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 俏 的 桑 葚
文/余 立
桑葚,就是桑树的果实,在我的家乡鄂东北英山县石头咀镇,人们都叫它“桑泡儿”。
农历四月初,在大别山南麓的英山县,算是春去夏刚来。这季节,已是布谷声声,犁耙水响,桑泡儿也熟了。以前,那些个小疙瘩,我们根本不把它当回事。如今,它时来运转,骤然“发泡”,身价大增,俏得很。
童年时代,因为闹春荒、肚子饿,每每春夏之交,我们恨不得那些个儿适中、好看又好吃的桃子、杏子、梨子一夜长大成熟,吃个肚儿圆。对那些其貌不扬尤其是熟透了的、黑不溜秋甚至有点丑陋的桑泡儿,我们只是放学回家或是在干活路上,偶尔摘一些填填肚子角。
十多年前,茧贱伤农,记忆中家乡那些满山坡、遍山垱的黄桑,以及房前屋后栽种的湖桑树,大都已被挖掉塞进灶洞。如今,在这江北蚕桑之乡,农人早已不事桑,只有少数无关紧要的山地里,依然还留着那么一些桑树。虽然无人为它们除草、施肥,但它们自由自在的生长,倒也未完全形消影散。
初夏的雨,来得快,去得也快,趁周末回乡下看望父母之际,闻着雨后泥土的清香,我再次走进了那曾经熟悉的桑园。虽然已隔多年,少儿时代的往事依然历历在目,可我来不及回想,便被那满园的桑泡儿吸引住了。
清风徐来,只见那些桑泡儿微微点头,似乎欢迎老朋友的到来。走近细看,每个桑泡儿都是由几十个或百余个直径一两毫米的小圆珠聚集而成,整个桑泡儿呈长圆形,长二三厘米,直径一两厘米,如同蚕蛹般大小。它们,既不像满脸麻子的草莓那么尖头尖脑,也不同于青里透红的五月桃那般招人显眼,于矜持中保持中庸之道,无声无息,自生自灭。除了少数桑泡儿还是“愣头青”——没成熟,那些基本成熟的都是淡绿中微微泛红,玲珑剔透,就像青涩的少女,刚熟的则是红艳艳的大红色,犹如怀春的女子,阳光折射下熠熠生辉,那些熟透了的不是紫红就是乌红色的,一个个光溜溜,浑身饱满,感觉指头一碰就可冒出汁来,貌似成熟的少妇。
扫瞄这满园的桑泡儿,多数基本熟了或已熟透。他们有的成双成对,藏在桑叶下,似乎在谈情说爱、卿卿我我,有的三五成群,傍在桑枝上,有如邻里间说农事、唠家常,有的排列成行,好像几位身段轻盈的村姑走过田埂......
刹那间,我又如同儿时一样,喉咙里咯噔了一下,再也等不及细看我那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桑泡儿,随即信手拨开桑枝,摘下几颗,来不及找水洗,管它三七二十一,往嘴里一丢,赶紧咀嚼起来。嗯!这纯天然的桑泡汁儿,感觉还是那么回事,甜中略带些许酸味,甜酸适度,恰到好处,吞到肚里,沁入心脾,则甜中有涩,回味无穷。
鄂东北的四五月,是个不冷不热的季节,也是春情燥动、适合户外运动的季节。就在今年这春夏之交的季节,忽如一夜春风来,我家乡那里乡村生态游、亲子游、自驾游、全域旅游格外火爆。那些少量留存下来的桑园里所生长的桑泡儿,不仅甜中带酸,清香可口,还富含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具有防血管硬化、健脾胃助消化、乌发美容、防癌抗癌、治疗贫血等功效,以致当地城镇和武汉、黄州、黄石、鄂州等地的拍客、驴友、游人纷至沓来,走进我家乡仅有的那些桑园,亲自采摘、品尝、拍摄,然后还摘下装满一篮篮,带给父母尝、送好友吃。尤其是湖北怡莲阳光丝绸纺织有限公司在周畈村、四顾墩村建设的几百亩蚕桑基地里,吸引了大量游客前往采摘。许多游人还在桑园中利用手机,在QQ、微信、微博、网页中发出图文并茂的现场信息,以致信息网络的推波助澜,使那些藏在乡下人未识的桑葚,搭上了信息时代的快车,简直就是一夜之间火了起来、俏了起来。一些游客不仅慕名而来采摘桑葚,还住乡村旅馆、吃农家饭、尝乡下菜、喝谷雨茶,体验乡下生活,已然成为鄂东北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一道风景线。
物以稀为贵,桑葚价愈高。细数我家乡的每斤桑葚,只有两三百个,大都以每斤二三十元的价格,被游客纷纷抢购。难怪这桑葚,如今在这被转基因、塑料大棚、化肥培育等等技术充斥的世界里,在这物欲横流、满眼浮华的岁月中,独自这么招人喜爱 。
随着环保、生态、保健、纯天然等关键词逐步在世人中入心入脑,人们的观念、意识纷纷在“洗牌”。尤其是被钢筋、水泥、汽车尾气、噪音包围的城里人,越发把桑葚看作宝。家乡的桑葚 ,你会越来越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