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王琼的头像

王琼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306/09
分享

寻找文学

寻找文学

王琼

在某个城市,我总是与书有缘。 那年等公交,偶见书摊,寻得一本新近出版的《散文(海外版)》,因里面有湖北某作家的散文,他的文章我在“学习强国”读过,还听市里一位诗人朋友说某次笔会见过他。所以,我立即决定买下那本书,赶紧拍照向诗人报告好消息,诗人又转发给那个作家。书上那个文章是那个作家首次荣登那个国内外知名大刊,高兴得拜托诗人感谢我。

最近又在这个城市,出门带的两本书看完了,我去街上闲逛,抬头看见一书摊,并意外寻得一本《北京文学》2023年第5期。封面的导读提示8篇文章中,我一眼认熟了陈应松的《鹞子岩往事》。说认熟,一是熟悉陈应松这个作家的名字,二是熟知鹞子岩在神农架。当即决定买下。定价20元,想着是小书摊儿,试着讲讲价。女老板看透我想买的心思。因为我已经把塑膜上的少许灰尘拍干净,书夹在腋下了。她说,我们这里书没有讲价的,青菜可以讲价,这书是正装原版,书是最值钱的,不讲价。我听后二话没说,就付了钱。

国家一级作家陈应松,我未见其人,名字很熟,因为我们房县文联办的纯文学刊物《神泉》首页特邀顾问三人,第一个就是他,并配有他的照片。我是《神泉》忠实的读者,也是虔诚的作者。近十五年,每期《神泉》我都按顺序整整齐齐码在书柜。有我作品的那一期,我收藏两三本,没有我作品的那一期,我收藏一本。就这样,我“熟悉”了陈应松。

陈应松是国内转载量最高的小说家之一。近二十年,他下沉到神农架林区,潜心体验生活,采访创作,推出了轰动文坛的“神农架”系列小说,比如《森林沉默》《猎人峰》《豹子最后的舞蹈》等等。

最近,我在《湖北作家网》读了某作家评论他出版长篇小说《天露湾》的文章,从内心为陈老师高兴。该小说以汉江平原改革开放四十年为大背景,全景式呈现了天露湾几代农民的创业史。读后甚为震撼,我送给陈老师了一个雅号“新时代的赵树理”。

我喜欢以文学的眼光看生活,以生活的视角寻找文学。这次寻到最新一期《北京文学》,书上有我关注的作家陈老师,并且一眼看到鹞子岩就知道这篇肯定又是“神农架系列”,立即来了兴趣。因为我生活的小县城就在神农架北麓,仅隔着一座大山椿树垭。我也多次去神农架,或办事或旅游,也自豪于“世界那么大,我要去神农架”这句霸气的广告词所广告的世界名胜就在我身边,也“觊觎”所有去神农架的旅者能在我生活的房县短暂休憩。房县被称为“两山一江”黄金旅游线上的明珠,“两山”是指世界名山5A级景区道教圣地武当山和5A级景区原始森林宝库神农架,“一江”是指长江。

千里房县,有一部诗,一壶酒,一个野人之谜,三张名片。所以,到房县来,你可以拜谒《诗经》编纂者尹吉甫的家庙宝堂寺,可以小酌一杯大唐庐陵王喝过的传承千年的房县黄酒,可以听听房县人殷宏发讲他遇见野人的传奇故事。

我向往旅游,也希望各地旅游的人在房县川流不息。也因为我爱我的家乡房县,爱屋及乌,就特别喜欢神农架,更喜欢把神农架的故事以文学的方式呈现出来以飨读者的人。

这个人就是陈应松老师。

他的小说《鹞子岩往事》一万五千多字,讲述了神农架一个农民大饶的感人故事。大饶叫饶楚州,高大英俊的大饶顺利应征入伍,过完年就去北京当兵,他计划着带父母去看天安门、爬长城,计划着好好干当上升国旗的护旗手。就在大年三十夜,父亲放完那挂“辞旧迎新”的鞭炮,觉得还不够热闹,也想到儿子要远行,就让儿子找出家里几年前存放的两颗土炸弹,说丢出去了安心。万万没想到,大饶找到土炸弹出门就是铺天盖地的大雪,摔了一跤,炸烂了双手,手术后双手只有四个半截手指。

从此,大饶与部队无缘。身体和心理修复后的大饶,决定与父亲和哥嫂分家,证明自己可以独立生活。他在鹞子岩下徒手砍竹子盖起了“巴斗屋”,他心底善良,勤劳能干,到无人的地方开荒种地。后来结婚生子。他因手残疾没能入伍,因没能入伍独住鹞子岩下的“巴斗屋”。鹞子岩是车祸频发路段,冥冥之中,上帝安排他住在这地狱之门,就是让他把人往阳间拉。

他一共救活了十一条命,也有几条命他眼看着离去,其中就有伤势最重却因一次受伤五人中他最年轻,其余都是领导,没有理由轮到他先手术,也因上世纪九十年代,深更半夜风雪交加的乡镇医院医疗资源奇缺。

当我把小说读到一半,我决定日后邀文友一起去寻访大饶。可是读完小说,我茫然了。陈老师几次采访大饶,几年后又去神农架,“巴斗屋”不见了,也无处问询大饶的讯息。我怎么办呢?我去哪里寻找大饶?

小说全文出现大饶不下百次,可用大饶原名饶楚州仅有一次。就是在那次他一次救五个人,挨个从崖底爬雪坡把伤者背上公路,且车轮四脚朝天,他爬进车窗去扯车里那个人出来,这时,陈老师用了大饶的原名饶楚州。原话说:“可是饶楚州没有双手,要扯出一个小伙子,可以想见多么困难。”就是这个被饶楚州千方百计扯出来,千难万难背上公路,千辛万苦拦车送往医院的小伙子,在医院的长椅上在他身边停止了呼吸。可以想见,大饶多么悲愤,多么无奈,多么崩溃。

我猜,陈老师在这个环境这个事件上用“饶楚州”真名,且说饶楚州没有双手。说明,在陈老师眼中,只有这段故事这个事例中真实的饶楚州是没有手的,足见其救人之艰难。在其他的救人过程中和生活过程中,大饶所作所为都同有手人一样。特别是他在历次救人过程中,比有手的人做事更利索,更干脆,更勇敢。

读完故事,掩卷沉思,我想送给大饶一个最高荣誉称号“最美哨兵”。他未能入伍,但他所做的就是一个退役军人的事,他未能入伍,但在奇特的能第一时间救人的地方建“巴斗屋”,坚守几十年,这与在边防哨所站岗有什么区别?他几十年如一日的为过路和受困的人免费提供帮助,这难道不是一种人民子弟兵精神吗?

其实,大饶就是军人,就是哨兵,就是战士。

到哪里寻找大饶?鹞子岩的路变宽了,变平了,还有了铁栏和护路墩,“巴斗屋”不见了。大饶一定是到另一个更需要他的地方又建了“巴斗屋”。

大饶,不管你在哪里,我还要送给你一面锦旗。上书:身残志坚“巴斗屋”前播撒人间大爱,未入军营“边防哨”里挽救生命无数。

寻找文学,是我的一种生活常态。相信在寻找大饶的路上,我会遇见精彩的文学。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