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邹斌的头像

邹斌

网站用户

散文
201806/19
分享

五台山游记

     在不同的年份与不同的季节,曾三次游山西,三次皆去了五台山,三次均有不同收获。可以说,三上五台山,次次感受不同。第一次,算是纯粹的游玩欣赏风景;第二次,有幸听禅;第三次,方才感觉到什么叫做释禅。    

    五台山,位于中国山西省五台县东北隅,位居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首,称为“金五台”,为文殊菩萨的道场。这里被世人公允为“佛教圣地”,是有其缘故的。五台山是清凉之地,一方净土。即使,是白天在五台山行走,让人感觉十分地静谧。五台山的地理中心,是一个取名台怀的小镇,被五座山峰,即东台望海峰、南台锦绣峰、中台翠岩峰、西台挂月峰、北台叶斗峰,像五根佛指一样围绕。山西五台山,与浙江普陀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华山,并称中国佛教的“四大名山”,也是全世界范围内“五大佛教圣地”之一。    

    实话说,在去五台山之前,对佛教的了解是及其肤浅的。深入了解佛教,是通过汉传佛教六祖慧能著名的一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正传佛教的理念,信佛就是像佛那样做人,与人为善。佛教,在某一方面,继承发扬了历史的辩证唯物主义。例如“因果”一词,就是源自于佛教。有一篇文章介绍,佛教信仰者,最高的修为是: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这句话,证明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儒释道并存,且是相通相融的。    

    来到五台山的台怀镇,只要悉心观察者,是可以看到许多的对立统一。五台,不愧是谒禅的好去处。五台山,有僧,也有俗。五台山景区,既是圣地,也是小镇。或者,似乎可以颠过来、倒过去的理解:圣地在小镇,小镇有圣地。 五台山山门上的禅意楹联,细细品来,也是富含哲理。择几幅禅意楹联,与大家分享一下。     一、心中悟无尽之境;境上了难思之心。    

    二、空色圆融,何有去来之路;我人顿息,本无生灭之门。    

    三、退一步看利海名场,走出了许多魑魅;在这里听晨钟暮鼓,打破了无限烦恼。    

    四、行至云深处;坐看日出时。    

    五、看破人生难睁眼,阅尽人情暗点头

    这几幅禅意楹联,道出了人间的许多真理。这第四幅楹联,貌似熟悉。细一查,方才得知出自王维《终南别业》一诗: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五台山的出家人读王维的诗,拿来修身修性,又被恰到好处地用作山门之上的楹联。真乃禅俗妙处通也!    五台山的冬季,比其它地方来得更早。每年阳历的十月初,五台山就开始飘雪,气温会徒然降至零下四五度。为了御寒,不少与我一样的游客,会花十元钱,从五台山里一些旅游业主们手中租到新的或旧的寒衣。其实,这里的旅游业主们,对怕冻游客几乎司空见惯,对租出去的寒衣,游客们归还与否,好像不太在意。    

    五台山本地也有美食,如台蘑、卤驴肉等。但价格,比山外高出了许多。         印象较为深刻,是第一次去五台山路上,旅行客车在高速路上爆胎。司机就近找了一个高速公路出口维修,诺大一车人看着维修工补胎。维修的师傅说,是车胎超龄服役的问题,万幸的是没有遇到特别紧急的情况,否则一车人的性命,悬于一胎。当车胎补好,重新上高速公路时,司机在满车游客的埋怨声里,差点走反了方向。一路上,时有夹杂着厚重尘土的风,高高烟筒冒着黑烟。想到近年连续出事的煤矿,持续上涨的能源价格,对山西这个能源大省,有了杞人忧天的想法。也有成片的土地塌陷,据说这也是因过度采煤而造成的。    

    一路奔波,终于到达五台山。游客们,烧香拜佛,许愿还愿。认真走进五台山,会发现这里有不少独特的东西,包括宗教、古建筑、文化、历史等。比如说:五台山庙宇的山门,大多刻有禅意楹联,这些楹联皆有深厚文化底蕴,展示了佛教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融会贯通,展现了佛教来到中国之后的弘扬与发展。    

    导游介绍:历史上,众多五台山修行佛教者中,最不服从管理、最爱管俗事者,非《水浒传》中的“个性花和尚”鲁智深莫属。鲁智深出家的文殊院,属藏传佛教,黄庙,也称喇嘛庙。他出家于此后,整日吃肉喝酒,后被变相请出了文殊院,去了东京胡相国寺。《水浒传》第一百一十九回,鲁智深圆寂之前,写下这样一首诗:平生不修善果,只爱杀人放火。忽地顿开金绳,这里扯断玉锁。咦!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原来,这出家的粗人鲁智深,也是待到醒悟时,才知是真我。    

    五台山是文殊菩萨道场,元代人于嘛喇之手,嘛喇又是蒙藏等少数民族共同信仰的宗教。清代乾隆皇帝为了笼络人心,拿五台山与宗教做文章,以绥靖蒙古诸部,"示中外.一家之心,昭熙朝大同之治"。史载:(康熙)尊奉文殊菩萨,六次幸台瞻谒金容,六度瞻礼五台。今天,我们可以看到五台山,有乾隆皇帝御赐墨宝。康熙皇帝御赐寺庙的建筑风格独特,具备清朝皇家建筑的典型特征——黄瓦红墙,也是当时只有皇室才能尊享的最高规格礼遇。    

    以《好人一生平安》、《青藏高原》等歌曲走红歌坛的歌手李娜,1997年下半年在五台山的集福寺剃度,归于佛门。后来,有人在美国遇到出家后法名释昌圣的李娜,称其一身黄衣僧侣服,洁净的剃度代替了当演员时头上的发饰;然而,面色红润,目光有神,某种纯之又纯以至于无尘的精神充溢在她的每一个举动中。现在,网传许多佛歌为释昌圣大师原唱,是否属实,也无人究问一个出世者的生活。也不会惊扰她的这样一个梦想:我有个心愿,报答佛的恩!    

    第二次,是年休独自去了五台山。在一寺庙内,有机缘与一年过八旬的老住持,聊过片刻。多数的俗众,到五台山,皆是旅游观光的。老住持知晓我们不懂太多佛法,问了我是哪里人,自哪里来。我如实回答,并请教了几个关于佛教的简单问题。老住持说:向善,看破,放下。其实,在现实生活中,做人做事能不忘记这几点,也就不错了。    

    第三次去五台山,因有过前两次的旅程,对台怀镇略有熟悉,便随意在镇上转了转。小巷边,有一个卖草编工艺品的老农,草编出的一个螳螂,相当传神可爱;停车场旁,有一个补鞋的老工匠,开心地哼着小曲,修补年轻僧人的布鞋;庙门前,农民们拉着游客,推销着旅游商品;小饭店,僧人与游客各围成座,僧人们吃自己的斋饭,游客饮酒吃肉,相互间并不冲突。 五台山,何尝又不是大千世界的缩影?这佛教的理论中,也又“回向”的说法。如宋代佛印禪師之謁言:在出世中入世,在入世中出世;出世在度己,入世在度人;以出世無我之心,行入世利他之事。    

    三次五台山之行,也拍摄了关于五台山的一些影像。留存的这些影像中,一胡子花白老喇嘛最为深刻。老喇嘛,虔诚地一步一拜,有路人施舍零钱,喇嘛收下并予双手合十,行佛礼,尔后将零钱装入破旧的袈裟。路途,又遇一乞讨女童,慷慨转赠。也许,只有空手,才能得到更多的东西。立于此,此刻不禁被胡子花白的喇嘛感动。得人施舍,又施舍他人。喇嘛简单的两个举动,折射出了人性的善良。正所谓禅曰: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 老喇嘛,让我看到了一种真正的叫做善良的东西,非伪善。日积小善,贵在坚持。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说过:正相反,一无所需最像神,所需越少越接近于神。“平安”、“平淡”、“平和”。本信奉唯物主义的我,在庙里燃了三柱清香,行了三拜,许下上面的三个心愿。 最后一次五台山之行,几乎是随着旅行团的快节奏,逃离了五台山,但我觉得还是不虚此行矣。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