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独享明清两朝“国葬”的最高待遇者,唯降清的明朝“三边总督”洪承畴一人也。在其生前,明朝的崇祯皇帝为其操办过一次规格极高的“国葬”,可谓场面壮观;在其死后,清朝的康熙皇帝也为其立下御碑。后人对洪承畴的是非功过评述众多,且褒贬不一,但绝大多数人一边倒地认为洪承畴系可耻的投敌叛丞。可以说,清王朝的建立,除了清兵勇猛之外,更得益于崇祯皇帝的昏庸无能,洪承畴、吴三桂等明朝叛臣更是立下了“汗马功劳”。
洪承畴的第一次“国葬”,于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著名的“松山兵败”之后。当时,因为“松山兵败”,举朝皆以为洪承畴必死,不明真相的崇祯皇帝下令“辍朝3日”,以王侯规格“予祭十六坛”,亲自致祭,御制《悼洪经略文》明昭天下。“予祭十六坛”是什么规格?即七日为一坛,需连续祭祀十六个七日。此时,正在大规模操办“国葬”的崇祯皇帝并不知道,洪承畴已经降敌偷生,并非真正殉国了。崇祯皇帝在“悼洪经略文”中,凭空构想了洪承畴在兵败之后的一些场面。如:“正欲自刎,群虏涌至,遂致被执”,“被执之后,矢志不屈,蓬头垢面,骂不绝口”。为稳定军心,以利再战,崇祯皇帝还褒扬洪承畴“死事重于泰山,豪气化为长虹;享俎豆于百世,传今名于万年”。事实上,当祭到第九坛时,崇祯皇帝知晓洪承畴降清,这场荒唐的“国葬”,方才草草收场。
洪承畴的第二次“国葬”,于清康熙四年(1665年)。洪承畴降清之后,摇身一变成为清兵的“经略”,带着一帮八旗子弟入关南下,打败了李自成的部队,给予了摇摇欲坠的“大明江山”致命一击。洪承畴虽为叛丞,但由于战功显赫,依然被康熙皇帝授以三等阿达哈哈番爵位,成为清朝的首位汉人宰相。凭借降敌苟延残喘生存下来的洪承畴,最终死于其生命中的第73个年头。在他死后,康熙皇帝下旨:“赠少师,谥文襄,赐葬京师,立御碑”。 赠少师、谥文襄、赐葬京师、立御碑等特殊的待遇,无疑是可以算作清朝的“国葬”。
既然洪承畴的葬礼有如此高的规格,难么其死因究竟是什么?正史与野史有着不同的说法。其中坊间流传的一个说法,恐怕属于野史吧,说洪承畴系遭受国人的口诛笔伐而死。何以为凭?我们不妨来解读以下三幅关于洪承畴的楹联,可窥见一斑。
第一幅楹联:
一局棋枰,此日几乎忘谷雨。
两朝领袖,他年何以别清明?
这幅楹联的来历,是洪承畴在降清之后,在某年“谷雨”节与客人对弈。其间,丫鬟送来“雨前茶”,客人饮罢,只觉清香扑鼻,便随口道:“我道茶香这样浓——原来是‘雨前茶’!”文采出众的洪承畴张口吟出:“一局棋枰,此日几乎忘谷雨。”客人续下联道:“两朝领袖,他年何以别清明?”以此讥讽洪承畴的降清。此后,这位客人遭到洪承畴的杀害。
第二幅楹联:
君恩深似海矣!
臣节重如山乎?
据说,洪承畴为明朝大臣时,深受崇祯皇帝宠幸,曾在厅堂挂出“君恩深似海,臣节重如山”的一幅对联。其初衷,一方面为谢主龙恩,另一方面恐怕是为表达对大明王朝和崇祯皇帝的忠诚。洪承畴降清后,清朝顺治皇帝恢复了他仕明时期的职务,并采纳了其关于治国的诸多建议。一时间,洪承畴可谓权高位重,呼风唤雨。有人为揭露洪承畴对崇祯皇帝的虚假忠诚,将他曾经挂在厅堂的那副对联各加一字:“君恩深似海矣!臣节重如山乎?”
第三幅楹联:
忠义孝悌礼仪廉;
一二三四五六七。
清军进关后的第一个大年初一,刚敲过五更之时,洪承畴府上护军看见府门口的对联上又有人在贴对联,如是揭下对联交给了洪承畴。洪承畴接过对联一看,气急败坏,怒火中烧。原来,这幅楹联是有寓意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这八个字是孔子德育的全部内容与精髓,上联“忠义孝悌礼仪廉”,唯独缺了“耻”,意为责骂洪承畴无耻。下联“一二三四五六七”,意为忘“八”。这幅楹联的本意,分明是骂洪承畴“无耻的王八”。
正史记载,抗清英雄夏完淳等一些人,曾当面斥责过洪承畴的叛逆,不过这些人皆惨遭杀戮。
无论洪承畴是怎样死的,但洪承畴叛明降清后,落得众叛亲离,留下千古骂名。乾隆皇帝将包括洪承畴在内的一介叛明降清者,列入了《清史•贰臣传》。《贰臣传》中称:其功大,列于贰臣甲等。这贰臣是什么意思呢?现代的解释,泛指叛逆者,是指在前一个朝代做官,投降后一个朝代又做官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