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让人舒服的人
王琼
二零一九年十月十三日晚上,我躺在床上读微信公号“家在保康”上的文章,读了一篇保康籍作家郝敬东写的散文《见晓苏》。一个多小时才读完此篇。读得很舒服,不累,更没有倦意。
说实话,我对作者并不熟,也从未见过面。以前在该公号上读过他的一些文章,有一些印象,文笔好,在文章末尾的简介中知道他是公务员、省作协会员。这次能躺在床上一字一句读他的长长的散文《见晓苏》,从晚上十多读到快十二点,完全是冲着题目中“晓苏”二字。我向来读书都是一字一句品读,但没想到一篇散文我竟然读这么长时间,坚持到这么晚。我很少睡这么晚,一般最迟十一点准时睡觉,睡前至多看十分钟手机,我是个吃得香睡得着的人。我常常羡慕朋友能熬夜,我说,凡能熬夜且精神好的人,天生是成就大事的人。看来,我这辈子注定成不了大事了。也罢,能吃能睡也是小小的幸福。
这次例外了。我却收获不少,可以用收获巨大来形容。从一篇文章深入了解并遇见一个文学朋友,且是大作家。
十月十四日一早醒来,打开手机,收到一条“恭喜你的留言入选为精选留言”的通知。心里有感觉,一定是昨晚读了《见晓苏》留言通过了。《见晓苏》一文大约四千字,郝老师深情地回忆了和晓苏老师作为发小,一起成长的和、分、和的经历,还配有几张照片,文字和照片都充满乡情、乡音、乡愁的味道,这样乡土特色的文字是我的最爱,好多地方我都看哭了,因为有同感。分,是指他们因求学、工作而造成的地域和环境的暂时分开,和,是指他们的友谊、对文学的执着、对家乡保康的挚爱,以及真挚的乡愁情怀,一直是一致的。这种感情,深深地融入在晓苏老师和郝老师所有作品和人品中。
读完《见晓苏》后,激动之甚,在文后挥指写下一段两百多字的留言:“花了一个多小时细读该作品,除了点赞还是点赞。这两年,一直关注阅读晓苏老师的作品。我是从我的一个竹山籍同学袁胜敏的一篇散文中开始认识晓苏的,其实只见过他的照片,未见其人,也未联系过。你可否请本文作者私下给我一个晓苏老师的联系方式,一是想买他最近出版的散文集《桂子山上的树》,并请他签名;二是想有机会去听他讲座。谢郝老师分享之恩!我是房县一个文学爱好者,也写散文。”
当然,我在留言中还附上了我的电话号码,因为我很希望郝老师见到这则留言后回复我的请求。
一看到题目《见晓苏》,从“见”字我感觉里面一定有我想知道的更多关于晓苏老师的信息,读来果不其然。因为之前,在这个公号上我陆续读了晓苏老师的《家乡如今叫茶乡》《镇长给我们送口罩》等散文;还读了晓苏老师多次提及的著名文艺理论家王先霈先生的《小说家的散文---读晓苏
接着说十四号早上,我上班路上,看到一个显示襄阳的来电,我立即又有感觉,肯定是郝老师打来的,赶紧接通,一百个准确,就是那个《见晓苏》的作者郝老师。一阵寒暄之后,我们加了微信,还聊了关于晓苏老师的作品,最后,郝老师说了一句让人觉得实在又好笑的话,他说,晓苏老师是个让人舒服的人。对于舒服一词,我笑了好多次。设问了好几个,是晓苏老师对人舒服?作品读了让人舒服?还是其他方面让人舒服?总之,舒服一词用得极好,有想象空间,和我后来的认知也十分吻合。
没见面之前,读晓苏老师的作品让人舒服。真的。
一部小说,读了如果不能给人产生清晰实在的情境架构,是很难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但是,晓苏老师的小说每一篇都做到了。读晓苏老师的小说,就像看《平凡的世界》和《白鹿原》电视剧那样,黄土高原、渭河平原那种独一无二的人文、地理、生活等,给人刻骨铭心的记忆和冲击。我说的情景架构就是小说反映的地域文化吧。我总结了一下,晓苏老师的小说所涉及的地域就是他生长的油菜坡和他工作的武汉。他把油菜坡和武汉写的就像黄土高原人文中的白鹿祠堂、地理中的被水冲刷的沟沟壑壑、生活中的白馍和黑馍。实话说,我喜欢散文,不爱小说,我读很多小说读十分钟或者两三页,还没有喜欢上,就放弃了。而近几年,我读晓苏老师的小说,还有我一个同学袁胜敏的小说,每篇都能一口气读完,读得爱不释手,读得心花怒放,读得感同身受。我甚至怀疑自己哪来那么大毅力和兴趣,一鼓作气读完晓苏老师的两本小说集《夜来香宾馆》和《为一个光棍说话》,共三十五篇;还有他的散文集《桂子山上的树》,共四十四篇。
不管是他的小说还是散文,他对语言文字的把握,就像他是一个文字世界的高管,文字是他手下的员工,他运筹帷幄把这些员工摆布安置得人人舒服,各司其责,各显其能。那一组一组的排比句,那天衣无缝的起承转合,以及描写精细,叙述精准,构架技艺精湛,让他的每一篇文章都像款款呈现在你面前一个水域宽阔清澈、水边又有圆溜溜白花花鹅卵石的大海,这样的精神之海,让你来了就想一滴水一颗石不漏地看遍,看了就一滴水一颗石不漏地爱上,爱上了就一滴水一颗石不漏地难忘!
见面之后,我觉得,晓苏老师有天生让人舒服的人品和气质。
那次见面,我真切地感受到了舒服。他万忙中抽出一个多小时,早早去餐厅等我,给我发就餐地点,告诉我怎么走,拍门店名称的照片给我,热情迎接我,让我坐在餐桌里面靠墙安全舒服的位置。边吃边聊中,他跟我介绍一些作家作品,耐心地听我这个外行时而对他作品好奇地提问,并一一讲解。那一餐我吃得很快,吃相肯定很不雅,不过,我本来的吃相比那还现实一些。原本想吃慢点,多聊一些话题,多呆一些时间,因为舒服。更想多得到点写作指导!可是,晓苏老师下午要上课,次日还有重要活动,后天还要去外地开会,反正我在武汉大学培训一周期间他仅有那一中午有空。他却答应见我,这足见晓苏老师待人真诚。本来是我主动预约想见仰慕已久的作家,可是一旦晓苏老师好不容易挤出一个中午见我,我又顾虑起来。毕竟未见过面,有点陌生。为了文学,我很快就放弃了那份女人固有的矜持。如果不是见大作家大教授,在一个不太熟悉的城市见一个未见过面的人,我是不敢的,我得对我的安全负责。我告诉晓苏老师上午的课程大约十一点半结束,本想还会提前下,谁知十一点四十才下课,我又去趟洗手间,稍稍整理一下装容,这一晃到十一点五十。幸亏这一条街我还算熟悉,赶紧走捷径一路小跑过去,我不能让晓苏老师久等,他的时间很宝贵。
武汉的天气,十一月了,还二十多度,又有点闷,所以见到晓苏老师之前我出了一身汗,本来裙子是打底的,外套最好不脱,可还是脱了,见到晓苏老师我其实不怎么紧张,可还是一脸汗,弄得晓苏老师赶紧递纸巾递给我。
我是个很粗心的人,但是,见晓苏老师之前我还是做了点功课,发了个以前的觉得还拿得出手的照片过去,以免见面了由于我的粗糙没文化,让晓苏老师不适应,其实对异性朋友我是从来不视频不发照片的,但对晓苏老师我没设防!因为他是我仰慕已久的作家,他所就职的大学我此前去参加过几期培训,作为围城外面的我,对学校对里面的教授都爱慕至极,特别是其中的文学院,我做梦都想进取坐一坐。
晓苏老师让人舒服还体现在,亲切的握手,细致的盛汤,温和的劝吃,友好的赠书,这情境不像是初次见面的人,倒像是兄妹,是好朋友。如果说是好朋友,那得归功于文学,是文学这座精神桥梁拉近了我们的心理距离。
那次珍贵的见面,晓苏老师真诚地送我了他签名的小说集《夜来香宾馆》。我想,我得到这本珍贵的书,是我有生以来收到的最珍贵的礼品!
不知道晓苏老师的老乡郝老师说得舒服还有哪些方面,肯定还有更多内涵。因为他们是同学,故交!反正我已经感受到了晓苏老师身上有许多让人舒服的地方,一时也讲不完说不透。也许,这就是从一个人的内在修养、学识涵养、人格素养中折射出来的闪光的东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