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堵河》的头像

《堵河》

内刊会员

随笔杂谈
202207/19
分享

遇见更美的自己

杨志艳

世界上最玄妙而美丽的事情莫过于遇见,尘世中的男女遇见了爱情,那是幸福充满喜感的婉约;稻花遇见了汗水,那是农民渴盼丰收的希冀;善读的人遇见了书籍,那是打开了通向世界的心灵之窗。

凡心所向,素履所往,生如逆旅,一苇以航。纵观中华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在历史的长廊中从不乏有关读书的典故:凿壁偷光、囊萤映雪、悬梁刺股……这些耳熟能详的故事经世代口口相传,激励着无数前赴后继的炎黄子孙。即使是至高无上的掌权者打小也要勤勤恳恳地读书,据史料记载:清代皇子虚岁满6岁便开始读书,早5点到下午3点,一年只能休息5天。康熙皇帝年幼读书,自己曾累得咳血,乾隆皇帝能深得康熙喜爱的初始原因竟是他小小年纪就能将四书五经倒背如流,由此可见,读书在国人的心里地位可见一斑。

读书好比掘井,掘到愈深处方见涌泉。读书是一种汲取,可以开拓人的视野,它让你思想不墨守成规,不再局限于一斋一事,一人一物,而是让人的心灵顿开,感受一种博大的胸怀。近日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让我受益匪浅,感慨颇多。书中记载了习总书记为能借到歌德的《浮士德》,他辗转走了三十几里路才从那个插队的知青手上借到书,一书在手他如获至宝、爱不释手、如饥似渴地阅读。上山放羊,他揣着书,把羊放到山坡上,就开始看书。锄地到田头,开始休息一会儿时,他就拿出新华字典记一个字的多种含义,一点一滴积累……习总书记这种孜孜不倦、“见缝插针”的学习精神正是当今青年一代学习与效仿的好榜样。人立足于世,无论何时何地,也正如总书记所言:“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从实践起步。”在那个物质极其匮乏的年代,习总书记除了执着地读书,而且他的仁义同样感人肺腑,当他遇到一位缺衣少粮的老红军时,他选择毫不犹豫地把身上的钱、粮票统统都掏给了那位乞讨而来的老红军,最后甚至还把外套脱下来送给他!这种“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的大情怀,这种这毫无保留的倾囊相赠真是非常人所及,透过这些力透纸背的文字记述,通过我的反复揣摩式阅读,仿佛看见一位胸怀天下、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的领袖正牵着老百姓的手嘘寒问暖,和蔼地行走在人民群众之中。

读书犹如参禅,要有持之以恒的耐力,深入其中才会乐此不彼,用五柳先生的话讲“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记述了作者在人生最黄金的年龄忽而失去了双腿,这惨痛的灾难对于任何一个年轻的生命来说都无异于如雷轰顶。面对苦难,他的母亲默默地为自己的儿子撑起一片爱的天空,照顾好儿子的饮食起居,维护儿子敏感而倔强的自尊,以至于多年以后史铁生才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他也最终顿悟“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 瞬间让我看到了母爱的伟大,由此我感同身受地想到了自己的母亲,从小到大为自己默默地打点好一切,在孩子将要启程奔赴外地求学时,细心的母亲把每一件衣服的扣子都重新加固了一遍,真是应了那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正是这无私而平凡的母爱唤起了史铁生求生的意志,他一边与病魔做斗争,一边冷静思考,坦然地面对现实的残酷,进而从自身的伤痛中抽离出来尽情地投入写作,在他的笔下尽悉“你可以抱怨上帝何以要将诸多苦难给这人间,你也可以为消灭种种苦难而奋斗,并为此享有崇高和骄傲”的别样人生态度。更让人惊叹的是史铁生临终捐献了他自己的大脑、脊髓和肝脏,在他去世9个小时后,他的肝脏在另一人的身体内复苏……

读书要精读,做到涉猎宽广汲取精华。苏轼的《和董传留别》中的一句话令我印象深刻:“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董传虽然衣着褴褛,但由于饱读诗书,满腹经纶的他自然与众不同。由此可见,知识面的宽窄可以成为衡量一个人是否有精气神的标准。贾平凹曾说过“凡能找到的书,不管文学、政治、哲学、历史、美学、天文、地理、医药、建筑、美术、乐理……都要读读,若读书面窄,借鉴就不多,思路就不广。但是,切切又不要忘了精读,真正的本事掌握,全在于精读。”由此说明读书务必用心,不能浅尝辄止,要聚精会神,沉淀思想,悉心领悟。

读书要善读,做到摒弃糟粕。当今社会是一个“刷屏”的时代,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微博、微信、抖音、公众号、网络直播纷至沓来,朋友圈点赞成了日常,玩抖音攫取了可供人选择的自由时间,各种鸡汤文、励志文更是让出版商们趋之若鹜,内容无非是殚精竭虑、精心设计大费周折地诉诸苦难然后衬托出冠冕堂皇的成功,这种碎片化式的浅阅读容易让人丧失理性思考,浅薄而没有价值,短暂的阅读快感过后,剩下的只有无聊和空虚。面对良莠不齐、泥沙俱下、鱼龙混杂的阅读环境,人人都需要懂得自我甄别,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无论是传统纸质书籍,还是新时代的电子名著,书籍的载体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让这种“时间杀手”——碎片化式的浅阅读成为众矢之的,让经典名著大行其道,成为主流,是我们矢志不渝的初衷。

读书是一种美学享受,诗人海德格尔说:“人是诗意地栖息在大地上的。”阅读,可以毫不费力地带人到千里之外,到温暖不可及的严寒地带,到沉睡在雨中的温润草地,到青藏高原上的布达拉宫,到神秘绝伦的海底世界。它以文字为载体,也是背驮着一个人走过人生困境的“桥梁”,然后用博大的胸怀对待这个世界,用火一般的热情态度去对待工作,用超凡脱俗的理性去热爱生活。

读书是人生逆境的启明灯,是晨钟暮鼓下的良师益友,让人勇对现实,直面人生,用豁达的处世态度把生活中的挫折看成“存折”,而不是“骨折。”如《平凡的世界》读来特别有启发,路遥笔下的人物个个栩栩如生,底层人孙少平、孙少安等人在贫困中通过坚韧不拔、积极向上后从而逆袭,改变了人生命运,这种“灯塔”效应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超越自我,为实现梦想而奋斗。书中的厚德载物、顽强毅力、质朴善良、百折不挠的人性光茫最能引发读者共鸣,也是引人入胜并为之阅读下去的动力。

不动笔墨不读书,书墨间的远方是无可替代的远方,固执的文字让人们更加深刻地去思考,书籍给了我们尊严、自由、信仰。倾刻间顿悟:在未来可期中,所有的墨香涌动,无一例外的都是为了遇见更美好的自己。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