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尤其是诗歌写作似乎被认为是一项低门槛的写作,在自媒体兴盛的今天,由于作品的发表和传播已变得异常便捷,使得散文和诗的写作迎来了空前的泛滥,却与繁荣无关。
有人曾将一首分行的诗歌诵读出来,试着征求听者意见,没想到回答的是“这散文写得好”!令人愕然的是,真的将一篇散文分行后再给人看,竟换来这样一句:咦,这首诗写的还不错!
原来,有些散文和诗是可以切换的。一段分行的诗可以变成不分行的散文,一篇散文也能变成分行的诗。那问题来了,同样一段文字,到底是适合写成诗歌还是散文,还真有点傻傻分不清。
要想弄清楚这个问题,先得聊聊诗歌为什么要一句一句地分行?
不难理解,诗歌的语言是有跳跃性和独立性的,也是有含蓄性和多义性的。诗句之间不像散文句子之间要有严密的逻辑,诗的上下句意思可以不连贯,是因为诗里行间藏有一些“看不见的部分”。所以说,让每一句诗享有独占一行的优待,其实也是给读者留下更多想象的空间。况且,诗有诗的语言,分行分节更是为了适应诗歌韵律和节奏的需要。
换句话说,如果一首诗写的没有“留白”,读起来和散文并无二致,那也就浪费了诗句分行的作用。可见,诗歌是有必要分行的,但分行的也不一定就是真正意义上的好诗。虽说汉人董仲舒说过“诗无达诂”的话,但好诗还是有它的标准的。比如,诗味、内涵、美感等。叶嘉莹曾说过,有真诚的感动,并将这种感动成功地传达出来,让别人也感受得到。这也是好诗的标准之一。
仿如情感的宠儿,诗是一种“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的艺术形式,诗歌创作,不仅是写我们所能见到的世界,更要写我们内心感受到的世界,这就像毕加索的名言,“我不是画猫的本身,我是画它的微笑。”事实上,无论是李杜诗作的万丈光芒,还是叶芝《当你老了》的挚爱真情,无不源于作者内心感发的力量。
值得注意的是,同样是内心感发的力量,也是层次不一,各有千秋。有的虽不出错、也不出彩,浅薄无趣、味同嚼蜡,有的无病呻吟、故作姿态,云山雾罩、不知所云,当然,也不乏好的诗作。其实,诗歌要让人感动,这还只是低的标准,真正高的标准是:能安慰人的灵魂,产生精神层面上的“撼动”和“洗礼”。余华说,作家的使命不是发泄、控诉或者揭露,他应该向人们展示高尚。这里所说的高尚不是那种单纯的美好,而是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对善与恶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
雨果有言,欧洲的艺术构思和东方的艺术想象是艺术的两种原则,真正的好诗也遵循这样两个原则,既要构思精美,也需想象无穷,构思如同文字的建筑,想象如同艺术的魔方,而要达到这样的高度,远非散文分行的诗就能简单实现的。
和散文分行的诗不同,不是散文分行的诗,可以让人更加热爱生命、珍惜时光、关爱周遭的人和事,其真挚的语言背后透射出的是诗人睿智的思考和鲜活的良心,作品背后蕴含着的必是大爱和悲悯,释放出的更是穿透人心和时代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