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誉为“美国良心”苏珊•桑塔格,于本世纪初先后获得过“美国国家图书奖”、“耶路撒冷国际文学奖”、“德国书业和平奖”。
毋庸置疑,以上几个关于图书奖项的重要性和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相比诺贝尔文学奖在文学界的地位,丝毫不会有半点逊色。比如,创办于1963年的耶路撒冷国际文学奖,每两年颁发一次,意在表彰其作品涉及人类自由、人与社会和政治间关系的作家。苏珊•桑塔格是2001年度耶路撒冷国际文学奖的获得者。据说,这是一项以“伟大犹太精神为依归”的奖项,评选条件极为苛刻。
苏珊•桑塔格一生,也伴随诸多争议,特别是公开声言是同性恋者,但所有的猜测与质疑,都未能掩盖其卓越的才华。苏珊•桑塔格是称职的作家,对阅读也有着非同一般的见解。她这样地说过:阅读是一种素质,一种技能,实践愈多,你必然会变得愈专业。
如今的中国,学历的高低或者干脆说文凭的分量轻重,代表着一个人的涵养大小、知识多少,甚至决定其社会地位的高低。阅读,几乎显得并不重要,谁也不会去渲染自己喜好阅读这事,许多人只是把阅读当做成一个不坏的习惯而已。
苏珊•桑塔格尊重每个不同阶层、不同群体者人性,也一直彰显其本真人性,爱摇滚乐、新浪潮电影、新小说写作和存在主义哲学,在文学、电影、摄影等艺术方面均有建树。上世纪,在美国那个多元化的社会里,苏珊•桑塔格受到广泛的尊重,成为美国的“道德与良心的标杆”,是不无道理的。
初始,是通过网络知晓苏珊•桑塔格其人,阅读其的部分文字,盲人摸象地感知出了一些东西。如中国说的“本真之我”。苏珊•桑塔格极富个性。她,敢于走在时代的前沿,前卫地思考问题与做事;她,在物我变幻无常的之中,丝毫未弃固有的良知。与其共鸣的读者,可以说遍布美国乃至世界许多地方,不分富人区或贫民窟,也不分地位的高低。
几年前,也就是2010年。郑重地委托了一个相比较我更挚爱阅读的朋友,翻遍了广州“中国书城”的书架。最终,还是感谢这位朋友,找到了《重点所在》这本集子。这是一本艺术类专业的议论文集子,译者是黄灿然本身就是一位诗人,文学评论界对他的作品一致公认是:“平实之中蕴含灿烂,低处独语也常让人豁然开朗。”作为艺术局外人的我,半囫囵吞枣地,也是半慢嚼细咽地,读完《重点所在》里的文章,愈加相信阅读苏珊•桑塔格的话,相信阅读一种素质,也一种技能。
相信一桩事情,是有其缘由。我对苏珊•桑塔格的辨识是什么?就是敢说实话,不畏权势,属于一个真的作家。拿现在一句流行的话来说,令人感受到一种正能量。
阅读,何不就是一种技能?苏珊•桑塔格关于阅读的论断,不完全算是箴言。但她这样对阅读的理解与认知,对于我个人是很有启示的。关于阅读,自己曾经有过狭隘的思考与盲目地臆断,这些可能属于自己的性格喜好钻牛角尖吧。阅读这个词,约莫是可以拆开的。拆分开来,就是“阅”与“读”两个字,是密不可分的两桩事体。关于“阅”的组词,大抵有阅读、阅览、阅历、阅世等,皆有“看”的意思,是通过视觉的感官来实现的;“读”的含义也差不多,只是换了一个途径,令自己不仅“博闻”,也会去“洽问”。“阅”与“读”,相得益彰,殊归同途。
1933年,苏珊•桑塔格出生在美国曼哈顿,出生后一直由祖父母抚养。她的父母,常年在中国北方做皮货生意。5岁那年,父亲因病客死在中国。因此,苏珊•桑塔格对中国这个神秘的东方大国,既烙印模糊,也情感复杂。上世纪七十年代,苏珊•桑塔格两次踏上中国领土,并将她的两次中国之行,称为“朝圣之旅”。
苏珊•桑塔格的许多文字,都提到过中国。其中,有些是道听途说来的,有些是她和像她那个时期到中国来的人,遭遇到的事情。可能,就是一些所谓的西方国家国际友人们,到社会主义国家访问,所共同感受到意识形态差异。对于中国之行,苏珊•桑塔格说:即使没有这些奇奇怪怪的个人经历,我也会注意在中国发生的一切。一个对世界感兴趣的人,怎么能对中国不感兴趣呢?
相形苏珊•桑塔格之类的大家,自己的阅读,渺若尘埃,琐碎得无影无踪。自己读书,的确是由识字与阅读伊始。回过头来看,读书是不能完全算得上阅读的。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过去的学生和现在的学生,恐怕会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将应对“应试教育”严峻考验。怎样拿到高分?唯一的途径,恐怕只有仔细认真地记牢教科书上的东西,而且必须原原本本,一个字都不能拉下。
可能,阅读在当下已经不是一桩流行的事情,我们甚至可以看到有些地方的图书馆门可罗雀。市面上,到处都是物化的影子,以及不停地抱怨物价太高,物质条件太差的声音。谁也弄不明白,这究竟什么原因,这样持续下去会有多久。
不同的人,阅读的方式不尽一同;选择阅读的内容,也各异。最关键的是,既要懂“阅”,还得晓“读”。阅读这件事情,还得依照古人之训,不能浮躁,要静下心来,循序渐进。阅读,还得讲究方式与方法。能够透彻理解不同文章、不同书本上的知识与要领,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例如,个人的感受是,人生阶段不同,阅历处境各异之时,阅读所得到、所悟到的东西,也是不一样的。
还有一件关于阅读的事要说说:并非阅读的内容广、范围大、时间长,就是所谓的“博览”。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许多人都在漫无目的、浅尝辄止地浅表阅读。像这样人云亦云地盲从潮流,用极速追风的速度,汇聚到所谓引领时代阅读的潮流之中,是触摸不到任何对自己有价值的东西的。
一个有智慧的读书人,是绝不会盲从选读什么名家名著的。 选择性地阅读,阅读更有意义的书籍,显然很重要。
1993年4月,正义顽强的苏珊•桑塔格,在被围城十七月之后的萨拉热窝的剧场,导演了歌剧《等待多戈》。苏珊•桑塔格记叙那场演出的《萨拉热窝等待多戈》一文,被翻译成了中文。文章结尾,震撼地描述剧终时剧场里的场面:众席燕雀无声。惟一的声音,来自剧院外面,一辆联合国装甲运兵车轰隆隆碾过那条街,还有狙击手们枪火的噼啪响。
苏珊•桑塔格反对战争、呼唤和平,却否认导演歌剧《等待多戈》的举动,是简单地为战争救犊。她嘶声竭力地告诉世人:我能做些什么﹖我告诉人们,我能写作,我可以在医院做护理工作,我能教英语,我能做戏剧导演等等。这件事情告诉我们,苏珊•桑塔格彻底算得上与媚俗无关。
最终,依靠阅读与写作,凭借良心与道德,以执着与顽固,叩开文学艺术神圣殿堂之门,也叩开了读者的心灵,最终走上“美国道德”之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