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王琼的头像

王琼

网站用户

报告文学
202109/10
分享

一段战贫路 一生扶贫情

一段战贫路 一生扶贫情

文/王琼

我出生在农村,从小生活在农村。那个叫金仓村的地方是我的第一故乡。现在房县地图上的金仓已经变成了一个空心圆圈。因为村子被合并了,由一个行政村变成了自然村。那个空心圆圈就像我空落落的心。近几年回故乡,现实中的故乡全荒芜了,荒芜的另一个名称叫退耕还林,这是人类发展的需要,是地球生存的需要。但,故乡在我心里,在我的文学世界里,在我的乡愁里,却从未荒芜过,她依然像小时候那样鲜活着,旺盛着,繁茂着。

我对农村是有深厚感情的。就像儿女对母亲的依恋。

感谢中国的精准扶贫战斗,感谢单位的精准扶贫工作,让我找到了第二故乡,一个鲜活着、旺盛着、繁茂着的故乡。那就是我单位驻村帮扶的房县红塔镇五龙村和六谷村。这两个村我都喜欢,都有感情,都留下了我走村串户的脚印。确切地具体地说,我在心里把六谷村当成了第二故乡。因为单位让我分管六谷村的扶贫工作,那里还有我个人包户帮扶的五户贫困户,所以,我的笔力、足力、心力大多数留在了六谷村。

任何人对故乡都是有感情的,但感情的深浅、味道、色彩是各有不同的。

在六谷村,我和单位全体同志一起,走过了一段艰苦且成功的战贫路,留下了一生难以忘怀且深厚的扶贫情。

2017年5月1日,单位班子成员送驻村第一书记詹运成和另一个工作队员去六谷村驻队。那时县城至军店镇的一级路才刚修好,城郊莲花村路中间的那个钉子户还没搬走。从一级路进村里头全是又窄又弯坑洼不平的泥巴路,全村80%的户住着破旧土房,村委会借用废弃的村校办公,如果没有显眼的飘扬的国旗和门口那两块牌子地指引,根本没人知道那里是一个村级党组织办公执政场所。

2021年8月16日,是个值得记住的日子。那天,是单位班子成员去接两个扶贫驻村工作队四名功臣回家的日子。那天,我们去六谷村,都是带着欣赏、分享、品尝的心情和态度沿着一级路慢慢走慢慢看,看房县十三五期间县域经济发展和精准扶贫的战果,到处都是面目一新翻天覆地的变化。你看:一级路上早已没有了那个钉子户。沿路而是多了一字排开的县里招商引资落地的企业,分类分板块入住纺织产业园、电商产业园、循环经济产业园等。新村委会在四年前的那个五一放假我们单位全体去帮忙搬家的,搬到了离一级路只有两百米远的村口。村委会旁边是扶贫搬迁小区,几排漂亮的楼房以及周围密集的楼房,让人分不出城市乡村。在村委会国旗的照耀下,只见一条全县最先黑化的又宽又直平坦的村级路和一级路呈丁字形连通,伸向村子深处。这条路是全村人的出马路,希望之路,幸福之路。路,是脱贫致富的基石,是农民克服困难的定心丸,是一个村子的脸面。村级路黑化硬化了,村民出行方便了,身上干净了,钱包鼓起来了,脸上笑容多了,心里敞亮舒坦了。

这期间,我单位和镇村干部一起经历了五个年头近1600天的战贫奋斗,共同见证了六谷村整村脱贫出列过程的点点滴滴,日日夜夜,林林总总。

这期间,经历的每一个日子,都那么丰富多彩,那么值得珍藏,那么难以忘却。是的,这个过程,就像母亲十月怀胎,充满希望和幸福的等待,生下一个孩子,又辛辛苦苦养育她长大,这其中的酸甜苦辣谁会忘记,何曾会忘记?

曾记得,原来住土房危房的群众,通过危房改造、易地搬迁、兜底保障安置等政策落实,全村人都住上了安全达标的楼房。房子是一个家庭的避风港、保护伞,房子能撑起一家人的幸福,有了自家像样的房子,人们走路就有力气,说话就有底气,做事就有精气。原来全村靠吃堰塘里水、机井里水、河沟里水,现在全部吃上了达标的自来水。水是养人锐气、蓄人灵气的源泉,有了放心安全的自来水,人格外滋润,生活格外有味道。原来村民生产生活用电贵用电难,看病贵看病难,学生上学远上学难等等问题,在国家精准扶贫普惠政策帮扶下,通过十三五期间县委县政府精心谋划、精准施力、精细落实,这些问题全部解决,达到国家现行标准下的脱贫目标,村出列,县摘帽。

在此,我想告诉大家,我们的六谷村变漂亮了。也许我们的六谷村跟你们的扶贫村一样漂亮吧。漂亮是有个性特色的。村子跟人一样,有的人眼睛漂亮,有的人嘴唇好看,有的人鼻子特别。

曾记得,虽然六谷村地处房县二类乡镇辖区,离城只有十几分钟车程,几年前,村里产业项目却尚未起步,村集体经济收入是空壳。而今,六谷村成了县里重点关注发展的产业项目大村,能待客的村。新县委书记一上任,就连续召开三次镇村党组织书记座谈会,谋划六谷村发展壮大产业的蓝图。是的,六谷村在十三五期间建立了葡萄观光采摘园、冬桃黄桃基地,引进了武当农夫养殖规模企业,做大了羊肚菌种植产业,还陆续组建成立了几个农业专业合作社,并且红红火火的经营起来,饲料加工扶贫车间建成投产,等等这些,都让往日默默无闻的六谷村,变成了一个大户,一个招牌,一盘“硬菜”。

这盘“硬菜”不只是待客,它硬得有内核,它带动了村民在门口务工、投资、分红,树立脱贫奔小康的自信,它给村民谱写了一曲战贫的赞歌,它给县镇村几级党组织积累了脱贫的宝贵经验。

在此,我想告诉大家,我们的六谷村变得有气质有内涵了。也许我们的六谷村跟你们的扶贫村气质内涵不一样。但,她确实变了,大家有目共睹,在六谷村洒下过汗水的同志们喜欢,六谷村的人民喜欢,足矣。

曾记得,精准扶贫前,多数村干部“走读”,当“甩手掌柜”,不知道什么叫坐班制,没有上下班概念。村级党建、财物、档案等各方面管理工作一塌糊涂,乱而无章,散而无序。通过五年的县镇两级帮扶引领,发扬“把支部建在连上”的好传统好作风,锤炼磨炼训练村干部的工作能力,如今,许多村书记的管理水平可以胜任县直单位的领导,许多村干部成了党建工作、档案工作、群众工作能手。村委会一班人的治理水平、工作作风,以及整个村集体运转跟县直机关没什么差别,甚至他们在基层更多了许多应对工作细、碎、杂、难的本领。他们的付出与那点薪水远远不成比例,为什么他们还在坚守?为什么他们还愿意坚守?是中国式的精准扶贫过程中让他们看到了中国农业前景广阔,中国农民精神可嘉,中国农村大有可为。五年的精准扶贫,让农村致富能人看到了自己的价值,让村干部看到了自己施展才华的空间。五年的精准扶贫,让每一个农民脚踏黄土接地气,上享国家普惠政策接天线,农民都知道了,世界上只有中国这样的大国治理风范、大国治理气质、大国治理格局,才是不落一人、不落一户、不落一村的共同富裕奔小康的大国发展之路。

在此,我还想重点告诉大家,我们的六谷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力变得坚固强大了。这些,需要时间检验,更需要帮扶单位以及上级党组织接续奋斗。我们承诺,精准扶贫工作队撤走了,乡村振兴开始了,我们做到,对于六谷村、五龙村,我们撤人不撤感情,撤人不撤帮扶,撤人不撤责任。

是的,就像8月16日在六谷村举行的县镇村三级党组织扶贫工作交接座谈会上,几名驻村同志和村书记发言,他们对扶贫工作是饱含深情的,是充满感情的,是让人动情的。镇纪委书记常勇同志作为镇上班子成员直接包驻六谷村,另外还有他的五个扶贫户,我们单位詹书记和小散,他们五年吃住都在村上,他们对六谷村的扶贫工作是风雨同舟的,同甘共苦的,冷暖与共的。他们对全村了如指掌,是最有发言权的。常书记在总结发言时其中讲了三个忘不了,让座谈会达到高潮,让大家热泪盈眶,掌声哗然。他说,忘不了詹书记和工作队员们开始驻村时的热情和迷茫,以及詹书记对农村工作的宝贵经验和对基层党建工作的鼎力相助,才使村级工作很快进入正常高效运转;忘不了詹书记带领村两委挑灯夜战和对群众工作的细心耐心,才使各项扶贫工作得以尽快铺开;忘不了少数群众对工作队及村干部误会、不理解时你们的委屈忍耐,才使全村群众渐渐对工作队和村干部产生信任和感情。

是的,有多少个扶贫的日子,就有多少忘不了的记忆。我们知道六谷村哪棵树上的枣儿最甜,我们吃枣儿,吃的是对这片土地和人民的深情。我们记得哪家哪个人得的啥病,每个月吃药需要自家出多少钱,国家报销多少钱,靠的不是死记硬背,是靠脚步丈量一个党员干部与群众之间的感情。我们详细知道我们的每个帮扶户一家老小的姓名、性别、年龄,甚至身份证号,分别在哪里干什么,等等这些情况不是记录在表册档案中,而是装在我们心里,是我们付出心血后和贫困户真正建立的友情。

如果说进驻扶贫村大家带着热情和希望,那么,我看到,撤离脱贫村大家都充满深情和友谊,带着收获凯旋而归。我们空手进村,又空手离开村子,五年时间留下了什么?留下的东西,村子里的群众记得,土地记得,村干部记得!整个村庄都会永远记得我们,就像我们永远都会记得这个村庄!

相信,每个扶贫人都把扶贫村当做了第二故乡。不是么,故乡就是只可思念不可居住的原乡。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