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王德成的头像

王德成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04/23
分享

父亲的味道

至少有6年了,自我生病以后,一直没吃过方便面。

最近,我一连吃了好多次方便面,孩子发现了,管着不让吃。其实,孩子不知道,我就是想寻找一种味道,一种说不上来的味道。

今年上半年,有一次我给父亲打电话,父亲无意中告诉我,中午在大长冲山上看茯苓,带了一包方便面,像个孩子似的,拌着调料包捏碎了吃的。一般人是无法想象的,那可是一个82周岁的老人啊。

其实,父亲是不需要这样操劳的,父亲辛劳了一辈子,经济上也有些结余,再说,我们兄妹几个也都过得去。但父亲勤劳的品德是毋庸置疑的,也是我们兄妹都有所不及的。

父亲一直居住在乡下老家,我和哥哥都想过接他进城,老人家不愿意。后来我也想开了,因为我从常识中了解到,上了年纪的老人,有着自己的生活习惯,住惯了农村的平房,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人生地不熟,又不喜欢楼房的环境,加上我们都忙着上班,老人们留在家里,缺少交流的对象,容易憋出病来,所以也就由着老人家自己了。

我总是在电话里和父亲说,可以到处走走,和人聊聊天,不要干体力活,可父亲说不干点什么,还着急。其实我也知道,父亲是不想增加我们的负担,还想着帮助我们。有时我想,老年人适当的劳动,对身体也确实有好处。

前年,父亲因为脊柱侧歪压迫神经,腿痛得厉害,从安庆市医院转到安徽省立医院,本准备手术,后来考虑到年纪大了,上钢钉风险太大,医生建议不做手术。回家调养期间,父亲坚持拄着拐棍锻炼,虽然右脚脚腕麻木不灵活,渐渐地还算行动自如,就是这样,父亲还是一直不闲着。

父亲这几年在乡下的主要经济来源是种茯苓,就在去世的前几天,才把今年的茯苓卖了,卖了一万四千元,自己平时却舍不得花钱,但周边乡邻遇到困难,父亲从不吝啬,总是想方设法出手帮助。

关于父亲,我曾写过几篇文章,也多次在事迹报告里讲到。我家在村里是独姓,全村只有我们一家姓王。爷爷是解放前逃避国民党抓壮丁躲到天柱山下大长冲山里。为了生存,爷爷成为佃农,山里野猪时常糟蹋田里的庄稼,交租后几乎没有余粮。1948年爷爷再也无力养活奶奶、大姑、父亲和小姑一家5口,只好外出要饭,从此便杳无音信。年少的父亲一直在村民的关爱中成长,后来入赘留在了现在的山村。1953年农村成立互助组,年仅16岁的父亲被村民推举担任组长。1956年成立初级社,父亲被推举为社委。1957年到2002年,父亲一直担任村民组长,所以,家乡的父老们都习惯地称呼他“王队长”。

父亲是1959年入党的老党员,虽然没当过官,可在家乡父老的心中就是老百姓的官。为了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父亲尝试过多种经营,带领乡亲们自建土窑厂烧青砖、小瓦,种植桑树、天麻、蘑菇、茯苓。

自小受父亲的言传身教,1990年,哥哥在担任村主任期间,和村两委班子一道带领村民修通了出村的第一条公路,实现了千百年来父老乡亲的梦想。父亲带头出资出力,不计回报。那年,我刚从军校毕业,月工资只有一百零几元,我一次性捐款1200元,也是一年的工资。

这些年,我始终告诫自己,我是农民的儿子。从部队到地方,无论在哪个地方,无论在哪个岗位,我始终牢记:人,不能只为自己活着。在环保岗位上工作20余年,我先后获得了40多项表彰,舒城好人,六安好人,道德模范,安徽好人,全国最美基层环保人,当我一次次手捧荣誉证书听到那真诚的掌声,当我每次回到家乡听到乡亲们还是当年的夸赞声,我感觉到,父亲,您那露出笑容苍老的脸,已经忘记了所有的辛劳。

10月12日凌晨4点50分,我接到电话,说父亲走了。我一时无法接受,直到今天,我还是觉得这只是一个梦。

父亲走得很突然。那天晚饭后,还在关注着邻居家今年的茯苓收成情况,谁知那晚睡下,就再没有醒来。父亲平静地离去,没有留下一句话,我们兄妹也没有一个在身边。大家都说是父亲做了一辈子好人,修行好,没有经受离别前的痛苦。

“一世正直无邪,终身勤劳有为。”这是村党总支和村委会送给父亲的挽联,也正是父亲一生的真实写照。父亲安葬那天,附近4个村民组的乡邻家家户户都来为父亲送行,其中许多人从外地专门赶回来,还有周边更远的群众,让我全家非常感动。

父亲,虽然您离开了我们,但我仍然以您为荣!父亲请放心,我会永远牢记您的叮嘱,坚实地做一个好人,绝不让您失望!今天,是父亲五七祭日,我再吃一次方便面。尽管我知道,就是吃再多的方便面,也找不回父亲的味道。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