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雄有脊,房固因梁。中华民族文化就是支撑中国崛起让中国人民有硬度有自信的脊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是新时代中华文化的脊梁。
近期,认真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重要讲话全文,以及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会议上各位领导各位作家代表的讲话,感受颇多。
一个文艺工作者,一个文学写作者,必须坚持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的文化支撑力。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3月7日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2月24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指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习近平总书记曾自述:五六岁时,他的母亲就带着他买《岳母刺字》的小人书,“精忠报国”成为他一生追求的目标。2014年12月20日在澳门大学参与“中华传统文化与当代青年”主题沙龙时,他对学生们说:“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我本人也是一个中华文化的热烈拥护者、忠实学习者。”他鼓励学生们增强文化自信,增强作为一个中国人的骨气和底色。2014年8月19日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引用“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2015年7月6日,在中央党的群团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引用“水之不涸,以其有源也;木之不拔,以其有本也”“常制不可以待变化,一途不可以应无方,刻船不可以索遗剑”“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这些信手拈来的旁征博引,充分表明了习近平总书记胸怀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以及对于治国理政的深邃思考和执古御今、持经达变的宏达韬略。
一个文艺工作者,一个文学写作者,必须坚持文化自信。只有坚持文化自信,才能把学习中华文化、保护中华文化作为行动自觉,作为日常习惯。不管在自己平日的学习和写作中,还是在各种交流工作和学习的场合,你都会自觉不自觉地表现出一种积极的热爱文化传播文化的正能量,从而影响和感染身边的人。在十几年的坚持文学写作中,我始终坚持文化自信,所以才能产生写作自信,或者写作兴趣。我总是在不断地读书,不断地写作。在不断地写作中,发现自己知识存在缺陷或盲点,又促使我去不断的有目的地读书。这样的良性循环更让我产生良性的文化自信和文学写作自信。这种良好的自信心,使我在文学写作之路上偶有所获,近几年,我的散文、诗歌、报告文学等各种作品陆续发表于《中华儿女》《中华雷锋报》《当代作家》《学习强国》《文学教育》《十堰作家》《武当风》《十堰日报》《十堰晚报》《中国作家网》《中国诗歌网》等报刊媒体,已经60多万字;并有多篇被“腾讯网”“搜狐网”“美文精选”等网站转载。《面对疫情》《春暖花开定相见》分别被市文联、市作协选入《战疫》文学专辑。散文《瓦》被收入《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精选》一书。
一个文艺工作者,一个文学写作者,必须坚持大历史观大文化观。在持续地阅读和写作中逐步放开视野,扩大笔调,加大笔力,增强眼力,不断把小我升华成大我,把小作文变成大文学大文化,从而产生文学的时代担当,时代责任,时代记忆。历朝历代,国家都重视文化工作文艺事业的发展,重视对文化人的鼓励和保护。因为,一个时代的文化人,就是一个时代的国家智囊团,是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最近,我看了《国家记忆》之《香港大营救》,讲了1942年日本轰炸香港,当时由于某种原因,大陆的大批文化人比如矛盾、夏衍、邹韬奋、柳亚子、范长江、梁漱溟等聚集在香港。香港大营救,营救什么?营救这批聚集在香港的中国文化人,他们是中华文化的半壁江山,是爱国民主人士和文化精英。营救过程之曲折艰难前所未有,但是,一旦有了国家层面对文化人的重视和关心,最后,营救成功。还有,我读了两个版本的《路遥传》。路遥病重期间在西安住院,住的“七号病房”是全院条件最好的病房,是陕西省委特别为路遥开绿灯安排的特殊病房。读到这里,我深深感动,这体现了陕西省委对路遥对文化人对一个作家的高度重视和关心,也体现了对国家精神财富的珍爱和保护。
沧海横流显砥柱,万山磅礴看主峰。新时代,新征程,习近平总书记说,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写作导向,不负时代,不负人民,发扬“四力”精神,书写新时代祖国壮丽山河人民美好生活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