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李晓梅的头像

李晓梅

网站用户

散文
202102/15
分享

城关记忆之——鸣凤长鸣城关有城

城关,中国常见地名,与古代的封邑和城镇军事政治经济有很大关系。民国年间,已不再是个人封地的县级治辖城门关卡,被民众习惯性地称为“城关”;又因其重要军事设施的镇守,久而久之便合并称为了“城关镇”。

湖北省远安县城数度迁徙,直到明朝成化4年(1468年)才由旧县亭子山迁至东庄坪。明崇祯时(1643年)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数万骑将攻陷远安,二百年古城毁于一旦。清咸丰年间太平天国起义军破城,又至远安县城毁灭。民国年间县部迁至洋坪芦溪湾,古城被日军轰炸,百孔千疮面目全非。解放后县城复迁回旧址,饱经磨难的老城只剩下百余户人家,人口不足八百。

古城很小,方圆不到华里,四座城门把关供人马车辆出入。一条大道(现解放路)通南北门,西门偏上、东门偏下错开设置。然而除了东门是正而八经的东出口外,老百姓还在靠南的位子挖了个口子通东郊,就是现在的建安路。而西门出入至今只西门路可以通行,董家巷子到了城墙脚下却是条死胡同,是因为西湖边上的这条小街乃兵防重地,老百姓自然是不敢到城墙上去挖口子的,这也是西城墙保存较为完好的原因。后来有人在城墙底下挖了可容二人并排直立行走的通道,上世纪六十年代还是方便出城的捷径,但慑于山洪暴发时大水进城之忧,最终还是运土填充给堵上了。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小小的县城也是这样,且布局划分明了。城内东北面以文化教育为主、西北角宗教庙庵较多、西南隅军事防护设施、而东南方则是政治中心了。县衙曾在中街东修建衙署,并有布政分司、按察分司等,称为县门。现在还有一些耄耋老人说“县门上”,就是指的那里。

发现了稀奇没有?如此一座城,竟然没有商贾二字出现!别慌,古城里的商贸,老早以前繁华热闹在南门城外。那是因为在没通公路之前,除了沮河水运,南来的人大都通过夏家店进城。为图方便,很多生意就在城外交易成功。久而久之,路边骡马市场也搭起了棚子,麻丝茶药烟等干货特产更是起屋囤储,渐渐地形成了由店面铺号组成的一条街道。所以说,以前的“南门人”比“西湖人”富裕得多。

新中国成立以后,县以下机构设区,以数字代替,即一区、二区等。农业合作化时期的1957年,城关从城关乡划出单列“城关镇”,而1958年公社化运动中,“城关公社”的头衔落到了含括河西大片山林土地的花林乡头上,直到1975年撤区并社才改为花林公社。

城关镇党政机关最初的办公地点在现鸣凤派出所左边,对面是副食品公司、右斜对面是县人民医院。1964年,城关镇搬至西城墙根下一座新修的平房内办公,全体干部才十来个人,外加一名陈姓炊事员。只是那个不通街道的地方太偏,干部群众来往不方便不说,就是买的柴禾都要通过农田小道挑进去,所以后来又搬出来了。离最早的老地方不远,土产公司旁边。

当年的城关管辖范围很小,农业上有三个粮食生产大队,即西湖大队、南门大队和北门大队,一个蔬菜种植生产队及一个街道居民委员会;教育方面有两间教室的民办小学;卫生方面七十年代创办了城关卫生院;商业上有亦产亦销的豆作社,当年城镇所需的豆制类及调料食物均来自此处,现今的“打酱油”是实实在在地体验;工业方面也不错,有白铁社、竹器社、缝纫社、打套社、棕业社等,厂子不大,但很实用。

1981年,城关镇更名为鸣凤镇,所辖范围猛增,仅农业方面就将河西的凤山、汪家和南边的双利、双泉等生产大队(1984年后改为村)吸纳进来,地域更是逐渐扩大。

如今,鸣凤镇已经成为了湖北省远安县的一张响亮而又耀眼的名片。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