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弄潮襄江的头像

弄潮襄江

网站用户

散文
202311/05
分享

一碗面的传奇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襄阳地处南北气候交界带,四季分明,降雨丰沛,成为南方果树柑橘种植的地理最北端,北方果树苹果的最南端,被称为“南苹北橘之地”,全国大部分农作物均可在襄阳种植。


三千里汉江自西逶迤而来,襄阳境内全长195公里,汉水及其众多支流为襄阳带来了充足的水源,境内堰塘沟渠密布,为农业生产灌溉提供了便利,农业生产发达,成为全国夏粮主产区,全国十大商品粮基地之一。2012年,粮食总产量突破100亿斤,成为湖北首个、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第一个粮食百亿斤大市。


因为物产丰富,气候适宜,宜居宜业,历史上,襄阳多次成为全国主要移民地区。从楚先民从黄河中游迁移到荆山开始,到如今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开工建设期间,几乎每个时代都有大量移民徙至襄阳。


特别是刘表治荆州时,荆襄一带富足安定,成为三国争战中的一块净土,全国各地移民蜂涌而至。富豪士族也举家迁居至襄阳城南至宜城一带,形成了著名的“冠盖里”。《水经注·沔水》中载:“刺史二千石卿长数十人,朱轩华盖……荆州刺史行部见之,雅叹其盛,号为冠盖里,而刻石铭之。”


一大批名家学士也纷至沓来,著名者如宋忠、綦毋凯、司马徽、王粲、王凯、杜夔、徐庶……“盖有千数”,使襄阳成为当时全国的学术中心,形成了彪炳史册的“荆州学派”。


西晋永嘉之乱和东晋关中战乱,襄阳再次成为移民的首选地区之一。唐朝安史之乱中,大量北方移民南迁,导致荆襄一带人口大量增加。《旧唐书·地理志》上说:“荆南井邑,十倍于初。” 到唐朝元和年间,襄阳已成为全国三个人口过十万户的“一线大都市”,成为襄阳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也成为襄阳历史上的高光时刻。


明清时期,随着全国商业的兴起,作为汉水重镇的襄阳,在水运时代,承东启西、沟通南北的独特地理优势,成为商家必争之地,变成全国重要的物资集散地、万里茶道重要节点城市。全国各地商人纷纷前来经商贸易,汉江边会馆林立,汉江上帆樯如云,形成了“千帆秋水下襄樊”的盛景,颇有清明上河图的气势,奠定了襄阳近现代工商业基础。


历史上的多次移民,南北文化交融、东西观念碰撞,襄阳逐渐形成了包容兼蓄、开放大气、爽直侠义的城市气质,兼具长江文明与黄河文明的特征。这些人文特征反映在饮食上就特别明显,南方的米饭、北方的面条,在襄阳和谐相处,全国罕见。早上稀饭馒头、中午米饭、晚上面条,成为大多数家庭的一日三餐习惯。


因为南北饮食杂处,襄阳牛肉面便横空出世,成为全国众多面食中的一道经典美食。


襄阳牛肉面最初由北方的哨子面改革创新而来。早在明清时期,汉江两岸码头众多、商铺如云,南来北往的行商、码头工人大量聚集,带来了饮食的繁荣,汉江边布满了各种小面馆。因为附近有大量的回民居住,有聪明的面馆老板,把回民宰杀时的牛杂买回来,洗净切块,焯水炖烂后浇到面条上,因为物美价廉,很快被抢购一空。这种面通过不断改良,吸收外地做法,最终形成了闻名遐迩、独具特色的襄阳牛肉面。


经过时间的淘洗,襄阳大街小巷的面馆兼容并蓄地经营着牛肉面、牛杂面、豆腐面、海带面、猪血面、炸酱面、酸辣面等十几个品种,价格高低有别,口味也各不相同,满足了不同人群的需求,最终成为襄阳一道大众美食。因为面条在开水中淖时装在竹漏勺里,本地人形象地称之为“窝子面”。每天清晨,大街小巷中,随处都可以听到“老板,来二两窝子面”的吆喝声。


开一家牛肉面小馆,仅需一间铺面,三五张桌子即可,并且食客众多,襄阳大街小巷开满了牛肉面馆,差不多每个小区门口都有三五家面馆。也因此,襄阳有句话说,“生意做遍,不如卖面”。全市牛肉面馆多达8000余家,其中襄阳市区就有4000多家,每天吃襄阳牛肉面者达150万人以上,平均3个半襄阳人中就有一个人吃面。


因为襄阳牛肉面麻辣鲜香,面条筋道,深受大众喜爱,以至于襄阳牛肉面慢慢变成了一种思乡符号,成为一种文化地标,成为一种新乡愁。襄阳人有句口头禅说,出差在外有三想:一想老婆孩子,二想牛肉面,三想汉江水。2021年9月,三度遨游太空的襄阳人聂海胜,在《开学第一课》上说,回来后最想吃的是家乡的牛杂面,更是让襄阳牛肉面声名远播。


襄阳牛肉面不再是一碗面条,而是成为在外游子的情感寄托。这也让襄阳决策者看到里面蕴含的巨大商机。几年前,为了促进大众创业,襄阳市专门成了襄阳牛肉面产业办公室,对牛肉面生产制作全流程进行标准化探索,学习“兰州拉面”的经验,实行“走出去”战略,制定奖补政策,实行免费培训,统一品牌营销,严格品质把关,“襄阳牛肉面”品牌越擦越亮。如今,“襄阳牛肉面”在全国各地遍地开花,多达 1500多家,几乎所有的城市都有襄阳牛肉面的身影。


一碗牛肉面,寄托的浓浓乡愁,也让很多创业者看到了其中蕴含的商机。


当操持着软糯宜城口音的赵威,从牛肉面生产车间走出来时,身上带着一股浓浓的牛肉面香气。十几年前,从武汉纺织大学毕业后,和大多数人一样,加入了外出打工的行列。“每次回家下火车第一件事,就是先吃一碗牛肉面!”也许是对牛肉面的深刻眷恋,触发了他的创业灵感。2014年9月,当他从温州一家电子商务公司打工回到家乡,再次吃到香喷喷的牛肉面时突发奇想,能不能把牛肉面包装后,销往外地,以解决在外襄阳人的念想?年轻人说干就干,他当即买回来一台真空包装机开展尝试。没想到,通过真空包装后,产品能存放一个月不变质。他将包装好的牛肉面寄给外地的亲朋好友品尝后,大家都说好!这一下坚定了他的信心。


随着销量的不断增加,原来的手工作坊已经不能满足市场需求,赵威找到一位有着30年牛肉面制作的老师傅学艺。然而,这项传统制作工艺全凭师傅的经验,用多少油、多少水、多少辣椒、多少八角桂皮等等,全凭感觉。为了把传统经验变成科学数据,赵威买来一杆秤、一把卷尺,对老师傅每天制作牛肉面的配方进行测量和称量,然后,自己不断试验和改良配方,实行精准化、精细化、标准化生产,几个月后,终于掌握了牛肉面制作全过程的科学配方。


2016年7月,一个注册为“襄故里”商标的牛肉面在襄阳正式上市。经过几年发展,赵威企业的产品也由单一的牛肉面,发展到牛肉面、牛杂面、海带面、豆腐面、热干面五大类20多个单品,产品远销欧美、东南亚等地。


在赵威的影响下,更多有识之士开始了牛肉面的精深加工。“楚牛香”“襄面郎”“老樊城”“解放桥”“定中街”……一批具有襄阳历史文化符号的品牌牛肉面不断被开发出来,走向国内外市场。如今,全市注册牛肉面加工企业多达20多家,规模以上企业就有7家。


一碗面,因为文化元素的注入,意外成为襄阳经济增长新亮点。2022年,襄阳牛肉面相关产业产值50亿元,并带动牛肉配送、副食品加工配送等相关产业70余家,不仅促进了就业,还带动了一二三产业发展。

“早上在襄阳吃一碗牛肉面、喝一碗黄酒,中午到郑州吃一碗河南烩面,晚上再到重庆吃一碗重庆小面,这才是神仙过的日子!”2022年6月,随着郑渝高铁的开通,襄阳重现历史上“七省通衢”的辉煌,有年轻的网友在抖音里发布襄阳都市圈“吃面”地图,引来三省网友围观。


一线穿三省,一天三碗面,三种不道的味道,拉近了襄阳与周边城市的距离,也让三个城市的气质不断交融相辉,谱写了城市发展的新传奇。也因为一碗面,襄阳都市圈的圈友越来越多,让襄阳越来越有吸引力,越来越有魅力。


(2023年9月19日初稿,10月11日定稿)

——本文刊载于《襄阳日报》2023年11月2日第5版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