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运飞
老方,我20多年以前的老朋友,平时很少见面,但一直有电话联系。前几天,老方一再邀请我去他那儿歇伏,盛情难却,我便欣然前往。
老方住北星河源头——茅塔南坡村。20多年以前,我曾在那里呆过5年,那里洒播过我年轻气盛的热血和豪放,那里有太多的人和事让我留恋和不舍。每每看到这里的山山水水,都有一种踏上故土的感觉,希望遇到旧时的好友故知,想听听他们讲家常事新鲜事。
竹山有句俗话:穷霍河,富深河,讨米不到北星河。位于竹山北边的原茅塔镇,境内沟壑纵横,交通不便,山大人稀,资源匮乏。70年代初,县里出资修通了南茅公路,但公路等级很低,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
70年代后期,国家将贵金属提到重要地位,原茅塔镇境内的银洞沟以银金为主要勘查对象,1986年报告审批后,动工兴建,1990年建成投产。这就是闻名遐迩的湖北银矿。
银矿正式投产后,日处理矿石400吨,年产白银20吨,黄金200公斤。在建设最火热的时候,银矿吸纳职工3000余人。矿区内有银行、宾馆、俱乐部,还有菜摊、粮店、小吃店、肉案、养殖场,外面有的它都有,俨然是一个小社会。湖北银矿一度繁荣昌盛,令山里山外人艳羡。但越过巅峰是低谷,在多种因素的制约下,银矿矿石品位越来越低,产量越来越少,最重要的是,过不了“环境污染”这道坎,2000年后效益不佳。大量工人被解散,曾经让当地人引以为豪的职业渐行渐远,人们不得不另谋出路。
过了南口大桥,右手向十堰方向,左手向茅塔方向。上了闻家垭,顿觉山路渐宽,平直了许多。车在半山腰上行进,时而潜入谷底,时而攀至山腰。俯瞰峡谷,高逾百丈;仰望高山,满目葱茏,遮天蔽日。两岸青山相对出,我不觉已是山中人。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北星河并不丰厚的大自然赐予,使当地人养成了勤劳善良、踏实肯干的秉性。
与老方结缘,有一段故事。
20多年前,我在镇工商所上班,跑乡是头等大事。发展个体,兴办八大匠(木匠、漆匠、篾匠、泥瓦匠等)、四作坊(米坊、面坊、油坊、豆腐坊等);清理无照商贩,维持市场秩序;打击假冒伪劣,处理消费投诉,忙得不亦乐乎。好在茅塔跑乡方便,沿着水坪河、吉阳河和银洞沟几条河沟,一条河沟到头也就是一二十里路。最开始的时候,我经济条件差,就步行,后来条件好点了就骑自行车,跑遍了全镇的沟沟岔岔。
有一天,我和同事一起下乡。在一个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地方,一不小心,车胎被扎破了。夜幕降临,空中还飘着雪花。没办法,我们推着车,赶了10多里山路。
幸好,在黑夜里,我们见到了一丝光亮。光亮越来越近,一束微弱的光从一扇不大的窗户,羞答答地露了出来。我们自报家门,男女主人都很客气,招呼我们坐下,并问我们是否吃了饭。我直接答,没有。女主人立马忙碌起来,不一会儿,热腾腾的面条就上桌了。面条里卧着两个荷包蛋,汤里面放了几片花椒叶,荷包蛋吃起来很香,我至今还记忆犹新。
因为这一次相助,我与这家人建立了深情厚谊。男主人姓方,比我大,因此我就叫他“方哥”。后来下乡经过他家,我都要去坐一坐,拉拉家常。
方哥说,他在河对岸有“三间搭一厦”的房子,推窗亮格的,还维修了,很是气派。但是因为超计划生育,有房不敢住,就出来租房子。方哥开了个小商店,为了方便做生意,就选了路边的此处。开店的房子是租的,一个“五保户”的房子,很窄,一间搭一厦。正屋前面开店,后面住人,也就是睡在屋后的窝棚里。偏厦后面是米面加工房,前面是厨房,也是会客的地方。
方哥有三个女儿,梯子坎儿一样,大的也刚上小学,小的还在襁褓之中,吃着奶。那个年代,在农村,为了防老,都想要个儿子,不生个儿子是不会罢休的,哪怕是颠沛流离,寄人篱下也心甘情愿。
方哥是个精明人,有生意头脑,多种经营,干的行当多。后来又开起了三轮车,自己给自己拉货、送货。他待人接物很真诚,人缘很好,生意越做越好。
1996年底,我从茅塔调走了,转眼二十多个年头过去了。
二十多年后,再访老方。如今,老方家不再是狭窄阴暗的土坯房。一栋五大间平房,窗明几净,朱红油漆防盗门,水泥地平木板楼,蓝色油漆护墙裙。旁边一字排开一溜儿简易棚圈,有烤酒坊和小型的米面加工坊。圈里有肥猪和鸡鸭,牲畜粪便顺着倾斜的坡面,自动滚落到下面的菜地。菜地里的苦瓜、黄瓜、辣椒、茄子等果蔬挂满枝头,随风摇曳。几枝红杏出墙来,几枝盛开的百合引来蝴蝶翻飞。这分明就是一首田园诗,是一处自给自足的桃花源。
方哥说,这都是他一手设计建造的。他说话间显露出骄傲和自豪。住在这样的环境里,让陶公的千年梦想得以实现,是方哥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改变了一穷二白的历史。
方哥一双粗大厚实的双手布满了老茧,他也老了。孩子们都大了,三个女儿都已出嫁,不再让他操心了。最让人惊奇的是,方哥老来得子,儿子已经9岁了,终于圆了他的终生梦想。小家伙在屋檐下拿着手机,玩得津津有味,这是方哥一生苦心经营的“战果”。这让方哥劳动起来更加有精气神。
集镇的老街上,零星几家商店开着门,货品不多,售货的和买东西的差不多少,街边围坐着一群人在打扑克牌。原工商和政府共同出资建设的集贸市场,只有三四家开着门,因集贸市场只有一层,热的像蒸笼,门开着,空无一人,不知在对面屋檐下打牌的有否。供销社的门面房全部出售,大多用于住宅,未见做生意,一个门匾斜挂着“摩配修理”招牌,屋内未见摩托车和修理工具,估计歇业很久了。
原生资、五金和百货门市部房子还在。这几家门市部连在一起,又各自成体。门头青石雕刻,出有飞檐,雕龙画凤已不辨。圆形门柱向外突出,与门墩连成一体。一直到90年代中期,商粮供等国营集体企业仍发挥着流通主渠道作用。这里留存着茅塔人民敢于战天斗地,敢于流血牺牲的大无畏革命精神。
就要分别了,即将作别老方和我在此“战斗”过5年的茅塔,实在是难舍难分。将茅塔作为我的第二故乡去爱戴,去尊崇,毫不为过。作为一个普普通通的人,能为第二故乡做的少之又少,我只能为她祈祷,为她祝福。希望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老方和其他我亲爱的父老乡亲日子越过越红火,生活将来比蜜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