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地坪河》中看郑能新的乡村情结
张 保 良
提到乡村,从微观上说,关系到每个人,从宏观上看,它关系到整个人类。可以毋容致疑地肯定,没有了乡村,人类就无法生存。应该知道,乡村才是人类的伟大母亲,只有这个母亲,才能够供给人类生存的乳汁。如果抛弃了乡村,一切发展都将是一句空话。大概基于此,湖北省作家协会启动了首届《“家乡书”长篇散文丛书》重点选题项目。郑能新先生凭借自己的写作实力,中标写出了长篇散文《地坪河》。这部二十多万字的长篇散文,读者一看就知道,郑能新在向读者展示他对乡村的怀念与热爱,向读者倾诉他对乡村的一往情深。
宋朝词人张先曾写过“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心有千千结”的恸人词句。郑能新就是怀着如此的情结,在倾心地叙写他笔下的地坪河。地坪河既是郑能新先生的出生之地,也是他青少年的成长之地。他对那美如画的地坪河的忆叙里写道:“曲线优美,体态丰腴,长年清流。枯水季节露出的一个又一个的沙坪就是我们童年时代的乐园!那白晃晃的沙子和黑油油的泥土上面,印满了我们一串又一串的足迹,留下一阵阵我们童稚的笑声,见证了我们太多太多的故事”。
“两岸田畦整洁,地垄疏朗。山是常青山,天也蓝湛湛。春天,坐在河边那由故乡人搭起用作洗衣的青石板上,小脚叉刚刚伸入清澈的河水,就有成群的小鱼儿围过来,搔得你的脚板痒痒的,小小人儿顷刻之间犹风托云送般直入云端,那滋味,就像是鸡毛捞痒一般让人有一种难以言谈的舒服”……
这些让人心醉的昔日的地坪河,真可称得上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水墨画美图,令人倾目倾心。难怪郑能新的心灵深处,总也抹不掉这难忘的美丽乡愁。
地坪河地处大别山腹地的英山县,在西河十八湾的西南端,这个山青水秀而令作者朝思暮想的地方,在时代前进的步伐中,也不同程度地被当代发展的车轮所碾压,昔日朴实清秀的地坪河,“映入眼帘的河床又窄又小,而且,还有一大半裸露着……地坪河似乎与我有着同样的心境,岸无语,水无声,看起来颇似一位沉默着的老人,古朴典雅而又饱经风霜。”郑能新就这样不动声色地借地坪河的变化,道出他心中对乡村究竟如何开发利用的担心,特别是像地坪河这样的乡村!可见作家在赞美他笔下的地坪河的同时,也放不下乡村情结中的忧患意识。可是,忧患归忧患,那只不过是对乡村的些许惆怅。他最终以“但见过去的那一排排低矮的房子都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幢幢高大漂亮的别墅式楼房,看得出故乡的日子大多还是比较滋润,于是,有点沉重的心情又开朗了。
郑能新笔下的地坪河总是那么靓丽而美好的。
如果郑能新先生只在地坪河中写自然风景的优美,只给读者画一幅让人赏心悦目的水墨式的山水画,那么,这部作品就会失去举足轻重的意义了。我可以武断地说,那只不过给地坪河画了一幅速写而已,那只是表象的文字,是不会打动读者的心灵,也会失去文学的本质价值。然而,郑能新在这部长达二十多万字的散文著作里,首先给读者呈现了山水林田的自然乡村之美。然后,作家的笔锋一转,道出了地坪河中的神话故事,风物传说,节庆婚丧等乡村生活习俗。这些逐渐被青年一代,或是这个世界开始遗忘和演变的民间文化、民俗文化的叙写,作家除了向读者呈现地坪河中的乡村文化的同时,其主要目的是发掘地坪河中的文化内涵,展示其文化魅力和民间文学艺术的精髓。在《地坪河》中,郑能新在许多章节里写到的诸如凤凰关的传说、故乡的年味、家乡的熏腊肉、吊锅悠悠情悠悠、父亲与酒等等的传说和乡风故事,都是地坪河的文苑之花,令读者为地坪河中飘荡的馨香而心醉。
童趣是最易勾起人们的美好回忆,郑能新也不例外。他深情地描写了儿时与光屁股的小伙伴们在地坪河采野花,用毛针打饼办席玩(一种山野聚餐游戏),他们一边吃着毛针饼,一边唱着儿歌:“抽毛针、打毛饼、接细叔,接细婶。接细叔,细叔要吃肉;接细婶,细婶要困醒……”伙伴们还唱:“瘌痢瘌成饼,驮枪打日本,日本投了降,瘌痢得表扬……”
或许,这些趣味丰富的儿歌,早早地使作家在童年时代就受到了乡村文化的熏陶,才使作家笔下的地坪河有了文化内涵与厚重,读来让人回味无穷。
郑能新先生向我们展示了地坪河的自然风光以后,又为我们展示了地坪河中的文化宝藏,但是,还远远不只如此。作家以最浓最重的笔墨叙写了地坪河中的乡村人物:他的“故乡人物系列”中,为读者展现了生于斯长于斯的众生世相;”“五叔五婶和他的儿子”里细说了乡人的勤劳朴实,与人为善的家风,是一幅农家生活的素描;“地坪河的老支书”,写了最基层干部代表的一个偶像,这位将村人视为一家人的老支书,在每次换届选举中,无论是乡民的投票也好,党员干部投票也罢,总票数都是以缺少自己的一票而当选。可见,这位乡村中的村支书在群众心中的份量有多重,在群众心中的威望和信任是多么地惊人!读了令人肃然起敬!
在认真细读地坪河的时候,还发现郑能新在书中写了一个似乎是作者儿时生活中的一件很小的故事。支书儿子一支钢笔不见了,因为“我”脸红,班主任便疑是我“拿”了,逼着我交出来。在万般无奈的情境之下,我的父亲卖了家中唯一猪仔,用五元钱买了一支相同的钢笔赔给了支书儿子。其实,这支笔是支书从儿子书包拿走后到县里开会去了。支书散会回乡后才真相大白。班主任向我道歉的时候,我才放声大哭!看到这里,读者一定会揪心,同时也许会问:这是为什么?其实,“我”的父亲的那句话已经说得非常明白了:“宁肯自己受点委屈,也莫叫他人难受”。
地坪河的人们就是这等胸襟!地坪河的父亲们就是这样教育他们的后代!
郑能新还在“地坪河战争与父亲的故事”中忆写了往日的腥风血雨,描绘地坪河的人们曾用土枪土炮,长矛大刀配合游击队和红军与日本鬼子及国民党反动派欲血奋战的悲壮故事,家乡人曾为民族解放,人民当家作主而进行不懈地斗争。彰显了地坪河人无私无畏,保家卫国的民族精神。看了《地坪河》以后,会让读者明白,人还是要有点血性有点精神的,这样才能让一个人一个民族的灵魂不灭!正如唐朝学者邵竭的一句话:“竹死不变节,花落有余香”。
诚以此语献给郑能新笔下的《地坪河》和地坪河中的人们!