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星航
清晨的一声吆喝,惊扰多少梦中人。
微风习习,绿色满街。城未苏醒,江汉南路李公桥刘家场一带则早已处入嘈杂喧闹之中。买菜的,过早的,肩挑手提的,忙着上学的,使本就较为拥挤的街巷,更显得狭窄,这也是小城的一道风景吧。
由远而近,由近而远,江汉平原的吆喝声独具特色。“焦盐脆的盐麻花,糖麻花啊”,“热腾腾的鸡肠子,好吃又不贵”,“三鲜包,韭菜包,今天吃了还想要”,“豆腐脑豆腐脑,吃了考上状元郎”,挑着熟食担的游贩,走街串户,吆喝声时远时近,熟悉的食客纷纷上前购买,那肉香、韭菜香、麻花香,早就让你慕名而来,魂不守舍。
吆喝声裹着乡愁扑面而来,时而清幽绵长,柔和典雅,时而跌宕起伏,山呼海啸。一声吆喝,勾起人们对往事的念想,美好的记忆如电影般一帧帧回放,洋码头的搬运工,中山路的招幌,杜工巷的米元子,老同兴的酱园,天福号的海味。一声吆喝,将故乡的过去与现在紧密相连,唤起食欲,激发味蕾。一声吆喝,延长了江汉路,穿街走巷,声震四方。吆喝声里,吃一口香甜的美食,唤一声眷恋的家乡。吃在嘴里,甜在心里。
李公桥刘家场一带很有名的。从北京路往江汉路向南,这里略有点坡度,一直到堤边。旧时的江渎宫、李公桥、刘家场连成一线,江汉路、胜利街、中山路、和平街、民主街交汇于此。李公桥原为塘堰,明清时期经常在此举办龙舟竞赛。从这再往南翻过江堤,便是中外驰名的洋码头,《马关条约》辟沙市为通商口岸后设立租界的地方。这里商铺林立,茶馆众多,饮食摊点遍布,沙市有特色的名菜、名店,也大都集中在四周。荆沙鱼糕、龙凤配、皮条鳝鱼、菊花财鱼、琵琶鸡、樱桃元子、油炸鸡特别受欢迎。早堂面、牛肉抠饺子、米元子等小吃远近闻名。由于餐馆扎堆,吃货集中,引来许多挑担小贩来此吆喝。
刘家场原为一小集镇名,在黑水塘(即打鱼村,今健康巷附近)南侧,1894年以前,刘家场北邻李公桥,桥下三义河与黑水塘相通,可行舟船,后填河成陆。这里一直商贾云集,交通便利。各色吆喝、各地吆喝此起彼伏,颇为壮观。明王启茂《沙市竹枝词》云:通济桥边新水流,三义河中柳色稠;引得游人箫鼓闹,板桥底下看龙舟。
江汉南路的吆喝声不绝入耳,这方唱罢那方登台。“开锅热苕,又甜又香”,“顶顶糕,顶顶糕,吃了要长高”,“梨子哈密瓜,很是吃得哈”。街边支起的炉子,炉火旺旺的,几个滚瓜溜圆的红苕架在里面。不一会,红苕外面烤起了一层微焦的皮,炉主将苕翻了个个,再一会,又甜又香的烤红薯熟了。而顶顶糕的制作更为神奇,以大米粉、糯米粉为原料,放在特制的小木格内,加上一点红糖桂花,随着袅袅的青烟,浓浓的蒸汽,两三分钟过后,一块块小白糕就做成了,松软带糯,色美味香。特别是最后从木格子里顶出来的一瞬间,白白嫩嫩的正方型米糕最吸引眼球,好像一辈子的追求忽然一下子得到了满足。一直往南至江边码头,这里又是一番景象,如果说堤下的江汉路,小贩吆喝的是日常所吃的早点和热呼呼的零食类,那么码头上叫唤的则是即好吃又宜带的,便于坐在渡船上混时间。“喝、喝、喝,香蕉橘子加薄荷,越喝越想喝”,“瓜子花生麻辣鱼,吃着零食吹牛皮”。还没吃过瘾,到岸了。
沙市自古便商贸发达。公元前675年开始出现集市,五代十国成为茶市转运口,宋代有“沙头巷陌三千家”之说,唐宋已极繁荣,明朝后期,沙市商业和手工业更为昌盛,“荆州沙市,列巷九十九条,每行占一巷,舟车辐辏,繁盛甲宇内”(清刘献廷《广阳杂记》)。沙市的商业一直和外地联系紧密,与上海、重庆、四川、南京、武汉、湖南、河南等地保持着商品流通,又同英国、日本、美国等国有进出口贸易。
住在江汉路,能遇上许多新鲜事,听见许多脍炙人口的吆喝声。李公桥附近原有一口古井,建设年代不详,井口高略三十公分,井水冬暖夏凉,很受周边民众的喜爱。据说战争年代曾遭轰炸,四周许多民居被毁,唯有古井得以幸存。多少年来,大家以井水煮饭、洗菜、洗衣、清洁家居。后来,城市修建了自来水管道,只是没有通到每一户。
井口边的一个三进的老旧房子里,住着九户人家,只有一个自来水管,而且装在别人家门口。每户先发30个牌子,每次去挑水时,很自觉的将一个牌子丢在小箱子里。小木箱很破旧,上缘有个一公分宽的口子,像后来的小报箱,也像挂在门口的小牛奶箱。用水的牌子一月结一次帐,如与水厂的结账单有出入,还需每家每户再平摊一点。因此,除了做饭喝水用自来水外,其他都是挑井水作家用,有时翻过江堤去长江挑水,回来后用明矾沉淀,麻烦且辛苦。好在经常听得到吆喝声,经常可买到称心的食物,也算很开心。
从江汉南路上堤,可到沙市长江码头候船室,这里每天都有上海、重庆、南京、武汉的游轮,游客下船后,必走江汉路,观沙市风光,品本地小吃,购轻工物品,活力28洗衣粉、荆江保温瓶、鸳鸯床单、丹凤毛巾、皇冠独蒜声名远播。久而久之,外地游客、外地吆喝声纷至沓来。
那天早上,清脆的吆喝传来,“重庆卤鸡蛋,一块钱三个,味道好得很啰”,四川口音的叫唤格外悦耳,尤其是那个“很”字,念成了“哼”音,“啰”字拖声特长,吆喝起来意味深长,感觉你不买两个,这一天无法过去似的。
不久,又一阵吆喝传来,“当当当,当当当,当当当当当当当”,原来是买打糖的,也就是麦芽糖。这在湖北孝感最有名。吆喝的人肩挑扁担,俩框里放着打好的还连在一块的圆形麦芽糖,金黄金黄的,惹人眼馋。框用布罩盖着,只露出一小小角。那人一手拿着带弯弯呈J形的铜制品,便于手扣住,一手捏小铁锤,不时的敲几下,是13下,我很认真的听了的。遇见学校、市场或人较多之地,敲的声音更响,次数更频繁。我还发现那个担子基本上不用手扶,始终稳稳的,这还真要点基本功。出于好奇,我买了五块钱的,上前打听了一下。原来还真是孝感的。我问每次敲几下,他回答基本上是13下,有时生意不好心情烦躁,敲的也很随便。
是不是凡卖打糖的都敲13下呢?几日后就有了答案。那天下着蒙蒙细雨,打伞的很多,街上五颜六色的,景色很美。是个女的在敲,“当当,当当,当当当当当”,9下。我故伎重演,又买了五块钱的,再问。她是四川万县人,前天才来沙市。敲的几下呢?她说就这么多吧,习惯了,10下左右,以引起大家关注。她还说,现在人们都忌口了,很少吃打糖之类的甜食,一天卖不了几多钱。要不是祖传的这点手艺,谁还会干这呀!
“当当当,当当当……”,吆喝声由远而近,由近而远,吆喝的是生计,也是生机。吆喝的是故乡的烟火,是挥之不去的往昔。吆喝的是历史的传承、品格的坚韧。吆喝中看到了辛劳、奔波、汗水,体会了人间疾苦、五味杂陈。吆喝声不会消失,永远不会。
人们喜欢那些天南海北的、耳熟能详的声音,喜欢那些魂牵梦绕、清香扑鼻的美食,喜欢那种悠远、沧桑却充满情怀的氛围。有吆喝,社区就弥漫烟火气,有吆喝,百姓就过得安逸踏实,有吆喝,城市就充满生机活力。
庚子年仲夏,熟悉的吆喝声又回来了,满街满街的,声音清脆甜美,铿锵有力。地摊上、直播间、商店外、社区内,各种各样的吆喝整天响。吆喝声在大地萦绕,在天空回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