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整一个月我没有真正地读书,这里是说纸质书。因为我遇到困难了,准确地说是遇到揪心事了。所有关心我的人问我,我都说我在休假。不问的人,依然再也平常不过地觉得我一切正常,正常的可以忽略。这一个月,我只偶尔六神无主地看看几个作家群,不说话,因为不敢说话。人在苦中,心是卑微的,脆弱的,见不得光的,生怕跟人说话人家看出了我的痛,那样我会更痛。这一个月,我只偶尔流览关注的十几个文学公众号,遇到适合自己的文章就点个收藏,这是我的习惯,好文必须不能错过,收藏了有空慢慢品读。这一个月,我只偶尔渴望平常坐办公室里工作和插空写写文章的样子。
等我缓过神儿来。流览到“当代作家”公众号当日六小时前的推送时,一眼就看到【中篇连载】铁凝 :《永远有多远》(第六章)。同日同时推送了七个文本。第一个是张爱玲的《冬之夜,视睡如归》。第二个是“鸡汤”:低等女人聊是非,中等女人谈感情,上等女人读《易经》。我觉得这碗汤挺好。自我认为我虽没完全读懂《易经》,但我跟孩子一起读了很多“经典译林”名著,读四大名著,读《家》《春》《秋》,读《白鹿原》《平凡的世界》《活着》《桂子山上的树》......我也将就算是个上等女人吧。哈哈,开个玩笑。不管怎样,我在不停地读书,不停地写文章。
说实话,我很早就是铁凝老师的“干粉”。铁凝老师的简介我读了多少次了,赞叹了多少次,艳羡了多少次。你说,一个女孩子,智商情商咋就那么高呢,写小说不仅需要文学智商,更需要文学情商啊,真是了不得。和文友聚会,常听人自豪地谝自己读了铁凝老师的某个作品,那神情是不直视他人的。听了我内心都悄悄的羡慕,咋就那么厉害,已经读到中国顶级女作家的作品了呢。我的文学水平还太低,所以我还没敢开始读啊。想到以前见到铁凝老师的文章总觉得长篇太长内容太深总觉得自己读不懂。这次能安心读铁凝老师的文章,原因有三:
一是这次我心很乱,我想找到一剂强心针,尽快整理心情,后天该上班了,我还心慌掉气的,那怎么行?我不能这样面对领导、同事和他人。人家都是无辜的,我不能把我的糟糕心情和萎蔫面容带给别人。因为我相信,我也试过多次,文学能让人静心,文学能让人定神,文学能滋养心气。二是突然觉得心里有愧于文学,我去年有幸加入了省级作协会员,再不专心读点大家的作品,说不过去了,那样距离省会员的真实水平越来越远,单就这一个月的“寡读”,就跟别人落下很大距离。三是这个是中篇,微刊阅读现在对我方便,还省钱,好不容易逮住,一眼就吸住了我。铁凝老师的这个中篇题目,她的简介里列的有,以前我就知道,但我没铁心去读。
当晚我就读完了前六章,每章大约三至五千字。第一章讲表妹白大省的“仁义”和她的第一次恋爱“大春”叔叔;第二章讲白大省用“仁义”和开放的眼光看待西单小六的风骚韵事;第三章讲白大省用“仁义”把“扫楼”工作做到极致和迎来她的第二次恋爱郭宏;第四章讲白大省的第三次恋爱关明羽;第五章讲白大省的表妹小玢速战速决抢走了她的第三次恋爱关明羽;第六章讲白大省的第四次恋爱夏欣;大结局讲“仁义”而“不可救药”的白大省和带着两岁女儿的郭宏结婚了!
我全文下载保存,并且初步统计共有24558个字。我对每章内容解读的肯定不全面,也不一定准确,请铁凝老师和读者见谅。我只能抓几个关键词来简单标识每章大致情节,以便记忆和理解。当然,一部小说,一万个读者可能会有一万个不同侧重点的解读。
我爱好读散文,写散文。以前我没尝到读小说的乐趣。后来,当我读了路遥的《平凡的世界》、陈忠实的《白鹿原》、余华的《活着》《文城》、晓苏的《晓苏短篇小说精选集》等,我就爱上了小说。小说和散文其实是相通的。
这次,我又爱上了铁凝老师的小说。这是我阅读的一个大进步。小说中吸引和感动我的方面很多。其中有三方面让我体会最深:
第一,是铁凝老师讲故事时如白大省的个性一气呵成。
用一气呵成形容人的个性,不知是否恰当。但我找不到更适当的词形容白大省的个性。
白大省的“仁义”“不可救药”,就因为他凡事不弯不拐,开门见山,一气呵成。你说这是她的性格弱点吧,她又是那么厚道,宽容,善良,以致于“我”说她“仁义”。你说这是她的性格优点吧,她又那么没心没肺,不掖不藏,傻里傻气,以致于“我”说她“不可救药”。当然,她的“不可救药”,“我”以闺蜜的身份和语气私下给予了少数批评,但更多的是公开给予了大张旗鼓的爱。读者也没理由恨,而是会给予设身处地的理解。比如我。
“仁义”却又“不可救药”的白大省表妹,从七八岁就活灵活现的在西单附近府右街的驸马胡同,跟着姥姥生活,忠实地伺候生病的姥姥,却往往不被姥姥看好,姥姥总是偏爱弟弟白大鸣,而恶牙冷齿的骂她“笨”,骂她干什么都“神不守舍”。白大省从十岁开始第一次对“大春”叔叔的恋爱,到三十多岁才和曾经抛弃她兜兜转转还抱着个两岁孩子又跪着要求和她结婚的郭宏结婚。近三十年时间跨度的故事,铁凝老师用两万多字的中篇,就入木三分有血有肉的呈现出来了,可见铁凝老师对故事的模型架构和铺排方式如数家珍。这就是我所感受到的一气呵成的原因。小时候,“我”和白大省一起住在驸马胡同,白大省的经历“我”也一起经历或见证,两人形影不离。但是,后来“我”到B城生活了,这一点也不影响“我”和白大省“形影不离”,从“我”对白大省的故事细致入微的描写和讲述,证明了这一点。好比“我”在白大省身上安装了一个摄像机和录音机。或者可能白大省也是一个大作家,在对“我”讲述自己的故事时,就是以文学的思路文学的语言一气呵成的去讲的。
白大省的一气呵成的个性,更真实的表现在她对自己四次恋爱加上最后和郭宏结婚的处理上。原本可以绕绕弯子,兜兜圈子,卖卖关子,浪漫一下,矜持一点的,可她总是急不可待,凡事不过夜。其实可以小火慢熬的,熬的又主动又香甜,她却猛火快煮,煮的夹生半熟,被动又不好收拾。在和弟弟换房子这件事上,原本可以让弟媳求她一下,落点人情,捏点把柄。由于她的“仁义”“一气呵成”的性格,她变成被动去求弟媳。
第二,是铁凝老师对爱情的细腻如己的描述。
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自由恋爱是个新鲜东西,是被很多都市女孩子看好并试图去尝试和开发的。所以小说中写了“我”这样内敛稳沉矜持游刃有余的爱情派,写了白大省那样内心火热却肢体冰凉又常常不得志的爱情派,写了西单小六那样从来瞧不起正规派的开放前沿火辣的爱情派。比如:
一是侧面写“我”的内心的暗熟以及对新式爱情的热望。
她(西单小六)从来都是把辫子编得很松垮,再让两鬓纷飞出几缕柔软的碎头发,这使她看上去胆大包天,显得既慵懒又张扬,像是脑袋刚离开枕头,更像是跟男人刚有过一场鬼混。
他(大春)们那个年纪的男人,是不会探究一个十岁的女人的心思的,在他眼里她们(包括“我”和白大省)只是一群孩子,他会像抱一个孩子一样去抱起她们,他却永远不会知道,当他向她们伸出双臂时,会掀起她们心中怎样的风暴。
回到B城,而“我”的心,却久久地留在北京的驸马胡同了......可我却总是专心致志地想念胡同里......卷发的“大春”,西单小六,赵奶奶,甚至还有赵奶奶家的女猫妞妞。我曾经幻想如果我变成妞妞,就能整日整夜与那“大春”在一起了,我还能够看见他和西单小六所有的故事。
以上三处的描写,“鬼混”、“风暴”、“幻想当女猫妞妞”,这些都是“我”内心久久渴望的新式爱情的情愫。小说中 这样的内容很多,不一一赘述。
二是用白大省手的温度来描写爱情。在第一章,“我”和白大省等一群女孩子跟“大春”演《白毛女》戏,大家都渴望被“大春”抱着,“我”最知道她(白大省)的盼望,因为我摸过她的冰凉的手。她的手竟是冰凉的,使我想起了冰镇杨梅汽水,她的手就像刚从冰柜里捞出来的。那年她才十岁,她的手的温度,实在不该是一个十岁的温度,那是一种不能自己的激情吧,那是一种无以言说的热望。这样的写法如同医生给人把脉,“我”通过白大省的体温把住了她的爱情之脉。
三是用浓浓的生活味来描写爱情。在写西单小六的风骚时,她(西单小六)的土豆皮色的皮肤光润细腻,散发出一种新鲜锯末的暖洋洋的清甜;她的略微潮湿的大眼睛总是半眯着,似乎是看不清眼前的东西,又仿佛故意要用长长的睫毛遮住那火热的黑眼珠。“土豆皮色的光润细腻的皮肤”、“新鲜锯末的暖洋洋的清甜”、“长长的睫毛、火热的黑眼珠”,这样的颜色、味道、样子,都是与爱情相伴的美好的东西。读来让人耳目一新,不得不承认铁凝老师写爱情是如此细腻和接地气。
第三,是对表妹白大省“仁义”又“不可救药”的矛盾多重人物形象活生生地刻画。
府右街,驸马胡同那一带我还有点知道,去北京多次,故宫红墙外的胡同我步行、骑单车转悠了不少。读罢小说,那个驸马胡同里又高又大、人高马大、傻里傻气却又一身正派和单纯的白大省形象,深深的扎在我心里;那个“仁义”又“不可救药”,心宽的比胡同还宽比天还宽的白大省形象,就总是在驸马胡同里晃悠;那个恨透了自己,却没有办法对付自己,想活成心里的那种完美温柔矜持慢一点的白大省,行动上却始终急躁粗糙等不得,活出的总是她和别人意想不到的样子。正如小说结尾处说,她(白大省)不知道永远有多远,不过她可能是永远也变不成她一生都想变成的那种人了,原来那也是不容易的,似乎比和郭宏结婚更难。
白大省,白就是直白,直去直来,大就是大方,大大咧咧,省就是对人对事不过脑,没心眼,对谁都省,省钱省事省过程!就连租房住无工作撞了她的腿还白吃她饭的夏欣,只是反应灵活点,可徒手拍死蚊子,也被她看成优点。白大省眼里都是直光,都是烈火,没有寒冷和温柔。但她也有寒冷的时候,就是她在盼望爱情渴望爱情时,以及被爱情冲的昏死过去时,她的手是冰冷的寒凉,寒凉的不应该是一个十岁女孩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