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河北省清河县孙石佛村出了位名医,名叫孙西园,他仁心仁术,德艺双馨,颇负盛名,时任县长陈侃如赠予“是乃仁术”牌匾,是一位名声远播的大德乡贤。
新中国成立后,孙西园的故事逸闻依旧在孙石佛村及四邻八乡广为流传。孙彦荣自幼便是听着孙西园的故事长大的。
孙彦荣出生于1958年6月,家住清河县孙石佛村。
孙彦荣为本村昔日曾经出过一位名医而自豪,他在心底悄悄种下一个梦想:长大后,自己要做一名德操高尚的医生,用回春妙手为叔叔婶子、街坊邻居解除病痛的折磨。
梦想如尘封的种子,一旦遇到阳光、雨露、松软的土壤和适宜的环境,就会执着地开始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在生与死之间垒一道墙
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也点燃了埋藏在孙彦荣心中的梦想,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邢台地区卫生学校。
报到的那天,父亲骑着家中那辆破旧的“二八”自行车送孙彦荣到清河县长途汽车站。十几里的路程,父亲只说了一句话:“等你学成了医术,一定不要忘了家乡的父老乡亲!”
登上开往邢台的公共汽车,孙彦荣隔着车窗望着父亲渐渐走远的背影,默默地将父亲的话深深地镌刻在心底。
在卫生学校,孙彦荣知道大好时光稍纵即逝,从不敢有丝毫的懈怠。他悄悄买了一支手电筒,每当晚上学校吹了熄灯号,借着手电筒的亮光继续苦读。他的考试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每次都是班里老师表扬的对象。
花开花落,春去秋来。几年后,学成归来的孙彦荣,很快成为清河县人民医院的一名内科医生。他夜以继日,在心脑血管疾病领域苦苦探索,决心用自己的智慧和技能与死神角力,医治更多的患者,挽救更多的生命,在生与死之间垒一道墙。
犹如雏鹰飞上了蓝天,蛟龙跃进了大海,孙彦荣在医疗领域很快展现出过人的天赋。他十分注重在实践中学真知、悟真谛,加强磨练、增长本领,短短几年的功夫,便成长为科室的业务骨干,把众多挣扎在死亡线上的生命垂危者从死神手中夺回来,被患者家属誉为“与生命赛跑的人”。
不久,内科主任退休,孙彦荣众望所归地接过内科主任的接力棒。当时,他只有二十几岁,却有一些上了年岁的患者或者家属直呼其“老孙医生”,一个“老”字,与年龄无关,代表的却是阅历深、经验多、稳重而有办法,是信赖、信服、认可的代名词。
当下有个网络热词叫做“粉丝”,也就是人们所熟知的追星族。其实,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孙彦荣已经是一个拥有众多粉丝的“星”。热衷于追他的人,大多是一些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老头老太太,每当有了高血压、冠心病、早搏、眩晕等症状,或者感到身体这儿或者那儿不舒服,便会赶到医院找孙大夫瞧瞧,一旦他有事在外,找不到人,老人们心里便会产生满满的失落。
后来,来县医院看病的老人们发现,好一段时间,再也没有见到孙大夫。大家很好奇,四处一打听,原来是县里又成立了一家中医院,孙彦荣被调到县中医院当副院长去了。
一时间,好多老年病患者开始不约而同地转移阵地,转而去县中医院求医。孙彦荣也是有求必应,为便于患者就医,还索性专门开设了院长门诊,认真地为每一位前来求医的患者诊疗疾病。
悠悠岁月,无尽的拼搏奉献磨砺增强着孙彦荣的医术,也锻造和提升着这位白衣天使的人格魅力与思想境界。为扩大医院的对外影响和社会认知度,他带领义诊小分队,走村串乡,深入到集市、企业、乡镇及周边的农村开展义诊,大力传播中医药文化和养生保健知识,广泛服务于人民群众,着力树立和塑造中医院的品牌。
再重的担子也要义无反顾地扛起来
上世纪90年代初期,清河县家庭工业蓬勃兴起,独具特色的羊绒等五大产业,不仅受到国家部委和省、市领导的称赞,而且还被誉为北方的“温州”,上了《人民日报》,在全国很有名气。
但是,当时清河的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却相对滞后,尽管有人民医院、中医院两家县级医疗机构,仍然难以满足群众看病就医的需求。那时候,县里还有一家计生服务站,负责计生“四术”服务,由于经营不善,亏损严重,职工发不起工资,甚至还有人去上访讨说法。
面对困局,清河县委、政府做出一个大胆决策,在县计生服务站班底上加挂清河县第二医院牌子,由孙彦荣出任二院院长兼计生服务站站长。
升迁是件好事,意味着将在更大的空间里发展进步。而孙彦荣面对的却是令人望而生畏的一盘残棋、一步险境。孙彦荣不是没有想过打退堂鼓,可是在这个世界上,唯信任不可辜负,唯责任不可懈怠。再难、再累、再苦的工作,总归要有人去干!既然上级领导决定将这一重任压在自己肩头,就没有任何的理由推脱和逃避。
上任之初,百废待兴。医院没有一件像样的医疗设备,药房库存稀少,外欠8万多元,60多名职工半年没有发工资,人心浮动、一盘散沙。
设施老化无钱配置,怎么办?
人心涣散士气不振,怎么办?
门庭冷落无人问津,怎么办?
一连串的问题困扰着孙彦荣,让他彻夜难眠,辗转反侧,反复思谋着对策。
他明白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共产党员就要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都要一往无前,不能退缩!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非常时期,必须有非常的方略,非常的举措!
上任当天,孙彦荣二话不说,把铺盖卷搬到办公室,吃住在医院,24小时全天候办公!他立下誓言:年底还清所有外欠、补发干部职工拖欠的全部工资!并要求大家树信心、讲诚信、为己负责、为他人负责,要以小博大,星火燎原。从那天起,他的日历表上就再没有了节假日、礼拜天,而这种习惯一直保持到如今,三十年来始终如一。
谋定而后动。面对一无资金、二无技术、三无人才的实际情况,孙彦荣创造性地提出了 “外引内联、科技兴院、错位发展、服务优先”16字发展方针,理出了一条明确的思路,制订了明确的目标,确定了“人无我有、人有我精”的“错位”技术发展之路,以内科、脑外科、急诊科为龙头,全力以赴塑造医院的优势品牌。
没有人才,他与邢台眼科医院、聊城市人民医院、河北省第四医院等上级医院建立了协作关系,聘请专家上门坐诊、讲学、查房,迅速弥补人才困乏问题,同时派遣专业技术人员外出进修学习,带动起相关医技科室的发展。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伴随着孙彦荣的到来,清河县第二医院,这家曾经沉寂了很久的计生服务站,开始逐渐焕发了勃勃生机。
一次集资和一件重器
CT,在上世纪90年代,还是一种比较罕见的尖端医疗设备,除去省城的大医院以及地区级别的专业医院,县级医院鲜有配置。
CT的功能是多方面的,尤其是它能对脑溢血和脑梗塞做出快速有效的检测甄别。
脑溢血,又称脑出血,它起病急、病情险、死亡率高,是严重的急性脑血管疾病。脑出血和脑梗塞性质不同,治疗方法迥异,需及早明确诊断。没有条件进行CT或核磁共振检查的情况下,医生只是根据病人的症状,通过临床治疗经验或者进行腰穿脑脊液来进行判断,误差率很高。
当时,得了这类疾病,要去省城大医院进行检查,高昂的车旅、住宿、治疗费用是普通家庭难以承受的。而且脑出血具有发病急、病变快,常常在数小时内达到高峰,即便是有财力物力到省城大医院治疗,往往会因为延误了最佳治疗时机,而功亏一篑。
孙彦荣做梦都想尽快拥有一台CT机。可是,CT是一种非常昂贵的仪器,当时医院的财力捉襟见肘,根本买不起。
天上不会掉馅饼,买设备的资金到哪里去弄?等、靠、要不是办法,到底该怎么办呢?
食不知味,夜不安寝,孙彦荣像着了魔一样苦苦思索。
这天,孙彦荣得到一条消息:石家庄某大医院投入巨资引进一台更加先进的CT设备,原来使用的δ50CT机,欲以38万元的价格进行转让。
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孙彦荣不想放过这个稍纵即逝的好机会。可是,38万元不是个小数目,这钱到哪儿去找呢?
这天晚上,孙彦荣躺在医院办公室的双人沙发辗转反侧,思谋着筹资的办法。突然他的眼前一亮,一个“借鸡生蛋”的大胆想法在脑海里蹦了出来:发动职工集资购买设备,不就能帮医院渡过难关了吗?
次日一早,他骑着自行车匆匆赶回家,将夫妻两人积攒了多年的1万元积蓄全都拿了出来。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领导班子的率先垂范,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引领作用,全院上下积极响应号召,以和衷共济、共渡难关的高涨热情踊跃集资,不到两天时间,几十万元的集资款迅速筹齐。
成功购买、拆卸、安装这台凝聚着全体二院人心血的CT机,并让其尽快投入使用,在当时的县二院不亚于一项天字号工程。由于付不起拆卸、运输、安装费用,孙彦荣亲自安排车辆,带人去石家庄组织拆卸和运输。
1993年冬天,全县第一台CT运到医院时,孙彦荣和支部一班人亲自搬运,手担肩扛,一个零件一个零件的搬、一个螺丝一个螺丝的装。
人心齐,泰山移!靠着这样的筹资方法,再加上社会融资,孙彦荣又先后引进了全县第一台彩超、第一台遥控X光机等一大批先进的医疗器械,使医院在较短的时间内恢复了生机,年底不仅还清了外欠、补发了拖欠职工的工资,还节余利润20多万元。
青春由磨砺而出彩,人生因奋斗而升华!这一年的体会与收获,也成为孙彦荣人生路上珍贵的财富,成为他后来风风雨雨一路前行的动力。
男儿有泪不轻弹
2005年初春的一天晚上,清河火车站,一列火车徐徐驶进站台。车门开启,孙彦荣提着行李箱,风尘仆仆下了火车。他担心回家会惊扰到熟睡中的妻子,索性回医院办公室将就一晚。
来到医院,孙彦荣依然亳无困意。他拿出一摞文件资料认真阅读起来,边读边在小本子上记录着什么……
他这次去江浙一带的医院考察学习,虽然时间很短,却收获颇丰。无论是医院建设、规范化管理,还是人家先进的医院文化、精神风貌,都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像。
听到墙上挂钟不紧不慢地敲了4下,孙彦荣意识到天已经快亮了。他站起来舒展了一下腰身,合衣躺在办公室的双人沙发上。
上午8点,孙彦荣准时来到会议室。
今天是他主持行政查房的日子。
8点30分,他带领质控科、办公室、护理部、总务科等相关职能科室负责人,开始对各临床病区进行巡视。一行人走进病房,与患者及家属进行交流,征求患者对医院工作的意见、建议。
在内科病区,孙彦荣意外地看到妻子提着一只暖壶迎面走来,不由一愣:“你怎么在这里?”
“爸爸病了,正在住院输液。”妻子平静地说。
原来,孙彦荣的父亲因为心脏病突发,于三天前被救护车接到了医院。
这位慈祥的老人一直默默地支持儿子的工作,得知儿子正在外地考察,生怕儿子因为分心而影响了工作,一再叮嘱家人:“无论如何也不能让彦荣知道我生病的消息。”
走进父亲的病房时,孙彦荣心里像打翻了五味瓶,很不是滋味。他感觉自己亏欠父母、亏欠家人的太多太多。这样的情况不是第一次了,尤其是父亲,经常闹病,而自己每次得到父亲生病的消息,不是因为工作忙脱不开身,就是出差在外赶不回来,总是难以在第一时间赶到,以至于后来父亲得了病从来不跟自己联系,而是直接拨打120。
尽管老人非常理解儿子,可是这样的理解,每每让孙彦荣的内心感到无比煎熬,觉得自己都难以原谅自己。
“爹,您身体好些了吗?”孙彦荣紧紧握着父亲的手问道。
“我没事儿,就是那天突然有点儿胸口发闷。现在好了,你看我身体硬朗着呢。”老人说着话特意用力地攥了攥儿子的手,“怎么样,力气足着呢,脱坯盖房都没有问题!”
孙彦荣知道父亲在故作轻松。他很内疚,父亲犯病时,自己这个做医生、当院长的儿子非但不能守候在老人身边,反而根本就不知情,他的心里如同刀搅般难受。
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此时此刻,孙彦荣却禁不住鼻子一酸,霎时间眼前一片模糊。
执着前行的道路上没有休止符
人最宝贵的就是生命,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时光飞逝,人的一生到底应该怎样度过,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回答。
诗人林微因曾经说:“每个人都是带着使命来到人间的。”作为一个有着47年党龄的老党员,一家医院的负责人,一名医生,孙彦荣对于这句话有着更为深刻的理解。他觉得:县级公立医院作为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的龙头和连接城乡医疗服务体系的纽带,肩负着为广大基层群众提供优质、高效、便捷医疗卫生服务的重任。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穷尽毕生的力量,持续不断地推动一个地方医疗事业的发展,为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保驾护航,是自己肩负的神圣使命,更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2009年秋季的一天,前来就医的患者以及家属们突然发现,悬挂在医院门口的“清河县第二医院”牌匾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块“清河县中心医院”的崭新巨幅牌匾。
从那一天起,不仅仅是门口的牌匾,就连医院文件的抬头、科室的指示牌、医护人员的胸牌、药费单据上的医院名称等等,统统都发生了改变。自此,清河县二院经过16年的发展,完成了历史使命,悄然退出了历史舞台。
说起医院更名的原因,孙彦荣十分认真地说:“更名‘中心医院’的初衷,就是要提醒每一名医务人员,必须时刻将人民群众的健康放在心中最重要的位置!”
从1993年创建清河县二院迄今,中心医院经历了一次搬迁、一次更名和四次扩建,设立了口腔医院、城西分院两所分院以及三所医联体医院,为当地及周边县市群众构建起优质高效的健康服务网络。当初孙彦荣上任伊始,医院外欠8万元,年住院患者不足百人,年门诊不足2000人;到2021年,医院年住院患者3.15万人、门诊病人47万人,业务收入4个亿,综合实力多年位居邢台市前茅。
从医院的搬迁扩建,人才的培养到重大技术项目的引进、人事分配制度的改革、发展方向的确立,每一项布局都是孙彦荣带领院领导班子深入研讨、周密论证后的科学规划。
繁忙的医院管理工作之余,孙彦荣始终坚持在一线开展诊疗业务,他自医院成立之初开设了院长门诊,一直坚持到今天。每当有了空闲的时间,他最先想到的就是去一线为老百姓看病。
有人说,孙彦荣就如同一只上了发条的陀螺,一旦旋转起来,就再也停不下来。
也有人说,孙彦荣脑子里有两套系统,当他钻研医疗医技时,负责管理的系统进入休眠状态;当专注于医院管理时,负责临床业务的系统又开始充电。所以,在他的身上,总有着用不完的精气神儿。
而孙彦荣却认准了一个死理儿:人这一辈子就那么几十年,干自己热爱干的事儿,并且一直坚持不懈地干下去,就是人生最大的幸福。
回首往昔,孙彦荣邢台卫校毕业,回到家乡清河县。从一名内科医生干起,先后担任内科主任、中医院副院长再到县二院、县中心医院院长、党总支书记,风风雨雨,坎坎坷坷。这一路走过来的足迹,没有什么捷径,也没有乘机取巧,而是踏踏实实、栉风沐雨一路前行,将正值热血沸腾青春岁月全部融入到这片风华正茂的“杏林”之中。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作为一名攀登者,执着前行的道路上本来就没有休止符。
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惟其笃行,才弥足珍贵。无论是2003年春突如其来的“非典”,还是2020年以来肆虐的“新冠”,孙彦荣都义无反顾地扛起了当地疫情防控工作专家组组长的重任,带领全县的白衣战士,冲锋在疫情防控第一线,以顽强的毅力和锲而不舍的精神,为护卫全县人民的生命健康安全,构筑起坚强的堡垒和屏障。
温暖生命的爱
唐代诗人罗隐写过一首传唱了千年的名句:“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所称颂的,就是人的奉献精神。
对于孙彦荣而言,医院的事儿就是他自己的事儿,干部职工的事儿也是他自己的事儿,患者的事儿更是他自己的事儿,唯独从来不把个人的得失荣辱放在心上。曾经,有关领导打算将孙彦荣调到市里和省里高就,都被他婉言谢绝。他常常说:“是家乡的这方热土养育了我,我有责任更有义务用自己全部的光和热回报家乡的父老乡亲!”
在孙彦荣看来,医院的每一位干部职工都是自己的家人,相聚是缘,大家伙儿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中遇到了难处,他都会积极主动地想办法帮助解决;只要是医护人员外出进修,医院不但报名费、学费、路费一律报销,而且进修期间工资、奖金照发;引进的外地专家和高层次人才,只要医术高超、有奉献精神,待遇、住房、养老、孩子入学等问题都不在话下,全面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医学是一门充满未知的科学,需要人们不断探索;医学又是一门实践的科学,医务人员只有在工作实践中才能获得真知。为提升对危重患者的抢救效率,孙彦荣科学谋划,周密部署,以急诊科为核心,建成集院前急救、急诊救治、重症监护、急诊辅助科室“四位一体”的全新急救中心,形成流程顺畅、便捷高效的“五分钟一站式救护圈”。同时,他全面整合医疗资源,不断完善配套设施,相继建立了胸痛、卒中、创伤、危重孕产妇救治、危重儿童和新生儿救治等急诊急救五大中心,全力构建医疗服务新模式,使患者享受到方便快捷、优质高效的贴心服务。
陈先生是坝营镇的一名乡村医生。他坦言,这些年要不是连续在中心医院接受培训,自己当初的那点儿医学基础,恐怕早就跟不上时代了。“乡村医生免费培训”是孙彦荣近30年来坚持常抓不懈的一项系统工程,目前已累计免费培训乡村医生2万余人次;多年来,他还先后推出“双百万基金帮扶救助工程”“大病爱心救助工程”,常年坚持下乡义诊,坚持实施多项减免措施,累计减免各项费用3000余万元,使更多的人民群众受益。
医院的责任,不仅是治疗疾病,更应千方百计地让百姓少得病、晚得病,从影响健康因素的广泛性、社会性、整体性出发,针对生命不同阶段的主要健康问题及主要影响因素,确定若干优先领域,强化干预,实现从胎儿到生命终点的全程健康服务和健康保障。
早在2010年,清河县中心医院由于积极探索形成了“新婚指导——优生优育——早期教育——避孕节育——家庭保健——全民健康——老年服务”的“大人口”优质服务链条,被原国家人口计生委誉为具有典型示范意义的“河北清河模式”,在全国加以推广。孙彦荣因此获得第七届中华人口奖,受到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彭佩云的亲切接见。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将健康中国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迈向新时代中国特色卫生健康改革发展之路,为中国人民谋求更多健康福祉。
随着城镇化建设的深入推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社会服务事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使医院在医疗、保健、康复、养老等健康服务产业方面更具发展机会。
机遇面前,敢不敢抢、会不会抓,是对领导干部执政理念、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一种考验。孙彦荣恰恰是一位善于把握时机的高手。
2013年,县中心医院制定新的医院发展五年计划,孙彦荣就及时提出了“为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爱幼、助残、养老,一个都不能少”的发展理念。当年,清河县中心医院率先在当地建成了集新生儿及幼儿体检、康复、早期教育为一体的儿童保健康复中心,并开设城区老年养护院;2017年设立了集复健、早期治疗、早期干预、康复教学与康复科研为一体的成人康复中心,并成立城西老年养护院。2021年11月,中心医院充分利用自身的专业人才、技术优势,对成人康复中心和儿童保健康复中心进行资源整合,挂牌成立清河县康复医疗中心,积极探索形式新颖、安全可靠、便于推广的“多样化发展,专业化运营、精细化服务”医养结合新模式,尽其所能地为全县人民提供健康医疗服务。
一枝一叶总关情,一点一滴见初心。追求卓越,是孙彦荣矢志不渝的目标。他带领清河县中心医院在前进的道路上实现了一次又一次的跨越,不仅成为当地区域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领头雁”,而且在社会上赢得了良好的口碑,多次受到国家、省、市有关部门的表彰奖励。
生命,是世间万物之灵;生命之光,是世间最美丽的光华。孙彦荣沐风栉雨、勇往直前,在基层医疗领域走过了风风雨雨几十年,付出了艰辛努力,得到了社会的肯定和赞誉,“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河北省劳动模范”“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河北省优秀共产党员”“河北省敬业奉献道德模范”“第七届中华人口奖”“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等等,耀眼光环的背后,融入的是他不尽的心血和汗水。
采访结束,谈及今后的打算,孙彦荣双眸里闪烁着坚毅的光芒:“根据上级安排部署,我院已启动新院区建设,力争三年时间建成一所高标准三级综合医院,以更高标准的医疗技术和服务水平、更先进的医疗设备、更好的精神风貌为广大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保驾护航!”
对方的声音虽然不大,却掷地有声、字字千钧,每句话都充满了信心和力量。很难想象,坐在我面前的,竟是一位年过花甲的博雅儒者。
旅途漫漫,上下求索。
孙彦荣执著地跋涉在大医精诚的人生道路上,筚路蓝缕,风雨兼程,怀着一颗虔敬的心,以博爱照亮人生,用真情传递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