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敏
袁家老屋犹如一位隐者,久在深山,人多不识。我辗转数月,颇费了一番周折,终是觅得了踪影。
从县城出发向北,进邢家沟,经楼台新公路口,过兴旺、挡鱼、丰楼三村,便到了袁家大院所在的官坪村。再过凉风垭,行至山梁处,经铁塔方向向下再车行七八分钟,可看到一棵百年的黄连树,树下的石头房子便是袁家大院。全程约70里,行车需90分钟左右,山路回环,过丰楼便少有人家,袁家大院因此而更添了几分神秘幽远。
袁家大院,又名袁家老屋,位于竹山县楼台乡官坪村中一个被当地人叫作茅桐树梁的小地方。当地的村民把位于汪家院下面的袁家大院称作中家院。大院以江西铜鼓袁氏宗祠为原型,坐北朝南,依山而建,由两个完整的四合院、大小数十间房屋组成,占地面积两亩有余,80年代时因为需要,又在宗祠的左后边修建了一排平房。从正门进去,四合院里有两个小天井,每个天井大约占地20个平方,天井里青绵丛生,西侧的排水系统依然完善。天井周围是正房、厢房和门厅,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房间的功能正在慢慢模糊。房屋的窗棂均是镂空雕花,古意盎然,极富韵味。整个大院的主体建筑均是用石头砌成,顶上覆盖着土瓦,置身其中,复古气息扑面而来。
退出大院,可看到石头门堑儿、石头门墩、石头门方、石头猪槽、石头碾子……屋旁是两棵十多米高的黄连树,其中一棵百年老树三人方可合抱。古树亭亭如盖,绿意怡人,炎夏时分,阳光下漏,星星点点,不时传来啄木鸟长喙捉虫触碰树木的笃笃声。古树老屋相映成趣,若是再晚一些,屋顶上定会炊烟袅袅。再远一点,便是大山,层峦叠嶂,地里的麦子金黄一片,农人们正挥汗如雨,与天争时。地是薄地,放眼望去,已有多处在春雨的浸润下裸露出大片的石头,这眼前的丰收不知是大院里的人洒下多少汗水换来的。公路的里侧在薄薄的土层下面是厚厚的岩层,当年的袁氏祖先选择石料造屋,除了遮风挡雨之外,也有因地取材的缘故。有几户袁氏族人住得较分散,在茂密的山林里隐约可见。这正是宋代诗人邵康节所描写的“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的景象。
现在袁氏族人很多都已搬至他处,唯有逢年过节才回来相聚和祭祖。现在仍居于大院的仅有袁观宝等三户族人。
据《袁氏一脉》上说,袁氏祖先在明洪武年间到过竹山,公安三袁之一的袁宏道曾到竹山并作有诗歌存世。而袁氏族人正式定居竹山官坪应是明末清初,家谱和大院大致修于清乾隆年间。这几百年里,袁氏大院经多次修缮,而格局未大改。
竹山袁家大院媲美山西乔家大院,虽规模上稍有逊色,却有着相似的传奇与辉煌。袁氏先人几代经营漕运,清嘉庆年间转为榨油,后又为耕读之家。光绪戊子年时,族人作《续修大成宗谱堂名跋》以表彰其先人之嘉言懿行。
400多年过去,袁家大院红火过,现在隐于深山之中。任世界风云变幻,这里的袁氏族人们依然在深山里,在石宅中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古朴生活。无论是喧嚣纷杂的白天,还是灯红酒绿的夜晚,在大山深处,都有这样一群人在诗意的栖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