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堵河》的头像

《堵河》

内刊会员

散文
202406/12
分享

回乡的路

陈昌荣

我的老家在双台乡一个偏僻的村庄。年迈的老父留恋故土,至今还住在那里,回乡的路便和我一直有着割不断的联系,我们经常会面,并结下了深深的感情。

今年初春的一天,接到老家送来的八名农民联合兴建致富桥暨通村水泥路全村贯通一周年庆典请帖,这可是离开老家30多年又一桩新鲜事。由于我在县城工作,业余时间从事新闻宣传多年,舞文弄墨的在村里多少有些名气,年迈的老父亲亲自把乡亲们的帖子送到我家,还千叮万嘱说无论多忙也要回家一趟。他说,现在精准扶贫政策好,通村水泥路直接修到家门口,为解决过河难,寨沟有八户农民自费在村里架起了一座水泥桥,想请你回去给乡亲们在桥上拍张合影照,留个纪念。一条通村水泥路和一座便民桥,乡亲们盼了很多年,现在终于如愿以偿。而我,这个农民的后代,就是沿着当年的那条路,从山里走到山外。一条弯弯的山路连着求学的脚步和父亲躬耕的背影,就这样烙进我的记忆深处。

回家那天,我特意半途下车,徒步走了2公里。记忆里的那条蜿蜒的小路不见了,代之的是平坦宽阔的水泥路。公路沿途不仅配有绿化带,路里路外黄灿灿的油菜花,漫山遍野,其嫩嫩的姿色,散发着成熟的芬芳;绿油油的青苗,直楞楞的,只顾汲取营养,它们把油菜花分割成一块块,一片片,结成千百个丰收的网络。门前屋后是村民们忙碌的身影,老人、小孩的脸上荡漾着灿烂的笑容,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刚到村口,已是鞭炮齐鸣,庆典开始了。承蒙乡亲们高看一眼,我被请到台上,还激动地不知讲了几句什么话。简单的仪式过后,乡亲们还特意准备了丰富的午餐。村民们带着发自内心的喜悦,吃着,喝着,说着,笑着。是啊,昔日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泞难行的日子已成为过去,结束了交通闭塞的历史,迎来了宽间的“希望路”、“致富路”、“小康路”,怎能不开怀畅饮一杯呢?“现在出门可方便了,祖祖辈辈肩挑背扛已成历史了”,村书记余守华兴奋地对我说,“多好的政策呀!当年村里修路每公里国家财政给予补助,再加上村民集资一部分,还有驻村帮扶单位捐赠一部分,乡亲们多年的梦想就成真了!”看着刚刚建起的水泥桥和宽敞的通村水泥路,村干部和村民的脸上写满自豪。

记得村里原有一条土泥路,还是80年代初大集体时所修。由于地处偏僻,年久失修,这条土泥路早已变成坑坑洼洼,面目全非,路基多处下沉、悬空,塌方随处可见,被村民称为“断头路”。10年前的一个春节前夕,我开着一辆旧吉普带着妻子和孩子回老家,车子在那坑坑洼洼的乡间小道上被撞了一下,妻子和孩子惊恐的啼哭声,我至今想起来还心惊肉跳。为了尽快修通家乡的水泥路,县、乡领导多次进村调研后,终于解决了家乡的行路难题,群众无不拍手称赞。

如今,当汽车一驶入双台乡台子村寨沟路口,就如一条希望之路映入我的眼帘,走进我的心中。它宽敞、平坦、沉稳,坐在车上让人心里踏实、舒畅。我打开车窗,哼着小曲,安安稳稳地开着车,任清风爽爽地吹,很容易就被家乡的美景陶醉了。

近几年来,县委县政府全面开展新农村建设和脱贫攻坚战略,广大农村的交通环境得到了很大改观。即使从县城到村子,我们仍能驱车行驶在平坦的柏油路上。村与村之间也已被巨大的公路网络覆盖,只要出了村庄,就可以上大路,串亲戚一上午就可以打个来回。回乡之路的巨大变化,彻底改变了我们原有的旅途感受,看着车窗外一辆辆疾驰而过的汽车,一排排矗立在田间村头的新房,心里充满了喜悦和赞叹。

清明节前的一天,我驾车回老家祭祖。刚一进村,就看到有个人站在村口张望。啊,那不是我好久没见面的堂姐陈昌英吗?她听说我当天回来,就老早来到村口等着。她和姐夫都已年过六旬,儿女都已成家在外。她家原来住着几间土坯房,吃饭人多,经济不是很宽裕,现在拆旧建新盖起了新房,还喂养了两头猪,种了两亩地。堂姐家靠什么脱贫的呢?她说,靠党的扶贫政策,靠通村路。“是国家扶贫政策给我们带来了好日子。”姐夫王家兴提起精准扶贫来头头是道,乐得合不拢嘴。

其实,回乡之路的变化正是精准扶贫和新农村建设成就的缩影。现在国家扶贫政策好,农民的幸福指数越来越高了,种地不仅免缴了各种税费,还有耕地地力保护补贴等各项补助款。借回乡之际,我向乡亲们询问了各项惠农补贴,农村合作医疗、养老保险及农民工子女入学等情况,还亲眼看过发放的耕地地力保护补贴等“一折通”存款。看到村民们的一张张热情朴实的笑脸,我也发自内心地为他们高兴。

漫步在村里,发现过去的土砖屋大多已变成了一栋栋新房,供水、供电及“三改一建”等问题也都已解决,有些人家的室内装修、家电设施、生活用品比城里普通市民的水准一点也不差。现在村民不满足于“一亩三分地”的土地收成,或进城经商,或到工厂做工,成为新型产业工人。收入渠道的拓展,村民们生活水平节节提高,全村95%的家庭盖有新房,农户大部分都用上了沼气、电力、光伏等清洁能源,摩托车、电冰箱、手机等成为村民日常不可或缺的工具。村里通过“村村通”、“危房改造”“厕所革命”等工程,如今,农村山青了,水绿了,环境美了,更多的老百姓由穷变富了,人与自然更加和谐了。在汪家大院,乡亲们你一言我一语,聊得正起劲。说到通村公路和精准扶贫的好处,贫困户汪志明眼睛一亮,提高了嗓门:“现在农特产品销售再也不用肩挑背驮了,有精准扶贫和惠民政策,除了好吃懒做的闲人,农民的日子越来越有奔头!”

通村路,是我魂牵梦萦的回乡路。多少年来,你像一道不知疲倦的虹,不留恋天边的云彩,而把一腔热情付给滚滚东流的清洌之水;你似一首诗,含蓄婉约,如李清照的清丽。我坐在家乡的小河边静静地看着你,我眼里有你,你心中有我。记得小时候,我一天多次要从你的肩背上经过,你背驮着我从小学走到高中,从高中走到大学,直到参加工作。几十年如一日,你总是默默无闻、无怨无悔。一想到你,我顿时就有一股无穷无尽的力量在体内涌动,你是我的精神支柱和力量的源泉。

通村路,我家乡的路,我永远不能忘记,是你给我带来了快乐和幸福,是你让我的心灵有所归属。你的畅通,是民心所向;你的巨变,是家乡人的骄傲。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