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赋桂
我的故乡在官渡。官渡河是堵河的东源,旧称武陵水。武陵水旁有个武陵峡,峡中藏着一个桃花源,这就是国学巨匠陈寅恪所指的北巫之正宗原版的桃花源。经我考证考察后见诸报见央视,成为举世皆知的寄寓人类梦想的伊甸园,汉地的香格里拉。武陵峡下十几里有个古色古香的水乡古镇官渡街。街上住有两三千人,其中令我印象深刻交往密切且称得上乡贤的人物不少,最突出的有三个,一个叫做“陈站长”,一个人称“夏律师”,还有一个大家喊他“曾馆长”。这三个人在竹山在堵河流域都是家喻户晓的闻人。因为本乡本土的关系,我与这三位称得上“乡贤”的人早有交集。关于故乡,很多恩怨故事都随水而逝,很多故人故物故情大多忘却,很多往事率已删除,只留一片空白与清寂,任一轮冷月孤明历历地朗照。唯独这三个人鲜活地在我脑海里存留着,无法删去。
一
陈站长叫陈德明。是官方任命的官渡文化站站长,我称他是小镇的精神之魂,桃花源最后的守护者。算起来他大我十五六岁,我们小时候最兴奋的是有人喊“放电影的来了”或是“照相的人来了”!那是村庄里半赤裸的孩子窥视现代文明的唯一窗口。等到看电影时,我们大多睡在草堆上做梦了;照相的陈师傅来了,孩子们只有钻进人堆里仰望的份。那时照相的陈师傅在我孩童的眼里是一位神仙般的人物。相机,多么神奇神圣的东西呀,偷摸一下,兴奋半天。那时陈德明已从茅塔供销社调老家官渡供销社,业余从事照相。
近距离接触陈师傅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回到官渡中学教书,担任他孩子的班主任。这时他承包了官渡照相馆,1991年又正式担任官渡文化站长。这时他变身陈站长,成为这个水乡小镇文化人的轴心。爱好文艺的大家都围着他转,一起交流谈心。文化站成了一班小文人的沙龙。陈德明爱好文艺,写新闻稿,拍照片,创作故事小说散文,带动这个边僻的巴山楚水边的小镇出现一大批文学文艺爱好者,《堵河文艺》还为官渡作者群编了一期专号。有二三十骨干成员后来都走出小镇成为县里市里的文艺中坚。世纪交替的前后二三十年,县委宣传部、县政府办、县文联、县新闻办的笔杆子大多来自官渡“业余作者群”。大家都忘不了陈大哥当年的带领带动。
我们私下都叫他陈大哥,陈大哥人正直得近乎迂腐,看不惯的事他都要说都要管。街坊邻居家里两口子吵架了,邻里间闹纠纷了,都来找陈大哥解决。别看他个子小,但说起话来有板有眼、风趣幽默,大家都有几分折服几分敬畏,都听他的裁决。住在海拔近两千米金刚山顶的八旬老人邱国富家里茅草屋坏了,他要去管;两千年还住岩洞的封大成令他牵肠挂肚,他要去管;街坊李义德为逃债丢下孤儿寡母生计无着,他也管。陈大哥借助县政协委员的身份和会写新闻的手,让邱国富老人搬进了新瓦房,封大成住进了移民新村,李义德回家团圆。甚至,单位同事失恋也找到老陈,他施妙计帮助有情人终成眷属。朋友在单位受冤枉,他也设法化解。
令陈德明最倾心倾力的是官渡民间故事民间歌谣的抢救与整理。还有他日思夜想的把官渡河两岸的媚山秀水推介出去,让官渡天下尽知,成为旅游目的地,为老乡们造福。
为走访民歌手、民间故事大王,他不辞辛劳,跋山涉水,几次经历生命危险,经过十年如一日的艰辛努力,他采集民间故事民歌几千篇首,用从牙齿缝里省出的积攒几十年的钱自费出版两本《官渡民歌集》丶《官渡民间故事集》。湖北省民间文化研究会会长傅广典饱含热泪看完陈德明这两部书之后,大为赞赏。新世纪初叶,官渡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民间故事)之乡”。陈德明的两本书成为秦巴堵河一带民间文化积淀千万年的“化石标本”,一部史诗,官渡民间的风雅颂!
陈站长还组建了一支民间艺术团,团里的歌手还到武汉上海央视演唱堵河民歌,以下里巴人的狂野嗓音震撼了大都会里听惯了细里妖气的靡靡之音的歌迷。
令陈德明兴奋得夜不能寐的是:一九九九年六月六日,市县推介官渡“驴头峡首漂式”,那天天朗气清,千舟竞发,万头攒动,桃花源揭开几千年隐秘的面纱,露出惊世骇俗的绝妙天颜。陈德明望着人流拥挤的五彩小镇经历千年第一回的节日庆典,笑得像个孩童,他觉得此刻幸福无与伦比!多年的努力,多年的梦幻,多年的企盼,终成现实。
此后,漂流的人群如海潮般涌来,官渡成为竹山第一个旅游名镇。这中间,谁都知道陈德明是官渡旅游的拓荒人!
驴头峡漂流必然带来武陵峡的开发。在陈大哥的鼓舞下,我也开始了武陵峡桃花源的宣传与开发。记者严谨的一篇《桃花源的发现者华赋桂》在巜十堰日报》发表后,《湖北日报》的名记者蒋授先生闻风赶来采访我,写出一篇《武陵真源在湖北竹山县境内》在《楚天都市报》通版刊出,经过这个全国当时发行量排前七的大报刊发后,立即引起轩然大波,全国舆论一片哗然,南武陵与北武陵谁是真源?《法制日报》认为竹山所在的北桃源发现者华赋桂提出了强有力的历史考据,这场Pk北桃花源无疑占据优势。陈德明为了让后人记住我们这个桃花源,欣然登上武陵峡最高的险峰,凭借一个小伙肩膀托着当人梯,在名叫红岩的万丈深壑之上用红漆写下自己的一首诗:
红岩凌空作天桥,
流云飞霞任飘渺。
若无九天揽月胆,
岂敢绝顶领风骚。
中央电视台深为这位几十年不计功利兢兢业业守护巴楚民间文化的老人感动,制作了一部专题纪录片《不老人生——能人陈德明》,在央视播放,感动了无数文艺工作者。
然而,世事变幻无常,沧海桑田,官渡河武陵峡口为了发展经济修建了电站大坝,一湖大水将美好风光淹没殆尽。漂流停了,小镇重回昔日的寂寞。随着潘口电站的兴起,如诗如画如幻如梦的官渡街沉入水底,人们举家迁移到对岸半坡上的新集镇。过去的皮影戏、故事会、民歌赛、龙灯赛、龙舟节,消失得无影无踪,代之以打麻将、打游戏、交际舞、街舞。我的梦幻小镇消失了,还可以在亦旧亦新的小县城找补偿,再说,明知世间迁流之无常,便向内心寻找净土桃花源,心净即是国土净,无念无住无相才是真正的本地风光。苦的是我的陈大哥,他彻底绝望了,面对时代的巨轮辗压,他无可奈何,一声叹息。转身,在十堰城西郊的花果龙泉寺找到归宿。在朋友的引荐下,他循迹佛门,青灯古佛伴残生,念佛声中求解脱。我们算是殊途同归,他修净土我参禅。过着世俗人不理解的别样的日子。别人认为是逃避现实,我们倒觉得是享受当下解脱的快乐。人生,各安本怀而已。
二
夏律师,叫夏书田。他并非真正的职业律师,报纸上又叫他“农民律师”,因为堵河流域的百姓称他为农民自己的律师。我通过陈德明认识了他,到他家去玩过一回。那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他已经辞去官渡镇政府干部身份,由公务员解甲归田,回乡务农,给在外打工死在煤矿铁矿的农民工家属打官司,在矿主虎口中夺食来抚恤死者家属。那时矿区安全环境差,不规范,经常出矿难,赔偿机制没形成,矿主赔的不超过五万元,老实巴交的农民在悲痛的磨难中怎么斗得过财大气粗的矿老板?他们在地方政界公检法都有靠山,你人死在他矿上,他给三两万便打发了,人命不值钱!夏书田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便干起替老乡索赔的行当,一干十几年。
说起来,夏书田也是个苦人。六岁时正遇五九年大饿荒,母亲因成分高,三十来岁就被活活饿死。夏书田勉强高中毕业就挑起扶养全家老少六个人的重担。他种过地,驾过船,当过油坊抱头的师傅。人有气力,干活在行,又在工余爱看书,有一肚子文化。银行一位干部想招他进银行,走到他住的茅草房里谈了半天,他家里缺油无盐只有半碗包谷面,客人连饭都没混上一顿,结果花落别家。他至今还渐愧自己连待客人一顿饭都难上难。后来,他当过小队会计、生产队长、民兵连长、村主任。熟读四大名著、三言二拍,满肚子三国水浒封神故事,又能洞察人情,明辩义理,随机应变,语言风趣,处事公正,在新街一带有着不小的声望。在大集体时代,他不仅解决一家温饱,盖起几间大瓦房,还把全村弄得热火朝天,百姓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来,农民有了盼头,夏书田的心也萌发生机勃勃的春意,他在种田之余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写作和发表了几十篇小说、几十首自由体诗、几十个民间故事,在鄂西北小有影响。作家罗维扬、欧阳学忠赞赏他语言优美,生活经验丰富,人物形象鲜活,可做鄂西北文学的领头羊。1978年,他创作的小说《拉纤的人》塑造出改开以来领导干部新形象,洋溢着奋发向上的勃勃生气。小说备受专家好评,收录进庆祝建国三十周年郧阳地区经典小说集中。他当时与竹溪县的野莽并称郧阳地区两匹文学黑马,有望冲击湖北文坛。这时,他却选择了在乡间大地上书写生命的活书。夏书田,在著书与种田之间,他奉行现实主义选择了继续种好田。这是生存让他不得不做出的选择。毕竟写小说无法糊口养家,但这不妨碍他在大地上挥洒智慧。
1979年,25岁的夏书田被公社干部任命为生产队长。当年为了提高社员工分分值,发展多种经营,队里修了个三亩大的鱼塘,养了不少鱼。社员们见每次来了领导都有大队干部安排人去捞鱼招待,很有些不服气,敢怒不敢言。社员们心想你干部吃得白花花胖墩墩的鲢鱼我们社员也吃得,你们明里捞,我们晚上悄悄地钓,也尝尝鲜。于是有些胆大的社员便在夜里偷钓,公社驻队的彭书记也隐隐听说有社员晚上钓鱼,便在社员大会上放出狠话:今后谁再敢偷鱼塘的鱼,我叫他把牢底坐穿、倾家荡产!他又命令生产队长夏书田制止偷鱼,管住鱼塘。夏书田也要逮住个把钓鱼的来刹住盗钓现象,以确保生产队的利益不受侵犯。他把平日关系很铁的机灵鬼小李子叫来面授机宜。青年社员赵成达,他家离鱼塘最近,在夜深人静时,不到一个时辰就钓到一条大鱼,喜滋滋拎回家,用老秤一称,二斤八两。然后放在木盆中,又兜了半盆水,端在自己的卧室里,用锅盖盖上,这才心安理得地上床睡觉。这一切被尾随的小李子看得清清楚楚,听得明明白白,天不亮便给夏队长密报。
“呯呯呯”一阵敲门声,把赵成达从梦中惊醒,他慢慢地溜下床,揉着睡眼惺忪的眼睛问:“你咋这早”?夏队长说:“队里鱼被偷,公社书记命令我限时破案,抓钓鱼的人逮去坐牢,不早点咋行?”赵成达强作镇静地说:“逮到了没?”夏书田说:“后半夜逮到的。”赵成达自是心虚,并不让他进屋坐,拿把椅子在道场上。夏书田跟他慢条斯理地聊偷鱼的事,吓唬他:依着公社书记的怒火中烧,要剥他三层皮。赵成达先是心虚,经夏队长这不紧不慢地一气吓唬,已很是心慌了。便试探着说:“俗话说‘捉贼要捉赃,捉奸要捉双’”。夏书田卖了一气关子后,叫赵成达伸出左手,夏书田从上衣兜里抽出钢笔,在赵成达手心里写下四个字,赵成达缩手一看是“二斤八两”,赵成达一见这四个字,心里一惊,想:有这巧的事么,难不成昨夜这个偷鱼的和我钓的一般重?但他脸上却故作镇静地说:“你这没头没脑的四个字我不懂是啥意思。”夏书田又叫赵成达把右手伸出来,同样在手心里写着“久做必犯”四个字,赵成达这时心里有点害怕了,但还是很镇定地说:“搞了一早晨也没找到钓鱼的人,要上工干活了吧。”夏书田知道赵成达是个不见棺材不落泪的主,便快步走进赵成达的卧室,迅速掀开盆子上的锅盖,指着鲜活的鲢鱼说:“这条鱼老秤二斤八两,再钓久做必犯,这下知道八个字是啥意思了吧!”赵成达的母亲从夏书田一来,心里就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的。这时吓得已不知所措,给夏书田求情道:“书田呀,要杀要剐你做主,可别往上报哇。”这时夏书田佯怒,一巴掌拍在小饭桌上,对着赵成达大吼一声:“上街打二斤酒,我天黑就来!”说毕扭头就走。这时赵成达娘儿们俩才如释重负,原本夏书田是要晚上来吃这鱼呀。晚上夏书田吃着赵成达偷的鱼,喝着二锅头,又把这看管鱼塘的任务交给赵成达,赵成达举着酒杯宣誓般地表示,从今往后不让这个鱼塘的鱼被偷钓。夏书田终于以计治服了生产队里的厉害角儿,又完成了上级的使命,从此人称“小诸葛”。
1981年,落实承包责任制,土地划分是件棘手的事,有两家为地畔界争执打起来了,有群体斗殴的架式。夏书田已被提拔为大队干部,大家一致推荐他去平息。他来到争执纠纷的地头说:“你们先听我讲段故事再打也不晚。”他给在场双方讲“六尺巷”的故事:
话说康熙年间,安徽桐城有个吴姓大富翁,要建房,霸占了两家共用的三尺巷子。邻居姓张,有人在朝中做礼部尚书。一富一贵,谁敢得罪?县里也不好断这个案子。张家写信给尚书要他出面干涉。张尚书铺开宣纸写了一首诗寄回去:
千里来信只为墙,
让他三尺又何妨?
万里长城今犹在,
不见当年秦始皇。
家人得诗便让出三尺空巷,吴家也受感动自觉让出三尺,形成六尺巷,传为美谈。说到这里,双方参与械斗的便松开棒子和锄头,各自散去。双方家长握手言和。夏书田一个故事解决一场械斗,体现出他过人的智慧。生产大队无人不服他,一有矛盾都请他化解。小诸葛的工作方法引起镇党委书记的注意,便破格招他为乡镇干部。后来当了区管委会主任、书记。他发现行政机构办事互相制肘互相拆台,效率低下,干脆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去公职,回老家一面种地一面担当为农民工索债的行当。
在夏书田家门口的场子上,我们沐浴在月色下,听他讲述为农民工维权,与矿老板斗智斗勇的故事,仿佛听传奇小说话本。
2005年9月一天,官渡镇小河村吹喇叭的胡师傅来找夏书田,他说侄子三十来岁在山西煤矿挓矿井下事故死亡,矿主马三保黑白两道有人,赔偿很低,请老夏出马。夏书田遇到强手有些兴奋,赶到事发地,他不找老板,先悄悄去工地矿区,实地调查发现小胡当时开运煤三轮车因矿上的巷道低窄,因闪避不及而死亡。矿主如果改标准巷道要多花几千万,就不管矿工死活,死一个大不了三两万元打发。老夏拍照取证,研究法律法规,决心与矿主马三保斗一场。马三保听说后,安排手下好酒好菜招待夏书田,住大宾馆,到绵山景区玩,以便打探他们底细,看给多少可以打发。夏书田不为所动,提出还要跟马总面谈。马手下说这点小事用不着找矿长。夏书田也放出狠话,马矿长终于出面了。马矿长五大三粗,相貌堂堂,在办公室左拥右抱两个美女,像个土皇帝。马矿长见面就把国务院发的《工伤保险条例》递给他,老夏认真阅读。明白按当地职工平均工资计算也就赔五万左右。夏书田掏出当年4月份《人民日报》上面安监局长李毅中的讲话:为了体现以人为本,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今后煤矿对每位遇难者赔偿不低于二十万元。老夏想拿尚方宝剑压马矿长,哪知马也不是吃素的,他慢条斯里地问:“老夏,中国是以法治国,还是领导讲话治国?我们到法院见吧。”夏书田见一计不成,又生一计,从公文包拿出最近国务院第446号令,上面明令煤矿有重大安全隐患的要整改到位,这一笔几千万不是要他命么?经过几番交涉,马矿长答应将5万以下提高到6万。夏书田坚持二十万,并说我去找你的哥们你们县长,保证5分钟搞定。听说找县长,马矿长不想闹大,县长会按国务院文件给他打电话让他付。他转口叫苦,说效益不好什么的,我给你十九万八千,198图个吉利。夏书田也达到目的就同意了。这场官司以老夏的胜利而告终,是当时讨到的最高一笔款子,为死者家属争取到最大的权益。
像这样的故事太多,县内外农民工难讨的债都找夏书田,他农民律师的名声迅速传开。《竹山报》、《十堰日报》、武汉电视台、《农民日报》竞相报道这位农民律师事迹。
随着国家法制健全,矿山多年整顿,现在赔偿也规范有序了,矿工权益基本得到保障,实现了老夏的愿望,他也开始转型,干起了舞文弄墨的老本行。
经过三年辛苦收集史料疏理史实,他帮助官渡镇政府编纂了六十万字的《官渡镇志》,这是竹山县第一部乡镇志书。县民政局、县文联又邀请他参与编修《竹山地名志》,他年过花甲,骑摩托跑遍全县各个村每一条河流,每一座山峰,问清楚记明白了每一个地名。经反复打磨修改,近百万字的《竹山地名志》即将面世,夏书田功不可没。堵河源保护区又请他撰写《堵河源保护志》,他已投入大量工作。汉水文化专家潘世东又与他合作从事汉水文化课题研究,题目定为《古盐道上的千年歌唱》。
夏书田,人如其名,在耕读之间游弋大半生,终于回归到文化上,以书写为砚田,耕作他的精彩人生。我想起冯友兰先生一句话:“损人利己的为小人,利己利人为君子,一心利人为贤人,人己一体的为圣人。”我们不期待成为圣贤,但也决不做损人利己的小人,人人像夏书田一样做个利己利人的君子,这个社会就会充满希望。愿老夏的侠义精神、君子之风在乡间希望的田野上永远吹拂,温暖世人渐冷的心。
三
曾馆长,叫曾和林,是秦巴民俗博物馆馆长,自封的官,变成社会和官方认可的官。如今还加上个竹山县政协常委的衔,也算民间的官儿。说起他的秦巴民俗博物馆,在全国也是名声不小,在博物馆界口碑相传。官渡镇政府也把它当作地方文化的一块招牌,倾力支持他打造地方文化的高地,世纪之初,在镇上的轴心地段拨四千平方米供他建馆,馆藏各类文物4万余件,成为地方文化的底片、名片,也成为当地中小学生学习地方历史的活展馆和基地。
我与曾馆长是同学,也是亲戚,所以比较熟悉。他高中毕业后回家开磨坊打豆腐加喂猪,二十三四岁就成了万元户,那时万元户比现在千万富翁都稀奇,还参加了县里致富带头人大会。他有一次到表妹贺显梅家玩,表妹家有个瓷水罐,他经过研究是明代的东西,心中一直牵挂,便一来二去与表妹建立了恋爱关系。第二年,连人带古董一起娶回家里。
他拿来瓷水罐请专家鉴定,专家一口咬定是清朝老货,要用货来调换,他不同意。从此,他迷上了收藏。刚改革开放时,农民焕发了发财的欲望,纷纷外出打工淘金,但当地很多农民连出门打工的路费都没有,都找曾和林这个万元户借。有不少年底回乡钱花完了,没钱偿还,曾和林就看他家还有没有老物件,如果有,就拿来充抵债款。农民想反正旧东西也没啥用就顺便抵给了他。曾和林工作之余就拼命读收藏的书,重补历史课,看各类收藏的门道,又到街坊乡间走家串户,旧票证,旧物品,应收尽收。有人挖地修路刨出老东西都知道曾和林爱这口,就拿来换钱。当年,田家坝有人藏了石斧说是打雷打下来的雷楔子,他花五十元收到,爱人见五十元换回个石头,有些不高兴,吵他败家,一个石块花掉半头猪。他知道这是新石器时代物证,证明堵河流域十多万年前有人类创造文明,心里暗自庆幸,由着媳妇吵吧。有一次,他听说二百里外的神农架高山顶有件石缸上有雕花,他判断是古物,便让儿子开车直奔神农架万山丛中,爬到山顶,果然是个好东西,花了一万多请几个人抬上车,拖着约有五六百斤的明朝遗物回来时迷了路,山路泥泞陡峭,车不停打滑,下临万丈深渊,儿子说:“爸,别为这破玩艺儿把我们爷俩命弄丢了,干脆跳车逃命。”曾和林说:“再忍一忍。”他舍不得这石缸。从头天中午到第二天下午才下山走上国道。2008年大地震的前一天,他驱车到汶川收古玩,第二天刚离开汶川,就发了大地震,他感到强烈震动,庆幸走的早。堵河流域要修潘口电站,古老的三盛院里有张雕花紫檀木床,他软缠硬磨给了十万元买下,媳妇心疼几天。田家坝老街一家有个拴牛桩原来是个唐代武士石雕,工艺精湛,人物形象鲜活生动,他千方百计买回来,有人说他倒卖文物,几经周折他才搞稳当成为镇馆之宝。听说湖南湘西村寨有个打油的古榨,是千年古树做的,为了给秦巴古榨留下活见证,他不远千里,将几千斤老木榨运回来。官渡人修公路挖出一块铜戈,上有铭文,曾和林刚开始收藏,不懂铭文和青铜戈年代,被一位藏友以极低的价钱买走了。后来他反复学习研究青铜器认定那个戈是庸国的身份证,春秋时代的重器,为庸国存在堵河流域提供了物证。后来朋友请著名的巴楚文化泰斗张良皋认读,证明是庸国公子的私器,价值非凡。几经协商,朋友同意转让原主曾和林,他为之花了几十万元回购这把戈,用以镇馆。这次经历也算他交了一笔昂贵的学费。
如今的曾和林,一件东西,无论是青铜器、瓷器、木器、玉器,还是字画等,他只要一上手就能识别真假,说出年份,估出价值,常常八九不离十,秦巴山区的众多收藏家买大东西纷纷请他掌眼定盘。他的眼力常常比鉴宝的专家还厉害。他想起当初收到不少瓷器都是官窑的名品,由于自己没经验,被外面的老古董商便宜买走,或便宜送给一些伸手的官员答应搞什么项目。一想起这些他不光懊恼更多的是多学习多拜师多实践多观摩大型收藏品展览,增长智慧,锻炼眼力。而令我感佩的不是他收藏了多少东西,而是他在收藏事业中的生命智慧、人生胸襟气度的蜕变。他把收藏业与地方文化振兴、与历史物证的保存相结合,不仅仅是为了钱。为了丰富竹山南山旅游文化内容,他近十几年不买东西了,他把这四方民俗文物当作堵河地域文明的活化石和编年史。曾和林成为秦巴上庸文化的守护人,经济上应该是吃了大亏。光维持博物馆运营,一年也得花不少钱。他把这看作自己的使命。如果孩子不继续干下去,他打算将博物馆捐赠给政府。为了保护保存地方剪纸文化,他三赴重庆会见官渡籍剪纸大师余曼白孙子和弟子,到处收集余曼白剪纸和绘画印章,花费上百万为余曼白剪纸建立专馆并塑其雕像。将这一中国珍贵艺术遗存保存下来,传于后世。曾和林这种利人利世的精神,是这几十年人格修养不断升华、不断丰富的结果。
曾和林由一个小镇卖豆腐的小贩成长为心系一方文化兴衰的收藏家,他的历程充满感人的故事。如今,他身为竹山县收藏家协会会长,正在带领全县收藏家丰富竹山历史的底片,打造竹山文化的名片。
官渡这三个乡贤皆出身农民,不息奋斗,挑战生活,创新自我,在各自的岗位出色出彩。既利了自己、家庭,又造福了邻里村庄街坊乡镇乃至全县,他们的生命像灯光,在秦巴原野放射出异样夺目的光彩,照亮了无数人脚下的路。这样的人,就是真正的当代乡贤,中国农村乡镇社会建设的希望灯塔,我为我故乡有这样的乡贤而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