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五千多年的文明史,酒文化伴随其中。有酒的日子有奔头,有诗的生活很优雅。历来达官贵人、文人墨客也都与酒结缘。酒,催生了多少千古诗篇,化解了多少苦愁忧怨,推动了多少故事枝枝蔓蔓。
关于大唐庐陵王和房县黄酒的故事,我在房县史志专家陈程编写的《房陵帝王流放录》和郭光林父女俩编写的《庐陵王传奇》中读到不少,受益匪浅。
公元684年,唐中宗李显被武则天废为庐陵王,流放房州十四年,后再次复位称帝,这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无二。其中,黄酒功不可没。
那一年,废为庐陵王的李显携家眷工匠随从数百人,一路南下,车马行官道,走小径,踏淤泥,渡河滩,翻山崖,穿密林。白天与风雨同行,夜晚与星月为伴,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历经月余,终于赶到了上津古镇。在上津古镇客栈休憩时,又遭武承嗣派来的杀手追杀。房州之行,路途凶险,危机四伏,步步惊心,充满了坎坷波折,今天遭暗算,明天遇绝路。在皇妹太平公主未雨绸缪细心策划下,安排自己亲信的两位道友一路护驾,加上厚道热情的均州知府、房州知府远迎接驾,才使李显一次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有惊无险。
可以想象,李显一路多么苦闷、多么绝望。自己的亲母亲,为夺皇权,让自己的亲儿子有的暴死,有的废掉,有的遭贬。就在自己一声不吭远行逃离的路上,还日夜被追杀。这让李显不由得哀叹自己出生在皇宫连苟且偷生也这么艰难,深深感到,皇子皇孙与平民百姓相比,何其幸,又何其不幸。
在谪任庐陵王赶赴房州的路上,李显遇到了一件让他失望又看到希望的事,那就是大唐安乐公主的降生。之所以失望,是因为他在政治上最低谷、生活上最困顿时,安乐公主出世,连襁褓和裹布都没准备,让他措手不及,所以取名裹儿,这让他感到心疼又失望。之所以看到希望,拿自己在宫内的不幸与裹儿出生宫外相比,想到裹儿远离皇宫,远离争斗与杀戮,哪怕成为一介草民,也许是一种幸运。
李显一行颠沛流离,忍气负重,仓皇过了均州,
到达房州地界。又过十八弯,翻柳树垭,越九口山,穿羊鼻岭,来到马栏河。黄昏时分,接驾人员喊到了,到了,李显疲惫的掀开轿帘,看到河谷地势平坦,视野开阔敞亮,周围山环如室,层层叠叠,如金盆藏玉,是隐居修身之地。他长吸一口气,目视远方,环顾房州城,一身晦气似乎随天边的云霞飘走了几分。
李显告诉自己,自踏进房州,什么皇宫帝王,什么皇权富贵,什么皇亲国戚,一切都成为过去。现在开始,就老老实实做个卑微低调大智若愚的庐陵王吧。
在房州知府催敬嗣为李显准备的接风宴上,他初次品尝房州地道小作坊手工酿制的黄酒。从此一喝不可收拾,与黄酒结缘。尝尽人间滋味,唯有米酒可贵。好喝,好喝。这是李显初尝房州黄酒时的祝酒词。
李显初到房州时,居无定所,租借一家五进院落做临时王府,开始了闭门谢客、闭门喝酒、闭门思过的生活。
李显是个爱酒之人,人称品酒三郎,从人生巅峰跌入低谷,不免一时想不开,借酒浇愁。韦氏精明,不服输,一心想着辅助李显东山再起。王府虽是租借的,在韦氏的精心料理下,看上去却不失高墙豪门气度,大堂宽敞明亮,装饰典雅别致。大堂内摆设着牡丹、菊花、海棠、茉莉、石榴、紫薇等,各种草木花卉,应有尽有。
有一日,李显正在王府内室喝闷酒,桌上摆着房州八大碗,荤素搭配,色香味美,韦氏哼着小调在大堂浇花,她掐一枝粉嫩正开的牡丹放在李显的酒桌上,说,王爷,你看我养的牡丹又大又鲜又香,我一定要把房州的牡丹养的比洛阳的牡丹还好。李显听了,嘴角略带笑意,把一樽黄酒一饮而尽。起身和韦氏去花园散步。
一天,李显惊闻李贤死讯,痛哭流涕,悲痛万分,想着母后已经将皇兄贬为庶人,囚禁巴蜀,远离朝廷,为何还要如此狠毒地夺其性命,不由得浑身发凉,后脑发麻。正在这时,门外随从来报,说房州知府又派人送来一车生活物资。其中几坛黄酒用红绸布封扎坛口,缕缕酒香氤氲在王府内外。时值房州孟夏之夜,丝丝凉风吹来,拂去了白天的喧嚣和浮尘,王府四处花香弥漫,沁人心脾。倒影在荷塘里的星星,像珍珠落玉盘。如此良宵佳境,却丝毫没有唤起品酒三郎的雅兴,他独立窗前,仰望星空,心生凄切与悲凉。
李显在房州闭门思过长达数月后,受知府催敬嗣的指点,亲自上武当山为母亲武则天祈福,为自己问道,得“潜龙再现,孝感天恩”之点化。他一改在宫中贪玩放荡、说话随意的旧习惯,长期躬耕于王府,深居简出,改过自新。在府内,他精于养鸟弄花,乐于静坐读书,读《诗经》《后汉书.黄香传》,抄写《孝子传》。现在的西关印象里有一座门楣书写“紫气东来”的院子,传说就是李显在房州时常去读书作画的地方。悠悠西关老街,留下了一代帝王卧薪尝胆、洗心革面、韬光养晦、东山再起的步履足迹和心路历程。李显的这段励志之旅,对于后人在做人、学习、创业等诸多方面都有积极的教育意义和激励作用。
一年夏天,李显听说三海堰上湾百姓与下湾百姓为争水灌田年年打斗,年年死伤,官府很为难。此后,李显通过多次微服私访察民情,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后积极与房州知府协商,决定在雎水河出口处扩建三海堰,修三八长渠,疏通护城河,让房州良田枯水季节不缺水,房州城汛期不被淹,彻底解决了民怨和水患问题。就是在扩堰修渠、走村串户中,李显看到乡邻一位老者九十八岁还耳聪目明,身体硬朗,得知老者有一日三餐雷打不动必喝黄酒的习惯,知道了黄酒能开胃增食,延年益寿,美容养颜,得知黄酒不仅口味甘甜,消暑解渴,还是难得的药引子。他灵感顿发,当即表示,日后要专心酿酒,酿出上乘的黄酒,送给母后,让母后亲口尝一尝房州黄酒的美味。
此去经年,在房州,酿制黄酒成了李显的一大爱好,一桩事业。在今日有酒今日醉、明日有愁明日忧的“放下”之后,他先让随身带来的宫廷御酒酿造师尝试酿造黄酒,由于御酒师在宫内擅长酿造白酒,没有把握酿造黄酒与白酒的区别,酿制的黄酒有时酒粬过重、酒味苦涩,有时拌料冷热掌握不准、酒水浑浊干涩,有时酒窝散热或保暖不及时,导致酒成醋味。李显从不灰心,又招纳知名的乡村酿酒大师赵三娘进府主持酿酒,结合御酒师的皇家酿酒秘方,经历了反复酿造、品尝、调整、改进、优化之后,终于酿造出上乘的满意的适合送给母后的贡酒。这最上乘的贡酒,就是用房州地道的酿酒原材料,用房州地道的酿酒工艺酿造出来的。房州酿酒工艺必备的原材料是:本地的地下矿泉水、本地稻田生长的糯米、用本地红蓼子手工制作的小粬。有了这三种上好的酿酒原材料,还必须在房州本土地域内选择合适的季节酿制。如果把这三种同样上好的原材料带到外地,也酿制不出上乘的贡酒。这就是房州水土养房州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道理。这也是庐陵王醉在房州,醉而不倒,倒而不卧,卧而清醒,静心修炼,再度称帝的天时地利因素。正是因为他在房州把酿酒当做一种事业来做,潜心酿酒14年,才迎来了他的人生大转折,成就了一段传奇的帝王文化。
李显最后总结出的贡酒酿制经验,在《房县志》《房县文史》《房县黄酒》中均有记载。《房县黄酒制作技艺》入选省级、《房县酒规》入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成为房县黄酒至上的荣誉,同时,传承黄酒制作技艺也成为房县人的一种责任,一种力量,一种自信。
李显在经年累月的喝酒和酿酒中,越来越爱喝房州黄酒,越喝越清醒。成了看一眼知酒性、闻一下知酒味、尝一口知年份名副其实的品酒三郎。李显与房州黄酒的千年佳话,成为房县历史、房陵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在房州,李显由于三上武当为母祈福,由于精心酿制房州贡酒、手抄《孝子传》为母祝寿,由于在房州事水务、解民怨、除匪霸,廉政低调,一心为民,且把业绩都归功于母后名上,所以在武氏子嗣数次诬陷中,得到狄仁杰等一帮李唐老臣和房州知府及时公正上奏,才使李显和母后的关系渐渐得到缓解和融洽。黄酒为不仅是饮品,更是精神的滋养品、润滑剂。
李显深知,鲜甜可口的黄酒,有通经养颜、养脾扶肝、舒筋活血、提神、御寒、护胃增食、强身健体、延年益寿之功效,这些都是强势且想万寿无疆皇权永昌的母后所需要的。所以,他将酿制出来的黄酒不断献给母后,母后对此酒钟爱有加、赞不绝口、天天酌饮,故赐名“皇封御酒”。因常常饮酒思儿,也因急需平定北方入侵,公元698年,李显被武则天召回京城,重新立为太子。几年之后,武则天卧病,李显重新被朝廷拥立为皇帝,创造了一生两次称帝的历史传奇。
酒,承载着民间的风俗和礼节。酒,蕴含了世事的明暗和态度。酒,折射出人性的光辉和理想。
现在,千里房县,千古房陵,酿酒成风俗,成习惯,酿酒成产业,成工作,酿酒成爱好,成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