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堵河》的头像

《堵河》

内刊会员

随笔杂谈
202411/25
分享

堵河上的桥

徐炜

竹山因水而兴,因水而美,作为竹山人的母亲河——堵河,自然就离不开桥。

竹山县城一面靠山,三面环水。千百年来,沿河两岸的人们全靠渡船出行。“盈盈一水间,相见难上难,对面喊得应,相聚靠渡船。”这就是人们当年口口相传的辛酸歌谣,它不仅道出了竹山堵河两岸人们交往不便的真情,也喊出了竹山人盼望在堵河上架桥的心声。

听老人们讲,竹山解放时,由于堵河上没有桥,加之水流湍急,极大地增加了人民解放军进军的难度。但解放军指战员不畏艰险,英勇善战,将枪支弹药用脱下的衣物包裹起来,举过头顶,过河如履平地,打得敌人抱头鼠窜,一举解放了竹山。解放初期,民不聊生,经济贫困,百废待兴。因为政府没有财力和技术支撑,堵河上始终没能架桥,每年都有无数人的生命被波涛汹涌的堵河水吞噬,给遇难者家属留下永久的心痛。

1970年春天,竹山县委决定在堵河西河坝建一座大桥,于1970年6月1日成立工程指挥部,从官渡、柳林、宝丰、得胜等地抽调民工900余名,于当年12月31日正式破土动工。堵河大桥由交通部第二设计院负责设计,桥型为“双曲”拱桥。主桥孔是三跨,每孔跨径70米,共210米,引桥孔三跨,每跨径35米,共105米,桥长共385.8米,桥面宽9米(车道宽7米,两边人行道各1米),高22米,主桥为平桥,引桥为坡桥。1971年底,除东岸桥台外,全桥下部结构已基本完成,虽然显出大体轮廊,但却明显看出设计水平不高。由于桥的高度不够,不能与两岸的实际高度拉平,所以,就呈现出了大桥两头高中间低的情况,人们称之为“翘扁担桥”。

“堵河大桥好难看,辛辛苦苦两三年,票子花了几百万,建的栏杆像猪圈,两头翘的像扁担。”说起这段后人编的“顺口溜”,作为当年竹山县堵河大桥的建设者们并不生气,他们知道,在当时那种条件下,能够“土法上马”把大桥建起来,就已经很不容易了。

70年代初,国家还很贫穷,钢材、水泥都很稀缺。建堵河大桥时,土法上马,设备简陋,技术力量薄弱,建设难度可想而知。为了保证质量、加快进度,工程指挥部动员县直各单位干部职工到工地参加劳动。在工地砸石头时,很多干部职工的双手都磨出了血泡。建到大桥桥墩时,正值数九寒天,用土袋围堰的技术过不了关,导致工作区严重渗水,总也抽不干,没办法,施工人员只能在刺骨的河水中作业,有的腿脚冻肿了,甚至溃烂了,却坚持不下火线。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个半月的艰苦奋战,总算建起了第一个桥墩。1972年8月31日,即将完工的西岸桥台中心填土被洪水浸泡,致使高达16米的v型桥台砌体开裂,桥台上游一侧外墙倾斜达0.6米。险情发生后,工程指挥部及时研究抢险措施,先用8号铁丝拧成8股将桥台两侧箍住,然后挖出填土,浇筑6根混凝土拉梁,使两侧梁、墙相互融为一体,再用沙卵石回填,并把锥型护坡改为八字挡墙,以撑抵保护侧墙,而上部结构则全部采用现浇施工,从而有效排除了险情,防止了事故发生。堵河大桥1973年7月1日竣工通车,累计用工30万工,钢材1.237万吨,木材2158立方米,水泥3541吨,全桥体积17397立方米。计划总投资240万元,实际支出215万元。堵河大桥的建成,不仅解决了竹山人民隔河相望出行难的问题,而且成为沟通竹山、竹溪及湖北与陕西、四川运输线上的重要通道。并且结束了竹山县城堵河上无一桥梁的历史。

几十年来,这座走过岁月风雨的竹山堵河大桥,一直在默默无闻地坚守,支撑着竹山县交通运输的一片蓝天。这座桥在我的心中永远是一座雄伟壮观的历史丰碑。大地相依,河水相伴,日月相望,尽管桥在风霜雨雪中身驱赤裸,斑驳陆离,可它不辱使命,承载践踏,甘于寂寞,坚韧不拔,默默无闻的个性,肝胆相照的品格,奋袂而起的精神正是中华民族脊粱的伟大象征。它始终如一地承载过往车辆,不断奉献自己而支援竹山建设。随着岁月的不断侵蚀,这桥愈发显得憔悴和苍老。竹山人民看在眼里,痛在心里。县委、县政府又适时启动了危桥改造工程。危桥改造工程,它修复的,不单单是一座畅通两岸的桥梁,更是党和人民心连心、手拉手的纽带。

为了适应经济社会迅猛发展的需要,进一步缓解竹山大桥的交通承载压力,拓展县城发展空间,方便堵河两岸人们交往,上个世纪末,在资金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县委、县政府取缔了南关渡口,在河面上架起了一道铁桥,虽然为城南至城北交往提供了很大方便,但却不能通车,还是没能彻底解决交通不便问题。又过了多年,县委大胆决策,多方筹资,先后建成了堵河二桥、堵河三桥、堵河廊桥。这些桥,有的向北连接了桥东、虎山村,有的向南承接了南门、莲花村,有的向西延展了潘口、悬鼓洲,一座“两岸三区”的新县城格局已经展现在世人面前。

俗语说:路通则人通,人通则财通。一座座大桥的建成,不仅提升了交通效率,更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堵河上的桥,它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驿站,传递着不一样的风土人情;它是一部厚重的历史,记录着祖祖辈辈含辛茹苦的奋斗业绩和荣辱兴衰;它是一座可歌可泣的雕像,影射着古朴的民风民俗。

如今,竹山县城建设大潮汹涌,这一座座圆梦桥、同心桥、自信桥、致富桥将书写竹山新的发展故事、谱写竹山新的繁荣传奇。

我爱堵河上的桥,爱美丽可爱的家乡。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