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一个花甲,这是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政府把退休年龄定在60岁,也许有这个因素吧。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普遍淡化了年龄感受,更多人在不知不觉中,忽然在某个节点感到了自己的衰老。所以有些人往往到了退休,突然觉得很不适应,感到一片空虚,不知所措。
我是个兴趣比较广泛的人。工作的时候也时不时光顾一下自己的“业余爱好”。单位停产以后我休了几年假,那时50多岁,整天比上班时还忙。当时毫无“老”的感受。直到几年前一次在湖南桃花源采风时,一个20几岁的小伙子张口就叫我“爷爷”,我的内心才受到了极大触动。看来光是自我感觉良好不行的,人生的自然规律是不可违背的。当真是“老了”。
不过这也没什么可悲观的,在我看来,老与年轻只不过是个相对概念。我的老师省摄协的张主席今年80多岁了,去年10月份还带队去新疆采访呢,一见面就打趣“老闫,我要是有你那么年轻早去南极拍冰山了”。可见在他的眼里我这个“小老头”还挺年轻呢。其实每个人自我做个纵向比较不难理解:现在的每一天都比自己将来要年轻。这就是辩证法。
虽说衰老是不可改变的现实,可是从心理学层面看,更多的是自己内心感受。如果你每天总是和比你年轻的人去比较,那么就会强化这种衰老感。反之,你至少会在心理上延缓衰老。
早晨的太阳使人充满希望,落日的晚霞也同样绚丽多彩。如果你感觉自己的退休生活不尽如意,那么就需要参照本文的标题去做了。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圣人可以改变一个民族,比如孔子;伟人可以改变一个时代,比如毛泽东;而神仙也改变不了某一个人。毛泽东伟大吧,可是他改变不了贺子珍。所以我提出的观点是“改造自己的生活”,与人无关。
为了生计忙活了大半辈子,按说退休了该是自己说了算的“自由时代”了,可是为什么现实生活往往不尽人意呢?我观察了身边不少离退休人员,他们大多数在朝着两个不同方向的轨道延伸:一大部分人逐渐加入了“老保姆”的行列;一小部分人家庭没有什么负担的又一时转不过弯来,感到生活空虚,无所事事;只有极少数人在打造着自己精彩的晚年生活。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最根本的还是人生观和生活态度问题。
所以,改造自己的生活首先必须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生活态度。这是个大前提。
其次是把身心健康放在突出地位。要培养坚持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不断提升自己的内在修养,调整健康心态,保持积极向上、开放包容、胸怀宽广的性格取向,认真规划好自己的退休生活目标。
要选择一两个适合自己的兴趣爱好项目,比如绘画、音乐、书法、摄影、旅游等等,只要有益于身心健康,就要深入坚持下去,不求结果,只求享受过程。你一定会感受到“忙碌而快乐着”。
要逐步脱离原来单位里那些建立在利益关系上的所谓的朋友,主动去结交志趣相投的新朋友,这种没有利害关系的友谊值得拥有和守候。
要科学地协调处理好家庭中各类问题,为自己挤出更多的自由。人们都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其实大同小异,无非是老人、孩子、经济、感情等等问题。要解决好这些问题,必须明白一个现实:人这一辈子,钱永远挣不完,也永远不够花,事情永远干不完,问题永远解决不清,子女的事永远管不到头。说实话,我自己从这个“坑”里刚刚爬出来没几年。老人病了你得管、孩子上学你得管、毕业了找工作你得管、有了下一代你还得管,至于日常杂七杂八的琐事说都说不完,总之累个半死也还是忙不完。有些事你付出是有价值的,比如老人生病了,你找大夫给治好了,这是有效付出。有些事你忙活半天做的是无用功。举个例子:我一个同事给孩子介绍了个朋友,各个方面都不错,男孩很愿意,就是有点胖,也不是什么原则问题,我很满意,希望他们处一段了解一下,可是女儿不大乐意。在我的压力下,两个人交往了一段。有一天我在成都参加一个“视觉艺术研讨会”,突然接到女儿的短信“爸爸,你非要再让我和那个当兵的来往我真会疯掉的。他一拉我的手我觉得他手心里的肉比酱猪蹄儿还肥实,实在受不了”。我当即回复“宝贝,马上和他分手,咱们不冒这个险”。类似的事情好多,做的都是无用功。所以处理家庭问题也需要艺术,什么都管也不一定有好的效果。从那时起我给自己定了个原则:老人的健康问题要全力管好,老人的生活琐事尽力管好。子女的大事尽力帮助解决,一般事情尽可能推掉。要让他们自己学会“闯荡江湖”。我的观点好多人不赞同,认为这是西方理念,中国人祖祖辈辈都是这么过来的。可是我觉得西方理念没有什么不好,一辈人管不了两辈子的事情。
退休是被动工作的结束,也是自由生活的开端,从这个角度讲,步入退休大军没什么可伤感的。关键是你如何经营自己的退休生活。
每个人的想法不同,只要自己感觉健康快乐就足够了。如果你对目前的生活状态很满意,那就谈不上也没有必要去改变什么。
我的父母一生都在为他们的子孙操劳,从来没有享受过一天真正属于自己的晚年生活。我很心痛。但我不想步它们的后尘。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