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新民
趁着假期闲暇,一清早,我便随一群至交好友乘上一辆崭新的“村村通”公交豪华大巴车,向竹山县南部深山进发。
在达官渡稍作休整后,我们直奔武陵峡。一个小时左右,我们到达武陵峡。在峡口处浓荫山崖下,有用木棍做的支架,支起了几杆儿蔑丝串起横绷着的、煎炕得喷香的小白鱼,鱼架下还放有方便袋,里面鼓囊囊地装着油烹、干煸的小桃花鱼,离鱼架1米远近,一大堆篝火余烟袅袅,火堆以石头垒作外围,密匝匝排列着烧烤熟了的老嫩适中的玉米棒子,那香气撩拨得大伙鼻孔抽抽、喉咙痒痒,便一拥而上,不分串鱼、袋装鱼、玉米棒子,捞着啥是啥,有滋有味地大啃大嚼起来!
我们转过窄狭的峡口,才发现去武陵源的长峡地貌是一只“土广播”形状,由窄而宽,由细而粗。小青姑娘好像是要对照、印证《桃花源》的记叙,情不自禁亮嗓如铜铃般吟诵起《桃花源记》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豁然开朗······”
峡谷是越走越宽阔,浓荫的覆盖由深绿而油绿,再浅绿、淡绿,也即越走越宽敞,越走越亮堂,颇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小青姑娘接着吟道:“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哈哈!行不数里,果真有阡陌在前,通往田园,连接石板作瓦茅草为瓦的村舍,听,鸡在鸣,狗在吠,牛在叫,羊在咩,午饭的炊烟,袅袅出庄户人日子的殷实······眼前所见的景物,甚至是一草一木,都能印证陶老先生笔下所描述的痕迹。无怪乎小青姑娘要边走边吟颂,“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让人称奇的是,敞开的旷野中,竟然确有大片的桃林!
四十里山路太远,见到了桃林,就无需再看什么。而且,前面的一块地面,是竹溪县的一个乡,名字就叫做桃源乡,退转来,我们的身后是竹山县的一个村,名字就叫桃源村,您能说这是巧合?巧合得比书还巧合?!
近日“车城论坛”文学版块里,有一位网名叫做小芋的姑娘,把陶老先生的美文制作出彩色帖子,并配上诠释文意的国画帖,那情节,那景物,简直有如在竹山武陵峡用数码相机拍摄出来的一样生动!
无怪乎华中科技大学82岁高龄的张老教授在回到官渡镇政府时,欣然挥毫写下“武陵何处觅真源/莫见桃花便泊船/邻郡若逢刘子骥/问津焉肯到湖南”的诗句。这是因《桃花源记》文末有“南洋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亲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句。该诗间接表明了一位知名学者对竹山桃花源认定的观点。在下是基层文化工作者,兴致所致,遂步老先生原韵予以唱和:“武陵觅真有何难,翻开典籍便释然,东晋之际武陵水,即是当今堵河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