求将殴打村民的保安控制起来,以平民愤。三是选派代表合理诉求。要求村民一方派表达能力强、通情达理的能当家作主的直系亲属和村里德高望重的老同志同院方交涉。四是妥善安置来访村民。只要合情、合理、合法,他们就应该得到理解和关心。五是分别做好群众工作。屋内由村民代表与院方沟通,屋外由他与来访村民十人一组,分别座谈,思想工作做好一组,便劝返一组。约下午二点左右,大部分村民全部离开。“晚上十一点,我们与院方不断协商,最终双方达成共识,形成书面协议,事件得到了圆满解决。夏海波说,遇到纠纷和矛盾,一定要迅速果断,用适合的方法快速解决越是逃避拖拉,越会让事态严重,这也算是他多年驻村经历的一个体会。

“夏海波抓农村工作还真有一套,他是先抓班子、抓党员,再动群众,凡事先广泛调查研究,再大家一起商量。最初不是开会开不拢嘛主动上门,一家一家拜访。我记得他口袋里总不忘带上两包烟,碰到群众就圈地圈地。”傅孝仁边讲边笑。他顿了顿,认真地说,夏海波在东李、在赵家岭最大的功劳就是解决人心问题,他把党群关系、干群关系理顺了。以前群众不信任干部,现在是一有事就找干部,干部也有了成就感,使命感。这人心一齐,其它工作都好做了。“东李村和赵家岭村很多工作能正常开展,都离不开这点,他当初的一些做法以后也形成了惯例。”傅孝仁说。

夏海波在赵家岭干完一年后,原定是要回城的,但适逢农田开发项目开始实施为确保项目质量资金管理不出问题特别是还要处理好农户分田这一最为头疼的事情,镇里挽留他先留段日子,这一留,夏海波在赵家岭又干了一年多。

                           

关键是要有自己的产业,这才是最终的方向


2015年,精准扶贫的号角全面吹响。夏海波从赵家岭回来后,受县卫生健康局领导安排,任县卫健局驻秦市乡刘家剅村扶贫工作组组长。到刘家剅后,他先后争取70万元的农网改造资金,解决了村里用电紧张的老大难问题,累计筹款600万元,改善村里的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扶贫工作的意义,其实不止是给钱这么简单。对贫困户而言,更关键的还是要有自己的产业,这才是最终的方向。”夏海波说。

在刘家剅村采访,要说夏海波帮扶贫困户发展产业的故事,陈克元和陈经枝是绕不开的两个人。

陈克元是二组的建档立卡贫困户。2008年前,一直在东莞从事印刷设计的陈克元,生活条件原本不错。后因爱人患病接受手术治疗,陈克元不仅花光了家里的所有积蓄,还欠下了不少外债。加上两个孩子还在上学,自己从事农业生产又因经验不足而亏损。多种因素叠加,导致陈克元家庭贫困,不堪重负。为了维持生计,2013年,陈克元找亲戚朋友借钱买了1700棵葡萄苗,经过两年的精心管理,眼看葡萄就要丰收了,却发现成熟的葡萄出了问题。“全部烂了,就那么一串串的烂着掉在地上,眼睁睁的看着它烂而没有任何办法,当时真的是想死的心都有。”就在陈克元绝望的时候,夏海波带着工作组来到了他家。“要么不来,既然来了,就必须解决贫困户的困难。”夏海波提醒自己。

为了让陈克元重拾生活的信心,夏海波申请县政府扶贫办,为他争取到10万元的政府贴息贷款,先后借给他近4万元周转金,用于搭棚子、买肥料,缓解他资金上的困难。接着又专门从外地请来葡萄种植专家现场给传授种植技术,并多次带他到公安参观学习。在夏海波和驻村工作组的帮助下,从2016年开始,陈克元的葡萄种植走上了良性发展轨道,平均每年都有10多万元的收入。当年,为了运输方便,还买了一辆双排座货车。2017年,陈克元脱贫了。

种植葡萄让陈克元尝到了甜头,也让夏海波看到了希望。“如果把葡萄种植形成产业,是不是可以带动其他贫困户呢?”20175月,陈克元成立了鲜丰葡萄种植合作社,陆续带动更多的贫困户走上了葡萄种植的路子。目前,他的葡萄种植已扩大到42亩,其中有8亩优质葡萄。每到葡萄挂果的时候,陈克元总会第一个尝尝葡萄的味儿,葡萄是甜的,他的心里更是甜的。

和陈克元一样,在刘家剅村的脱贫路上,陈经枝也是一个不得不说的人物。陈经枝的父亲和妻子均有不同程度的残障,家中有两个孩子读书。2014年,他家被识别认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因为是整个家庭的主心骨,几年来,陈经枝也尝试了所有可能摆脱困境的方法,种田时早出晚归,农闲时外出务工,虽然勤苦劳作,但日子依旧过得紧巴巴的。

“勤奋、有头脑。”这是陈经枝留给夏海波的印象。20208月,在民瑞食用菌合作社,早已脱贫的陈经枝带着我们参观他的菌棚。他告诉我,在夏海波和工作组的帮助下,他与朋友合资成立了这个合作社,还吸收了7户贫困户为社员。“看到县内食用菌需求增大,我主动联系工作组,说明自己想种植食用菌的想法。夏书记和工作组非常支持,通过金融扶贫政策帮我解决了5万元的启动资金,后来购买了13千个香菇菌棒,就这样走上了菌菇种植的路子。”陈经枝兴奋地说,他建冷库、买专车,准备大干一场。为节约成本,自己带领社员每天呆在菌棚里研制菌棒。他说,菌菇种植最大的技术问题是防止感染,为此,他还购买了消毒蒸汽锅等设备。后来,虽然受雨水影响,导致香菇品质不好,但当年仍有3万元的获利,心里还是美滋滋的。

考虑到香菇种植对天气依赖较大,脑子灵活的陈经枝变换思路,决定改以平菇种植为主,因为平菇种植在操作上更简单,利润也更大。2019年,他投资30万元,和人合伙种植8.6万个平菇菌棒,获利10万元。如今,陈经枝在“小伞花”里摸索出了“致富经”,一家的生活开始越来越好。他笑着说:“党和政府扶持我,我现在也该帮帮乡亲们。”目前,除了有贫困户在他的带动下加入平菇种植行列,忙碌的时候,在他的合作社长期务工的就有10多人,仅202017月,他就开支了9000多元的务工费用。

2020年疫情后,我又种植了10万个菌棒。我准备把废弃的菌棒利用起来养蚯蚓,这样既能保证环境整洁,也能再增加一部分收入。”陈经枝充满信心地说,现在只要踏实肯干,再加上党和政府的支持,老百姓的日子一定能过的很好。

刘家剅村是2017年实现整村脱贫出列的。夏海波说,集中火力摘掉贫困的“帽子”容易,关键是要巩固好脱贫的“果”,拔掉致穷的“根”。为提高群众的组织化程度和闯市场、抗风险能力,驻村以来,在各级各部门的支持下,工作组坚持“自主产业发展+引进龙头企业+务工就业”三管齐下的模式,扶持刘家剅村产业发展。如今,全村已流转土地1170亩,发展葡萄种植、食用菌种植、稻虾养殖、鳄龟养殖、黄鳝泥鳅养殖、黑斑蛙养殖和创森基地等7大产业。其中,陈经枝的民瑞食用菌种植合作社,带动贫困户10户;揭正孝的稻虾养殖合作社,带动18户贫困户;耿海山的水产养殖合作社,带动贫困户8户。

2020年,受疫情影响,贫困户务工就业成了夏海波的一块“心病”。疫情防控结束后,他一家一户上门,动员有劳动力的群众外出务工。对有就业意愿的,他积极联系县级就业对接平台外出务工;对缺乏劳动技能的,他联系合作社、县级企业等实现就近就地就业;对身体不好、年纪较大的,他帮助提供村级公益性岗位;对不能外出的贫困群众,他就开车带他们在县内找地方务工……

离开民瑞食用菌合作社,在去村委会的路上,夏海波感慨道:“在脱贫攻坚这场战役,我们扶贫组长的职责和使命就是服务,就是帮贫困户解决生产生活中遇到的难题,用我们的辛苦指数提升贫困户和老百姓的幸福指数。这是夏海波时时思考的问题,我想也是给所有党员干部提出的命题。

                     

讲着讲着,这个命运多舛的女人就哽咽了


用我们的辛苦指数提升贫困户和老百姓的幸福指数,这一点,夏海波说到了,也真的做到了。

2019年春的一天,在陈克元的葡萄园,妻子赵小蓉正接受湖北电视台记者的采访,讲着讲着,眼泪竟然夺眶而出。“凌晨三点,夏书记开车,帮我们把葡萄运到荆州两湖市场,一跑就是半个月。要是没有夏书记和工作组的帮助,我们没有今天。”面对记者的镜头,这个命运多舛的女人哽咽了,夏书记这些年帮自己卖葡萄的点点滴滴,她怎么忘的了呢!

2018625日,凌晨三点的时候,夏海波和陈克元两人装好30筐葡萄,就开车出发了。1个多小时后,他们赶到了荆州两湖市场,办好手续,再将车开进水果类摊位,结果发现已经没有了空的店铺。陈克元心里急啊,如果没有店铺,这一车葡萄就得拖回去。“别急,别急,总是想得出办法的。”夏海波一边安慰陈克元,一边继续寻找,等找到卖葡萄的位置时,天也开始大亮了。

人渐渐多了起来。“葡萄便宜卖,上得越多越便宜啊。”市场内的吆喝声开始蔓延,夏海波也学着别人吆喝起来:“新鮮葡萄,农家肥,大家快来买啊!”陆续有人聚拢过来。“师傅,这葡萄甜吗?2块一斤,我全要了。” 夏海波笑道:“不行呀,我的葡萄糖分重,水分足,全部施的农家肥,35一斤,您看行不行?”“太贵了,我上不起。”说着说着就走了。“师傅,葡萄怎么卖?”“35一斤。”有人来了又走了。“你葡萄怎么卖?”这时,过来一个中年人,操一口荆沙口音。“35一斤。”夏海波也跟着荆沙口音。“26卖不卖?”“你要多少?”“我要300斤。”夏海波说:“3块一斤,给你秤300斤”“28!”中年人说完,便一副转身要走的样子。还没等夏海波开口,站在旁边的陈克元急了:“算了,算了,2828,给你秤300斤。” 第一笔生意就这样做成了。有了第一笔生意就有第二笔生意,两人边吆喝边卖,约八点半时,一千多斤葡萄终于卖完了。

由于合作社没有冷藏室,怎么尽快把大串大串的葡萄销出去,这是陈克元年年都要面临的难题。为了让他有个好收入,每到葡萄成熟季节,夏海波就到公安、荆州等地租摊位、跑市场、找销路,联系单位职工购买“爱心葡萄”。“夏天天气热,夏书记戴个草帽,领着工作组的其他同志,帮我们挨家挨户跑,每年几万斤的葡萄,就这样全部卖完了,真的感谢夏书记,他是在真心帮我们!”赵小蓉一边讲,一边抹眼泪。看着这一幕,记者的眼圈也红了。

这些年来,针对陈克元的实际情况,夏海波和驻村工作组不仅在葡萄种植上给他提供了各种帮助,也将适用于他的各项扶贫政策用足了、用实了。“产业扶贫、金融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消费扶贫、危房改造和公益性岗位等方面的政策都在他身上得到了兑现和落实。”夏海波高兴地说,现在,陈克元通过自身努力,也摆脱了困境,正走在脱贫致富的路上。

产前选好项目,产中积极跟进,产后帮助销售,是夏海波对贫困户实施“一条龙”服务的惯常做法。为了扶上马,送一程,他帮贫困户销葡萄、卖香菇那些事儿,在干部群众中早已传为美谈。

2020年,夏海波在做好防疫工作的同时,心里又多了一桩事。疫情期间,由于交通管制,陈经枝家将上万斤平菇积压在仓库里。望着一堆堆快要烂掉的平菇,一家人愁眉苦脸,束手无策。“陈经枝的香菇销售问题,要想办法解决!”夏海波暗暗决定。

说干就干。夏海波和工作组其他组员碰头商议后,给他搭建了一个微信群销售平台。每天早上九点,大家就在微信群里对接菌菇订单信息,整理后再通知合作社采摘、分装、上车。那段日子,夏海波变身为陈经枝的“送货员”,开着自己的面包车帮他把货送到每一个小区。到小区后,他按照指定地点停好车,再打电话让顾客出来领取。为让居民吃到新鲜的菌菇,他每天都得赶早出发,一天跑两三趟城区是常有的事。有时菌菇出现一点问题,个别客户还会发泄一些情绪,他要么耐心解释,要么直接退换。就这样,通过线上接单、线下送货的应对方式,陈经枝的菌菇销售总算打开了渠道。

“从整理订单信息,到核对数量,再到送货、结算,都是夏书记和工作组在帮我们,他们忙前忙后,真的很辛苦,我实在是太感谢他们了。”陈经枝说,疫情期间,夏书记和工作组为自己销售菌菇1.3万斤,挽回经济损失3万多元。


最大的变化,是人的精神面貌变化


采访夏海波时,我问他,扶贫工作中,最难的是什么呢?他说,近年来国家不断出台多种保障政策,贫困户物质上的脱贫其实已不是很难,难的是一些精神上的懈怠和心理上的障碍。“帮扶贫困群众,不光是经济上的,还有身体上的、情感上的甚至心理上的,所以不仅要物质扶贫,更要精神扶贫。”他说,通过教育、培训等科学方式“志智双扶”,让贫困户借助当地优势从根本上找到一条致富路,才是长久之策。实践证明,扶贫的主要着力点,最重要的是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这种内生的动力需要扶贫干部来激发,消除人们精神上的贫困,比单纯从物质上消除贫困更难,但也更有价值、更有意义。”夏海波说。

采访中,他给我讲到这样一件事。20106月,自己在一次在东李村九组走访时,了解到有一个被称为“春巴子”的贫困户。“春巴子”叫赵谋春,男,37岁,单身,有点轻度残疾。夏海波和村干部到他家后,一推开门,顿觉一股臭味扑鼻而来,一眼望去,夏海波被眼前的场景惊呆了,这哪是人住的地方啊?整个房间,稻草和空矿泉水瓶满地都是,炉子连着稻草,稻草连着床辅,床辅上的一些旧衣裳和一件破乱的被子堆得像个鸡窝。“老赵,他住的情况这么差,你们做哥嫂的怎么就不管呢?”一旁的“春巴子”的二哥难为情地回答:“我们管了,可管不好,他不听。”听说是扶贫干部过来走访,赵谋春嬉笑着想要帮助,夏海波脸色一沉:“春巴子,你生活上有困难,我们可以帮你,但你要是懒惰,我们就不帮你了。”离开他家时,夏海波补了一句:“限你三天之内把屋里打扫干净,床上搞整洁,三天后我再来看,要是还这样,今后我就不管你了。”

在驻村工作中,夏海波想,改变脱贫攻坚的硬件容易,要想软件升级,首先就要为贫困户提供精神力量。那些日子,他组织屋场院子会,聆听群众声音,讲透扶贫本质;召开贫困户大会,传达上级精神,讲明扶贫政策;通过村组会议,了解百姓需求,讲清扶贫方式。他不厌其烦地给群众讲政策,辩利弊,直至做通每一户的思想工作,告诉他们每一个人都有过上幸福生活的权利。日复一日,寒冬酷暑。村民们感觉到新来的夏书记拉的都是家常话,念的也是庄稼经,也都向他敞开了心扉,也都有了改变现状的信心和勇气。

脱贫攻坚之后与之前相比,农村和农民的变化实在太大了!最大的变化,是人的精神面貌变化。夏海波感慨,过去一些贫困户基本上是认命、认穷,现在都开始主动思变了、主动求变了。在刘家剅村工作组,夏海波提到贫困户雷明阶的变化。以前,雷明阶主要靠卖鸭仔为生,他从秦市隆兴湖鸭场进些小鸭,再骑车到周边乡镇和外县去卖。“这人有点不诚实,总爱把公鸭当母鸭卖,骗一些老人。”夏海波介绍,可能是过于精怪吧,没人愿意和他做邻居,他一个人住在一个偏远的鱼棚子里。“2015年、2016年两年,他找我借了3000元钱,说是要养鸭子、搭鸭棚,事后发现是骗我的,还有两次谎称要住院,又借了1000元钱。”夏海波说,懒、骗,不思进取,得过且过,这就是以前的雷明阶给人的印象。

扶贫路上,一个都不能少。夏海波和工作组的组员没有放弃对雷明阶的帮扶。2018年,他们想尽一切办法,落实相关政策,给他建好了房子,装上了水表,解决了他的居住问题。

    离开鱼棚,住上新房,雷明阶感激不已,加上工作组耐心地教育他、鼓励他、引导他,他也渐渐开始有了转变。“现在,安分守纪地做自己的生意,比以前好多了。”夏海波欣慰地说。

    有了脱贫政策的指引,广大干部群众的努力,乡亲们的生活蒸蒸日上,越过越红火。可以说,脱贫攻坚为乡村打开了一扇大门,催生了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其中,陈克元、陈经枝就是最为典型的代表。

随着经济的发展,文明素养的要求浮出水面。如何提升农民文明素养、提高乡村治理能力,是脱贫后面临的紧迫问题,如果村民的文明素质跟不上新时代的步子,即便今天脱贫致富了,明天还会重新返贫。“所以,注重‘富口袋’,更要注重‘富脑袋’。”夏海波说。

为了建设美丽乡村,活跃农村文化生活,渐渐地,村里的道路硬化了、庭院整洁了、环境更美了。20208月,夏海波领着我去东李村转了一圈这个曾经的“难点村”早已旧貌变新颜。篮球场、图书室、广播室、电教室、电脑室一应俱全,村民们在这里看书下棋,打球健身,好一幅和谐、美好的动人画卷子行驶在纵贯全村东李大道,感觉就像在绿廊中穿行一样两旁的行道树齐刷刷地向天而立如同列队的卫兵欢迎我们。清风徐来,树叶婆娑,深吸一口气,到处充满大自然的味道。走在村子里,不难感觉到,村民的脸上洋溢着灿烂自信的微笑,空气中,也仿佛荡漾着一股积极向上奋进自强的气息

20201120日,第六届全国文明村镇候选名单公布,东李村赫然上榜。我想,要是如今再有人想乘麻木(三轮车)去东李,相信麻木师傅定会不假思索地大喝一声:“好嘞,上车!”


他不是贫困户,是我们的夏书记

    

在东李村,我们边走边看,不知不觉来到二组一户人家。“光爹!光爹!”还隔十多米远,夏海波就朝着房子的方向大声喊道。

“哎呀,夏书记啊,你怎么来了,快坐,快坐。”伴随着夏海波的叫唤声,当我们正好跨进没有关门的房子时,里屋一个看上去精神矍铄、体格硬朗的老人一边应声,一边迎了出来。

“您怎么知道是夏书记来了?夏书记离开东李村有8年了吧,还记得夏书记?”我笑道。老人连忙说:“怎么不记得呢,记得!记得!”“夏书记啊,我前几天还梦到你了咧!你今天就来了!”一句话说完,屋内顿时挤满了爽朗的笑声。

被唤为光爹的老人叫傅家光,今年75是一名有着51年党龄的老党员,也是以前的村干部。“东李村现在发展的很快,这还是夏书记打下的好基础。”那天,接过夏海波递过来的一支香烟,傅家光情不自禁地回忆起当年的往事。“印象最深的就是2011年抗旱,要不是夏书记,老百姓的损失可就大了。”他说。

那年6月,长江中下游遇见了罕见的干旱,炽烈的太阳炙烤着东李村的农田,也灼伤着夏海波的心田。由于颜南渠河水上游被截流,下游被断流,东李村90%的水田无水耕整。育秧缺水!泡田缺水!插秧缺水!面对严重的旱情,夏海波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为解决农田缺水的燃眉之急,夏海波组织全村的党员干部和群众加入到抗大旱的战斗中来。根据东李村水系分布的实际,他毅然决定,采取“北水南调”“三档灌溉”的措施从十里多远的白柳渠引水到颜南渠,然后动用小型潜水泵、小型柴油机,将水抽到田间地头。那段日子,夏海波带领党员干部日夜坚守,累了,在车上躺一会。饿了,拿出自带的干粮,或者到街上吃一碗4元的盒饭。一天晚上,夏海波和村民一起,正在抬一台重达千斤的大型潜水泵,由于用力过猛,他突然脚底一滑,一个趔趄,重重地摔倒在地上。“夏书记,先回去休息吧。”有村民劝道。“我不休息,和你们一起!”夏海波坚定地说。腰部扭伤的夏海波,忍住一阵阵钻心的疼,那晚和大家一直忙到结束。

就这样,通过28天的连续奋战,东李村二千多亩农田得到了灌溉,村民的秧苗按期得到了移栽,挽回经济损失达300多万元。“东李村从未来过这样实在的好干部,夏书记的到来,是东李村群众的福分”。一些村民说,有这样的干部,我们怎能不齐心协力!

抗旱期间,一些村干部的身上都带有不同程度的损伤,但没有一个干部喊过苦,叫过累。干部带头了,村民也齐心了。六组村民傅孝文,在别人都为自家农田忙着返水抢插秧苗的时候,丢下自家农田,连续15日承担起24小时值守水泵的重任;十组村民姚先志,自己出资打了两口机井,无偿提供给周边农户使用;一组村民傅友才,承包了村里的10亩鱼池,大旱来临,鱼池周边80亩农田无水可取,他把鱼池里还没长大的鱼低价处理后,让心急如焚的农户从鱼池中取水灌溉。

一个地方良好的民风无不得益于当地干部好的作风。在夏海波工作过的村子,一般的事情从不请小工,都是“两委”干部自己完成。遇到抗旱抢险时,抬水泵、牵电线。帮贫困户出货时,既是搬运工,又是销售员。白天,要处理繁杂琐事,晚上,还撰写日记材料……这就是夏海波的行事作风。可以说,有关他作风扎实的评价,在干群之间有口皆碑,有关他作风扎实的事例,在现实当中不胜枚举。

20184月的一天,荆州市扶贫督查组一行3人深入基层暗访。来到陈克元的葡萄园子时,组长张燕见一个衣服沾满泥浆的中年人正在整枝疏果,一起忙碌的还有近10个农工。张燕热情地和这个中年人攀谈起来,种了多少葡萄啊,去年收入多少啊。“您是哪一年确定为贫困户的呢?”听张燕问出这句话时,一旁陪同的县扶贫办干部猛地反应过来:“他不是贫困户,是我们县卫计局驻村工作组长,刘家剅村第一书记夏海波,夏书记。”听到这,张燕惊讶一声:“啊,您是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组长,我刚才把您当成贫困户了,对不起!对不起!”张燕接着说道:“我暗访一个多月以来,还没见过驻村工作组的干部这么出力帮贫困户做事的,您是第一个。来!我们合个影吧。”

原来,这天上午,贫困户齐家松出售黄鳝,想到他患小儿麻痹,手脚不便,人手也不够,夏海波早早就过去给他帮忙了。完事后,满身都是泥浆的夏海波又赶往陈克元的葡萄园,出发前,他还转到普济集镇买了10杯绿豆沙,捎带给陈克元这边的从公安请来的务工人员。“那天也是巧啊,克元穿了一件新的T恤,我浑身都是泥巴,难怪把我认成了贫困户。”夏海波笑道。


十一

每一面锦旗的背后,都是一段感人的故事


群众致贫大多是因病、因残、因灾或者缺技术、缺劳力、缺资金等原因造成的。其中,有一部分老弱病残成为扶贫工作的难中之难。对于弱势群体,应该给予足够的关爱和政策上的兜底。

在东李村的一次走访中,夏海波发现二组村民李九香因胃溃疡大出血,正在县医院住院抢救。李九香原本就家境贫穷,爱人陈永兴哪能承受得起住院的高额费用。得知情况后,夏海波和村支部书记傅国平一道,急忙赶到县医院。找到主治医生后,夏海波说出了自己的三条意见:一是这个病人要活着出院;二是不该用的药不用,因为她是贫困户;三是服务态度要好。一切安排妥当后,夏海波又找到县卫生局、民政局、合管办和县医院领导,向他们反应情况,请求解决她的部分医药费用。在李九香住院的日子里,他经常到医院去看望,及时了解治疗进展,有一次还和爱人一道,送去了慰问金。经过二十多天的治疗,四次高危抢救,李九香终于从死神手中走了出来。“没有夏书记,我们这个家就垮了,是夏书记给了我爱人第二次生命。”事后,陈永兴买了2条香烟感谢夏海波,三次都被他拒绝了。“给您带一壶香油,一定收下。”第四次,陈永兴又找到夏海波。“没办法,我当时用桌上的一个空矿泉水瓶子倒了一瓶出来,算是了却了他的一桩心愿。”夏海波说,陈永兴后来还送了一面锦旗,表达对自己和工作组的感谢。

给夏海波和工作组送锦旗的何止陈永兴呢。走进工作组的办公室,映入眼帘的是满墙的锦旗,有严泽钦、张好安送的“济贫的好干部,人民的贴心人”,有陈克元、赵小蓉送的“扶贫济困暖人心,满腔热情助脱贫”……“每一面锦旗的背后,都饱含着一段感人的故事。”和夏海波一起工作了5年的工作组组员李舟平告诉我,自己对夏书记的了解,就是从他帮一个弥留之际的老人寻找女儿的故事开始的。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我看到老人的女儿、女婿送的那面锦旗,锦旗上写的是“精准扶贫、为民解忧、爱心助残、恩重如山”十六个大字。

那是201511月底,夏海波在刘家剅村四组走访时,看见70多岁的刘维艮老人卧床不起,身边没有一个亲人当即联系车辆将老人医院检查拿到检查结果的那一刻,夏海波懵了肝癌晚期!他知道这个结果对老人意味着什么。他替老人办理了住院手续,给老人垫付住院费、生活费住院期间,无论自己多忙多累,他坚持每天去医院照顾老人,实在抽不出时间,也要安排专人去探视一天夏海波发现老人总是对着一张发黄的照片偷偷抹眼泪原来,照片上的女孩儿是老人失散多年的女儿。在病魔即将夺走自己生命的最后时刻,老人向夏海波吐露了一个心愿,自己临走前,希望能与失联多年的女儿见上最后一面。看着老恳切的眼光,夏海波明知困难重重,却自信满满地拍拍胸脯,他向老人保证,一定把女儿找回来,让他们父女团聚。

之后,夏海波四处打听、多方了解,最终辗转联系上老人远在安徽的女婿为了让他们能尽快返回江陵与老人团聚,他还答应想办法解决他们往返的路费。在夏海波的不懈努力下,老人的女儿女婿很快回到江陵。真的是我的闺女儿回来了?”听说女儿回来了,病危的老人眼睛一亮。那天,父女见面时,两人哭成一团临近春节,夏海波将老及其家人从医院接回刘家剅村,他们置办年货过完那个心底最温暖的春节后,老人带着微笑离开了……临终前,老人“我打心底感谢夏书记,在我最困难的时候他一直都在,因为有他,我才能和闺女团圆!”

幸福的家庭是一样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夏海波用一颗滚烫的爱心,慰藉着每一个需要慰藉的人。村民田中香患有心脏病、甲亢,老公2014年去世、四年后婆婆去世,20196月,女儿又患上尿毒症,他多次联系武汉、荆州的医院,让她的女儿得到治疗;村民刘开福患晚期血吸虫病,他与县血防医院联系治疗,还找网络公司帮他装上有线电视;村民傅家丰患痛风病,他跑遍各个药店,把难买的药送到他手中;一组村民黎贵珥老大娘床上没有被子,两个小时后,他将民政室值班的被子递到了她的手中。

脱贫路上,那些身染沉疴、贫病交加的群体,是脱贫攻坚战最后一公里的瓶颈”。这最后的贫困,如同一座巨大冰山,需要更多的夏海波用爱心、暖耐心,慢慢融化……


十二

副科级干部!咋一点都不像呢


村里有人直接把夏海波喊老夏的。后来才知道,老夏竟是一名副科级干部!“咋一点都不像呢?”有村民就纳闷了。

不像副科级干部的夏海波曾被误认为是贫困户,这是前面已经提到过的。没提到的是,他还被别人唤为一段时间的“汤”书记。当年,东李村富民制衣厂投入运行后,夏海波每天起早趟黑,将服装品送到郝穴华伟公司,有时一天跑好几趟,晚上回到村里时,食堂只能吃点剩汤剩饭“汤书记”的名号就是在那个时候不胫而走的。“开始村民们还误解我是村书记傅国平亲戚,照顾我来厂里搞清洁卫生和守仓库的。”提到这事,夏海波一脸的苦笑。

不像副科级干部的夏海波要是走到村里,冷不丁还会听到这样的话,“夏书记,我儿子今年30岁还没有女朋友,能不能帮忙介绍一个对象?”找对象的事也管?有人说,这不是“不务正业”吗?“不务正业有时才是正业。”夏海波一句话听的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实话实说,有些事夏海波还真是处理不了,但他真的会去做。只要群众有需要,他都会事无巨细、亲力亲为。就这样,夏书记成了村民的贴心人、主心骨。因为在群众的眼里,夏书记就是无所不能的能人。

20135月的一天夏海波在赵家岭村一组了解责任田的分配问题,一个70多岁老太婆听说夏书记来了,想反应一下自家的田分的不好,哪知出门后才发现,夏海波已经到二组去了为了找夏海波解决分田的问题,老太婆硬是脚踏三轮车赶了过去。总算见到正在和村民攀谈的夏海波老太婆一喘着大气一边打趣道:“哎呀,夏书记,总算把你捞抖哒(找到了)

十多年来有了和农民打交道的经历,夏海波积累了不少农村工作的丰富经验。他坚持走村入户,有时还帮着村民干农活,他们唠家事、聊生活、谈收成、说计划。他总是关心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谁家遇到了坎儿,谁家碰到了难处,不用对方开口,他就已经了然在胸了。对那些贫困户、低保户来说,夏海波是他们家里的“常客”。在他们面前,自己就是一个聆听者、宣讲者和问题的解决者。夏海波曾自信地说,如果有群众来找他交谈,只要说上几句话,他就能马上知道对方的需求是什么,然后会用他们听得懂的、容易接受的语言与之交“讲老百姓喜欢听的话,做老百姓喜欢做的事。”夏海波说,这是他的工作经验,也是他的工作“法宝”。

夏海波的“法宝”还有很多。比如,通过多年摸索,他还总结出了“三到”“三看”的工作方法。扶贫工作要“走到贫困户田里、走到贫困户家里、走到贫困户心里”,进组入户要“看贫困户锅里的菜、看贫困户缸里的米、看贫困户床上的被”。也正是因为从最细节处了解贫困户的生产生活情况,进而因户施策,夏海波才确保了贫困群众的真脱贫、脱真贫,才赢得了当地群众的好人缘、好口碑。

春节期间,他去看望村里的老人,老人会下意识地给他拍拍身上的灰尘。哪个孤寡老人只要一段时间看不到夏书记来串门,心里就不踏实,“夏书记是不是调走了。”离开东李村近8年,夏海波的手机上至今还存着不少村民的电话。采访中,我注意到,夏海波现身东李村时,不时有群众和他招呼,和他聊天。每遇熟人,夏海波一定会麻利地掏出口袋里的香烟,递上一支,再迅速点上,谈笑间,话题很快就点燃了。


十三

               扶贫工作,只要坚持做了,就不难

 

2019年,县疾控中心的熊敏接到一个宣讲任务,她要宣讲的这个人就是夏海波。以前,熊敏对夏海波并不是很了解。“作为一名宣讲员,我的任务就是把我手里的素材和内容,用我自己特有的方式去告诉身边的人,就算是完成了任务。”熊敏说,这一次应该也不会例外。

拿到夏海波的事迹材料,快速的翻阅之后,她感到有些意外和吃惊材料当中的夏海波被荣誉和光环笼罩,那么多感人的故事,怎么自己都不知道呢。“我当时不已为然,甚至认为,不会都是吹出来的吧!随着采访的不断深入,自己心中的一连串为什么终于找到了答案,熊敏也彻底颠覆了自己最初的看法。

夏海波,一个副科级干部,却扎根乡村十多年,每天跟老百姓、跟贫困户一起家长里短,滚打摸爬,为他们跑项目、请专家帮他们学技术、销产品,乐此不疲、不求回报,这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在驱使着其实他可以每天上班朝九晚五,看看文件,打打电话,他也可以双休轻轻松松喝茶聊天,尽享天伦。能做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在支撑着他 

在一次和夏海波的沟通中,熊敏问,农村工作是很难的,扶贫工作更是难上加难,您怎么这么乐观自信这份工作呢?怎么么笃定这份工作一定能做成呢?“因为你没有去做,你就觉得难,只要坚持做了,就不难!”夏海波想都没想,就告诉她。

在了解了夏海波的诸多事迹后,熊敏很想替村里的贫困户,替村里所有的老百姓,好好感谢他。但她能做到的最好的感谢方式,就是把夏海波的故事和精神带给身边更多的人。在之后的多场宣讲中,熊敏努力讲好夏海波的故事。每一次,她声情并茂、发自肺腑的宣讲都会赢得台下听众雷鸣般的掌声。这掌声,是送给熊敏的,更是送给夏海波的!

                        

十四

1981名同志获得“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称号,夏海波是其中一个

在大海中航行,在波涛中成长。十多年的农村经历,也让夏海波悟到了“海波”这个名字的含意。是的,夏海波就是这样一步步、一步步,从东李村、赵家岭村刘家剅村,从“富口袋”到“富脑袋”、从帮扶他人到丰盈自己……就像一个不知疲倦的陀螺,夏海波从乡村的大舞台走到了人民大会堂的领奖台。

这些年,夏海波的心中一直在关心老百姓的事,他自己的事呢?没有人知道。

自从驻村当了“第一书记”,他的不少双休日都是在村里度过的。一件事接一件事,都需要和时间赛跑,哪有多余的时间陪伴家人?“要说不想回家,怎么可能呢,时间一长,也就习惯了。”夏海波说。

在去往村子的车上,他告诉我,他开的这辆“面的壳子”一直跟着自己,虽然不怎么起眼,但耐用方便。他经常开着这辆车找领导,跑项目,参观学习,拖货送货。“近5年,跑了九万多里。”他说,在村里,他有时会自己掏钱,给困难户买衣服,给他们送米送油,朋友送的好烟、好茶,他也会带到村里用于一些接待。

回望这些年的驻村经历,夏海波感触尤深。他告诉我自己读高中时,母亲曾教育他,要多做好事行善积德。这些年,自己为百姓做了一些实事、好事,让不少贫困对象走上了致富之路想到这,他内心感到由衷欣慰,这种欣慰,既为自己,更为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的全面胜利!225日,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会上,1981名同志获得了“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称号,夏海波是其中一个

党的十八大以来,脱贫攻坚力度之大、规模之广、影响之深前所未有,创造了世界减贫史上的“中国奇迹”,这“奇迹”来自何处?最根本的就是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有类似夏海波这样的一群先进个人。是他们坚决贯彻落实上级部署,明确工作方向,切实加强村“两委”建设,发挥党建引领作用,突出贫困群众主体作用,才使得村民的内生动力被激发出来,才使得产业基础不断夯实,才使得脱贫攻坚取得最后胜利。 


十五

阳春三月,大地芬芳


31日,夏海波提着一个布袋来到我的办公室,他从袋中拿出一本大红证书和一枚奖章,连连说道:“从来没想过,没想过会受到国家级的表彰。”夏海波说,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下一步,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脱贫攻坚工作,不仅仅是解决吃穿住等基本问题,还包括产业发展、社会治理工作,还有整个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的改善我觉得,扶贫任务不仅仅是增加收入那么简单,它的本质意义是改变农村和基层人民的观念和意识。建设乡村和观念引导,应该是我们驻村干部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扮演的角色。”正聊到兴头,夏海波的手机响了。

“……好,等一会我马上来村里,中午请你吃饭!”夏海波对着手机说。原来,打来电话的是严泽钦老人的媳妇。正月初七,老人因一场交通事故不幸离世,这天是过来处理一些后事。

10多分钟后,夏海波转身匆匆离开。“证书!证书忘了!”我提醒他。夏海波嘿嘿一笑,回头提上袋子,一边拨着手机,一边急着下楼。透过窗户,我看见夏海波不算高大却宽厚、敦实的身体,钻进那辆熟悉的“面的壳子”,倒车、转弯、提速、离开。天还在人民大会堂接受颁奖夏海波此时,又奔向了去乡村的上。道路两旁大片大片的、金黄金黄的菜花儿在风中摇曳,快速后移。桃花正红,群鸟欢唱。阳春三月,大地芬芳。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